羅微 張仰威
[摘 要]課程思政是新時代高校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舉措。社會保障專業研究生課程思政建設,以培養具有堅定理想信念、濃厚家國情懷、扎實專業素養、高尚精神品質的高層次專業人才為目標。以上述目標為指引,需要加強培訓與研討,提升專業課教師課程思政教學理念與能力;充分挖掘專業課課程思政元素,構建完善的課程思政內容體系;創新課程思政教學方法,提升課程思政實施效果。
[關鍵詞]課程思政;社會保障;研究生;目標設計;實現路徑
[中圖分類號] G6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23)11-0116-04
引言
立德樹人是我國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務,其成效是檢驗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1]。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2]。2020年,教育部印發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明確指出了課程思政建設的重要價值、意義和內容,強調要發揮好每門課程的育人作用,使各類課程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1],這為各學科課程思政建設提供了科學指引。
多年來,我國的社會保障體系在保障和改善民生、維護社會穩定、增進人民福祉以及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健全覆蓋全民、統籌城鄉、公平統一、安全規范、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3],推動我國社會保障事業高質量發展,需要大批高層次、高素質的社會保障專業人才。社會保障專業研究生是我國社會保障改革發展的后備人才,他們不僅要具有扎實的專業理論知識,具備解決社會保障領域復雜問題的實踐能力,而且要具有堅定的理想信念、濃厚的家國情懷、高度的責任感和高尚的精神品質。因此,積極推進社會保障專業研究生課程思政建設,培養德才兼備的社會保障專業人才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當前,全國各高等學校、各學科專業圍繞課程思政建設進行了大量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有些學者從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價值、問題、路徑等方面進行了分析和研究[4-6];有些學者針對本科生或研究生課程思政建設的共性問題進行了探索和論證[7-9];有些學者關注了具體專業領域的課程思政建設問題,如財務管理、法學、英語、檔案學、政治學等[10-14]。鑒于不同培養層次、不同專業在專業課程設置及課程內容上都有自身的特殊性,因此,有必要從不同維度對課程思政建設開展專門的研究,以更好地推動課程思政在各培養層次及專業的具體實施。綜觀已有文獻,目前研究社會保障專業研究生課程思政建設的成果還較少。基于此,本文在分析社會保障專業研究生課程思政建設價值意蘊的基礎上,進一步闡釋了社會保障專業研究生課程思政建設的目標,并提出實現目標的路徑,以期對推動社會保障專業研究生課程思政建設、培養新時代德才兼備的社會保障專業高層次人才有所幫助。
一、社會保障專業研究生課程思政建設的價值意蘊
社會保障專業研究生課程思政建設要以專業課程為依托,提煉思政元素,開發思政資源,將思想政治教育貫穿專業課程教育教學各環節,實現學生專業能力和素養的雙重提升,達到專業課程與思政課程協同育人的目的。這對于社會保障專業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提升社會保障專業高層次人才培養質量具有重要的價值。
(一)有助于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全面推進社會保障專業研究生課程思政建設,能夠有效發揮專業課的德育作用,在知識與技能的傳遞中對學生進行正向的價值引領與塑造,培養新時代具有政治認同、家國情懷、文化素養、道德修養和職業品德的新時代社會保障專業高層次人才。具體來講,在社會保障專業研究生課程思政建設過程中,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融入課堂教學,可以增強社會保障專業研究生的政治認同感、國家歸屬感,激發其愛國情感和責任擔當,有助于培養信念堅定的社會保障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可以對社會保障專業研究生進行有效的價值引領,有助于引導他們將核心價值觀內化為精神追求、外化為自覺行動;凸顯課程的人文性,探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社會保障思想,有助于引導社會保障專業研究生傳承中華文脈,增強文化自信,厚植家國情懷;加強職業理想和職業道德教育,可以幫助社會保障專業研究生塑造正確的職業價值觀,培養其愛崗敬業、開拓創新的職業品格,提升其專業素質和職業技能,引導其將自身職業發展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相結合。綜上所述,社會保障專業研究生課程思政建設有助于社會保障專業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更好地實現為黨和國家社會保障事業發展培養優秀人才的目標。
(二)有助于提升社會保障專業高層次人才培養質量
國家的發展、民族的興旺離不開教育,離不開對高層次人才的培養。在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時代背景下,我國社會保障事業也迎來了新機遇、新挑戰,需要進一步深化制度改革、健全保障體系、提高待遇水平、提升服務品質,促進社會保障事業高質量發展,這對社會保障專業高層次人才的培養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會保障專業研究生課程思政建設通過深入挖掘專業課程中蘊含的思政元素與價值,在專業教育中彰顯價值引領和思想塑造,既有助于提高社會保障專業研究生專業理論知識水平,提升他們的實踐創新能力,又有助于強化他們的政治觀念和價值認同,提高其道德品質,幫助其正確認識自己的人生目標與時代責任,在為國家和民族事業的奮斗中創造價值,從而達到培養優秀的社會保障專業高素質、高層次人才的目的,滿足我國社會保障事業向更高層次發展對人才的現實需求。
二、社會保障專業研究生課程思政建設的目標設計
社會保障專業研究生課程思政建設旨在發揮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的雙重功能,在專業課程教學過程中潛移默化地開展思政教育,將堅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國情懷、提升專業素養、培養精神品質作為課程思政建設的核心目標。
(一)堅定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是新時代研究生成長的強大精神支柱與價值指引。沒有堅定的理想信念,學生容易在日益復雜多變的時代發展中迷失前進方向,失去奮斗動力。堅定的理想信念對于社會保障專業研究生來說具有重要意義,起到指引人生奮斗目標、提供前進動力、提升精神境界的作用[15]。社會保障專業研究生課程思政建設應著力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與專業課程的教學內容進行深度融合,引導學生在學習和實踐中全面科學地認識自己所學專業,結合自身興趣,樹立遠大理想,自覺抵制不良因素的影響,同時堅定信念不動搖,錘煉意志品質,鑄牢精神根基,將個人理想與國家、社會發展相融合,助力中國夢的實現。
(二)厚植家國情懷
家國情懷是中華民族血脈中的精神基因,是每個中國人內心的精神歸屬和力量源泉,始終激勵著中華兒女胸懷責任與擔當,勇毅前行,敢于奉獻。社會保障專業研究生課程思政建設應在專業知識的傳授中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傳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結合專業自身特點講好中國故事,深化學生對國家民族的熱愛,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引導學生將人生追求與國家命運和民族前途緊密相連,自覺把個體“小我”融入祖國“大我”,勇于擔當時代大任,敢于拼搏奉獻,運用自身所學知識與技能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保障事業、不斷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貢獻力量,用實際行動來踐行家國一體的價值理念,堅定不移地助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現。
(三)提升專業素養
隨著我國進入新的發展階段,現代化建設的逐步推進使得各行各業對新時代人才的需求也發生了深刻變化,更加看重其專業素養。社會保障專業研究生課程思政建設應將提升學生專業素養作為重要目標,在專業課程教學中,注重豐富專業知識、提高專業能力、錘煉專業作風與培育專業精神的統一。一是教育引導社會保障專業研究生掌握扎實的社會保障基礎知識,熟悉社會保障理論前沿,關注社會保障領域政策問題;二是提高社會保障專業研究生運用社會保障理論與方法、現代科技手段研究和解決實際生活中存在的社會保障問題的專業能力;三是錘煉社會保障專業研究生遵紀守法、愛崗敬業、誠實守信、辦事公正、嚴謹細致的專業作風;四是培育社會保障專業研究生關注民生、維護正義、同舟共濟、合作共享的專業精神。
(四)培養精神品質
社會保障專業研究生課程思政建設應充分挖掘專業課程蘊含的思想價值與精神內涵,培養其精神品質,強化其精神引領作用。首先,應注重培養社會保障專業研究生心懷祖國、情系人民的愛國精神。引導學生將個體發展和理想追求主動融入黨和國家的社會保障事業,立志為中國社會保障事業的發展和民生的持續改善而勤奮學習、刻苦鉆研。其次,應注重培養社會保障專業研究生嚴謹求真、開拓創新的科學精神。教育學生“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深入一線開展調查研究,運用科學研究方法探尋社會保障事業發展的內在規律;嚴格恪守學術道德,弘揚誠信學風,遵循研究倫理。最后,應注重培養社會保障專業研究生鍥而不舍、拼搏奮斗的實干精神。引導學生腳踏實地學好專業知識與技能,不懼困難、敢于擔當,切實把握社會保障事業發展中的難點、痛點,為社會保障領域“解決真問題,真解決問題”貢獻力量。
三、社會保障專業研究生課程思政目標的實現路徑
(一)加強培訓與研討,提升專業課教師課程思政教學能力
專業課教師是課程思政建設的主體和主力軍,其自身的教學理念、育人能力以及思想素養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課程思政建設的質量與成效。因此,為更好地實現社會保障專業研究生課程思政目標,應著力提升專業課教師對課程思政建設重要價值的認識,增強其開展課程思政教學的自覺性和主動性,不斷提高自身課程思政教學能力。一是高校應有計劃、有步驟地對社會保障專業課教師開展課程思政專題培訓。組織專業課教師學習與課程思政建設相關的政策文件、重要會議精神等,增強專業課教師對課程思政建設的理解和認同,轉變專業課教師的教育教學理念,讓課程思政教學成為專業課教師的自覺行動。二是強化基層教學組織建設,為專業課教師課程思政能力提升提供更有利的平臺依托。依托教研室及課程團隊等基層教學組織,開展課程思政專題備課、教學研討等活動,不斷提高專業課教師的課程思政教學實踐能力。此外,應鼓勵專業課教師依托虛擬教研室等平臺加強與思政課教師的合作交流,共同研究制訂課程思政實施方案,推動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的深層次融合。
(二)充分挖掘專業課程思政元素,構建完善的課程思政內容體系
各專業課程蘊含的思政資源側重點有所不同,推進課程思政建設要緊密結合各專業課程的不同特點、具體內容,充分挖掘思政教育資源,構建完善的課程思政內容體系,確保課程思政目標的實現具有明確的著力點。總體來說,在社會保障專業研究生課程思政建設中,一方面,要注重對專業知識體系中課程思政元素的提煉。主要是圍繞社會保障基本理論及其淵源、歷史沿革、管理運作和具體項目的設計與實踐等內容,結合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社會保障的重要論述、黨和國家社會保障領域的大政方針、我國社會保障改革發展的成就及相關社會現實問題等,深入挖掘課程思政元素,使思政元素與專業課程內容有效融合、自然銜接,避免出現生硬的“貼標簽”現象。另一方面,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社會主義法治精神、職業理想和職業道德等為依托,系統梳理與專業相關的思政元素,建構完善的課程思政內容體系。確保“堅定理念信念、厚植家國情懷、提升專業素養、培養精神品質”等課程思政目標的實現有具體的課程內容及思政元素作為有力支撐。
(三)創新課程思政教學方法,提升課程思政實施效果
與時俱進更新教學方法是提升課程思政實施效果的關鍵舉措。靈活多樣、創新實用的課程思政教學方法既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又能夠推動課程思政建設工作的有效實施,促進課程思政教學目標的實現。在社會保障專業研究生課程思政建設中,創新課程思政教學方法可從以下三點著手:一是創新課程思政元素融入方法。專業課教師可以按照自然貼切、顯隱結合、與時俱進的總體原則,采用引經據典、案例應用、場景植入等方法,將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社會保障的重要論述,與社會保障相關的古典文獻、詩句、圖片、短視頻,以及依托社會保障實踐凝練而成的授課案例等作為重要的授課素材,與課程內容有機結合,在專業知識和專業實踐教學中,自然而然地融入價值教育。二是探索多種形式的課程思政教學方法。專業課教師可以將文獻閱讀法、任務驅動法、啟發式教學法、翻轉課堂教學法等多種方法相融合,以多樣化的教學方法提升課堂教學效果,激發學生獨立思考的意識,在豐富多樣的學習情境中,使學生的理論知識得到積累、專業能力得到提高、價值理念得到升華。三是注重在實踐教學中開展課程思政。除課堂教學外,專業課教師還可以結合社會保障專業研究生的學習特點,采用參觀訪問、社會實踐、實習實訓等“體驗式教學法”實施課程思政教育,使學生在體驗學習中獲得情感共鳴,從而產生更直接、更深入的價值塑造效果。比如,可以結合課程內容,指導社會保障專業研究生以養老、托幼、助殘、醫保等重要民生問題為主題開展社會實踐活動。通過開展實地調研、分析現實問題、撰寫調查報告等,鞏固學生專業理論知識,提高其社會實踐能力,增強學生對關注民生、公平正義、互助共濟等價值理念的理解和認同。
四、結語
課程思政建設既是新時代高校加強各學科專業發展、提升學科建設水平的重要抓手,又是做好人才培養工作、為國家和社會發展所需輸送高素質人才的有效渠道。社會保障專業研究生課程思政建設能夠有效提升高校社會保障專業的建設水平,培養更多專業能力強、道德素養高、具有正確價值觀念的優秀人才,助力中國特色社會保障事業高質量發展。在逐步推進社會保障專業研究生課程思政建設這一系統工程中,不僅要正確認識其蘊含的價值意義,而且要緊緊圍繞其建設的核心目標,發揮教師“主力軍”、課程“主戰場”、課堂“主渠道”的作用,結合專業課程自身特點,探索新方法、開辟新路徑,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踐行與反思,切實提高課程育人效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奠定堅實的人才基礎。
[ 參 考 文 獻 ]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通知[EB/OL]. [2023-02-02]. 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
ku/2020-06/06/content_5517606.htm.
[2] 張爍 . 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 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1).
[3]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EB/OL].(2022-10-26)[2023-02-02]. http://cpc.people.com.cn/n1/2022/1026/c64094-32551700.html.
[4] 石巖,王學儉.新時代課程思政建設的核心問題及實現路徑[J].教學與研究,2021(9):91-99.
[5] 王剛,朱家存.新時代課程思政:價值、目標與路徑[J].課程·教材·教法,2021,41(5):4-10.
[6] 陳理宣,董玉梅,李學麗.課程思政的內生機制、實現路徑與教學方法[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21(8):80-86.
[7] 曹柳星,賀曦鳴,竇吉芳.“新工科”視角下的“課程思政”實踐:面向理工科專業本科生的主題式通識寫作課設計[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1(1):24-30.
[8] 高珊,黃河,高國舉,等.“大思政”格局下研究生“課程思政”的探索與實踐[J].研究生教育研究,2021(5):70-75.
[9] 王茜.“課程思政”融入研究生課程體系初探[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9(4):64-68.
[10] 朱強,謝麗萍,朱陽生.財務管理專業“課程思政”的理論認識與實踐路徑[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9(6):67-70.
[11] 陳楚庭.法學專業“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探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0(16):51-53.
[12] 李秀英,寇金南,關曉薇,等.新時代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明德”與“思辨”:以《新時代明德大學英語綜合教程3》為例[J].中國外語,2021,18(2):39-46.
[13] 徐擁軍,熊文景.檔案學專業融入“課程思政”建設的理路探析[J].檔案學通訊,2021(2):20-25.
[14] 劉季平,蘇長和.政治學專業課程思政建設的有益探索:復旦大學政治學專業課程思政建設經驗[J].教學與研究,2021(8):105-112.
[15]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編寫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責任編輯:蘇祎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