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碧雯
小學低年級是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起步階段,也是關鍵階段。從口頭語言的表達走向書面語言的表達是學生學習語言的規律。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一規律,引導學生在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的共同發展中愛上表達,形成良好的表達習慣,切實提升表達水平。
對于低年級學生“表達與交流”的學習要求,新課標提出“學說普通話,逐步養成說普通話的習慣,有表達交流的自信心”,這就要求教師在低年級表達中要重視培養學生開口說、喜歡說的習慣。
一是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在低年級語文教學中,一方面,教師從課堂管理的角度會要求學生認真聽課,不要亂講話,這是必要的,否則低年級學生能在教室里吵翻天;另一方面,教師從培養學生口語表達的角度會要求學生大膽地說、不要怕說錯,這也是必要的。二者并不矛盾,讓學生不亂說一氣是為了讓學生有準備地說。在語文學習開始階段,低年級學生主要學習拼音和識字,這些都是為學生學習用普通話表達打基礎的。在課堂上培養學生進行口語表達時,教師要重視引導學生說出自己的發現、感受,訓練學生說話的膽量,鞏固所學的知識,培養用普通話交流的習慣。
二是在口語交際中培養。統編教材在前四冊教材中安排了16次口語交際,平均每學期4次。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說,如果僅僅在口語交際課上訓練口語表達,顯然是難以讓學生有足夠的訓練量。因此,教師一方面需要重視編者安排的口語表達訓練目標,另一方面在平時的語文課堂上隨機開展口語表達訓練,培養學生良好的口語表達習慣。在口語交際課上,教師需要扎扎實實訓練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因為學生表達能力的提高和表達習慣的形成,都不是一節課、兩節課就能解決的問題,需要教師持續不斷地訓練。如在二年級上冊的《商量》一課中,教師要讓學生明白生活中遇到事情需要以怎樣的語氣與對方溝通,獲得對方對自己想法的認可。這在口語交際中就必須做到:先要用禮貌用語,用商量或請求的語氣,然后說清楚自己的要求或想法,獲得對方的同意。教師還要創設情境,讓學生進入需要與對方商量的場景中,進行溝通與交流,訓練自己的表達能力。此外,在語文課堂上,教師提出的問題,不是簡單地讓學生能夠以“是”或“不是”回答的,而是要求學生“說說你的看法”“談談你的發現”“你還有什么補充的理由”等,讓學生在日常學習中能夠得到口語表達上的持續訓練。
三是在課外生活中培養??谡Z表達對于低年級學生而言,用得最多的還是在課外。但是,學生受環境的影響在課外的口語表達中,往往不重視規范性要求,也就是不能把課堂上學習的口語表達目標自覺地遷移運用在日?;顒优c生活中,造成學的是一套,用的又是一套。因此,教師應要求學生在課外的日??谡Z表達中,一定要把自己在課堂上學習的表達方法、經驗靈活地加以運用,切實養成良好的口語表達習慣。
低年級學生學習書面表達是從寫話開始的,以仿寫為主,在仿寫中積累常見句式的表達方法,內化有效的句子表達范式,逐漸形成簡單的書面表達能力。正因為如此,低年級學生在書面表達訓練中離不開教師的指導。
一是在句式仿寫中培養。低年級書面表達,受學生識字量和語言表達水平的限制,相應的訓練是從仿說走向仿寫的,一般是要求學生仿說在前,然后把仿說正確的句子寫下來。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注意從文本中選擇具有典范表達特點的句子,這樣的句子通常能給學生帶來新鮮感,激發學生的表達興趣,學生讀了之后就喜歡用那樣的句子說話。如教學一年級下冊《荷葉圓圓》,課文的第一句話“荷葉圓圓的,綠綠的”,對于一年級學生來說就是一個有新鮮感的說法。這與學生平時的說法“圓圓的荷葉”進行比較就能夠看出是表達上的變化帶來了新鮮感。首先,教師需要引導學生認識這句話的表達特點:在描寫荷葉上,連續用了兩個重疊的詞語,一個表示形狀,一個表示顏色,寫得很美,很吸引人;接著,教師讓學生仿照這樣的句子說一說自己喜歡的對象,如“蘋果”“天空”等,學生仿說后教師要給予評價,看看學生有沒有用上兩個表達不同事物的疊詞;之后,教師讓學生結合課文插圖上的事物進行仿說,如“荷花”“蜻蜓”“小魚”“青蛙”等;最后,教師讓學生從自己仿說的句子中選擇最喜歡的一句寫下來。這樣一來,學生就漸漸地學會了從課文中找到仿寫的對象,自主練習仿寫具有典范表達的句子。
二是在續寫故事中培養。低年級課文中有大量的小故事,在結尾處都留下了想象的空間,適合教師用來組織學生開展續寫活動。在這樣的續寫中,教師先要引導學生想象課文結尾并不是故事的真正結束,故事還可以朝著不同的方向發展,這些不同的方向往往是由故事中的不同人物決定的;接著,教師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故事人物,順著文本中人物的言行寫出沒有出現在課文中的故事結尾。如學習《坐井觀天》,故事是在兩個人物的對話中展開的,故事的結尾是小鳥笑著對青蛙說的話“你跳出井來看一看吧”,實際上故事沒有真正結束。對此,教師可以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人物,寫一寫后面發生的故事,有的學生寫青蛙真的跳出井,看到了無邊無際的天,知道自己錯了;有的寫小鳥落到了井底,抬頭看天真的只有井口那么大,明白青蛙為什么堅持那樣說了。這樣的續寫有助于學生理解故事的寓意。
三是在看圖寫話中培養。低年級課文中多數都配有精美的插圖,能夠生動鮮明地呈現課文中的精彩內容。教師可以抓住這一教學資源,組織學生結合圖文學習表達,引導學生繼續觀察課文中沒有描寫的插圖,對觀察到的內容仿照課文的句式進行寫話訓練。如教學《鄧小平爺爺植樹》一課,課文中的插圖是一幅照片,畫面中鄧小平爺爺正與一個小朋友往樹坑里澆水。課文內容中沒有出現對這個畫面的描寫。教師讓學生觀察插圖內容,注意看清楚鄧小平爺爺的面部表情、手上的動作,還有身體前傾與小朋友的配合等,然后學習第3自然段的表達方式,把鄧小平爺爺澆水的情形寫出來。
總之,在低年級表達訓練中,教師既要分別訓練學生的口語表達和書面語表達,又要將口語表達和書面表達結合起來,將語言表達的基礎打牢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