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小玲
【摘要】? 目的? ? 研討恙蟲病臨床特征,并對并發器官損傷的危險因素進行分析。方法? ? 對111例恙蟲病患者進行研究,均于2017年1月—2020年12月就診,根據患者有無器官損傷分為器官損傷組51例和非器官損傷組60例,對其臨床特征和可能引起器官損傷的危險因素予以分析。結果? ? 111例恙蟲病患者多在9月、10月和11月發病,主要癥狀包括發熱、寒畏、咳嗽、咳痰等,可有潰瘍、皮疹和肝脾腫大等體征表現。從患者基本資料看,器官損傷組60歲以上者、發熱超過13 d者數量更多,且C反應蛋白水平更高,有統計學差異(P<0.05);多因素分析顯示,恙蟲病并發器官損傷獨立危險因素包括年齡、發熱時間和C反應蛋白水平(P<0.05)。結論? ? 恙蟲病患者并發器官損傷受年齡、發熱時間和C反應蛋白水平影響較大,應作為疾病預防與治療重點,以降低發病風險,改善預后。
【關鍵詞】? 恙蟲病;臨床特征;器官損傷;危險因素
中圖分類號:R513.2?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1721(2023)05-0052-03
DOI:10.19435/j.1672-1721.2023.05.018
恙蟲病屬于急性傳染性病變,也被稱作叢林濕疹傷害,通常是由恙蟲病東方體(恙蟲病立克次體)導致,立克次體為革蘭陰性菌的一種,屬于G-原核生物,寄生于真核細胞,介于細菌和病毒之間,接近于前者,以桿狀或球狀為主,多寄生于節肢動物,可傳入人體,引起戰壕熱、斑疹傷寒等。人對恙蟲病立克次體普遍易感,發病后免疫性較強,多為散發,外來人群進入疫區可導致流行,長江以南地區流行于6~8月份,為“夏季型”,長江以北流行于10~11月份,為“秋季型”[1-2]。該疾病主要傳染源為帶有疫源性疾病的野生動物,疾病在5~10月份為高發期,農民群體較為多發,發病后可有發熱、焦痂、皮疹和肝脾淋巴結腫大等表現,疾病潛伏期在4~21 d之間,多為10~14 d,首周可出現發熱癥狀,起病急,體溫高,患者體溫在38.5~41 ℃之間,最高可達42 ℃,以稽留熱或弛張熱為主,偶有寒戰癥狀;同時伴隨面色潮紅、角膜充血等體征表現;皮疹多在發病3~6 d后出現,主要是充血性斑丘疹,3~7 d后逐漸消退,皮疹多為暗紅色,按壓后顏色變淺,主要出現在胸、背和肺部,可蔓延至四肢,較少出現在面部,也不在手掌和腳底出現。焦痂是恙蟲病最有特征的表現之一,可出現在70%~98%的患者中,主要出現在氣味重、潮濕和外露的部位;臨床對該疾病進行診斷時,需要借助既往病史、查體出現焦痂和實驗室檢查結果,但焦痂癥狀缺乏特異性,實驗室檢查耗時長,費用高,特異性低,易出現誤診情況。患者若未得到及時處理,可進一步加重,導致急性腎衰竭、腎炎、胃腸道出血和腦膜炎等并發癥,增加臟器損傷風險,甚至對生命安全構成威脅[3-4]。恙蟲病患者發病早期及時治療,可避免原有疾病進一步發展,累及其他組織器官,可降低病死率,改善預后。因此,有必要對此病臨床特征予以研討,總結可能引起器官損傷的危險因素。本文以111例恙蟲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對其臨床特征和并發器官損傷的危險因素進行了分析。
1? ? 資料與方法
1.1? ? 一般資料? ? 將111例恙蟲病患者納入研究,均于2017年1月—2020年12月至阜寧縣人民醫院診治,根據是否存在器官損傷分組。非器官損傷組60例,男27例,女33例,年齡22~79歲,平均年齡(55.12±3.56)歲,合并高血壓12例,合并糖尿病7例,合并高血脂3例;器官損傷組51例,男24例,女27例,年齡32~70歲,平均年齡(50.24±4.12)歲,合并高血壓14例,合并糖尿病8例,合并高血脂5例。診斷標準:患者滿足《傳染病學》[5]中相關標準:(1)病前有1~3周的露天野營、野外作業或草地坐臥史;(2)突發高熱,且處于持續不退狀態;(3)特異性焦痂或潰瘍處淋巴結腫大,可有皮疹、淋巴結腫大情況;(4)外婓反應效價1∶160陽性,滿足上述標準中的任何一條即可確診。納入標準:(1)確診為恙蟲病;(2)年齡在20歲以上;(3)合并器官損傷者有咳嗽、咳痰、氣促與胸悶、丙氨酸轉氨酶上升表現;(4)了解研究內容,主動參與。排除標準:(1)心、腦、肝腎等功能異常者;(2)合并惡性腫瘤者;(3)存在感染性病變者;(4)免疫系統紊亂者。
1.2? ? 方法? ? 采用問卷調查法收集患者人口學信息(性別、年齡、居住環境、個人衛生習慣)、疾病信息(病灶分布、入院前發熱時間、血鈉、血鉀、紅細胞沉降率、C反應蛋白、合并癥),并于患者入院次日晨起空腹狀態下抽取3~5 mL靜脈血,使用離心機離心處理,取上層清液存放于-80 ℃的條件下待測。使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測定血鉀與血鈉水平;對血液標本行抗凝處理后,通過Westergren法檢測紅細胞沉降率水平;使用全自動特種蛋白分析儀,采用乳膠免疫擴散法測定C反應蛋白水平。
1.3? ? 觀察指標
1.3.1? ? 恙蟲病臨床特征? ? 從發病時間、癥狀表現、影像學檢查方面對恙蟲病臨床特征進行分析。
1.3.2? ? 并發器官損傷的危險因素? ? 對比非器官損傷組和器官損傷組性別、年齡、病灶分布、入院前發熱時間、血鈉、血鉀、紅細胞沉降率、C反應蛋白、居住環境、個人衛生習慣和合并癥的差異,分析恙蟲病并發器官損傷的危險因素。
1.4? ? 統計學方法? ? 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行χ2檢驗,多因素分析使用Logistic回歸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 結果
2.1? ? 恙蟲病臨床特征? ? 111例恙蟲病患者中,發病時間集中在9月、10月和11月,患者例數分別為25例(22.52%)、42例(37.84%)和20例(18.02%);從臨床癥狀來看,有發熱癥狀108例,有畏寒癥狀35例,20例患者存在咳嗽、咳痰癥狀,15例患者有頭痛癥狀,11例患者有肌肉酸痛癥狀,占比依次為97.30%,31.53%,18.02%,13.51%和9.91%;從患者體征和影像學結果來看,特異性潰瘍/焦痂、皮疹、淋巴結腫大、脾臟腫大和肝臟腫大占比分別為60.36%(67/111)、49.55%(55/111)、30.63%(34/111)、7.21%(8/111)和5.41%(6/111)。
2.2? ? 2組基礎資料比較? ? 器官損傷患者年齡在60歲以上者、入院前發熱時間在13 d以上者和C反應蛋白水平均高于非器官損傷組,存在明顯差異(P<0.05),見表1。
2.3? ? 多因素分析? ? 恙蟲病并發器官損傷的獨立危險因素包括年齡、發熱時間和C反應蛋白(P<0.05),見表2。
3? ? 討論
恙蟲病在感染性疾病中較為多發,為自然疫源性疾病,以恙螨為傳播途徑,鼠類為傳染源,人為易感群體,既往以我國長江以南地區為高發地區。恙蟲病多見于夏秋兩季,東南沿海和西南地區,特別是雜草叢生的平原區較為多發,農民、叢林工作者和地質勘測人員等從事野外活動者更容易出現此病[6,1]。
恙螨叮咬皮膚后,可先出現充血、水腫癥狀,形成小丘疹,產生水皰,進而出現壞死和出血表現,形成焦痂,可使得患者出現咳嗽、咳痰、皮疹等表現,也可引起脾臟淋巴結腫大、全身中毒癥狀,患者結膜充血。此病以全身小血管炎、血管周圍炎和單核吞噬細胞增生為主要病理改變,使得實質性器官充血、水腫,細胞變性甚至是壞死,累及心臟時可使患者心率加快、心音減弱,嚴重時可伴隨循環衰竭,對患者生命安全構成威脅[7-8]。
從本次研究可以看出,該地區恙蟲病主要出現在9月、10月和11月,發熱和畏寒為患者發病后的主要癥狀,體征表現主要是特異性潰瘍/焦痂、皮疹。恙蟲病主要表現為發熱,癥狀典型性不足,潰瘍和焦痂出現的位置比較隱蔽,經驗不足或查體不夠細致時,可出現誤漏診情況。一般來講,恙蟲病易與呼吸道感染混淆,原因在于發熱患者多就診于呼吸門診,加上患者多合并肺炎、中性粒細胞上升情況,可影響醫師診斷疾病的思路。對其誤診原因予以總結,主要有以下幾點[9]:(1)此病可損害多個系統,表現復雜,焦痂或潰瘍位置較為隱秘,不易察覺;(2)發熱患者分診不規范;(3)問診與查體工作未能落到實處,未深入開展流行病學調查工作;(4)外斐反應陽性率不高,特異性不足。為減少疾病誤診情況的發生,應設立發熱門診,對患者分診流程予以規范,同時對護理人員進行流行病學知識培訓,在外斐反應中使用高質量試劑等。急性發熱伴血小板減少或肝功能損傷者,應警惕出現恙蟲病,完善問診與查體工作,出現潰瘍或焦痂時即可確診。
恙蟲病累及不同臟器時,可導致相應的癥狀表現,中度性肝損害為最為常見的表現之一,主要是因為患者體內恙蟲病立克次體死亡后可產生毒素,增加肝臟血管通透性,致肝細胞變性,引起小血管周圍炎癥,在此基礎上出現肝細胞膜破裂和微循環障礙,進而對肝細胞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傷。肝功能損害時,可伴隨天冬氨酸轉氨酶、丙氨酸轉氨酶水平上升和白蛋白水平下降,黃疸癥狀較少出現,且患者病程越長,白蛋白下降越明顯。分析其原因是患者處于持續高熱狀態,消耗量大,能量攝入不足,加上肝功能影響,對蛋白質合成產生抑制作用。白蛋白水平減少時,可降低血漿膠體滲透壓,甚至可導致血漿外滲,加重組織水腫程度,加上循環血容量減少,組織灌注不足,增加臟器損傷風險。此外,機體對病原體的免疫反應也可導致肝功能受損。早期恙蟲病患者得不到及時有效的診斷與治療,可使得原有疾病加重,引起一系列并發癥,如肺部損害、腎損害等,情況嚴重時可有彌散性血管內凝血和多臟器功能衰竭。恙蟲病也可累及血液系統,以嗜酸性粒細胞水平下降為主要表現,其發生機制尚不明確,需進行深入探討,確定其是否與傷寒存在相似的發病機制。血小板下降也是恙蟲病所致臟器損傷的重要表現之一,主要是由巨噬細胞產生血小板的能力下降和毒素破壞血小板所致。恙蟲病發生過程中也可累及肺部,進而引發相應的癥狀表現,以咳嗽為主,予以胸部影像學檢查可見炎癥病變和胸腔積液,肺部病變多為滲出性,多出現在下肺部,可有片狀、斑點狀模糊影,伴隨少量積液。胸部影像學改變以恙蟲病立克次體產生的毒素所致過敏反應或肺部毛細血管炎,增加小血管通透性為病理基礎。本文對患者合并器官損傷的危險因素進行了分析,結果顯示,其獨立危險因素包括年齡、發熱持續時間和C反應蛋白(P<0.05)。主要是因為恙蟲病出現2周后為器官損傷階段,可有心肌損傷、肺炎和腎衰竭等表現,若患者存在發熱癥狀未能及時診治,可引起器官損傷,使得患者免疫力下降,加重原有疾病[10]。C反應蛋白是判定感染性病變的重要指標,正常狀態下其水平較低,水平上升多見于微生物感染和細胞損傷狀態下,在疾病發展和器官損傷時其表達水平較高[11]。為緩解恙蟲病癥狀,降低臟器功能受損風險,臨床醫生應重視對患者的診斷,在此基礎上予以科學規范的用藥方案;注意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促使其以良好的心態應對治療,加強健康教育,提高患者配合度;密切關注患者臟器損傷早期表現,綜合分析實驗室檢查結果,以免臟器損傷程度加重。
總之,該地區恙蟲病主要集中在9月、10月和11月,患者癥狀表現以發熱、畏寒、焦痂與皮疹為主,合并器官損傷的獨立危險因素包括年齡、發熱持續時間和C反應蛋白,應密切關注上述指標,予以相應的預防與干預措施。
參考文獻
[1]? ? 王玉姣,閆冬明,李貴昌,等.北京市平谷區2008—2018年恙蟲病流行特征分析[J].中國媒介生物學及控制雜志,2019,30(3):244-247.
[2]? ? 鄭海鵬,洪文昕,王建.廣州地區157例恙蟲病臨床特點的回顧性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 2019,14(16):74-75.
[3]? ? 何愷,黃東升,安麗,等.云南省保山市2006—2016年恙蟲病流行特征分析[J].中國媒介生物學及控制雜志,2019,30(1):87-90.
[4]? ? 張育富,劉大鵬,褚宏亮.江蘇省2008—2017年恙蟲病流行特征和時空聚集性分析[J].中國媒介生物學及控制雜志,2019,30(3):237-243.
[5]? ? 李蘭娟,任紅.傳染病學[M].8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18-19.
[6]? ? 胡立芬,孔欽翔,岳程程,等.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與恙蟲病患者免疫損傷的差異比較[J].中華危重病急救醫學,2020,32(8):947-952.
[7]? ? 梁敏鋒.重癥恙蟲病致全身多臟器損害的臨床分析[J].黑龍江醫藥,2019,32(6):1424-1426.
[8]? ? 李柏成,朱潔云,王霄玲,等.廣西某醫院2014—2018年恙蟲病致急性腎損傷臨床對照分析[J].中華疾病控制雜志,2019,23(9):1132-1136.
[9]? ? 白宇,胡新華,白春發,等.云南省元陽縣52例恙蟲病病例臨床特征分析[J].中華地方病學雜志,2020,39(5):377-378.
[10]? ? 張文良,甘海忠,吳飛.恙蟲病臨床特征及并發器官損傷的危險因素分析[J].熱帶醫學雜志,2020,20(4):130-133.
[11]? ? 胡冬,王聯群.以全身皮疹為首發癥狀并發多器官功能衰竭恙蟲病1例[J].江西醫藥,2020,55(1):61-62.
(收稿日期:2022-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