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新課標的落地實施,在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過程中,核心素養已成為學科創新的重要方向。教師如何依據新課標的要求,全面審視當前教學工作存在的問題,不斷優化備課思路與學科教學方法,進而探索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路徑,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成為每一位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必須思索的問題。教學中,教師要以大單元教學為抓手,推動核心素養落地;以情境創設為手段,促進學生主動學習;以學科活動為載體,引領深學、精思、篤行。
關鍵詞:新課標;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備課
隨著《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通稱“新課標”)的頒布,在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過程中,核心素養已成為學科創新的重要方向。教師如何依據新課標的要求,全面審視當前教學工作存在的問題,不斷優化備課思路與學科教學方法,進而探索有效開展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路徑,不斷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成為每一位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必須關注與重視的問題。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在落實新課標進行備課時,應積極推動學科教學的創新調整,致力于提高學科教學的綜合成效。
新課標聚焦培養時代新人的新要求,注重培養學生的政治認同、道德修養、法治觀念、健全人格和責任意識等核心素養。核心素養的提出,為初中階段道德與法治課程改革指明了方向,對于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師而言,不僅意味著進一步明確了課堂責任,也代表教師的育人任務細致化、常態化。由此可以看出,傳統的以知識傳授為目的、教學手段低階的課堂教學設計已不再適應新時代的發展需求。
落實新課標,需要教師重視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要上好一節課,備課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備課是教師通過鉆研新課標、教材,研究學生,掌握教學的目的、內容和方法,以保證教學質量,是上好課的關鍵和前提。新課標背景下以核心素養為導向的教學,教師應該用怎樣的新思路進行備課,教師應該采用哪些不同于以往的備課方式,才能將核心素養的培養目標與課程體系進行全面融合,確保核心素養真正落實到每個學生身上?這就要求教師在進行備課的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的優化創新策略。
一、以大單元教學為抓手,推動核心素養落地
大單元教學是以單元為學習單位的,對比以往的單純課時教學,更關注整個單元的教學內容。按照并體現新課標的要求,以培養核心素養為目標,側重主題教學,教師要采用以單元內的綜合任務作為驅動,將課時知識進行梳理與整合,實現單元教學內容結構化、體系化和情境化的教學策略。大單元教學要求教師站在更高的維度上,厘清單元教學內容的底層邏輯,將課程目標、內容、雙邊活動設計、教學情境等要素有效整合,實現課堂轉型,提升學生核心素養。大單元教學可以有效促進教學內容的結構化,構建教學的整體意識。教師圍繞單元學習主題進行備課,首先要厘清本單元教學內容與邏輯關系,從單元全局角度創設自主性、合作性和探究性的活動,提升學生課堂學習的深度。其次,要精準把握單元的核心與主干知識,充分分析并把握好主要問題,構建原因到條件到結果之間的關聯性,使學生的單元知識結構乃至學科知識結構更有層次性,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建立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的知識體系,進而能夠實現學科知識的遷移。
一是教師在備課過程中首先要清楚地知道本冊教材的教學內容與目標要求,知道各單元教學目標與任務,能夠將單元教學任務進行有效分解,設置成能夠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層層遞進的子任務。二是教師在備課過程中要基于單元內容設計有單元教學主題的活動內容與教學評價,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價值觀念等內容,不僅要了解學生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也要關注學生運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以統編版道德與法治教材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青春時光”為例,本單元共三課,第一課是“青春的邀約”,主要內容是進入青春期,學生的身體和心理都發生了變化;第二課是“青春的心弦”,主要內容是正確認識并學會對待男生女生不同的性別特征,知道怎樣實現男生女生優勢互補,了解青春期萌動的表現,理解并掌握異性交往的意義,知道對異性的欣賞和向往并不是真正的愛情,了解愛情觀的基本內容;第三課是“青春的證明”,引導學生明確自信和自強對人的成長成才的重要意義,從而建立自信心和培養自強精神。教師在這一單元備課時,要明確新課標對本單元的要求體現在健全人格部分,即“正確認識自己,能夠自我反思,不斷完善自我,保持樂觀的態度,學會合作,樹立團隊意識”“養成自尊自信的人生態度,在生活中磨煉意志,形成良好的抗挫折能力”“認識青春期的身心特征,建立同學間的友誼,把握與異性交往的尺度”等。根據單元教學目標要求,教師可結合教材中“學會獨立思考”“培養批判精神”這兩部分內容,先創設“暢想青春”這一項目式學習任務,引導學生先根據教材中A、B、C、D等字母的形象設計,感悟并暢想青春;然后,啟發學生從其他字母的外形出發設計創作青春感悟,促進學生積極地進行思考與交流,完成相應的項目設計。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進行合理分組,讓不同特質的學生組合,引導學生切身體驗獨立思考與批判精神,體會不同性格特質的學生、不同性別的學生在思維方式、語言表達等方面存在的差異。在這一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學生核心素養得到進一步提升。同時,教師還可以結合個性化班級名片設計,進一步強化本單元教學內容。
二、以情境創設為手段,促進學生主動學習
在以往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在課堂導入及新授的各個環節中更注重知識的傳授,卻往往忽略了情境的創設、情感的共鳴,時間久了,不僅會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會影響學生形成較強的學科思維與能力,不利于學生今后的學科學習。在初中道德與法治備課中,教師要善于創設教學情境,用情境不斷深化學生的核心素養,將個性化問題有機嵌入教學情境中,引導學生實現自主學習、探究學習,促進學生用獨立思維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形成勇于探索新知的學習習慣,敢于質疑,從而進一步提高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的有效性。
情境創設可以深化學生在學習中的投入程度,營造積極的學習氛圍,有利于學生更好地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有利于學生在情境學習中理解和掌握知識點,更容易地進行知識遷移,提高學習質量。教師可以不受時間限制,結合單元及課時教學任務,靈活調整教學進度,可以在課前導入、課中分享或課后引申相關教學情境,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在備課的過程中,可以通過信息化手段等方式,創設問題情境、角色情境、生活情境等。
例如,在七年級下冊 “青春飛揚”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在備課中搜集我國平均年齡不到35周歲的年輕人團隊托舉神舟、遙控“嫦娥”、牽引“玉兔”、駕駛“祝融”的事跡,了解他們以九天攬月的雄心壯志和精測妙控的過硬本領,連續取得22次重大航天任務全勝的重大貢獻。教師通過展示他們的青春之歌,引導學生感受到自信者的風采。此外,教師還可以為學生講述年僅28周歲的“北京明白”(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調度團隊成員高健)等人物背后的故事,引導學生感受到自信與自強的關系,了解到實現自強的途徑等內容。
再如,在七年級下冊“揭開情緒的面紗”第二課時“情緒的管理”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談一談自己平時在生活中遇到的跟情緒調節有關的事例,可以是課前搜集到的一些小視頻,同學之間相互分享感受,以此引導學生認識到情緒管理對于自己和他人的重要性。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一起探討管理情緒的有效方法。個性鮮明是許多初中生的顯著特點,這些學生情緒不太穩定,容易以自我為中心,和不同年齡階段的人相處時很容易發生沖突。 因此,教師可以在情境設置中考慮引入一些貼近初中生活的案例,尤其是初中生容易情緒失控的相關案例。教師通過問題設計,引導學生認識到管理自己情緒的重要性,啟發學生探討、交流如何化解并有效管理情緒。通過這些生活中生動的案例,不僅可以使課堂教學更具有吸引力,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也能夠落實教學目標要求,培養學生管理情緒的能力。
在情境創設上,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尤其要以時事熱點為紐帶,激發課堂活力。時事熱點和道德與法治學科知識往往是相生相伴的。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知識涵蓋了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各方面,并且會不斷地與時俱進。同樣,具有時效性的時事熱點一定要體現時代性。教師在備課中要借著時事熱點材料的多樣性,將社會生活鮮活的一面真實地展現在學生面前,通過課堂設計將學生置于多元情境之中,促進學生學習主動性的提升;要保持更理想的課堂效率,堅持以生活化模式參與教學,使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保持更高的活力。
例如,在教學九年級上冊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的內容時,為了讓學生更容易理解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知道我國正在進行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國自信等知識內容,教師可以在備課中結合全國和美鄉村籃球大賽(“村BA”)的火爆這一時事熱點引發學生思考。兩支由農民組成的籃球隊,利用比賽間隙還展示了村里的農產品、美食,進行了鄉村啦啦隊表演,這不僅吸引了廣大村民、游客到現場加油助威,更是引發了眾多網民的關注。“村BA”因其所展現濃郁的農趣、農味兒和讓農民從觀眾變成了主角而火爆,讓更多的老百姓看到了新時代農民自信、團結、拼搏的精神風貌。新時代的農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表現在對文化體育生活不再只滿足于“有沒有”,而是轉變為更加注重“好不好”,農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正在轉化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推動我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這一時事熱點的插入,將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教材中的相關問題,增強對國情、社情的了解,有助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再如,關于“一老一小”問題,在社區適老化改造硬件設施方面,建成便民食堂、提升社區公園環境、引入養老機構、開展健康講堂、愛心義診、精準幫扶,讓老人有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在服務內容上,開展書畫攝影、太極晨練、樂器戲曲等多種活動,豐富老年人的生活;多種渠道解決托幼問題,“一公里便民生活圈”等這些時事熱點,對于學生理解我國人口特點、政府的宗旨、黨的初心和使命、黨始終堅持的發展思想等問題都具有重要意義。在創新社區治理方式和手段上,發動社區自治力量組建社區議事廳、村民議事廳等,又有利于學生理解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等。
當然,這就要求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不能只“照本宣科”,必須具有較強的專業分析能力和解讀能力,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功底與備課能力,在課堂上積極運用時事熱點材料。教師關于時事熱點的態度將直接或間接影響學生的態度。教師只有不斷提高自身綜合素養,才能保證時事熱點材料運用得當。同時,教師根據時事熱點材料的特點,能有效提升課堂教學效果,增強課堂教學內容的時效性。
三、以學科活動為載體,引領深學、精思、篤行
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在備課時要落實新課標要求,必須注重學生學科實踐能力的培養,設計適當的學科活動,引導學生將學科理論知識應用到實踐中,從而進一步強化學生的學科思維與能力,有效提升學科知識掌握水平。教師在設計具體實踐活動時,要從初中生實際情況出發,與課堂教學內容緊密聯系,保證學科實踐活動具有可行性。
例如,在進行七年級下冊“共同建設集體”這節課的備課時,教師可以設計探究實踐活動,引導學生深入到社區、街道等公共場所,讓學生對公共設施有更直接的認識;然后,引導學生反思自己是否也存在破壞公共設施的情況,這種行為會產生什么樣的影響等,感受自己或者個人對于集體的重要性。通過這樣肯定并放大學生的責任,引導學生遵守集體規則,感受道德與法治的底線,做一個愛集體、為集體發展貢獻力量,并且對國家建設有用的人。
再如,在八年級上冊“承擔社會責任”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在備課環節可以設計主題探究活動,引導學生服務和奉獻社會,如設置道路交通協管員、社區志愿者等角色,讓學生在角色體驗中了解自身所承擔的社會責任、服務和奉獻社會的意義,以及如何服務和奉獻社會。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過程,其實就是增強情感體驗與感悟的過程,有利于實現知行合一。
新課標給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帶來了新挑戰,構建與新課標相匹配的新教學模式,聚焦學生關鍵能力的提升,著力于學生必備品格的培養,真正使課程核心素養落地生根,是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備課的核心價值追求。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必須以新課改的挑戰為機遇,認真學習并努力落實新課標要求,積極更新教育理念,幫助學生構建更加完整而扎實的學科知識體系,不斷強化深度學習、深度思考,打造有思維深度的高效課堂,注重實踐,最終落實新課標提出的核心素養培養目標。
綜上所述,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的備課,于教師而言,不僅是備新課標、備教材、備學生、備教法與學法,更多的其實是一種將自身的教學理念、方式與新課標的有機融合,是一種“致廣大而盡精微”的方法論,站位高一點,看得遠一點,想得多一點,抓得實一點,內容新一點,形式活一點……或許我們的道德與法治課就會上得更好一點。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何娟.核心素養下初中道德與法治大單元教學初探[J].中學課程輔導,2023(18).
[3]李木香.核心素養背景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情境創設策略探究[J].考試周刊,2023(22).
[4]王利.聚焦學科核心素養 注重實踐活動教學 基于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探索[J].上海教育,2023(7).
[5]鮑忠富.初中道德與法治高效課堂構建策略探索[J].名師在線,2020(12).
[6]王秋明.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主題單元”教學的備課流程[J].中小學課堂教學研究,2018(12).
[7]朱學歌.新課標理念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使用探析[J].中學課程輔導,2022(18).
(責任編輯:趙春艷)
作者簡介:張春玲,遼寧教育學院高級教師。譚艷,丹東市第十二中學高級教師。
課題項目:本文系遼寧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1年度教育決策咨詢專項課題“初中思政課‘教學評一體化’課堂實踐研究”階段成果。課題編號:JG21ZXB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