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亞威 李 培
黃河交通學院,河南 焦作 454950
“超競爭格局”的出現,讓創新在“中國夢”中的地位變得越來越重,尤其是21 世紀,互聯網技術的出現,讓人們意識到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重要性。對此,高等院校需要遵循國家“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號召,將其融入到日常教學中,讓學生能夠形成良好的創新理念,成為一名優秀的創新創業人才。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在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發展背景下,高等院校必須要盡快更新、完善且準確了解創新創業教育理念,掌握創新和創業兩者間的關系。創新創業教育的內容是,在國家教育發展戰略下,一種是具備創新創業的人才培養模式,使其能夠促進社會和諧發展[1]。創新創業教育的基礎是創新創業理念,將其融入到新的學科中,形成交叉思想,在此基礎上用創新思想推動創業行為,再借助創業行為實現創新動力,完成共同進步和發展的目的。另外一種是高等院校作為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主要場所,擔負著創新發展戰略的重任,自身既要有過硬的實力,也要有現代化的理念,才能有所成。
第一,導向性。目前創業創新教育中價值理念的導向性并不是特別突出,具有一定的功利性特征。有些高等院校教學活動只是為了競賽而競賽,不利于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所以高等院校在創新創業教育實踐教學中,需要以推動學生全面發展、自由發展為主體。將敢于承擔責任、甘于奉獻的精神作為教學理念,將其融入到整個教學中,以此來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
第二,交融性。高等院校創新創業教育切不可與自身的專業知識脫軌,需要將其二者相結合。站在創新創業教育和專業課程教育相結合的角度來看,專業課程是基礎,實施創新創業實踐教育也需要在此基礎上實施,這樣才能深入了解,進而合理應用。對此,高等院校要有意識地將創新創業實踐教育和專業教育融合起來,深入發展,從而才能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第三,過程性。創新創業實踐教育的對象是面臨畢業的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教學的時間基本上都在畢業前一年,以至于具有短期性和周期性的特征。但是大學生創新創業素質、水平、意識、能力需要長期的培養才能逐漸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高等院校需要將創新創業實踐教育融入到整個人才培養體系中,貫穿到學生的整個大學生涯中,同時還要統籌考慮、認真實施,切不可盲目進行,急于求成。
第四,層次性。開展分層教學模式作為高等院校教學中的有效手段之一,也是基本原則,創新創業實踐教學想要得到一定的成就,離不開堅持這條原則[2]。因此,高等院校在實施創新創業實踐教學時,需要結合學生的職業規劃、認知特征、個人發展來開展教學活動,巧妙設計教學活動、豐富實踐內容,以此來滿足每位學生的創新創業實踐需求。
大多數高等院校創新創業實踐教育并未明確界定性,主要是采取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為主要活動方式,其主要原因是:第一,部分高等院校并未真正理解創新創業的概念,認為創新創業教育就是簡單的技術創新創業,以項目培養模式為主體,忽視了思想、社會、觀念上的創新;第二,還有一些高等院校認為創新創業教育的受眾群體是一小部分學生,覺得不需要花費太多的時間、金錢、人力在這個上面。因此,未曾將創新創業實踐教育融入到人才培養中。
我國高等院校創新創業實踐教育的方式為傳統式教學模式,不利于促進創新創業實踐教育的進一步發展。例如,部分創新創業實踐課程教師一般都是教務管理工作、學生指導工作的教師,缺乏創業經驗,唯一能夠為學生提供的便是所謂的理論教學和背景知識,毫無實踐基礎,自然無法真正幫助學生。
缺乏豐富的師資力量,必定會影響高等院校創新創業實踐教育的發展。當前,我國一些高等院校創新創業的教師都是非專業教師,既不能制定針對性的優化方案,自身的實力也有所欠缺;當然也有一些較為專業的教師,但是經常一人多用,不僅要完成本職教學工作,還要完成額外工作,導致教師工作強度大,無法達到理想中的教學效果。
并不是所有師生都能理解創新創業實踐的教學理念,部分高等院校、教師、學生的理念均停留在掌握基本技能或者某項技術層次上,以至于學生缺乏相對完善的創新創業理念和意識,不利于學生今后的發展。
高等院校在構建創新創業教育實踐教學時,需要站在創新型國際戰略高度與教育制度體系來進行分析和優化,以現代化理念深入了解高等院校創新創業教育,著重培養創新創業教育人才[3]。創新創業教育的宗旨是讓大學生能夠形成良好的自我就業意識和綜合素養,使其能夠符合當前市場經濟的就業觀念,這樣他們才能具有眼光、膽識、社會責任感、創業意識、創業精神與組織能力,也只有具備了這些能力,才能為創新創業付出努力,付諸行動,提高專業水準,成為一名合格優秀的社會主義接班人,社會、祖國所需要的高質量人才。
創新創業實踐教育課程與其他課堂并不相同,它具有綜合性、實踐性以及跨學科等特征,需要實際的案例與理念。而這些也來自教師自身的實踐經驗或者引導,所以這也就對講授創新創業的教師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不僅要擁有多個學科的理論知識和社會實踐經驗,也需要具備豐富的實踐能力。對此,高等院校要積極引進、培訓教師的創新創業能力,以多樣化的培訓方式提升教師的結構體系、理論水平、實踐能力和經驗,如利用專項訓練鍛煉教師的創新創業水平;借助實踐平臺拓展教師的實踐操作能力;聘請企業高層管理者到校擔任兼職教師,或者將教師送到企業中與專業、實踐能力較強的管理人員學習相關知識,深入到社會實踐項目中,加強自身的專業水準;與政府、行業學會、企業相結合,組織創新創業合作教育[4]。以這樣的方式,不僅能夠培養創新創業教育領軍人物,也能在無形中提高創新創業教育質量,為教師提供可實踐的平臺,幫助他們能夠更好地了解國內外的消息和動態,實現豐富眼界、開闊視野、優化教學理念的目的,進而成為一名優秀的創新創業教育專家型教師。
創新創業教育理念的實施和開展需要借助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來完成。課程體系的側重點是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讓學生能夠不由自主地向其靠近,所以教師可以有針對性地傳授學生創新創業所需要的知識結構體系,但也不要將其局限其中,也需要向外延伸和拓展。例如,創新創業實踐體系中包含市場營銷學、財務、政策法規、金融、稅收、心理學以及策劃等等,這些課程都與創新創業實踐教學息息相關[5]。對此,在課程設置上,高等院校可以將課程劃分為必修課和選修課,同時還可以把理論教學與實踐操作結合起來,在專業課程中探究、摸索、增加、挖掘與創新創業相關的內容。以這樣的方式把創新創業教育的重點融入到各個學科中,滲透到教學的每個環節里,最好能夠覆蓋學生的整個大學時期。通過這樣的方式,既能讓學生對創新創業教育有更深入的了解,也能提高學生的綜合水平。
從教學方式上來看,創新創業教育的宗旨是為了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夠成為一名優秀的創新創業人才。但是,學生的創業精神、主體意識、能力等都需要建立在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相結合的基礎上,需要理性與感性的雙重認知。所以,必須要改變傳統教學的方式,由教師主導變成學生主動;授課方式由教師單方面傳播轉成教師與學生互相分享;目標追求上可以從以往的知識本位轉變到素質本位[6]。這樣也能把創新創業教育融入到教學中的各個環節里,實現教書育人、服務育人以及管理育人的目的。首先,調動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的潛能以及學習能力,鼓勵學生敢于爭辯、探究,進而形成舉一反三、融會貫通的創新思維能力。其次,在創新創業實踐教學中,要改變以往單一、乏味的實習方式,建立多層次、多方面、立體化的實踐教學模式,例如把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結合起來,以專題報告、職業規劃、創新創業實踐平臺基地、創業指導等方式對學生進行全方位的實訓指導和教學;以邊學邊練等方式,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實踐活動中,在企業中參觀、學習、實習、見習;邀請企業成功人士、創業成功者到校進行創業講座、創立工作室、創業論壇等方式,借助多樣化的途徑讓學生對創新創業能夠深入了解和認知,利用“做中學”等方式加強學生的創新創業水平和能力。
通過物質和精神兩種方式,制定多樣化的鼓勵政策,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創新創業實踐活動中,例如互選課程、學分認定、專項獎金等等,這樣學生便會有一定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進而將創業、科技成功轉變成提供服務。其次,教師激勵。高等院校需要明確每位教師在創新創業實踐教學中所承擔的責任和任務,在年底時,將其用在績效考核、專業技術職務評聘里面,成為教師參與創新創業實踐教育的重要考核標準[7]。例如,指導學生申報創新創業項目、競賽等,這些均可成為教師崗位晉升的標準,對于優秀教師可以給予工資補貼等。借助這樣的方式,不僅可以調動學生的創新創業精神,也可以促進教師的積極性,從而提高創新創業實踐教育的質量和效率。
學生作為創新創業的重點,教師和領導的重視只是基礎,學生重視才是關鍵,因此了解學生的創新動機,調動學生的創新動力是提高創新創業實踐教學質量的根本。在日常教學中,教師需要有意識地提高學生對創新創業的認知和重視,大學生正是年少輕狂期,對身邊的許多事物都感到好奇,具有一定的好奇心,正所謂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而求知欲便是認知的基礎,也只有具備興趣和求知欲,學生才會主動創新與探索,所以接觸新事物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如果說學生的興趣十分廣泛,那么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則需要有意識地激發學生的創新性,培養學生的創新性和敏銳性,找到學生的創新動機,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能夠主動嘗試新事物,這樣也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8]。例如,高等院校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與多彩多樣的活動、競賽等,讓學生通過競賽探究事物本身,學習相關知識,養成主動思考、分析等能力,以此來鍛煉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切不可養成急功近利的不良習慣,讓學生能夠保持健康的心理,這樣在創新創業中即便遇到了問題,也不會輕易消磨、打擊學生的創新精神,有利于學生在創新創業的道路上越走越好。
總而言之,針對上述問題,高等院校、教師需要采取針對性的解決方式提出優化方案,例如建立高質量、專業的教師團隊、創新教學理念等等,通過這樣的方式,來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能夠主動參與到創新創業實踐中,從而提高自身的專業水平和能力,成為一名優秀、合格的創新創業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