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殷賢 秦 利 黃高翔 張淑媛
浙江東方職業技術學院,浙江 溫州 325000
隨著互聯網和智能手機在大學生群體當中的普及,網絡占據大學生大量的課余時間,使得缺乏同輩交流的機會,這對大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產生了消極影響。傳統的思政輔導模式難以滿足在校大學生日益多元化的心理需求,學校社會工作作為一種以學生為服務對象的專業性助人模式日漸受到政府和學校方面的重視。2021 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要“大力發展社會工作”,同年發布的“十四五”規劃新增了“實施大學生社工計劃”“支持和發展社會工作服務機構”兩處修改內容[1]。
1.同輩互助
“同輩互助”理解為“朋輩互助”,即同學之間或年齡相仿的朋友之間進行心理開導、安慰和支持等幫助。朋輩互助的主體不再是擁有專業知識的老師,而是掌握了一定技能的學生群體,如學生輔導員、學生互助員、學生心理委員等。
2.學校社會工作
學校社會工作是以學校為服務的社會工作領域,將社會工作的專業理論、價值觀和方法運用于學?;蛘呦嚓P領域中,整合相關資源,幫助學生群體尤其是有困境的學生提供專業服務,其目的在于協調學校、家庭和社區之間的關系并促進教育功能,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要。我國的學校社會工作起步于20 世紀90 年代,起步較晚,發展相對緩慢。由于學校對學校社會工作的認知不清晰,分不清學校社會工作與心理咨詢、思想教育工作和學生工作的區別,容易把他們混為一談。同時,學校也缺乏專業的學校社會工作者為學生提供優質服務。目前,我國學校社會工作服務和其他領域一樣,仍然以政府購買服務為主,基本以社工機構外派社工入駐學校的模式開展服務工作。這樣的模式存在外派學校社工難以完全融入學校,并對學校思政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把握不精準等問題。浙江東方職業技術學院基于本校的具體實際,依托其較為豐富的有社會工作背景的師生資源,打造了一個以學生為主體、教師提供專業支持的特色高校社會工作服務平臺。
為拓寬學生的同輩交往渠道,幫助在校學生之間形成有效的社會支持網絡,建構具有專業性的同輩社會支持系統。在溫州市社會工作協會指導下和學校的大力支持下,打造浙江東方職業技術學院大學生社會工作服務平臺。該平臺由學校社工專業教師同學生一同建設,共同管理。平臺定位于“同輩服務”,即協會派專業社工督導,發揮社工老師的專業力量帶領學生開展同輩互助服務工作。
平臺的服務內容包括利用同輩群體優勢,為全校學生提供成長教育、學習輔導、心理輔導等,鏈接學校資源及聯動社會資源為學生提供服務,促使在校學生之間形成有效的社會支持網絡,促進學生成長。平臺基于在校大學生多元化的需求,搭建以大學生為主體的自助和互助平臺,開展六大社會工作服務項目。
1.Younger 俱樂部——活動中心
younger 俱樂部,旨在為本校大學生的社交提供一個良好的平臺,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社會認知和自我認知。對已經出現人際交往障礙的大學生,及時進行矯正。作為本校大學生線上、線下的交互平臺,為大學生在課余之時提供娛樂,在交友以及學習互助等多方面生活內容中享受到互通有無。
2.青社巴士——項目公眾號
青社巴士:“青”意指處在大學這一階段的青年;“社”意指社會工作;“巴士”意指我們所服務的社會工作路線,以群體為中心,對需要的乘客進行服務。公眾號的作用就是能夠對性格較為內斂的大學生進行線上溝通,同時公眾號也可以做一些小活動,例如有獎競猜、用戶投稿等,以此來吸引大學生的關注度。以朋輩群體陪伴同行、幫助學生面對處理學業、社交、情緒以及個人成長等困境,激發學生潛能,構建和諧校園文化的組織。
3.小羔羊信箱——服務郵箱
大學生群體普遍存在遇到情緒和行為問題不愿主動求助心理健康服務。為了幫助大學生應對特殊時期的心理困擾,設置了小羊羔心理導航,主要開展線上心理測試、心理支持等服務,以電話或者郵件的方式進行,具有內隱性,并征得案主同意簽訂保密協議。
4.心靈城堡——朋輩咨詢室
當代大學生面對很多心理問題不愿意和老師分享,比起和老師大家更愿意和年齡相仿的朋友訴說。針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開始的朋輩咨詢室,由學生群體帶領,提供朋輩心理支持。
5.助力萌新——新生成長小組
大一新生普遍存在學習、人際交往等方面問題,為了幫助新生盡快地適應大學生活,完成人生階段的轉變,專門為大一新生開始新生成長小組,促成大學新生的學習、反思、提高和成長。
6.壹點愛——志愿服務平臺
學校非常重視學生參與社會實踐,并將社會實踐分數納入學生順利畢業的必要條件。但由于學?;顒禹椖繑盗坑邢藓腿藬档南拗?,經常出現許多學生想參與志愿活動但是報不上名的現狀,并且也有相當一部分的志愿活動過于拘泥,只招收相對具有特長的人,導致一大部分學生無法達到報名條件。因此,學生達到學校要求的志愿時數有一定難度。本平臺希望為在校學生提供一個參與志愿服務的平臺,通過與學校周邊社區、企業、機構等單位對接志愿項目,為本校學生提供更多的志愿服務機會。
同輩群體之間的支持和鼓勵更容易被大學生群體所接受。相對于傳統以駐校社工或專業教師為主體的學校社會工作模式,本模式以具有相關專業背景的在校大學生為主體,以同輩互助作為本項目的亮點,打造大學生之間的專業互助平臺。在該項目中,專業教師僅提供專業督導[2]。因此,在為服務對象提供專業社會工作服務的過程中,由于同輩群體的親和力和內聚力,服務對象更容易傾訴自己的真實問題和表達真實需求,降低社會工作介入中把握需求的難度。除此之外,由于大學生有著共同學習生活經歷,其問題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大學生社會工作團隊可以分享在校期間處理相關問題經驗,為服務對象提供參考。
針對在校生存在的專業實踐機會缺乏,實踐能力不足等問題。學校基于同輩互助的社會工作平臺,創新性地為校內具有相關背景的學生開拓了專業實踐的平臺,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在服務過程中,在校大學生社會工作團隊基于社會工作三大方法,以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模式,開展多樣化的社會工作實踐。一方面,多元化的專業實踐使其在校學到的理論知識和相關方法得到應用,提升了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另一方面,在該專業平臺積累的專業經驗為學生日后的實習就業提供了有效支持。
高校輔導員直接對接數個班級,對于學生管理和學生思政輔導的壓力繁重。而本模式通過打造學生之間的專業互助體系,利用同輩群體,處理了一部分大學生在學習生活遇到的問題,并通過新生成長小組,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新生對于學校的適應的問題。在這個過程中,由于一部分問題以學生互助的形式得到解決,輔導員的工作壓力一定程度上得到緩解,使其有更多的精力面對在校學生最突出、最復雜的問題。因此,該社會工作機制可以成為高校思政輔導體系的補充,進一步拓寬在校大學生的社會支持體系。
該社會工作平臺以在校學生作為主體,意味著在校學生社會工作團隊不僅要承擔平臺的運營,還要直接面對其他在校學生錯綜復雜的問題。由于在校學生的專業知識有限及實踐經驗不足,當服務對象面臨人際關系、失戀、學習等問題時,無法形成有效的同理,導致其在學校開展的相關個案成果不足,大多個案未能深入展開,僅停留于對于問題收集。雖然大多數服務對象通過在該機制內的同輩傾訴,其壓力得到緩解,但其具體問題很難得到徹底解決,在求助該平臺后,仍然會向輔導員或者專業教師尋求幫助。
在項目運營的過程中,該社會工作平臺所提供的社會工作服務具有零散性,尚未形成具有延續性的社工活動。例如該平臺下設新生成長小組活動僅開展3 次小組聚會,未達到計劃中的5 次聚會,導致部分小組成員對于該活動的評價不高,許多新生問題尚未得到妥善解決。活動延續性地缺乏主要來自大學生社會工作團隊兩方面原因。一方面,學生課余時間具有碎片化的特征,同時面臨來自課程和其他學生活動帶來的壓力,導致其難以像專業的學校社工那樣將自身大量精力投入至社會工作平臺,使得部分活動因人力不足無法可持續地運營下去,部分社工團隊成員在項目中后期甚至產生倦怠情緒,導致計劃當中的很多項目不得不終止。另一方面,學生群體的流動性導致該項目無法擁有穩定的團隊。在高職院校中,學校學生在校周期短,在項目中后期項目的核心成員已進入在外實習階段,新的團隊尚未完全建立,新舊團隊之間的開展思路也呈現不同,最終導致一些特色活動無法延續下去[3]。此外,由于團隊成員的流動性,服務對象難以與該團隊成員建立信任關系,影響服務的開展。
該社會工作平臺的運營費用主要來自大學生新苗人才計劃,項目經費相當有限。在本項目的活動中,心理支持公眾號的運營、學生志愿活動開展、學生小組活動的開展均會產生一定的費用,從長遠來看,有限的項目資金難以保證項目的可持續運行。此外,該項目為公益性質的大學生社會工作項目,在設計之初并未設立盈利項目,導致項目本身缺乏自我造血機制,從而進一步影響項目的長遠發展。因此,資金問題成為制約該社會工作平臺長期發展的最大隱患,若不能有效解決資金問題,該社會工作將無法正常運營。
社會工作督導作為社工團隊本身的支持性機制,可有效提升團隊的專業能力和解決工作者自身面臨的問題。針對大學生社會工作團隊經驗和實踐能力相對不足的現狀,學校專業教師團隊可成立專業督導團隊,在其實踐過程中給予持續性的指導。一方面,督導團隊建立可有效彌補學生專業能力方面的不足,給予即時性的專業的輔導,有助于學生專業長遠發展,為這部分學生后續走向專業崗位奠定基礎。另一方面,大學生社會工作團隊可以將收集到的服務對象的問題反饋給督導,在督導的指導下開展針對性的服務,保證社會工作服務的質量,避免服務停留于表面的問題。
項目的延續性對于社會工作的質量具有重大影響。因此,該項目可根據大學生的特點,加強團隊管理,保證可持續性的服務。第一,該項目可嘗試與學工系統合作,使該項目與學生活動相結合,服務時長與學生志愿服務相掛鉤,激勵團隊成員把計劃中的社會工作服務延續下去。第二,專業教師應加強團隊管理,為學生提供持續性的專業支持,關注團隊成員的心理狀態,通過鼓勵支持輔之以必要的物質獎勵保證其對于項目活動的熱情。第三,關注團隊成員換屆,在社會工作團隊內部建立“以老帶新”機制,注重新團隊成員的培養。原核心團隊成員的角色由一線活動的參與者轉變為新成員的指導者,使新成員廣泛參與到項目實踐過程中,了解活動的組織與策劃,從而保證原核心成員實習或畢業后項目仍可以正常運行。
在該社會工作平臺發展的過程中,項目團隊可依托項目成員的專長和學校的特色打造品牌項目,增強項目的關注度,從而獲得更廣泛的資金支持。在本項目中,大學生新生支持小組、同輩交流平臺等子項目具有鮮明的特色,可在專業教師團隊的指導下進一步精細化運營,并加大宣傳力度,打造一個被當地廣泛認可的品牌項目,提高項目的影響力。當社會工作服務形成影響力之后,本項目團隊一方面可爭取校方支持,使本項目成為學校層面的學生服務品牌項目,另一方面也可以廣泛參與大學生創業計劃和當地的公益創投項目,為項目運營提供更多元化的資金支持,保證該項目成為一個具有可持續性大學生公益項目。
打造同輩互助為導向的大學生社會工作平臺,開創學校開展學生思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成長發展教育新模式。在當前形勢下促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創建和諧校園提供新方向。為更多學生成長成才、服務社會搭建更寬闊的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