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玉龍
(西林縣民族實驗小學 廣西 百色 533599)
自主學習能力是指小學生在沒有教師參與的情況下,可以根據自己已有的經驗,對相關數學問題展開深入的探索。從概念上來看,自主學習能力需要小學生同時具有兩個因素:良好的學習意志和一定的數學基礎。多數學生尚未達到這個要求,為此在學習過程中,往往會遇到許多困難。對此,數學教師應給予及時的指導,使學生在數學課堂上,既掌握了較多的數學知識,形成了牢固的數學基礎;又形成了良好的探究能力,可以在脫離教師指導的狀態下,對問題進行深入的探究與分析,最終獲得數學素養的不斷提高[1]。
以往教學模式下,教師比較重視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掌握,一旦發現他們沒有完成學習目標,就會布置大量的數學作業。這不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為此,他們會抱以抵觸情緒,一旦脫離教師與家長的監督,學生就無法保持良好的學習狀態。其次,這種授課模式,致使學生對教師的依賴相對嚴重,他們往往缺乏獨立開展探究活動的信心與能力,這不利于他們自主學習能力的發展,與新的教育政策是不相符的。為此,數學教師應進行積極的改進。在授課過程中,教師應走出應試教學的影響,根據小學生掌握數學知識的水平,開展相應的自主探究活動,使學生能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獲得更為深刻的學習體驗;應積極向學生傳授自主學習能力的技巧,比如預習方式、探究思路等,使學生的自我擴展與主動探索能力得以不斷增強,為他們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創造有利條件。比如在學習《8 的乘法口訣》時,教師讓學生通過回顧《6的乘法口訣》、《7 的乘法口訣》等內容,嘗試總結8 的乘法口訣的訣竅。誠然,他們礙于認知能力有限,可能無法進行全部的總結,甚至會出現遺漏的情況,但這種預習任務,會鍛煉他們自主學習的意識,便于他們歸納經驗的增多。為此,不論學生的總結是怎樣的,教師都應對于學生自主完成學習任務的行為給予高度的稱贊,以此強化他們的成就感,使他們具備較強的自主學習意識。
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小學生學好數學知識的關鍵,對于他們日后的發展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而自主學習的培養,既可以讓學生掌握學習數學的方式,從而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所要學習的內容等,制定科學的學習計劃,從而活動學習效率的明顯提升;又可以強化學生的邏輯思維,使他們有步驟、有計劃的探究數學問題,從而形成良好的數學思維。比如學會自主學習以后,學生則會清楚自己每一步應該做什么事情,并根據學習成果,調整自己的學習方案,以此加深記憶,獲得學習質量的提升。比如在學習《認識時間》以后,學生通過完成教師所布置的作業,發現自己對于“時”與“分”之間的關系不太了解。在缺乏自主學習意識時,對于這種情況學生多半選擇聽從教師的安排;而在有了強烈的自主學習意識,學生會通過制作時鐘、重新查閱書本上的內容等方式,不斷強化自己的認識。與前一種學習方式相比,后一種更具科學性與針對性,為此,所取得的學習效果相對較好,慢慢地學生就會養成根據學習成果調整學習方案的習慣,這會提升他們的學習質量,加深他們對時間知識的認識[2]。
縱觀整個學習過程,可以發現數學學習有三個環節,即課前預習、課堂學習與課后復習。在培養小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過程中,數學教師應根據教學目標,合理布置相應的任務,使他們能在目標的指導下,逐漸形成自主學習的思維,從而在遇到難題以后,能根據已經掌握的舊知識,去探究新知識的含義,從而養成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
第一,注重課前預習。該環節主要是讓學生對所要學習的內容有初步的了解,從而掃清其學習中的障礙,以便日后他們能課堂上更好地抓住學習重點。為了完成這一目標,教師可以向學生講述預習的步驟詳細,首先瀏覽數學課本的具體內容,其次嘗試跟著書中的指導,做完書本中的練習,最后用筆劃出自己存在疑惑的地方,這樣一來,學生將會對預習任務、預習思路的有更為深刻的了解,這便于他們更好地完成預習任務,為日后運用課堂時間完成三維學習目標提供巨大的助力。此外,為了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預習習慣,教師還應對預習較高的學生給予適當的表揚,例如獎勵一定的積分、小紅花等,又或者請學生上臺分享自己的預習經驗,以此形成濃厚的預習氛圍,使學生提高對預習活動的重視,自覺養成及時預習的習慣。
第二,注重課中培養。在數學課堂上,教師應給予學生較多自主閱讀的機會,使他們能通過閱讀,搜集與答案有關的信息,并將其進行深入的分析與探究,歸納與整理等,從而獲取有效信息,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應通過多種方式,啟發學生深入思考,使他們能舉一反三,掌握自主學習的方式。
期間,教師也可以傳授學生學習方法,例如認真聽講,跟隨教師的話展開深入的思考。例如對比相似的知識,從中找到區別與聯系;例如按照一定的順序觀察幾何圖形,尤其是面對查抄幾個圖形的題目中,應嚴格按照順序,進行認真地查找,以此將漏找、多找等不良現象出現的概率降到最低。例如引導學生總結數學公式的推導步驟,在運用數學公式需要著重注意的地方等。隨著自主學習經驗的增多,學生將會根據數學知識的類型,選擇相應的學習技巧,最終獲得自主學習能力的不斷提高。
第三,注重課后復習。艾賓浩斯的遺忘曲線表明,小學生即便在課堂上記住了某個知識的含義,在經過一定的時間以后,也會出現遺忘的情況。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出現,確保學生能牢牢記住數學概念的含義,教師還應指導學生開展相應的復習活動,使他們得以在復習的過程中,完成將知識與思維深入融合的目標。比如布置適宜的數學作業,然后根據他們完成作業的情況,調整教學方案;比如請學生定期翻閱之前的筆記、錯題集等,以此加深他們對數學公式的理解。比如定期組織學生開展系統的復習,譬如在學完每個單元以后,帶領學生將單元的主要內容復習一遍,然后請學生用思維導圖的方式,對該單元的內容進行科學地梳理。對于欠缺的地方,教師可以進行適當地補充,以此強化學生的記憶,使他們在自主復習中獲得更多的學習體驗,從而調動其復習數學課程的主動性[3]。
在日常授課中,數學教師應積極為學生創設多種學習機會,使他們在參與過程中,掌握較多的自主學習技能。
第一,注重創設自主操作的機會。正所謂:“紙上得來終覺淺”,為此,教師應為學生創設多種實踐機會,讓他們在分析、探究、改進的過程中,借助動手、動口等,將外部學習活動逐漸轉為自身內部的智力活動,從而完成學習目標,獲得學習效率的提升。比如在學習《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時,數學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用剪刀、紙張等工具剪出一個長方形,然后讓他們嘗試通過各種辦法,將其拼成平行四邊形。期間,可以通過啟發學生思考平行四邊形與長方形之間的關系,引導他們歸納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在這樣的操作活動中,學生擁有了較多直觀的體驗,這對于他們更好地理解課本中的主要內容,靈活應用計算公式是非常有幫助的。
第二,為學生留出較多思考的時間。數學知識具有較強的邏輯性,僅僅通過死記硬背是根本無法完成學習目標的。為此,教師應盡可能留給學生較多的思考的時間,讓他們可以從已有的經驗出發,對所獲得數學信心,進行科學地探究、整理等,最終完成預先制定的三維學習目標。比如在學習與“畫角”相關的內容時,在講完相關內容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借助三角尺、量角器等畫出一個角。由于學生尚未將所有的內容全部消化,為此在繪制過程中可能會出現許多錯誤。對此,教師先不要指責,而是啟發他們通過回憶之前的內容,找到正確畫角的方法,以此加深他們的記憶,使他們通過“畫角”這一活動,不斷改進自己的不足,最終掌握相應的學習技能。
第三,定期開展小組討論活動。比如在學完某個單元的內容以后,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的方式,分析單元的主要內容以及需要注意的地方,以此拓展學生的思路,活躍他們的思維。比如組織學生探討自主學習的技巧,教師可以優秀學生分享自己的學習方式,例如針對某個問題,他是從哪些角度展開探索的?期間,他遇到了什么困難,自己又是如何解決的?隨著自主學習經驗的增多,小學生將慢慢形成自主學習意識,在遇到數學問題時,他們會嘗試根據自己已有的技能,展開深入的分析[4]。
總而言之,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與發展,對于小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喜歡,獲得數學核心素養的提升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在“雙減”背景下,數學教師在向學生傳授數學知識,夯實學生數學基礎的同時,還應以數學課本為載體,強化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使他們逐漸具有自主探索的勇氣與信心;應盡可能為學生創造更多自主學習的機會,使他們可以通過動手操作、研究問題等路徑,展開相應的探索,直至找到解決方法;應保持高度的耐心與恒心,善于運用鼓勵性語言,引導學生走出舊有思維的束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