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小虎
[摘要] 相比其他學科,語文課程更具情感性。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創設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情境,通過氛圍渲染、情境體驗來激發學生情感;引導學生深層理解課文的思想教育意義,實現情感教育目標。教師應積極探索語文情感教育的路徑,恰當地滲透情感教育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效果。
[關鍵詞] 小學語文;情感教育;教學策略
情感教育是指通過相應的教育活動,促使學生情感發生積極的變化,健全豐富的情感,形成良好的情感品質。新課標指出,語文教學目標應當定位為“培養學生高尚的情趣和一定的審美能力,陶冶情操、感悟人生、升華精神境界”。在語文課堂上融入情感教育要求教師關注課堂學習體驗,以學生的真實感受與想法為基礎組織教學,全面落實教育目標。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應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性,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而且語文情感教育也利于營造積極向上的課堂氛圍,促進核心素養目標的達成。
一、語文情感教育的意蘊
教育不能沒有情感,語文教育更離不開情感,小到每一個漢字的構造,大到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都是以情感為紐帶的。只有語文課堂有情感了,在學生眼里,枯燥的方塊字才會低語,曼妙的句子才會傳情,學生才會浸潤在由文本、教師、同學及自身構建的情感場中。小學生還處在打基礎、強根基的階段,他們的視野和思維往往局限于家庭和學校,對社會的好壞缺乏自主分辨的意識和能力。所以,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情感教育顯得尤為重要。
一則情感教育可以激發學生情感認知能力。小學語文教學中,通過閱讀文學作品、寫作和口語表達等方式,引導學生認識和理解不同的情感和態度,激發學生的情感認知能力,增進其感性思維和情感表達。二則情感教育能夠提升學生情感體驗與表達能力。學生通過自身情感體驗將情感表達出來,即情感體驗與表達能力。教學實踐中,通過讓學生閱讀文學作品、開展情感體驗活動、寫情感日記等方式,學生感受并表達自己的情感體驗,提升情感體驗與表達能力,從而培養情感素養。三則情感教育有助于形成情感態度和增進品格修養。教師通過引導學生閱讀經典文學作品、講述品德故事和體悟倫理道德,促進學生形成積極的情感態度和品格修養,增強道德情感和社會責任感。
二、小學語文情感教育的實踐策略
統編小學語文教材中,文質兼備的作品占據相當的篇幅。如何有效發掘作品的內涵,讓真、善、美走進學生的心靈,使學生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呢?教師應將知識傳授和學生知識習得這種思想交流與心靈活動融為一體,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內驅力,推進落實語文情感教育,從而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
1.創設教學情境,引發情感共鳴
實施情感教育需要創設情境,引導學生進行情感體驗。小學階段,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創設可以增加課堂趣味性、提高學生課堂專注力,促使學生感知課文中的深層次情感。以往,學生更多的是以旁觀者的視角進行課文閱讀,被字詞認讀、核心觀點提煉等學習任務束縛了手腳,自然無法感同身受地領會與把握課文內涵,難以有效地體悟其中蘊含的情感。而基于真實情境創設的課堂教學,可以讓學生真切理解人物的行為動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形成對文學作品情感層面的認識。
在語文教學活動中滲透情感教育,首先應通過創設情境來凸顯文本中的情感態度,促使學生身臨其境地理解文章表達的情感。教師可以根據文本內容有意識地選擇角色扮演、情景模擬、烘托氛圍等方式進行教學,讓學生感受、體驗不同的情感,激活學習體驗,從而培養自身的情感認知與表達能力。在三年級下冊《慢性子裁縫和急性子顧客》教學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課本劇表演,將學生分成四個小組,各小組中分別選出一名同學扮演裁縫、扮演顧客、擔任旁白,其他成員則扮演店鋪里的其他顧客和店員;各小組依次演繹。本堂課中,通過讓扮演顧客的同學對裁縫慢吞吞的性子產生著急的情緒,讓扮演裁縫的同學對顧客的急性子產生不解的情緒,讓其他扮演店員、顧客的同學隨著情節發展而產生不同情緒,引發基于自身感受的情感共鳴,形成對課文內容的深刻理解。
2.深挖教材內容,積淀情感素養
情感教育的目的在于讓學生從體驗與表達情感中獲得經驗、反思和成長。語文課堂上,可以通過積淀情感體驗,幫助學生理解、反思自己和他人的情感,增進自我認知和品格修養。教材是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主要載體。統編小學語文教材中有許多情感教育的內容,可以作為情感教育的重要素材。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盡可能地深入挖掘教材內容,將情感教育滲入文本解析中;基于學生的思維水平有針對地開展教學引導,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身份出發,發揮想象力,感知文本中蘊含的豐富情感因素,形成情感感知能力,潛移默化地提高語文理解能力。
情感教育需要通過情感表達和交流來實現。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可以通過寫作、口語表達、小組討論等方式,讓學生表達和交流自己的情感和想法,增強學生的情感表達和溝通能力。小學生的想象力是十分豐富的,只是他們往往不知道如何正確表達,無法從教學內容本身出發展開合理的想象,因而教師需要善用引導式教學,循循善誘,讓想象插上邏輯的翅膀。教師應適當地對教學內容進行拓展延伸,充分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培養學生共情能力,以實現情感教育目的。例如,三年級下冊《海底世界》描寫了海底豐富的動植物資源,海底世界與日常生活關聯度較低,學生理解會存在困難。課前教師可搜集有關“海參”“烏賊和章魚”“單細胞海藻”的視頻在課堂上播放,結合文中的“陽光很難射進深海,水越深光線越暗,五百米以下就全黑了”,提出問題:深海中沒有光,海底動物是看不見的,那它們靠什么捕捉獵物?學生們可能會給出“噴射出漁網”“等其他小魚撞上來”等充滿想象力的童真性回答,教師適時進行拓展,展示海底動物捕食的視頻及其原理,以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形象化理解。引導過程中,教師應充分尊重學生的想象,對他們的發言不宜作出正確或錯誤等簡單判斷。
3.活化師生關系,營造情感場域
情感教育需要教師成為引領者,引導學生進行情感教育。師生關系的好壞決定教育的成敗,語文課堂上同樣如此。要構建語文課堂的情感場,拓展其內涵與外延,形成積極的互動關系。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既離不開教師的個人魅力、專業素養與學生親和力,也離不開教師尊重學生、民主管理、機智引導。如此,才能讓學生在活動過程中激發興趣、發散思維、合作探究、踴躍展示,讓學習真正發生。
比如,五年級上冊《慈母情深》一課,課前教師可引導學生回憶,是否有過非常想要得到一件超出父母承受能力的東西,讓他們帶著問題思考走進課堂。從文中“母親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皺皺的毛票,用龜裂的手指數著”到作者心疼母親,用錢買了一聽水果罐頭,再到母親又一次湊足了買書的錢,以此喚醒學生自身生活經驗,真切感受母愛的偉大,形成深刻的情感認知。最后,引導學生就課前的問題進行課堂分享,鍛煉情感表達能力。如此,讓學生代入文中角色,起到增進情感認知、強化道德情感態度的作用,形成感知愛的能力,從而實現語文教學和情感教育的有機融合,使學生從心底里樂學、愿學和會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