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菊
【摘要】小學美術欣賞課要提升學生的文化理解能力,激發其家國情懷。教師要指導學生從各種不同的角度入手鑒賞,感受作品中的愛國情懷。通過構圖體會英雄氣概,通過色彩體會血性擔當,通過色調分析拼搏精神,通過筆觸肌理回憶歷史滄桑。
【關鍵詞】家國情懷;小學美術;美術欣賞課
《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美術學科要堅持以美育人的教育理念。在小學美術欣賞課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在賞析美術語言的同時,挖掘蘊藏在其中的文化信息,從而提升個體藝術修養。在這個過程中,他們的家國情懷也會隨之發展。學生可以在賞析中感受到個人、團體對自身依托的家庭和國家的認同和保護,體會到“家國一體”的內容,這有助于他們陶冶情操。
一、構圖構思,感受英雄氣概
構圖指的是在有限的空間內為了表達某種主題思想和美感效果而安排人或物的位置、大小比例、黑白灰關系等的過程。美術有一些常見的構圖形式,如三角形構圖、對稱式構圖、對角線構圖、三分法構圖等。在賞析作品的時候,教師要先引導學生分析作品采用的是哪種構圖方法,然后結合構圖特點分析從中能否體會到人物的精神氣質,最后再談談自己的賞析感受。這樣能激發學生的家國情懷,增強民族認同感。
學習“畫故事”的時候,教師圍繞“構圖構思”設計了三個任務環節,讓學生在提升賞析水平的同時感受作品的家國情懷。第一個任務為“結合背景,初賞繪畫”。教師給學生展示一些繪畫作品,并介紹相關的新聞時事,讓學生了解作品的背景信息,并說說初步賞析的感受。如在欣賞孫立新的《脊梁》時,可以給學生介紹,這是一幅講述汶川大地震的繪畫作品,體現了軍民一心、抗震救災過程中的感人事跡。學生可以說說自己的初步賞析感受。
第二個任務為“分析構圖,解析構思”。學生結合此前掌握的構圖形式,說說這幅作品采用的是什么構圖法,然后結合背景信息和作品主題思想,猜測一下作者選擇這種構圖的意圖是什么。一名學生認為,這幅作品采用的是三角形的構圖方式,越下面的背影越大,上面的人影比較小,這樣呈現出逐漸遠行的狀態。配合遠處的濃煙,可以看到前方危險重重,但是在這種狀態下,英雄們依然選擇前進,足以讓人感受到他們的英雄氣概。
第三個任務為“知人論世,反思生活”。學生要結合當今現實生活,反思自我,說說自己是否也有畫面中人物的英雄氣概。在自己的身邊是否也有類似的感人故事,能否將這些故事畫下來。在賞析構圖的過程中,學生認識到不同的構圖呈現的藝術效果各有不同。在欣賞作品的時候,要深入挖掘作者的創作構思,分析這呈現了主人公怎樣的精神、情懷。這樣學生能體會作者構圖的邏輯性,同時也會被人物形象感動,提升自己的家國情懷。
二、色彩光線,體會血性擔當
色彩光線也是美術欣賞的重要關注點。通過分析色彩,能體會到作品想要呈現的情感是什么,如紅色容易讓人聯想到血液、火焰等事物,所以常常蘊含濃烈的情緒;藍色則容易和大海、藍天等產生聯想,有助于體現寧靜的情緒。通過分析光線,則有助于分析作品的明暗性,了解畫面中各個事物的位置關系。同時,明暗光線也在一定程度上有暗示情感的作用。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賞析中分析作品的色彩光線,體會血性擔當等不同的情感。
學習“故事里的人”時,教師給學生展示《奮戰》等繪畫作品,并讓他們從色彩光線的角度入手解析。該活動分三個環節。環節一為“了解基礎色調,體會畫面基調”。學生要觀察作品,分析其色彩基調是什么,想要表達什么思想。環節二為“分析對比色彩,體會人性魅力”。學生找出其中有鮮明對比性的色彩,說說作者這樣設計的目的是什么。學生發現,作品中展現了橙黃色的救災服,帶來了濃烈的視覺沖擊。環節三為“結合光線變化,分析蘊藏含義”。學生要看看作品中的光線變化,分析其中是否有什么蘊藏的意思。他們發現雖然天空整體基調是灰暗的,但是夾雜著閃電,映照出戰士們堅毅的臉龐。這樣更能凸顯出戰士們的血性。通過這一系列分析,學生深刻認識到,作者運用色彩和光線,制造出一個陰沉但是不悲哀的場景。
三、色調明暗,分析拼搏精神
色調明暗的作用是制造氣氛渲染,也是美術創作的常用手段之一。作者在創作繪畫作品的時候,會根據時間情況、社會環境、人物形象、作品主題等調整色調處理。所以,在指導學生賞讀繪畫作品的時候,教師要鼓勵學生多角度全面分析,體會挖掘人物的拼搏精神。
在學習“紅色旅游印象”的時候,教師鼓勵學生結合色調明暗賞析作品,體會人物形象。該活動分成“多角度分析色調、表述賞析收獲”這兩個環節展開。在賞析《祖國來信》時,教師先讓學生參與“多角度分析色調”。首先關注畫面色調明暗,猜測當時的時間是什么,思考作者暗示了什么。學生發現,整幅畫面的色調比較灰暗,但是隱隱有火光,似乎暗示這是在夜里。但是,從窗口射入的光線看,其實并非如此,應該是白天。所以,學生認為,作者用灰暗的色調想要展現環境十分艱苦,導致人們無法出門。教師讓學生分析人物形象。學生發現,雖然背景十分灰暗,但是卻有明亮的火光照射在人物身上,人物在閱讀書信時,臉上有笑容。這讓人想到,環境雖然艱苦,但是人物內心卻并不悲傷,體現他們苦中作樂的精神狀態。
在“表述賞析收獲”環節中,教師讓學生說說自己對作品的色調處理有什么感悟。學生可以從兩個角度入手分析。一是思考:“既然作品的主題是展現人物的精神世界,為何不讓色調更明亮一些,體現昂揚的精神呢?”二是思考:“人物在艱苦歲月中的拼搏精神給你什么啟迪,讓你有哪些感悟?”如有一名學生總結提出:“作者用明暗色調對比,目的是展現艱苦的環境和人的拼搏精神之間的反差,這樣更能震撼到欣賞者。我覺得我要學習戰士們的拼搏精神,將來也要努力奮斗,加入建設祖國的行列中去。”教師可以提出一些具有思辨性的問題,讓學生思考作者為何要選擇特定的色調。同時,他們還要思考能否從色調明暗的角度入手,了解作品中凝聚的精神力量,并說說自己獲得了什么感悟。
四、筆觸肌理,追憶崢嶸歲月
筆觸肌理指的是不同顏料、繪畫工具在畫面上形成的表層組織效果。這是一種物理效果,在顏料中適當添加沙子、木屑等物質,能讓畫面在光線折射下產生凹凸變化,引發欣賞者的無限遐思。所以,在賞析圖畫作品的時候,教師可以讓學生圍繞筆觸肌理賞析,說說能否透過筆觸感受到特定歲月的艱辛。
在“紅色旅游印象”單元學習中,教師還可以展示一些作品,讓學生從筆觸肌理的角度入手分析。以賞析《黃河大合唱》為例子,可以分成“賞析筆觸肌理、浪漫和現實的融合、我要如何建設國家”這三個環節展開。在“賞析筆觸肌理”環節,教師讓學生先賞析畫家在筆觸肌理方面的處理。學生發現,作者展現了身穿軍裝的男子在黃河前振臂高歌的場景,讓觀者感到振奮。水流一般都給人柔弱無骨的感覺,但是作者卻展現出粗糙的筆觸,這一方面體現了黃河含沙量很大,另一方面也制造出豪邁之情,讓人遙想當年崢嶸歲月。
在“浪漫和現實的融合”環節,教師讓學生深入賞析,思考作者如何用粗獷的筆觸,展現浪漫和現實的融合。如有一名學生認為:“黃河洶涌澎湃、激流勇進,這是現實的體現,而戰士背面黃河站立,舉手狂歌,則給人一種浪漫和現實結合的感覺,讓人體會到主人公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的精神,才能建立新中國,迎來新社會的曙光。”
在“我要如何建設國家”環節,教師鼓勵學生說說自己的感受是什么。學生可以先結合資料,回顧往昔艱苦的歲月,然后再結合自身感受,說說對美好未來的感悟。通過深入分析作品的筆觸肌理,學生發現自己能深挖作品的主題思想,了解在特定歲月中,主人公的內心感受。
不同的時代家國情懷的定義也不盡相同。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教師要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以引導,讓學生體會到自己對家庭、社會的責任。這樣能讓學生在了解美、欣賞美的同時也提升對家國的崇敬和熱愛之心,從而形成高尚的情操和健康的審美觀。
【參考文獻】
[1]劉慧.小學美術教學中德育滲透的實踐研究[J].文科愛好者(教育教學),2021(05).
[2]陳夢.讓美術走進生活—探索小學美術生活化課堂構建策略[J].智力,202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