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軍
【摘? 要】義務教育是國民教育的重中之重,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就要充分發揮學校教書育人的主體功能。拓展育人渠道,開展專題教育;提升育人實效;踐行五育并舉,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關鍵詞】立德樹人;專題教育;五育并舉
2019年3月18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并發表了《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講話;2021年5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九次會議時再次強調,義務教育是國民教育的重中之重,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充分發揮學校教書育人主體功能。
由黨的總書記專門主持召開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指導,在我們黨的歷史上尚屬首次,表明了黨對思政教育前所未有的重視,體現了對思政課教師前所未有的尊重和厚愛。因此,如何上好思想政治理論課,如何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解決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如何建設一支政治強、情懷深、思維新、視野廣、自律嚴、人格正的思政課教師隊伍,這不僅是對思政人的要求,也是全體教育者應有的情懷。
本文不揣淺陋,從德育和課程建設工作入手,就我校如何給學生心靈埋下真善美的種子,引導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培育五育并舉的三中學子,簡述如下:
一、落實德育目標,拓展育人渠道
我校秉承“育和美學生,做和美教師,創和美校園”的辦學理念,以和美教育文化為引領,努力走好“和美三中”的建設之路,培養“品行優良、勇于擔當、自信友善、特長突出”的三中學子。
(一)試行“三全”“四導”育人導師制
“三全”即全員育人——每個老師都是導師;全面育人——每個孩子的方方面面都要考慮;全程育人——每個活動從設計理念到結束的總結都圍繞育人。“四導”即教師對學生思想上引導、心理上疏導、生活上指導、學習上輔導。所有任課教師都會成為學生的“導師”,每個學生也都有自己心儀的“導師”,導師和學生建立長期全面的成長伙伴關系,增強了德育教育的個性和親和力。通過心理訪談、活動指導、家訪電訪等形式,既對學生科學文化知識進行指導,更對學生思想、人格形成來做指導;既對所教班級每一個學生的學習負責,又對所帶學生的學習生活全面負責,真正做到教書育人的統一。
(二)推進“ACM和美育人”自主管理模式
圍繞“活動、合作、激勵”三個關鍵詞,踐行好學生教育的核心理念。積極推進“ACM和美育人”教育模式,辦好ACM和美育人工作室,堅持對團隊進行有效評價,加強小組榮辱與共意識的教育。用欣賞增強學生的信心,用信任樹立學生的自尊,讓每一個學生都健康成長,讓每一個學生都享受成功的喜悅,達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效果。
(三)構建家校社區三位一體的共育機制
開放學校辦學模式,創新學校管理機制,把家長、社區、周邊單位納入學校管理中來,構建全方位、多角度、寬渠道的聯動機制,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1.加強家長學校建設,成立家長委員會
學校重大事情征求家長意見,讓家長積極參與學校管理,形成家校教育合力。同時引導家長注重家庭、家教、家風良好氛圍的培育,遵循規律、尊重孩子、尊崇學校。
2.開展“校園開放日”活動
開放學校的課堂和各類主題活動,將辦學理念、師資隊伍、特色課程、特色活動呈現出來,使家長具體了解學校課程與教學發展動向,打通家校溝通的每一個班級的大門,讓家長和學校心貼心。
3.開展“親子共讀”“陽光父母大講堂”活動
實現學校、家庭合作共育的思想,融洽家庭關系,破解家庭教育難題,達成了父母和孩子擁有共同理想的愿景。
4.開展寒暑假學生進社區的服務活動
充分利用社區優質資源,豐富學生節假日活動,構建目標一致、內容銜接、功能互補、配合默契的教育場,形成場域育人合力。
二、開展專題教育,提升育人實效
(一)堅持開展新生入學教育
七年級新生入學時,開展為期一周的入學教育活動,以《金昌市三中學生養成教育讀本》為抓手,組織學生學習踐行《中小學生守則》《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金昌市第三中學學生文明禮儀規范》《金昌市第三中學學生在校一日規范》《金昌市第三中學學生行為規范五項基本要求》,培養學生規則意識,確立“人人都是三中形象 事事關系學校聲譽”的信條,堅持每日三問:我來學校做什么、我今天做得怎么樣、我要做一個什么樣的人,引領警示學生,做到知行合一。
(二)推進傳統節日振興工程
以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重陽節為重點,舉行我們的節日主題系列活動。引導廣大師生了解傳統節日,認同傳統節日、喜愛傳統節日、過好傳統節日,豐富節日文化生活,增強愛國情感,提升文明素質,引導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開展“新時代好少年”“傳承紅色基因”“勞動美”“陽光成長”“校長講黨史”“童心向黨——黨的故事我來講”等思想道德教育實踐活動,引導青少年感悟黨的初心使命,增進愛黨之情,堅定“聽黨話? 跟黨走”的信念,努力成長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三)全力抓好學生品德教育
利用升旗儀式和國旗下講話、和美講壇、主題班(隊)會、主題教育、黑板報和手抄報等形式和途徑,在關鍵節點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理想信念、心理健康、誠信友善、法治安全的教育,培養學生良好思想品德和健全人格,不斷完善德育工作長效機制,促進學生形成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
(四)積極開展社會實踐活動
加強學生的勞動教育、科普教育、文化藝術教育、革命傳統教育。學校組織開展“感受農耕文化,體驗勞動快樂”“探索宇宙奧秘,點燃飛天夢想”“探訪廣袤大漠,挑戰野外生存”“甘州文史,紅色勵志”等研學活動;組織學生參觀金川博物館、消防基地,每月一次的學生校內外志愿服務活動。通過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開闊學生視野,鍛煉了集體團結合作意識,增強了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
(五)高度注重心理健康教育。
對存在心理問題的學生、較大矛盾糾紛的學生,單親家庭學生、離異家庭學生等進行摸排,建立“問題學生”幫扶教育檔案;組織專人開展心理健康咨詢和輔導,開設中學生青春期教育和少女課堂,各班主任協調各科任教師做好耐心細致的思想工作和心理疏導;不歧視“問題學生”,采取有效措施,開展“問題學生”的幫扶轉化工作,將學生的問題、矛盾及時消滅在萌芽狀態,及時排除安全隱患,確保校園平安和諧。
(六)持續提升學生文明素養
1.紅領巾監督崗
開展班級校園文明安全值周,對班級、教學樓內和校園學生的學習、行為習慣進行監督檢查,逐步實現了由他律到自律,由他治到自治的轉變。
2.安全值日
下大力氣整頓校園周邊環境,落實值班制度。由學校領導帶班,中層干部和干事值班,疏導學生上放學時交通、排隊乘車,并與保安和公安干警共同治理了校園周邊環境,維護了校園安全。
3.文明督查
利用校長信箱、校長熱線,動員校園周邊的商戶、小區的住戶、全體學生家長都來關注學生文明素養的提升。通過人人及時監督、學校及時教育的模式,學生文明素養的提升效果顯著。
(七)宣傳落實學生畢業教育
培育學生的感恩意識,明確責任擔當。一是進行“放飛夢想·揚帆起航”中考壯行,七八年級學弟學妹隆重集會,夾道祝福,增強信心,為校爭光;二是舉辦“青春綻放 夢想起航”畢業典禮。一系列活動促使學生在思想上懂得了感恩母校、回饋社會的意義。
三、踐行五育并舉,促進全面發展
(一)開設勞動課程,培育勞動能力
出臺《金昌市三中勞動教育規劃》,學校將勞動教育的重點放在學生廚藝和種植能力的培養。學生在三中上學期間實現“兩菜一種植”的目標。定期舉辦廚藝大賽,交流提升,會做一道熱菜和一道涼菜;以班級為單位,每個班級負責種植一塊耕地,學會種植茄子、辣椒、西紅柿,初步掌握翻地、平整、施肥、鋪膜、栽種、澆水、除草、搭架基本技能。學校組織學生的各種勞動體驗教育活動,有效培養了學生的勞動意識和能力。
(二)完善藝術課程,豐富實踐活動
增強美育熏陶,落實好藝體“2+1”項目,制定實施《金昌市三中美育規劃》。學校面向全體學生,實行項目驅動戰略,充分發揮學校音樂、美術教師多和場地標準高的優勢,在七八年級開設藝術選項課,探索“藝術基礎知識基本技能+藝術審美體驗+藝術專項特長”的教學模式。通過1~2年時間的實踐,讓學生真正實現掌握1項藝術技能的目的,學生會唱主旋律歌曲,欣賞美育作品。學校開展的一系列以美育為主題的跨學科教育教學和課外校外實踐活動,不僅幫助學校建立了美育實踐基地,也加大了美育課程的融合。
(三)深化體教融合,強健學生體魄
強化體育鍛煉,落實好藝體“2+1”項目,出臺《金昌市三中體育規劃》。在七八年級開設體育選項課,九個班同上一節體育課,分別開設田徑、籃球、排球、足球、武術、跳繩、健身操、羽毛球、乒乓球等14個項目。通過1~2年時間和實踐,讓學生真正實現掌握2項體育技能的目的,將體質健康監測加入到學生評價中。
(四)開展拓展教學,促進全面發展
為培育學校特色,發揮教師專業特長,使每個學生能陽光、自信學習成長,學校結合場地資源,聯合金昌市民協、市體育局、市青少年綜合實踐基地等社會團體,從體育、藝術、科技“2+2”、心理健康教育、地域特色文化開發等方面入手,開設了適宜教師特長展示和學生個性發展的拓展課程50門,每周周三下午4:20-6:30七八年級學生人人參與,促進了學生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助推學校文化內涵的深層發展。
“學用結合、知行合一”。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把思政課辦得越來越好,是時代賦予我們的光榮責任。我們將不斷開創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的新局面,引領學生健康成長,培育新時代有為學生!
【參考文獻】
[1]嵇興勤.牢記立德樹人使命 堅守教育初心[J].甘肅教育,2021(15):9.
[2]浦繼豐,陳曉軍.堅守立德樹人使命 培育明德守禮少年[J].江蘇教育,2015(19):51-52.
[3]覃照.堅守教育強國初心 踐行立德樹人使命[J].人民教育,2021(Z2):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