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明明
【摘? 要】隨著新課改政策的頒布實施,核心素養這一教育理念就此提出,旨在為國家提供高素質、綜合型人才。作為一名初中歷史教師,在歷史教學中,也要積極引入核心素養理念,將其應用到具體教學工作中,幫助學生獲得良好的發展。
【關鍵詞】核心素養;初中歷史;創新方法;高效課堂
歷史本身就屬于一門具有較強人文性的學科之一,其中涵蓋了古代、近代知識。在新課改推行背景下,對初中歷史價值觀的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這也代表教師需要對個人教學方法做出改進,以教材內容為基礎對教學模式進行優化,為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歷史價值觀提供助力。
一、創新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效率
(一)實施分層教學,提升核心素養
每位學生在認知能力、興趣愛好等方面均會有所不同,為保證每位學生都獲得一定的發展、學到足夠的知識,采取分層教學法具有一定必要性。在初中歷史課堂上引入分層教學法,需要教師掌握每位學生的歷史知識水平,防止“一刀切”,需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制定難度各異的層次性學習計劃,從而有針對性地提高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
采取分層教學法,先要對學生加以分層,然后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設置不同難度的問題、學習任務和課后作業,從而有效滿足每一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例如,在《中國共產黨誕生》一課教學中,教師可以針對學生的學習能力將學生分成高、中、低三個層次,然后再進行層次性學習任務、問題的設計,確保這些任務和問題是有梯度、有層次的。比如對于該課中“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條件”這一知識點,教師可為學生設計以下分層任務:對低層次學生,要求其查閱有關資料對問題展開思考和嘗試解答;對中層次學生,教師可先對其進行引導,讓其從思想、階級、組織條件等層面加以分析和歸納總結;對于高層次學生,教師在提出問題以后,讓學生自行思考,要求其分析共產黨成立的基礎條件需要從哪些層面展開思考。
在分層教學模式的應用下,既能夠提高不同層次學生在學習歷史知識時的自信心,同時也有助于提高教學質量,為不同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打下了堅實基礎。
(二)利用多媒體技術,奠定堅實基礎
核心素養視角下,對初中歷史教學工作有了新的要求,教師為了能夠達成教學目標,就需要合理運用多媒體設備展開歷史課堂教學活動,讓自己的教學方式更為適應當下教育界的發展趨勢。
例如,在初中歷史《資本主義制度的初步確立》一課教學中,因為此章節知識內容比較松散,不同小節對應著不同國家,若是讓學生自行學習,那么可能就會無法高效、準確地理解此章節知識。教師如果單純使用教材為學生加以講解,學生甚至可能出現“學完就忘”的狀況。面對此種情況,就需要教師靈活應用新式多媒體工具,把原本結構復雜、內容繁復的知識點加以提煉、精簡,再用圖片或者視頻的形式呈現給學生。比如,教師可利用電子白板把此時期英、美、法等國家實施的制度加以總結歸納,然后把精簡的知識點通過表格、樹狀圖的形式投射到電子白板上,同時在白板上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展開思考。或者教師可以把課堂中涉及到的知識點設計成選擇題,讓學生在課堂上進行搶答。最后,教師用電子白板針對提出的問題進行詳細的解答,通過實時觸控的方式在學生回答的下方顯示出正確答案,加深學生對知識的印象。
將多媒體技術引入初中歷史課堂,可幫助學生直觀體會到歷史學習的樂趣,基于學生對多媒體設備的好奇、探究心理,將學生的注意力更好地集中于教師所提出的問題之中,使學生能夠在學習過程中實現對自身思維的鍛煉,提高學習效果。
二、完善教學方針,提高學生理解水平
(一)結合知識梳理,幫助學生樹立時空觀念
在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要想讓學生形成時空意識,可基于歷史紀年、重大歷史事件發生順序、不同歷史階段的特點等內容的呈現加以實現,也就是通過對知識進行深層次梳理讓學生樹立時空觀念。因此,在歷史課堂上,教師需基于歷史事件發生的主線,把事件的背景、特殊的時間與空間巧妙“串聯”,構成知識結構體系,引導學生對此發散思維、深度思考,有助于學生更加全面地理解歷史事件的發展內容,使之核心素養得到一定的發展。
例如,在初中歷史《秦統一中國》一課中,此事件涉及到的幾個時間,讓部分學生感到疑惑:公元前230年,秦朝發起了統一六國的戰爭,于公元前221年將六國消滅,實現統一。而在進行這方面知識內容的教學過程中,很多學生相繼提問:“明明是在公元前230年開始交戰,怎么會在公元前221年才實現統一呢?”“我覺得是不是教材寫錯了,正確的應該是公元前221年發動戰爭,在公元前230年實現統一偉業。”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可知,他們之所以倍感疑惑,關鍵在于弄混了公元前與公元后的概念,是將當前使用的紀年方式直接套用到公元前紀年中而形成的誤區。為了幫助學生解決這些問題,教師可在黑板上繪制時間軸,帶領學生掌握數軸概念,從而做到對時間軸的正確解讀,了解到公元前230年是處于公元前221年之前,進而形成頓悟,加深了對本課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習質量。
讓初中生掌握時間、地點等概念也是歷史教學中的重要任務,更是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內容。通過讓學生掌握一定的時間、空間觀念,也就能夠讓其對歷史資料、文獻中的時間以及人格行為產生更多認知,由此形成一個較為立體、完整的知識結構體系。
(二)準確引用史料,學會史料實證
當前人教版初中歷史教材中包含了大量的史料內容,而且這些史料均是由編者仔細思考、反復斟酌選出的,有著較高的教育價值,在初中歷史課堂上,教師需要合理運用這些史料內容,讓其為創建高效歷史課堂發揮助力,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例如,在初中歷史《洋務運動》一課中,主要涉及到的內容為清政府為了提高國家實力,大肆發展軍事、工業、民用企業、學堂,并且積極引入西方先進科技與生產工藝。上述措施對我國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有所助益,從客觀層面進行分析,此時期國內民族資本主義獲得了高速發展,中國近代化道路就此開辟。教師可結合專業的歷史文獻、報刊、雜志等資料,從中篩選和課本教材內容有關的史料信息,或者也可從互聯網平臺上檢索有關史料,以此作為課堂教學的實證基礎,帶領學生深度理解本課知識。教師也可為學生設置預習作業,要求學生在課前自行搜索有關史料,并對課本知識加以預習,然后把搜索到的史料在課堂中向全班同學分享、研究,以此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不僅鍛煉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還能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學會以證據說話。在選好史料之后,教師還需要結合史料設計層層遞進、環環相扣的問題,基于循序漸進的問題,讓學生能夠更加投入地進行歷史知識的學習,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
在培養學生歷史學科素養之時,也要重視對學生核心素養的養成。初中歷史教師既要向學生講解教材中的歷史知識,還需要引導學生逐漸形成辯證看待歷史的觀念,使之在實際學習中,可以聯合有關史料,準確理解歷史事件的發展全貌,能在思維分析和邏輯結構上做到足夠清晰準確,以此防止在學習期間因為個人的主觀因素而對自身判斷帶來影響。
三、實施多元教學,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一)組織生活實踐教學,營造良好學習氣氛
歷史學科內容覆蓋面較廣、跨越的時間比較長,也和當前初中生的實際生活有著遙遠的距離,若是教師未能采取適宜的教學方法,就會讓學生對學習內容失去興趣,甚至產生排斥心理。所以,教師需要積極配合新課標政策要求,在歷史課堂上引入生活化教學方式,把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生活聯系起來,提高學生理解歷史知識、解答歷史問題的能力,消除學生和歷史間的距離感。
例如,在初中歷史《早期國家的產生與社會變革》一課中,主要涉及的知識點為公元前2070年我國首個奴隸制國家——夏朝的建立、夏桀治國不當而導致夏朝被商湯滅亡、商朝建立、盤庚遷殷之后商朝疆域持續擴展、商紂王的殘忍昏庸、武王伐紂并建立西周、西周初期的統治者為了對奴隸制政權加以鞏固而實施分封制、西周滅亡等。其中比較關鍵的教學任務是讓學生掌握西周分封制在歷史上發揮的作用與具體內容。為了使學生更加深入理解本課知識,了解“失民心者失天下”這一歷史發展結論的內涵,教師在組織課堂教學活動時,可帶領學生結合生活實踐加以理解,如把周朝建立后實施分封制和教師的班級管理工作聯系起來。教師為了便于管理全班同學,會把學生劃分成多個學習小組,并在每一小組中設置一位小組長,讓小組長實行分批管理。此種管理方式有助于教師更為全面、及時地了解學生狀況,并且也不會讓學生產生太大的心理負擔。教師通過聯系這一生活實例,引導學生把課本知識和生活建立聯系,從而迅速了解到分封制的具體作用以及內容,提高了學生的歷史解析水平。
教師在歷史課堂上組織生活實踐教學,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所學知識,拉近學生和歷史間的距離,讓學生感知到自身生活和歷史間的聯系,從而產生更強的學習興趣,在輕松、活躍的氛圍下學習歷史知識,取得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
(二)創設問題情境教學,激發學生探索能力
在學習初中歷史知識時,學生需要以積極、主動的態度對教學內容加以學習、研究,方可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而且學生也能夠在自主學習過程中更好地培養自身核心素養。基于此觀念,教師在平日教學工作中就需要結合學生的歷史知識學習狀況,采取問題情境教學法,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思考、探索,以此做到對教學內容的深刻理解和記憶。
比如,在《鴉片戰爭》一課教學中,在教師進行此課知識講授前,可先對學生提出以下問題:“鴉片戰爭的發生時間、核心人物、發生事件、歷史意義分別是什么?”再要求學生基于自主探索的方式,從課本教材中找出問題答案,再用自己的表達方式回答問題。在此問題情境的引導下,學生們通過小組交流探討、自主學習,最終總結得出結論:“鴉片戰爭的發生時間為1939年9月,核心人物為林則徐。此戰爭的發生背景為軍事實力強大的英國為了開辟中國市場,而在我國售賣鴉片,以此獲得了巨額利潤。林則徐為了維護國家利益和人民的身體健康,于廣州虎門把收繳的鴉片盡數銷毀。而英政府以此為借口,發起了對我國的侵略戰爭。”學生們在探索問題答案的過程中,既做到了對本節課內容的詳細了解,而且也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實現對學生核心素養的正確引導。
應用問題情境教學法,既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鍛煉學生的探索能力,促使學生由傳統教學中的“學會”轉變為自主學習中的“會學”。還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達成歷史學科的教學目標。
總之,為了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歷史教師應當合理引導學生,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展開歷史知識的探索,還要合理引入課外資源,組織實踐活動,改進現有的教學模式,加強初中生的歷史知識積累。在日常教學工作中,需要將學生放在課堂的主體位置,響應新課改教學理念,為學生構建趣味性強、高效、多元化的歷史課堂,實現對學生歷史知識學習能力的有效提高。
【參考文獻】
[1]崔記周.核心素養視角下的初中歷史教學優化建議[J].天津教育,2022(16):107-109.
[2]陳汀.核心素養視角下優化初中歷史教學策略[J].學苑教育,2021(19):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