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欣逸
【摘要】新課程改革在深入推進素質教育進程中,進一步把“核心素養觀”確立為校園學科活動的根本方向和有力引擎.無論從基本含義和主要原則上而言,還是從基礎內容和發展意義上來說,核心素養觀的關鍵詞和核心語都集中地體現在“學習能力和社會素養”上,主要表現為“生活互動能力、自主發展意識、合作探究精神、實踐創新品質和德智互動良好等”基本層面.所有這些,為學校教育提出了無可逆轉的戰略性指向和戰術性指導.“作業的設計、提出和完成”是學科活動體系中的有機組成,也是對教與學即時反饋的重要手段.如何進行核心素養下的作業設計,是一項有利于教學相長的重大實踐課題探討.文章立足于小學數學活動視角,試對此簡述一些策略性分析.
【關鍵詞】小學數學;情景作業設計;生活開放教學;探微與反思
在學校教育中,“課前預習、課堂教學、作業反饋、拓展延伸”都是構建學科活動體系的基本環節.就作業設計來說,其基本形式主要分為“書面作業”和“非書面作業(又叫活動類作業)”兩大類型.它既是對教與學情況的即時反饋,又是對教學策略和方法手段進行調整與優化的主要依據,歷來備受學校教育及廣大師生的高度重視.尤其在教育部全面強調“雙減”政策的大背景下,科學而又合理地進行作業設計是各類學科活動的一大熱點問題.那么新形勢下的作業設計有什么特點和要求呢?如何抓好作業設計這一環節對學生進行激勵、引領與促進呢?文章結合小學數學的教學與探究,試對此作出簡要性闡述.
一、簡析“雙減”政策背景下作業設計的要求和特點
在應試教育及其慣性力量等因素的影響下,無論是義務教育還是其他階段的基礎教育,都堅持以“考試成績”和“畢業升學”為根本優勢來主導教學形式,衡量教學效益.這種教育現狀直接導致了學生作業負擔越來越重的現象.即使在上層建筑和教育部門的“三申五令”下,課內外作業競爭的激烈程度依然在有增無減.為了從根本上杜絕這種現象,從源頭上解決實際問題,國家提出并頒發了極具指令的“雙減”政策,即減輕學生校內作業負擔,減輕學生校外培訓負擔.就前者而言,該政策還對有關事項作出了具體的指令和要求.比如,全面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作業量和作業時長,合理調控并不斷優化作業設計的結構,不得為一二年級小學生留書面家庭作業,小學階段其他年級課外作業總量不得超過1個小時的完成時間等.這是從國家層面且從政策性角度上,對學校教育作業設計提出的基本要求.對于教師來說,是紅線是底線也是高壓線.
那么“雙減”政策下作業設計的優化與努力方向究竟在哪里呢?筆者從教學實踐與反思中總結認為,教育者應遵循著如下幾個原則進行思考和努力,既可完全契合國家政策性精神和教育部門的具體要求,切實體現教育者的政策理解水平和執行能力,又能從根本上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領學生形成良好的作業態度和作業品質,把他們逐步引向令人期待的善教樂學之路,為培養與發展學生核心素養打下堅實的基礎,激發無限活力.第一,開放性作業設計原則.在“內學外用,學用結合”思想指導下,以教材作業為基礎,以生活作業為補充,二者相互結合并有機融合,讓作業結構更合理、更優化.第二,生活性作業設計原則.能夠直接體現生活現象的固然是好,不能直接體現的盡量實現“生活化”.言以蔽之,就是“真情實景化”作業設計.第三,能動性作業設計原則.無論是書面作業還是非書面作業,要讓學生“想做、樂做、善做”,“被動式”的作業設計是不可行的,學生完成的質效也是可想而知的.久而久之,最終會走向“失敗”.第四,激勵性作業設計原則.分層設計的作業內容,可讓一些學生逐步贏得良好的獲得感和學習信念,甚至對有些學生來說,還具有一定的挑戰性.無論哪一種情況,都極具激勵性,能夠較好地達成作業目的.
二、對小學數學“真情實景化”作業設計的策略性分析
在學校教育中,“作業設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既可體現教師的教育思想理念和政策執行能力,又與師生之間是否良好互動和教學關系能否成功構建密切相關.教育者應以“生本學主,讓學引思”為根本,認真做到并努力做好“作業設計”這篇教育文章.
(一)教材資源活動路徑
眾所周知,基礎教材對于學校教育來說,不僅具有無可置疑的權威性,而且具有普遍意義上的指導意義.凡是被編入基礎教材中的內容,都是歷經淘洗與選擇、審定與設計的優質資源,要么經典要么精髓,是開展學科教育與教學活動的主要依據,同時是培養學生“內學外用,學用結合”能力與素養的有效支撐.作業設計又何嘗不是這種道理和現象的呢.在對現有數學教材中的活動路徑進行運用期間,教師必須要充分考慮小學生的思維與認知能力發展需求,創新運用信息技術、互聯網技術等將教材中現有的資源進行直觀地呈現,保證可以輔助他們深度學習,進一步提高教材資源內容在開放性數學作業設計中的實際應用效果,切不可單獨利用教材資源內容進行開放性作業設計,否則所設計的開放性作業在趣味性、開放性等特性方面都不顯著.
例如,在“分類與統計”的課堂教學活動環節,教師圍繞教學目標和教材資源,教會小學生什么是“分類與統計”知識,如何根據事物類型進行科學合理地分類與統計.在相應作業設計過程中為了進一步突出其開放性特征,保證可以構建一個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作業,助力學生在這種良好氛圍下進行深度學習,教師可以將相應的開放性作業設計為實踐性作業,如“自主調查并統計自己家庭中每周塑料制品的種類與數量”“自主調查并統計自己家庭中每周消耗蔬菜的種類及數量”等,這些開放性數學作業的內容本身同小學生生活實際之間聯系非常緊密,整個作業情景具有非常強的“接地性”特征,所以可以促使學生在完成作業過程中高效掌握這些知識.在此基礎上,教師還可以借助信息技術這一優質平臺,演繹“校園附近某十字路口各類車輛集中通行狀況”的課件,以此引導小學生在多人學習小組下進行學習與鞏固新學知識.比如,教師設計如下作業形式:在課下,以“玩具類”“服飾類”“零用錢”等為統計對象,或個體獨立進行,或小組合作探究,自主地選擇某種對象并進行情況統計.這樣,學生們不用揚鞭自奮蹄,參與度加深且效果顯著.
(二)生活元素連接路徑
無論從知識起源還是從學科形成上來說;無論從豐富發展還是從應用功能上來說;無論從工具性教學還是從人文性教育上來說,數學與社會生產、生活之間的關系是密不可分且又深度融通的.正如華羅庚教授所說:“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變,生物之謎,日月之繁,無處不用到數學.”不僅如此,數學教育只有在“生活元素連接與作用”下,才能產生真正意義上的實質性功能.因此,將數學作業與生活元素相互滲透起來,既可讓作業內容和形式更加生動形象化、具體化、實在化,又能讓學生切實感知學科活動的內涵、價值和意義,在潛移默化中把學生逐步引向學用結合的深度發展狀態.因此,在開放性作業設計中,為了順利實現“雙減”目標,教師必須要考慮學生的真實學習需求,保證教材內容在整個作業中的融合可以成為服務學生主動學與思的重要內容.而數學知識的抽象性特征決定了教師在設計數學作業時要考慮貼近小學生日常生活場景,包括學生的衣食住行等眾多方面內容,以此為基礎構建適宜學生自學的作業情景氛圍,保證可以使學生一邊思考一邊高效地完成開放性作業,從而增強作業設計的有效性.
例如,在教學“認識千克、克”的內容后,教師讓學生在課后通過對校園生活中的課本與椅子、家庭生活中的食鹽與大米等事物,進行學用結合下地“稱一稱、比一比”和“估一估、猜一猜”等實踐活動,進一步來感知不同物體的質量和數學單位知識.學生課下親自到商店去購買蔬菜、水果等的過程中可以親身體驗“重量”的具體內涵,如一棵白菜的質量是1.5千克,一塊糖的質量是5克等,在學生親自動手感知過程中就可以對克與千克這兩個抽象性的計量單位形成深刻認知.而在正式開展課堂授課之后,教師可以在學生對相關知識進行充分感知的基礎上,進一步為學生設計一些有關估算的開放性作業題以檢驗學生學習這些知識的效果,如“一斤大米重量大約是( )千克”“一部手機大約是( )克”等,這種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開放性作業設計同樣有利于滿足學生自主學習與探索的需求.再如,在教學“圖形組合”內容后,教師要求學生對自己的臥室或熟悉的場所進行測量與計算,如“課下自主測量自己臥室的長和寬”“課下繪制自己家庭房子的平面圖,看看自己家的房子平面圖是由哪些圖形共同組合成的.”等,借助這種貼近小學生生活實際的開放性作業題目設計,可以讓學生在動手操作與動腦思考過程中對其中涉及的核心數學知識形成深刻認知,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科知識的學習效果.
(三)自主情感體驗路徑
與傳統應試教育根本不同的是,新課程下的學生擁有無可替代的主體學習地位,衡量課程教學的質效高低不在其他,而是集中地指向學生的“進步或發展”上.近代著名兒童心理學家皮亞杰強調:“知識的本身就是活動、動作和思維三者之間的密不可分.”其意在表明“自主實踐”的必要性和“情感體驗”的重要性,從本質上來說,它與宋代陸游的千古詩句———“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有著異曲同工之妙.課程教學是這樣,作業設計同樣如此.
例如,在教學“長方形周長計算公式”內容后,教師讓學生在課后實際測量一些物體,并說一說各自的情感體驗.為了增強課下作業設計的開放性,有效啟發全體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積極思考和大膽探索,教師要在相應的作業題設計中充分強化學生的自主感知與體驗需求運用,如“自主測定自己書桌桌面、課本封面的長和寬,計算自己桌面和課本封面的周長”等,這些貼近小學生生活實際的具體作業設計不僅對促進他們自主動手操作能力和思考能力的發展有著積極意義,而且可以在完成作業過程中助力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順利養成,避免學生在做作業的過程中無法進行深度體驗和感悟而直接影響了最終的學科知識學習效果.與此同時,學生們在相互分享和集體交流環節中,有些學生有“簡單應付”現象;有些學生雖然按照教師要求“非常認真”地完成了作業,但是效果并不理想,尤其是體會難以表述出來;有些學生卻通過搭建多人小組形式,在“合作與研討”中不僅順利地完成作業,而且效果非常顯著,情感體驗同樣既具體又實在.如此作業引領德智互動,教育很深且啟迪很大.
(四)教學評價改革路徑
以“教書育人”為基本職責的學校教育,除了強調智慧和情懷,還必須強調應有的藝術元素.那么什么是教育藝術呢?正如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說:“這種藝術的本質不在于傳授知識和培養技能,而在于對學生的激勵、喚醒和鼓舞.”從根本上而言,作業活動的本質同樣在于激勵與喚醒、引領與促進.“雙減”政策大背景下的作業活動及其教學評價更應如此這樣.因此,在作業設計環節中教師除了要考慮如何增強作業形式與內容的開放性特征外,還應該保證所設計的開放性數學作業可以促使學生在真實情景化引導下進行深度學習與有效思考,充分發揮教學評價的作用以進一步改革以往的作業評價與反思方式,最終同樣可以借助教學改革路徑來提高作業開發的實效性.
例如,在課時教學任務完成后,教師提出一定的作業主題,然后讓全班學生在多人小組形式下分別設計具體作業內容,或者提出相應的作業建議.最終師生共同設計一份“層次性作業”.在評價活動環節,先由學生進行“自我評價”,接著學生之間相互進行評價,然后與教師評價相結合.在對學生進行作業評價時,教師既要注重作業的結果和效果,又要有針對性地評價學生在完成作業中的態度和品質,對于那些有進步的作業情況給予及時有效的認可和表揚,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從作業活動和作業評價中產生獲得感,讓開放性作業設計能夠充分發揮出激勵的作用.此外,在開放性作業評價過程中融入賞識教育思想來激勵全體學生期間,教師要懂得對教學評價的方式方法進行大膽革新,無論采取何種開放性作業評價方式與手段,都需要突出學生在整個作業評價實踐中的主體能動性發揮,如可以讓學生彼此之間相互評價各自作業完成情況,讓學生彼此之間取長補短,不斷提高自身的數學學習能力.
結 語
在學校教育中,作業的設計、提出及其系列活動與課程教學相比較,屬于“承上啟下”的環節和現象.教師認真做到并努力做好這項工作,不僅是對前一階段教與學進行及時有效的檢驗和反饋,而且是對后續教與學的激勵與促進.教育者應認真抓好、抓實作業活動環節.
【參考文獻】
[1]林大賢.淺析生命化教育視角下小學數學生態課堂的建構[J].福建論壇(社科教育版),2010(04):84-86.
[2]黃穎.融“數字化”元素于數學作業之中:“智慧教育”下小學數學作業設計與評價“數字化”的實施研究[J].數學教學通訊,2019(31):52-53.
[3]朱命蘭,劉海山.開展作業形式創新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小學數學高年級作業指導的研究與實驗”階段成果匯報[J].新鄉教育學院學報,2007(04):158-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