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數學是小學階段的基礎學科,承擔著培養學生邏輯思維、科學意識等素養的重要任務。在“雙減”背景下,數學教學的方向和形式皆需做出調整和變化。文章以“雙減”教育理念為指導,秉承“減負增效”的教育理念,從單元整體教學、自主探究教學等角度,落實精準教學的任務,以此培養小學生的數學學科核心素養,減輕小學生的負擔,從而實現基礎教育的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雙減”政策;小學數學;精準教學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7-1737(2023)22-0076-03
“雙減”政策旨在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過重的學業負擔,讓學生獲得自主發展的空間。在政策的指導下,傳統的數學教學模式與學生的成長需求之間出現隔閡,這就需要教師從創新和改革的角度入手,對數學教學模式進行優化和完善,精準把握學生的學習和成長需求,讓學生在單元教學、自主探究、課后作業、課后服務體系中展開高質量的學習活動,從而真正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為學生創造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
一、傳統教學模式下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學情分析
“雙減”政策的思想和理念逐步融入基礎教育領域,成為推動教學發展的指導思想。而從學生的學情角度展開分析可知,部分數學課堂教學模式尚未滿足“雙減”的真實要求。首先,在教學內容單一、教學方法固定的傳統數學課堂模式中,學生難以感受到數學知識和數學課堂的趣味性,參與欲望和興趣都不強,也未能全身心地投入數學學習中,這降低了數學教學的有效性,也難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其次,書面作業比例過高,學生的作業負擔未能得到明顯減輕;在課余時間,小學生的自主活動和實踐探索時間不足,所以他們對數學知識的熟悉和掌握程度自然也就不足。種種因素表明,若教師不能對教學模式進行創新,“雙減”教育理念就難以融入數學教學中,學生的學習效果也無法得到顯著增強。
二、“雙減”背景下的小學數學精準教學實施策略
在“雙減”背景下,教師應該對數學課堂的教學模式進行全面改革,將“堅持學生為本”“遵循教育規律”等理念融入具體的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中,真正維護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真正減輕他們的身心壓力,讓學生在平等、開放的時空環境中,展開深度學習和探究,從而為構建精準高效的數學教學模式奠定基礎。
(一)精準整合單元教材,讓知識“聯”起來
“雙減”政策的工作原則便是“堅持學生為本”,也就是說,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應以學生的需求為導向,以學生的縱深發展為目標,建設效率高、質量優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此模式中展開思考和論證。基于此,教師可以從單元整體教學入手,對教材中的內容進行整合和重組,幫助學生建立立體化的、關聯性的知識體系,讓他們全面認知不同知識點之間的關系,并靈活準確地運用這些知識點,解決數學教學中的具體問題,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深度。
例如,人教版數學六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和第三單元中分別設置了“分數乘法”和“分數除法”兩方面的內容,綜合來看,這兩個單元的知識點間具有緊密的聯系,所以教師可以采用大單元教學法,將“分數乘法”和“分數除法”兩個單元的內容結合起來[1]。首先,在概念教學中,教師整合兩個單元的內容,構成一個教學大單元,引領學生認識“分數乘法的意義”,了解“分數的計算方式”。然后,引導學生在此基礎上認識“倒數”的基本概念,隨之引入“分數除法的意義”以及“分數除法的運算方式”。將兩個單元的內容置于同一背景中進行解析,能使學生對分數乘除法的概念有更深入的了解。其次,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為了讓學生樹立起單元整體學習意識,驅動他們展開深度學習,教師可以將“分數乘法”和“分數除法”融合起來,設計一個具有整合性特征的數學問題,讓學生在分析問題時形成單元整體意識,具體如下:
問題1:學校即將舉辦文藝匯演活動,已知一個大禮堂可容納400人,每一個小禮堂容納人數比大禮堂少,那么一個小禮堂能容納多少人?
問題2:一個小禮堂可容納80人,比每一個大禮堂的容納數量少,那么一個大禮堂的容納人數是多少?
教師將如上兩個問題以對比的形式呈現給學生,讓他們仔細區分兩個問題的異同點。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利用“分數乘法”和“分數除法”方面的知識,辨析題目的考查方向和蘊含的數量關系,他們也能認識到兩個單元的知識存在的內在關聯。通過單元整體教學活動,學生不僅可以明確不同數學概念之間的關系,還能借助知識點之間的關系分析和解決問題。在此基礎上,他們的概念解讀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明顯加強。
(二)創設多元教學方式,讓課堂“活”起來
小學生受年齡因素的影響,對新鮮事物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并且他們的學習效果也會受到“興趣”因素的影響。如果對課程內容感興趣,學生會全身心投入其中,結合現有的知識基礎進行深入研究;相反,若是對課程內容毫無興趣,則很難調動積極性,無法保證課堂活動的參與程度。面對這一情況,教師應根據“雙減”政策提出的具體要求,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創新授課手段,在實踐活動中融入趣味性因素。這不僅能夠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還可以營造活躍的班級氛圍,使學生快樂學習,達到緩解學業壓力的目的,真正意義上讓課堂“活”起來。在“雙減”政策和以學生為本的理念下,教師應對班級同學有全面了解,結合他們的基本學情、領悟能力、學習方式以及興趣愛好等多個方面創設多元化課堂,以激發興趣為首要任務,滿足他們的求知欲望,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的樂趣,并愿意主動針對問題展開深入研究,培養自主探究精神。
例如,人教版數學四年級(下冊)“四則運算”一課要求學生掌握同一級運算的正確順序,養成認真審題、獨立思考的習慣。在教學這一課時,教師先在大屏幕上播放一段游樂園的視頻,以多彩的圖畫快速引起他們的注意力,隨后補充說明:游樂園上午有74人,中午離開52人,又有86人到來,那么現在有多少人在場內?大數據顯示3天共接待了987人,未來5天預計能接待多少人?教師引導大家以小組討論的方式列出算式,每個人都要發表自己的想法和觀點,由組內其他成員點評,有疑問的地方要及時向教師請教,經過商議總結出最后的答案,派出一名代表發言。第一個問題的解答是74-52+86=108(人),第二個則是987÷3×5=1645(人),通過以上練習總結出在沒有括號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減或者只有乘除,那么按照從左往右的順序計算即可。教師借助多媒體視頻的方式先行調動學生的研究興趣,又借助小組合作培養團結協作精神,有效活躍了課堂氛圍,將寓教于樂落實到實踐中,使得數學課堂更加符合“雙減”政策的要求,提高了小學數學教學質量。
(三)實施自主探究教學,讓學生“動”起來
核心素養是小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中,需具備的品格和關鍵能力,也是“雙減”背景下數學教學的指導思想。在核心素養導向下,教師可實施自主探究教學計劃,讓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形成模型思想、直觀想象意識等,并能有效地利用數形結合思想方法解決數學問題。自此,學生的數學探究能力和深度學習意識能夠不斷加強。
在人教版數學五年級(下冊)“分數的加法和減法”的教學中,為了培養學生的幾何直觀素養,讓學生真正感受到數學知識中蘊含的樂趣,緩解學生的心理壓力,教師可以采用數形結合的教學策略,讓學生在數形轉化的過程中,明確“分數的加法和減法”的概念和運算方式[2]。首先,在掌握“分數的加法和減法”運算方式前,學生需了解“幾分之幾”的概念。基于此訴求,教師指導學生在白紙上繪制長方形,按照實際的分數如“”,將長方形平均分成5分,并將其中的3份涂成同樣的顏色,以此表示分數的意義。其次,待學生充分明確分數的概念后,教師引出分母相同的分數“”,要求學生在圖形中表示“+”的關系,最終得出“+=”的結論。在基礎上,教師還可以引出更高難度的問題,讓學生利用繪圖法表示分數不同的加減關系,如“-”。為了解決上述問題,學生需要掌握“通分”的概念,然后在白紙上將長方形平均分為12份,并將“”通分為“”,將“”通分為“”,以不同顏色的小方格表示“-”的關系。最后,教師針對學生的圖形轉換情況進行概括和總結,讓學生準確解讀“分數的加法和減法”的概念和運算方式,掌握運用圖形解題的思想方法。這樣一來,學生不僅習得了本課的知識,還增強了幾何直觀素養。
在小學數學課堂上,教師以核心素養為導向創建趣味化和直觀化的課堂,不僅能夠提升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積極性,還能讓他們改變陳舊的學習方法,探尋解決數學問題的多種技巧。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心理壓力得以緩解,他們也能在“雙減”背景下達成“減負”和“增效”的學習目標。
(四)借助信息技術資源,讓思維“亮”起來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互聯網被廣泛應用于各行各業,教育行業也不例外,多媒體設備因豐富的教育資源和便捷的操作設備深受師生喜愛。在互聯網沒有得到普及之前,教師在課堂上依賴粉筆和黑板這樣原始的手段展開教學,對于抽象的內容單憑語言的轉述很難表達清楚,尤其是幾何問題,手繪圖形不夠嚴謹,無法展現動態的形式,不利于學生理解。小學生身心發育還未成熟,他們正處于思維形成階段,習慣依靠直觀的感受來判斷事物,缺乏空間想象力和邏輯思維意識,傳統的授課方式無法保證教學質量。“雙減”政策強調精準教學的重要性,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為學生創設真實的學習環境,以圖片、聲音、視頻的形式有效降低知識難度,在視覺和聽覺的雙重刺激下調動學生對數學的探究熱情,鍛煉思考問題的能力,在這個過程中有效鍛煉學生的思維意識,為核心素養的形成奠定良好基礎。
例如,人教版數學五年級(上冊)“多邊形的面積”一課的教學目標是通過復習三角形、平行四邊形和梯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進一步掌握面積的計算方法,能夠熟練地求出多邊形的面積。第一課節主要引導學生以割補、拼擺等方式推導出平行四邊形的計算公式,教師在大屏幕上以動態的形式展現長方形和平行四邊形的轉變,在計算時,如果長方形的長和寬分別等于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則它們的面積相等,由此推斷出來“長方形面積=長×寬”和“平行四邊形面積=底×高”。在信息技術的輔助下,原本抽象的幾何問題以直觀的形式呈現出來,使學生清晰地掌握不同圖形的轉換,強化知識的遷移能力,從而順利地運用所學內容解決實際問題。
(五)優化課后作業體系,將課內與課外“合”起來
“雙減”政策明確提出,在義務教育階段,教師應提升作業設計質量、減少書面作業的數量等要求。因此,基于“雙減”背景下的數學課程教學,教師應以實踐活動為基礎,不斷優化課后作業體系,將課后作業與課后服務融合起來,通過設置驅動性和實踐性學習任務的方式,讓學生在社會領域完成數學學習任務,并在此過程中深化數據意識和邏輯思維,這樣的數學教學方能達到減輕小學生負擔的目的。
例如,在“折線統計圖”的教學中,為了踐行“雙減”政策中的教育理念,教師可在作業設計方面花費精力,將實踐性質的作業作為延伸課堂教學范圍、強化學生數據分析意識的主要載體。依據“折線統計圖”的教學內容,結合社會中的時事熱點內容,教師可以設計“統計我國奧運代表團從2002年鹽湖城冬奧會到2022年北京冬奧會派出運動員的數量以及取得獎牌的情況”的作業。在該作業的引領下,學生將關注點聚焦于體育新聞,通過查閱線上平臺中的素材和資源,提取有效數據,并按照實際數據繪制折線統計圖,展示我國奧運代表團在冬奧會上取得的好成績。
以“雙減”政策為起點,教師改變了陳舊的教育思想,借助內容精練的實踐型作業,指引學生開展實踐探索活動,讓學生在探索中收集和整合信息,并借助數據分析的方式完成活動任務。在此過程中,學生既能掌握繪制和分析折線統計圖的基本方法和技巧,也能從現實生活和社會領域中汲取能量,進而優化自身的認知結構和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3]。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雙減”的教育背景下,教師秉承著以學生為本、以素養為先、以活動為基的原則,通過單元整體教學、自主探究教學和課后作業體系等方式,構建以“雙減”政策為指導思想的優質教學模式,不僅能夠減輕學生的身心壓力,還能在最大程度上提高數學教學效率,讓學生在高效率和高質量的課堂模式中掌握基礎知識、基本技能,最終形成深度探索、精準探究的意識和能力。
參考文獻
呂娜,芮志成.“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減負增效的實踐與思考[J].教學與管理,2022(14):47-51.
許文淵.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數學說理課堂構建研究[J].西部素質教育,2022,8(9):112-114.
閆戰民.小學數學線上教學設計策略[J].河南教育(教師教育),2022(4):61.
作者簡介:張盛良(1977.6-),男,福建尤溪人,任教于福建省三明市尤溪縣梅仙中心小學,一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