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珍



摘 要:新的數學課程標準對作業設計提出了具體的要求.本文從作業設計要注重基礎性、趣味性、層次性、應用性和創新性等五個方面,具體闡述作業設計的方法與策略,旨在通過作業設計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促進學生的發展,真正實現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的落地.
關鍵詞:數學課程標準;小學數學;作業設計
作業是學生學習過程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蘇霍姆林斯基認為,作業作為知識的拓展和深化,既要讓學生通過掌握課堂知識來改善自己的學習能力,也要滿足學生的全面發展.[1]然而,許多教師對于數學作業設計的意識不強,在日常教學中存在不加思考的“拿來主義”現象,導致學生的作業負擔過重,學生“學非所練”.作為教師,應如何在作業設計中落實《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數學課程標準》)的要求,實現“能力為重,素養為本”呢?首先,教師應提高充分重視作業設計的意識;其次,作業設計在立足“四基”“四能”與素養目標達成的同時,還應關注到學生個體,增強作業的趣味性、層次性、應用性和創新性,讓學生在作業中得到發展.下面筆者以人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三角形》單元作業設計為例,闡述作業設計的策略與方法.
1 作業設計應關注基礎性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通過課程學習,掌握適應現代生活及進一步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動經驗.”[2]即教師在教育教學中,要重視“四基”的培養.因此切實加強學生基礎知識的學習和基礎知識的應用,在作業設計中要關注到全體學生基礎知識的掌握,才能幫助學生打下扎實的可持續發展的基礎.設計基礎性作業時還要注重作業形式的多樣性,從而提高有效性.例如在《三角形》這個單元中筆者設計了如下基礎性練習:
例1 一個鈍角三角形有( ?)個角,(??? )個頂點,(??? )條邊,能畫(??? )條高.
例2 同學四人動手擺一擺:用3 cm、4 cm和5 cm的小棒擺三角形.發現:四個人都擺出了(??? )個三角形,擺的三角形形狀和大小(??? )(“相同”和“不相同”),說明三角形具有(??? ).
例3 本單元內容結束啦!請你對整個單元的知識進行梳理和易錯題的整理,并以日記的形式記錄下來.
以上3道例題都是本單元的基礎知識,但是形式不同,例1是填空題,例2是動手實踐題,例3是知識結構梳理題.筆者從不同形式設計符合學生發展的基礎性作業,使作業符合學生的學習規律,體現素養導向.我們設計的基礎性作業,不再是單一枯燥的文本,而是關注學生的核心素養,設計富有色彩、充滿情趣的多元復合體,培養學生可持續發展的學習能力,體現素質教育導向的基礎性作業.[3]
2 作業設計應增加趣味性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通過小學數學學習,學生能夠對數學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2]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是兒童甚至成人完成任務的內驅力.因此,在作業設計中,教師要從學生的特點出發,激發學生的情感內驅力,帶著需要和思考解決問題將事半功倍.為此應選擇學生感興趣的事物為題目情境,設計學生感興趣的作業題型,增加童真和童趣,這樣使學生對作業充滿興趣,喜歡做作業.比如學完《三角形》這一單元后設計如下一道題:
例4 夏天是一個吃西瓜的好季節,螞蟻也喜歡吃西瓜.
(1) 一只螞蟻在西瓜的頂尖A點(如右圖),它要怎么爬才能最快到達桌面?請畫出路線.
(2) 還有一只螞蟻在西瓜邊繞圈子(如右圖),從西瓜A點出發,向B點行進,經過B點時需要改變方向,改變的角度恰好是∠3;同樣經過C點時改變的角度是∠2,到達A 點時,它改變的角度是∠1.就這樣,它爬了一圈,回到原點A.那么這只螞蟻改變的角度之和∠1+∠2+∠3=(??? ).
如上練習考查了直線外一點到這條直線的垂直線段最短的知識點,還考查了三角形的內角和及平角和外角之間的關系.題干中增加了童真童趣的情境,激發了學生自主完成的欲望,還發展了學生的空間觀念.
3 作業設計應體現層次性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2]也就是說數學要面向全體,又要關注到學生差異.在同一個班級中,不同學生發展的水平也是不一樣的,他們吸收接納的水平也不一樣,因此在實際中既要考慮到優秀的學生,又要兼顧跑得慢的學生.這樣就要根據學生的認知、能力及其自身的素質差異,選擇適合的方法進行選擇性的設計,設計出具有層次性的作業.例如筆者在考查學生三角形三邊關系時設計了如下三個層次的作業:
A組:在下表中能圍成三角形的后面畫“√”.
B組:三角形框架第三條邊的長度可能是多少分米?(長度為整分米數)
C組:一個三角形的周長是21 cm,其中一條邊的長度為7 cm,另外兩條邊的長度分別是幾厘米?一共有幾種可能?請列舉出來.(邊長均為整厘米數)
以上題目有以下特點:A、B、C組練習考查的都是三角形的三邊關系,但是層次不同.A組較為簡單,只要利用結論就可以快速作出判斷,適用于基礎比較薄弱的學生.B組中等難度,不僅要利用結論,還要全部枚舉出來,適用于一般程度的學生.C組難度大,不僅要滿足三角形的三邊關系,還要滿足三角形的周長是21 cm,條件限制的增加具有挑戰性,適用于優秀的學生.精心設計不層次的作業,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靈活選擇,每個層次的學生都能得到知識應用上的發展,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
4 作業設計應強化應用性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要培養學生的三大核心素養: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實世界.”[2]數學發展離不開生活,生活中也離不開數學,學完數學用于生活.因此要注重設計貼近生活的例子,從而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筆者設計了如下例題:
例5 魯迅曾說過“世界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變成了路.”經常在生活中,看到人們從A點出發直接沿著AC斜穿草坪到達C點,請結合所學的知識說說其中的道理.對于這樣的現象,你想跟大家說什么?
這道題就是大家生活中經常看到的現象,人們很聰明地運用數學知識兩點之間線段最短于生活,但是出于環境保護,我們不能為了求近而踐踏草坪.我們要運用數學所學的知識來辯證地看待生活中的問題.融入生活元素,不僅豐富了學生的認識,還極大程度地調動了學生完成作業的積極性,加深了對兩點之間線段最短的理解,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還能讓學生悟出生活中的道理.
5 作業設計應提倡創新性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通過數學課程的學習,發展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形成和發展核心素養,增強社會責任感.”[2]也就是說學生是發展中的學生,要發展學生的創新精神,提升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為此筆者在學完《多邊形的內角和》后,設計了如下作業:
例6 在探究多邊形內角和時,明明和靜靜都將六邊形分割成三角形(如下圖),他們說得對嗎?請說明理由.
綜上所述,新課程標準下的小學數學作業設計,不僅要讓學生掌握“四基、四能”,而且還要促進學生核心素養與綜合能力的全面提升.為此教師要不斷優化教學設計,摒棄題海戰式的刷題,從學生的興趣、學生個體和聯系實際生活出發,設計出高質量的適合學生的作業,學生在做作業中得到發展,達到“減負增效”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蘇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譯.給教師的建議[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442.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 2022年版)[S].北京: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3] 盧云霞.小學數學“統計與概率”作業設計的策略研究[J].陜西教育:教學,2022(5):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