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燕芳 侯萬鋒 尹小娟 楊春利
摘要: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是農業農村把握“三新一高”戰略導向的必然選擇。選擇相對欠發達地區的甘肅省為研究區,把握農村集體經濟嵌入鄉村振興戰略的互促機制,對甘肅加快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的重要意義進行理論闡釋。結合相關資料文獻的梳理歸納,注重實踐探索與發展路徑有機結合,集合典型案例與創新舉措的系統總結,立足于對形成的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甘肅模式實證分析與理性認識的基礎上,提出壯大新型集體經濟的普適性啟示,以期為同類研究提供經驗借鑒與著力方向。同時緊密結合甘肅省情農情,突出靶向發力,聚焦數字技術、多元動力、金融服務、人才支撐等多維視角,提出增強甘肅新型集體經濟發展力和持續力的對策建議為聚合改革動能,加快集體產權制度建設;注重數字賦能,加強集體“三資”監管;突出聚才匯智,筑牢鄉村振興人才基石;凝聚多方合力,推動構建多元發展格局;創新金融支持,破解集體經濟融資短板;提升干事活力,健全考核評價激勵機制 。
關鍵詞:新型農村集體經濟;鄉村振興;實踐啟示;對策建議;甘肅省
中圖分類號:F321.32? ? ? ?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2097-2172(2023)09-0791-08
doi:10.3969/j.issn.2097-2172.2023.09.002
The Practice and Countermeasure of the New Type Rural Collective
Economy Assist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Gansu
WU Yanfang, HOU Wanfeng, YIN Xiaojuan, YANG Chunli
(Gansu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Lanzhou Gansu 730070, China)
Abstract: Developing the new rural collective economy is an inevitable choice for agriculture and rural areas to grasp the 'Three New and One High' strategic orientation. Taking Gansu Province, a relatively underdeveloped region, as the research area, grasping the mutual promotion mechanism of rural collective economy embedded in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and giving theoretical interpretation for the significance of accelerating the development of new rural collective economy are undertaken in this study. Based on the empirical analysis and rational understanding of the Gansu model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w-type rural collective economy, a systematic summary of typical cases and innovative measures is presented by combining relevant materials and literature reviewing, highlighting the organic combination of practical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paths. Based on the empirical analysis and rational understanding of the Gansu model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w rural collective economy, the universal inspiration for strengthening the new collective economy is proposed to provide experience reference and focus direction for similar research. Meanwhile, by closely combining the agricultural situation in Gansu Province, highlighting targeted development, focusing on multi-dimensional perspectives such as digital technology, diversified driving forces, financial services, and talent support,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 to enhance the development and sustainability of the new collective economy in Gansu, i.e., aggregating reform momentum to accelerat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ollective property rights system, paying attention to digital empowerment to strengthen the supervision of collective 'Three Assets', highlighting the gathering of talents to consolidate the cornerstone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talents, consolidating the joint efforts of multiple parties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a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pattern, innovative financial support to address the financing shortcomings of collective economy, and enhancing the vitality of work and improve the evaluation and incentive mechanism.
Key words: New rural collective economy; Rural Revitalization; Practical enlightenment; Countermeasure; Gansu Province
收稿日期:2023 - 05 - 08;修訂日期:2023 - 06 - 15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西部項目(21XGL012);甘肅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2022YB143);甘肅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20YB136);甘肅省知識產權計劃項目(22ZSCQ004)。
作者簡介:吳燕芳(1985 — ),女,甘肅白銀人,助理研究員,碩士,主要從事區域經濟研究工作。Email: wuyanfan.0943@163.com。
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具備促進經濟發展與社會公平的雙重功能[1 ],不僅是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在新時代中國的特殊表現形式,也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有力載體,更是實現共同富裕的有效路徑,在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中的重要性日益凸顯。甘肅省農業比重大、農村人口多、農民人均可支配純收入全國排位靠后,相對欠發達和脫貧基礎不夠堅實的基本省情,使“三農”發展成為全省推進現代化建設的薄弱環節,城鄉均衡發展的瓶頸約束,實現共同富裕的突出短板。發展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已成為新形勢下甘肅奮力實現農民收入進位趕超的內在要求,聚力增強“三農”內生動能的客觀需要,全力推進鄉村振興的必然選擇。
1? ?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的時代內涵
隨著“三新一高”(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進高質量發展)成為推動中國經濟發展的新指針,農村集體經濟也被賦予新的時代內涵,是指黨的十八大以來,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新要求,以堅持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為前提,以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為基礎,以農民為主體,以集體共有資源為依托,以促進集體資產保值增值為目的,相關利益方通過多種形式合作與聯合,通過平等協商及民主管理,所形成的產權清晰、成員明確、運行規范、治理有效、分配合理,集體成員利益共享、共同發展的一種地域性經濟形態[2 ]。其本質屬性是堅持農村資源資產集體成員所有,最終目標是實現共同富裕,集體產權清晰化、成員確認規范化、內部治理制度化、多元經營共贏化[3 - 5 ]、收益分配科學化、發展環境開放化是其區別與傳統集體經濟的顯著特征;要素聯合范圍由最初以勞動為主,向人力、資本、技術、管理、資源等多維延展;實現形式拓展至與其他所有制經濟的聯合,既包括改造后的農村集體所有制經濟,也涵蓋私有產權基礎上的合作制、股份合作制,以及公有產權與私有產權聯合的混合型集體經濟[6 ]。
2? ?甘肅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在鄉村振興中的重要作用
2.1? ?推動農業現代化建設的重要載體
用好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統”的功能[7 ],引導農民通過土地流轉、土地整合等方式,實現土地資源相對集聚,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既為機械作業創造有利條件,也可通過增加資金投入,優化要素配置,提升裝備水平,運用新技術,助推農業生產降本提質增效,助力農民增產增收。發揮其“統一經營”優勢[8 ],引導農民發展規模化、標準化、專業化現代農業,既有助于改善農田基礎設施,提升農業產業綜合效益與競爭優勢,也能促進農業產業規模化經營、集約化生產、高效化發展,為農業現代化夯基固本。同時,傳統以家庭為單位的小農經濟,由于組織化程度低、經營規模過小,在自然災害應對、農業科技推廣、市場信息獲取、經營風險抵御等方面存在弱勢[9 ]。農村集體經濟通過整合內外資源[10 ]、借助外部力量,不僅實現了發展規模、經營能力、市場化程度的顯著提升,而且有效緩解了農戶資源約束與經營風險,極大提升農民抗風險能力。此外,新型農村集體經濟采取直接或合作經營方式參與生產,或為集體成員和經營主體提供社會化服務,或帶動農民與其他經營主體開展合作,引導農民參與社會化分工并分享外部規模經濟效應[11 ],是聯結利益共同體的“紐帶”,既要維護農民話語權、保障其權益最大化,又要達到各方利益平衡,是有關利益方矛盾訴求的“居中”協調者,已成為搭建互利共贏、共治共享合作關系的重要平臺,構建緊密型利益聯結機制的重要保障,推動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的重要載體,是甘肅推進農業現代化進程的客觀需要。
2.2? ?協同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
堅持把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納入縣域經濟布局統籌謀劃,立足把握鄉村比較優勢、特色產業基礎、市場需求導向、搶占發展先機的全局視野,以縣域產業規劃為先導,以產業鏈圖譜為指引,以促進一二三產聯動融合為目標,科學謀定集體經濟產業發展方向,通過提升要素整合力與產業融合度,加大新興產業培育力度,增強鄉村產業轉型升級效能,構筑多元協同產業格局,為做大做強縣域經濟注入新動能。聚焦培優主導產業和產業鏈延鏈補鏈,突出發揮集體經濟引領示范與組織協同作用,吸引國有、民營、股份制、個體等外部資本及經營主體參與建設,構建以集體經濟為主導,多主體參與、多要素發力、多業態打造、多模式協同,兼具普惠性、開放性、包容性的協調發展格局,著力為縣域經濟積蓄發展勢能。
2.3? ?構筑農民多元增收格局的重要舉措
城鄉居民收入長期居于全國后位,成為制約甘肅充分發展的突出矛盾之一。2018 — 2022年,甘肅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占全國比重的均值僅為60.31%;從收入結構看,經營凈收入高于全國10.07個百分點,轉移凈收入高出4.32個百分點,工資性收入與財產凈收入分別偏低13.17個百分點和1.23個百分點。依托新型集體經濟,成員可將其所有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閑置房屋等資源,通過財產租賃、投資入股等方式參與集體經營,獲取財產性收入,同時可向職業農民轉型,通過提供勞務獲得工資性收入,還能依托產業培育和項目建設,與集體經濟組織開展聯合經營,取得經營性收入。新型農村集體經濟不僅全方位拓寬了農民增收渠道,也能有效規避分散經營風險,提高農民收入的穩定性,是甘肅扭轉農民收入困局的夯基之舉。
2.4? ?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徑
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具備調節收入分配、保障集體福利等制度優勢,用好其再分配環節筑牢底線公平的核心職能[12 ],有助于緩解財政實力受限下農村地區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領域相對滯后的困局。于甘肅省而言,既是加快彌補農村地區日益增長的公共服務需求同落后的基礎建設與社會福利之間矛盾的現實之需,也是解決地區發展不平衡、城鄉發展差異大難題的有效方式。鼓勵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將收益更多投向發展型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領域,給予托幼養老、醫療社保、困難幫扶、救助保障等領域傾斜性投入,保障困難群體老有所養、幼有所教、弱有所扶、難有所助。推動新型集體經濟在鞏固基層執政基礎,推進鄉村治理現代化,增加農村公共服務供給,豐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釋放效能,依靠普惠共享的公共服務與民生保障體系助力實現福利均衡,夯實鄉村共同富裕的物質基礎。
3? ?新型農村集體經濟賦能鄉村振興的甘肅實踐
甘肅省地域狹長,各縣區村情與發展基礎差異性顯著,各地突出利用資源稟賦、區位條件、產業基礎等獨特優勢,在善于借鑒、勤于探索、勇于創新中,蹚出一條精準施策的集體經濟發展道路,全省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呈現從局部突破到全面進步的發展格局。
3.1? ?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甘肅模式探索
3.1.1? ? 黨建引領多路徑協同發展模式? ? 發揮基層黨組織核心引領效能,推進分散農戶組織化與集體資源整合經營,實現村集體經濟向開展實體經營、產業聯動轉變,探索實踐建強支部促發展、產業融合促振興的發展路徑。蘭州市突出特色產業優勢,強化要素融合互補,形成黨建引領股份經濟合作社,產業融合、鄉村旅游、資產經營、龍頭帶動、服務創收協同發展的“1+5”發展模式,全市752個村全部實現黨支部書記或村“兩委”干部擔任集體經濟組織理事長。其中,榆中縣推行“產業融合”發展模式,成立高原夏菜、中藥材等產業聯盟,將61個村集體納入聯盟,采取“產業聯盟+村集體”方式實現村均收入11.1萬元。永登縣苦水鎮推行“鄉村旅游”發展模式,大力發展玫瑰種植、非遺展演、丹霞旅游等特色產業及文旅配套服務,集體經濟年收入均達5萬元以上。城關區依托核心城區先天優勢,傾力打造“資產經營”模式,引導城中村開展商鋪出租、酒店、餐飲等經營活動,村均經營性資產達1.16億元,村均收入逾200萬元。皋蘭縣錢家窯村以開隆合作社為主導,推動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三變”改革與蔬菜花卉種植相結合,探索“龍頭帶動”模式,幫助參與農戶年均分紅3 000元,村集體收入20余萬元。城關區上坪村推行“服務創收”發展模式,成立村級社會綜合管理辦公室,向轄區企業提供水電維修、基礎建設、垃圾清運等有償服務,村集體年均增收40萬元。2022年,全市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實現2.47億元,村均收入32.9萬元[13 ]。
3.1.2? ? 鄉村旅游主導下農文旅融合模式? ? 把握鄉村旅游提質擴容、市場需求廣闊的有利時機,樹牢農業培根、文化鑄魂、旅游鋪路發展理念,統籌推進農文旅互融共進、相得益彰的發展之路,力爭將鄉村旅游打造成鄉村振興的重要引擎。蘭州市榆中縣浪街村依靠近郊區位和省會大市場優勢,引導村民與集體經濟組織以土地、資金、技術等入股,采取“村集體+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打造“老家·浪街”鄉村旅游綜合體。通過建設文化廣場、花海基地、采摘大棚,配套特色小吃街,開發彩虹滑道、嬉雪場等兒童游樂項目,發掘鄉村生態觀光、休閑娛樂、種植采摘等功能,實現村莊知名度提升與集體經濟大跨越共贏,村集體經濟年收入愈60萬元。
3.1.3? ? 特色產業撬動產業鏈延伸模式? ? 聚焦放大優勢特色,探尋鄉村產業發展新動向,推動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力促特色產業價值鏈提升,筑牢集體經濟可持續性發展的產業支撐。莊浪縣深耕“土特產”文章,持續加碼政策扶持,推動集體經濟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共贏發展,縣域集體經濟遍地開花。2019年,水洛鎮吊溝村建成首家宮燈廠,鑄就了全縣培育壯大宮燈產業的“搖籃”,遵循政府主導、村社主辦、企業主營的發展思路,建成集培訓、研發、生產、銷售、展覽于一體的宮燈生產基地,整合全鎮10個村集體經濟發展項目資金新建組裝車間,通過集體入股、聯合租賃生產設備等方式,帶動村集體年均收益3萬元左右,不僅有效彌補了產業規模與市場份額不足等發展難題,也實現了產供銷一體化發展。截至2022年,全縣13個鄉鎮累計建辦宮燈就業工廠27個,組裝車間12個,提供就業崗位千余個,年產宮燈達百萬只,年產值近1億元[14 ],村均集體收入達5萬元以上。同時,圍繞平涼紅牛、莊浪馬鈴薯、設施蔬菜等九大重點產業鏈,借力協作共贏、跨村聯建模式,以種養植(殖)基地建設助力特色產業做強做優,蹚出了一條規模化、集約化、鏈條化跨村聯建的振興之路[15? ]。
3.1.4? ? 土地規模流轉驅動服務改革模式? ? 引導土地經營權規范有序流轉,大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配套完善農田基礎設施,擴大托管、農機、植保等社會化服務供給,推動實現種植管理現代化、土地規模效益、農田增產增效、農民多渠道增收、農村勞動力釋放多目標共贏。張掖市以創建省級鄉村振興示范區為統攬,鼓勵引導集體經濟組織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開展多元化、深層次、多形式聯合,推動土地流轉規模經營并參與高標準農田建設。圍繞農業生產全過程各環節,構建起縣鄉村三級聯動綜合服務體系,提供“保姆式”托管服務、“菜單式”選擇服務、“專業化”精準服務。截至2022年,全市搭建土地規模流轉與組織流轉平臺2個,累計建成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932個,服務對象7.57萬戶,托管面積33.448萬hm2,甘州區入選農業農村部100個全國農業社會化服務創新試點[16 ]。
3.1.5? ? 服務消費導向型勞務經濟模式? ? 依托毗鄰城鎮、產業功能區、大型社區等區位優勢,發展以集體經濟組織為主導,以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為抓手,以實現人力資源優化配置為目標的勞務經濟,支持集體經濟組織積極創辦服務實體,承接勞務輸出、物業管理、家政服務、道路養護、企業后勤等業務,增強服務消費對擴大內需的牽引作用。蘭州市榆中縣緊扣市場需求,切實用好產業園區與高校聚集優勢,扶持集體經濟構建專業化品質化精細化服務機制,通過釋放政策紅利,面向多樣化生產生活需求,分類組建治安巡邏隊、綠化管護隊、環衛保潔隊、建筑施工隊等,既為農民靈活就業創造機遇,也促使集體收入井噴式增長,2022年全縣集體經濟收入突破百萬元[17 ]。
3.1.6? ? 項目扶貧助力光伏收益分紅模式? ? 用好豐富的太陽能資源,推動補齊脫貧村資金短缺,集體經濟組織創收渠道窄等發展弱勢,推進大型光伏基地建設,力促光伏收益擴容提質增效,致力于將其打造成增強集體經濟長效造血能力的現實路徑。“十三五”期間,國網甘肅電力發揮國企與行業優勢,大力實施光伏扶貧工程,完成扶貧電站并網容量127.6萬kW,涉及12個市州42個縣(區),年穩定收益7.6億元,惠及18.92萬戶脫貧戶[18 ]。通渭縣借勢政策東風,將村級光伏電站全部確權到集體經濟組織,實行脫貧村光伏收益分紅模式,2021年集體經濟實現收入6 323萬元,村均收入19萬元。古浪縣將8座村級扶貧電站固定資產確權至88個脫貧村,帶動集體經濟組織穩定收入。光伏扶貧工程逐漸成為“雙碳”戰略下,甘肅新能源產業崛起的筑基之舉,夯實經濟高質量發展重要牽引的有生力量。
3.2? ?甘肅探索新型集體經濟發展的啟示
3.2.1? ? 構建多元經營格局,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 ? 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探索資源發包、物業出租、居間服務、資產參股等多樣化途徑,為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提供了路徑選擇。各地因地制宜探索出的創新實踐,極大拓寬了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思路和有效路徑,其發展形態由單一性簡單化向多形態多路徑轉變漸呈必然之勢。各地要整合優化資源、深入挖潛增效、用活集體三資,推動資產盤活增收、入股分紅收益、有償服務創收、抱團發展共贏等多樣化經營方式優化組合、互為補充,力促集體資源配置最優化,資產利用高效化,資金效益最大化,借助多元發展途徑多維拓展集體經濟收益渠道,確保收益低風險,探索建立風險可控、收益共享、合作共贏的發展機制。
3.2.2? ? 開發農業多重功能,深入發掘鄉村多元價值? ? 民眾對品質生活的追求,使開發農業農村休閑觀光、生態涵養、文化傳承、健康養老等多重功能的緊迫性進一步凸顯,成為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著力方向。新型集體經濟應把準市場需求與容量,切實發揮特色資源、產業基礎、文化積淀、生態本底等獨特優勢,選準產業發展突破口,加快“農業+”新興產業發展。政府要用好財政資金、項目扶持、金融工具、稅收杠桿等政策,撬動集體經濟組織以橫向拓展農業多重功能,多維提升鄉村多元價值,縱向打造全產業鏈為導向,促進農村由賣產品向賣服務、賣體驗轉變,推動農工、農旅、農養、農文、農教相結合,一二三產相融合,孕育催生創意農業、農耕體驗、農業科普、農旅康養等新業態[19 ],著力將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打造成優質農產品供給、綠色生態涵養、文化創新發展、休閑旅游高端拓展的重要載體,促進鄉村經濟、生態、文化、社會多元價值彰顯。
3.2.3? ? 推動農村三產融合,筑牢鄉村振興產業根基? ? 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核心,也是新型集體經濟發展的歸宿。資產租賃、資源發包等路徑,憑借易于操作、穩定保底、低風險性備受青睞,卻存在處于價值鏈底端、收益不高、財政輸血依賴度高等弊端[20 ],難以培植集體經濟內生成長性與自我造血能力,造成集體經濟積累緩慢,唯有融入產業、依靠產業、育強產業,才是增強集體經濟持久動能的長效機制。發揮新型集體經濟資源整合與功能聚合優勢,以推進農業產業轉型升級為引領,以特色農業項目為抓手,以延鏈補鏈強鏈為方向,統籌當前與長遠,兼顧短期收益與中長期戰略謀劃,聚焦產業促進鄉村發展,推動產加銷貫通、農文旅融合,圍繞生產加工、運營監管、流通網絡、營銷服務等環節,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連接供應鏈、完善利益鏈[21 ],著力構建特色鮮明、結構合理、功能完備、協同發展的現代鄉村產業體系,全力筑牢鄉村振興的產業根基,方是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根本保證。
3.2.4? ? 著力釋放內需潛力,促進農村消費擴容升級? ? 農村是擴大內需的最大潛力空間,推動農村消費提質升級,既是增強消費對經濟增長拉動效應的現實之需,也是暢通城鄉經濟循環的發展之要。把握農村居民消費升級趨勢,引導新型集體經濟以健全流通體系、暢通消費渠道、改善消費環境為主攻方向,聚焦補齊消費短板,加快培育新業態,擴大服務消費等重點任務,積極融入國內大循環格局。支持新型集體經濟參與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到村物流站點等設施建設,加速健全農村物流配送服務體系。鼓勵其緊抓消費升級與技術革新雙輪驅動機遇,積極參與“數商興農”行動、“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做大做強農村電商產業,借力商業連鎖與品牌供應鏈優勢[22 ],豐富農村市場優質供給,提升農村商業標準化水平。以挖潛鄉村服務消費為重點,引導集體經濟參與鄉村餐飲購物、文化體育、養老托幼、信息中介等經營建設,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完善“互聯網+”服務消費生態,鼓勵網上零售、在線教育、智慧文旅、互聯網診療等新業態新模式發展,不斷拓展農村服務消費空間。推動新型集體經濟發展與擴大內需戰略有機結合,將其作為釋放鄉村內需潛力的重要抓手[23 ],暢通城鄉流通渠道的有效助力,為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力。
4? ?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助力鄉村振興的對策建議
4.1? ?聚合改革動能, 加快集體產權制度建設
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是激活集體經濟內生動力的必要條件。一是繼續深化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做到資源確權到戶、成員明確到人、資產股份權能完善,有序實現集體資產確權、賦權、活權相統一,為集體成員開展聯合經營清除障礙,使農民分享更多改革紅利。穩慎推進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積極探索“三權分置”有效實現形式,加快推進房地一體確權頒證工作[24 ],充分激活宅基地資產潛力。二是探索完善農村集體資產權益流轉模式。加快建設包括承包地經營權、經營性建設用地使用權、宅基地和農房使用權、集體資產股權等在內的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平臺,不斷拓寬流轉范圍,探索創新股權流轉、抵押、跨社參股等產權實現形式,以保護嚴格、規范高效、流轉順暢的農村產權流轉交易促進集體資產保值增值,充分釋放其作為生產要素的潛在價值。
4.2? ?注重數字賦能, 加強集體“三資”監管
發揮數字化在大數據分析、輔助決策、效能提升等方面的卓越優勢,以數字化管理為集體經濟變革創新和轉型躍升賦能添翼。一是搭建綜合信息服務平臺。依托現有“一碼通”數字管理平臺,圍繞登記管理、財務運營、“三會”制度、審批辦理等集體經濟發展全過程,拓展完善服務功能,融合共享跨部門涉農信息,匯總入庫清產核資,實現農戶承包地、集體建設用地、宅基地等土地資源地理信息、權屬信息、合同檔案等數據對接,全面推進“三資”數字化監管。二是推動業務管理規范化。鼓勵集體經濟將業務辦理向線上遷移,加強標準化建設,推動賬務報批、集體資產出租、轉讓、入股、抵押等線上審批,實現過程可視、全程留痕、智慧監督,以信息技術提升管理效率,以審批監管約束權力運行,實現“三資”全面管控。三是提升監管預警質效。加強大數據分析研判及風險預警創新應用,探索建立核心業務、重大事項分級分類預警處理機制,依緊急性和重要性設置到期提醒、超期預警,運用數字化手段高效規范管理集體經濟。
4.3? ?突出聚才匯智, 筑牢鄉村振興人才基石
結合鄉村人才振興工作,多渠道強化對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的人才投入。一是選優集體經濟組織“領頭雁”。聚焦黨性修養、工作質效、管理能力、學歷水平抓好基層領導班子建設,促進發揮引領帶動作用,著力打造一支結構合理、能力突出、擔當作為的基層干部隊伍。從大學畢業生、鄉村致富帶頭人、返鄉創業能人、退役軍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負責人等群體中選拔優秀人才,繼續實施高校畢業生基層成長計劃,在擴大鄉村人才總量的基礎上,加強新型集體經濟組織帶頭人和管理人才隊伍建設,培養鍛造一批熟悉市場規則、領富能力突出、具備專業經營管理才能的人才梯隊。鼓勵有條件的村探索建立集體經濟專員制度和職業經理人引進機制。二是提升農戶自我發展“內生力”。整合利用現有資源和平臺,充分發揮“互聯網+”優勢,創新拓展培訓模式,提高受訓對象針對性和項目設置精準度,依托多渠道、多元化、多層級培訓體系,全面提升農戶種養殖水平、就業創業能力、市場經營能力、信息獲取能力和風險防范能力,加快培育符合時代需求的新型職業農民。同步推進培訓體系改革,加大培訓內容、課程設置、培養模式改革創新,切實提升集體經濟組織帶動能力、持續發展能力、內部治理能力和服務成員能力。三是配強專業人才服務“智囊團”。利用好外部人才優勢,聚焦集體經濟項目建設、產業培育、技術瓶頸、人才短板等需求,通過聘請技術顧問、培訓咨詢、聯合經營等方式,健全人才柔性引進機制,吸引一批農業科技、管理營銷、產業建設領域的“高精尖缺”人才[25 ]。深入落實高層次專家服務基層制度,跨領域、跨行業選配人才服務團隊,為新型集體經濟提供技能培訓、產業發展等全方位指導,匯聚高質量發展的智力支撐。
4.4? ?凝聚多方合力, 推動構建多元發展格局
鄉村振興目標需要利用外部資源優勢,依靠城鄉要素自由流動和平等交換的驅動力實現,這一路徑依賴對于甘肅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更顯迫切。一是匯聚多元主體力量。鼓勵社會資本、金融資本等參與集體經濟發展,有效彌補農村資金、產業、技術、人才等短板約束,為撬動農村發展注入新增量。厘清能夠開展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農村集體資產范圍,加快完善配套政策,逐步破除體制障礙,推動健全風險防范機制,按照試點先行、典型引路、逐步推開的原則,有序推進農村混合所有制經濟發展[2 ],推動形成多種所有制協同發展、多元動力共同發力的格局。二是培育多樣經營方式。積極探索資源發包、居間服務、物業出租、資產參股、跨村組聯合、多元產業融合、外來要素參與等多途徑,推動多種經營方式優化組合、協同發展,最大限度盤活集體要素,推動資源優化配置、高效利用,引進培育一批產業發展潛力大、市場開發能力強、產品銷售渠道廣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多方位拓寬成員增收渠道,堅持走特色化、多模式、差異化發展道路。三是發掘鄉村多元價值。推動新型集體經濟建設融入鄉村振興戰略全局,利用鄉村歷史積淀、文化特質、生態本底、景觀特色等獨特優勢,推動農村各類資源多形式開發,立足產業規劃做好優質項目謀劃儲備,推動集體經濟組織與鄉村經濟發展、文化振興、生態建設、社會治理有效融合,在推動農村資源整合、利用、創收中,驅動新型集體經濟發展,進而帶動實現鄉村文化繁榮、生態美學、治理有效等多功能互促的良性循環。
4.5? ?創新金融支持, 破解集體經濟融資短板
聚力補短板增后勁,加大金融支持服務引導,推動形成金融助力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新格局。一是強化集體資源資產金融賦能。推進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使用權、集體林權等抵押融資,以及承包地經營權、集體資產股權等擔保融資。完善農村集體產權抵押登記、價值評估、流轉交易、風險分擔、抵押處置等全流程配套制度,健全農村資產質押擔保機制。二是創新金融產品活權賦能。銀行業要加大弱抵押、弱擔保信貸產品開發,持續創新抵質押方式,打造符合新型集體經濟發展特性的金融產品。保險業要進一步加大對農業成本與收益的保障,開發專門性保險產品,持續提升農業生產經營保險服務的覆蓋率與可及性。推動不同類型金融機構加強合作,推動投融資協同發力,創新研發組合型金融服務產品。三是優化服務流程提質增效。支持各類金融機構為新型集體經濟提供專項服務,簡化工作程序,優化服務流程,提升辦事效率。銀行業應開設支持服務集體經濟發展的“綠色通道”,保險業應提供專人服務,有效提升理賠效率,推動融資擔保機構降費[26 ],適當放寬融資擔保條件。
4.6? ?提升干事活力, 健全考核評價激勵機制
一是推動集體資產收益與經營管理效益相掛鉤。借鑒華池縣依村干部在集體經濟發展中所做貢獻大小,從經營性收入增長部分按比例向個人兌現獎勵的方法,探索完善集體經濟新增效益與個人貢獻度相匹配的激勵機制,激發村干部創辦領辦集體企業的積極性。二是健全科學的考核評價機制。將集體經濟發展作為書記抓黨建重點項目,納入村干部年度目標責任考核評價范疇,將其作為干部表彰、晉升、評優的依據,推動責權利與績獎懲有效結合,促進干部內生動力與集體經濟壯大“雙提升”。
參考文獻:
[1] 唐文浩,汪倩倩.? 以新型農村集體經濟賦能共同富裕[N].? 新華日報,2023-01-03(014).
[2] 涂圣偉.? 加快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N].? 學習時報,2021-03-24(002).
[3] 徐向梅.? 發展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N].? 經濟日報,2023-03-09(015).
[4] 張克俊,付宗平.? 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理論闡釋、實踐模式與思考建議[J].? 東岳論叢,2022,43(10):105-114;192-193.
[5] 倪坤曉,何安華,高? ?鳴,等.? 透視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的“新”[J].? 農村經營管理,2022(1):21-23.
[6] 魏? ?建.? 以新型集體經濟促進農村共同富裕[N].? 光明日報,2022-09-20(011).
[7] 孔祥智,劉同山.? 論我國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歷史、挑戰與選擇[J].? 政治經濟學評論,2013,4(4):78-133.
[8] 管? ?珊.? 社會化服務的雙重組織化: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的銜接機制—基于土地托管模式的分析[J].? 當代經濟管理,2020,42(11):37-42.
[9] 王亓文,杜寶玲.? 鄉村振興戰略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推動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研究—基于SWOT模型分析[J].? 安徽農業科學,2023,51(4):253-255;275.
[10] 余麗娟.? 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內涵特征、實踐路徑、發展限度—基于天津、山東、湖北三地的實地調查[J].? 農村經濟,2021(6):17-24.
[11] 司? ?偉.? 如何理解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N].? 經濟日報,2023-02-16(010).
[12] 程世勇.? 發展壯大農村新型集體經濟助力鄉村振興[N].? 光明日報,2022-05-17(011).
[13] 魯? ?明.? 探尋“金城”鄉村的致富“密碼”—解析甘肅蘭州市壯大農村集體經濟路徑[N].? 農民日報,2023- 01-16(001).
[14] 王煜宇.? 壯大集體經濟 賦能鄉村振興[N].? 甘肅日報,2022-12-28(005).
[15] 董春輝,胡家駿.? 甘肅莊浪縣:組團壯大集體經濟[EB/OL].? (2022-10-02)[2023-01-18].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4555709497356180 4&wfr=spider&for=pc.
[16] 每日甘肅網.? 繪就隴原“農”墨重彩好“豐”景我省持續鞏固提升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成果推動黨的二十大精神落地見效[EB/OL].? (2022-12-13) [2023-02-18].?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520595072 71266818&wfr=spider&for=pc.
[17] 王云祥.? 因地施策? 鄉村資源變資產—蘭州探索壯大農村集體經濟新路徑[N].? 甘肅經濟日報,2023-01-13(002).
[18]孟冉冉,賈鳳安.? 非凡十年·甘肅|砥礪前行勇擔當 “風光”無限興隴原[EB/OL].? (2022-09-22)[2023-01-26].? https://m.thepaper.cn/baijiahao_20011647.
[19] 羅雪珊.? 發掘農業多重功能和鄉村多重價值[EB/OL].(2021-01-26)[2023-02-12].? https: //new.qq.com/rain/ a/20210126A01H0E00.
[20] 舒? ?展,曾耀嵐.? 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現實困境與可能路徑[J].? 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24(5):144-152.
[21] 張紅宇.? 接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N].? 人民日報,2022- 04-06(009).
[22] 人民網.? 人民財評:加力促進農村消費環境改善[EB/OL].(2023-03-16)[2023-03-25].?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60505188182245878&wfr=spide r&for=pc.
[23] 張? ?弛.? 中國特色農村新型集體經濟的理論基礎、新特征及發展策略[J].? 經濟縱橫,2020(12):44-53.
[24]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做好二〇二三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N].? 人民日報,2023-02-14(001).
[25] 石泉縣人民政府.? 石泉:“柔性引才”機制推進鄉村振興[EB/OL].? (2022-02-08)[2023-04-02].? https://www.shiquan.gov.cn/Content-2363667.html.
[26] 姚姜軍,江? ?浩,張? ?磊,等.? 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面臨的短板弱項及金融支持建議[EB/OL].? (2023-02-09)[2023-02-16].? https: //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9 299891761988371033&i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