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文娟
摘 要:大概念統領下高中英語教學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形式。大概念的構建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與單元教學體系的落實有極大的關聯,這需要教師根據單元教學要求,解構教材,分析文本語篇,提煉大小單元概念,主題和語言概念,最終形成一個單元的大概念;結合學生學情,組織有效的學習活動,實現“教-學-評”一體,落實大概念。文章以外研版(2019)選擇性必修三Unit2為例,介紹如何有效落實大概念教學。
關鍵詞:大概念;高中英語;單元教學;外研社
一、大概念的定義
大概念不是一個簡單的概念,它來源于英語詞匯Big Idea,也被譯為大觀念。在21世紀初,就有很多學者對其進行了研究,他們中有格蘭特·威金斯(哈佛大學教學博士)、杰伊·埃里克森(心理學家)。他們認為,大概念存在于課程的很多方面,課程的主題、課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課程背后的理論或者是原則等都是大概念,在大概念的運用下,多種知識可以被有關聯地聯系起來。哈倫(哈佛大學)等學者在2010年提出:大概念是能夠用于解釋和預測較大范圍內物體和現象的概念,有大概念和小概念之分,大概念只是一個相對的概念[1]。
二、為什么要實施大概念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中首次出現“大概念”,高中課程要“重視以學科大概念為核心,使課程內容結構化,以主題為引領,使課程內容情境化,促進學科核心素養的落實”。在這個改革的背景下,教師的教育不再是專注于針對學生是否掌握了零散知識點,而應將關注放在學生對學科內容、學科方法等的理解上。
從學科本質的角度,大概念的核心觀念是統領性的、有教育性的和可遷移的,不停留在學科零碎知識的表面,而是該學科的核心整體內容。
從學科內容的角度,大概念的重要內容是學科含有的關鍵觀念、理論、問題及蘊含的基本原則,可以使得零星的知識點成為一個體系,有助于知識的整體性,了解到表面和內部,后期可遷移到其他情境中運用。
從學科傳授過程的角度,大概念的構建是保證有效組織教學過程的核心,在傳授的過程中,大概念不僅給學生指明了學習的方向和方法,同時也幫助教師高質量地開展教學。
三、大概念單元教學的有效策略
基于大概念的單元教學應面向全體學生,目標為大小概念的生成,構建由單元大主題指引下各語篇間完整關聯的教學單元,通過一系列的學習活動,最終形成基于該單元主題的大概念。
(一)提煉單元大小概念,明確單元育人價值
在“外研版”(2019)高中英語教材中,多模態語篇、多課時是每個單元的教學特色。教師在備課之初需要仔細研讀本單元的所有語篇,研判單元的主題大小意義,找出之間的內部聯系與不同,提煉出各語篇的功能及如何為大概念服務,構建部分與整體之間的關聯,確定單元大概念[2]。
(二)充分了解學情,規劃單元整體目標
教師在認真研讀和分解單元教學內容,確定單元大小概念后,還應結合授課班級學生的實際水平和學習需求,確定教學目標,統籌安排教學,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既要確保學生共同進步,也要滿足個性發展。
(三)確定單元整體目標和單元教學過程
教師要清楚整個單元的語篇位置及功能,保證大概念生成所起到的相應作用,隨后才能有依據、有方法地制訂單元的教學目標。目標的制訂既要服務大概念,也要符合授課的具體學情,最終要可達成、可操作、可檢測。
(四)開展大概念單元教學,實現單元育人目標
大概念的形成是一個逐步推進的過程,形成在不斷發現問題及解決問題后。因此,教師要基于大小概念,依托教學內容,層層推進學習活動和評價活動,讓學生形成對自我、他人或社會新的認知、態度和價值判斷,確保單元育人效果,實現“教-學-評”一致[3]。
四、以外研版(2019)選修性必修三 Unit 2為例的大概念教學設計
選擇性必修三第二單元分為五個部分。內容涉及視頻:庖丁解牛;圖片文本:歷史上三位偉大的“工匠”;新聞報道:介紹美國傳奇街拍攝影師 Bill Cunningham的專業精神和人生哲學;文本運用表語從句;綜合運用工匠精神;記敘文:介紹故宮博物院鐘表修復師王津日復一日、爭分奪秒地修復文物的事跡;寫一篇說明文;討論:人的一生是應該廣泛涉獵不同領域,還是應該堅持專注做好一件事。
(一)學情分析(單元學習前)
英語的教學活動首先是學,然后才是教,教學設計的重點就是學習活動的設計。在了解課本教學內容后,學習目標和活動設計前,教師應該先對學生的智能基礎、素養基礎進行分析,了解優勢和不足,知道學生知道什么,能做什么,想做什么,該做什么。
智能基礎:本單元教學對象為高二學生,學習進程到選擇性必修的學生英語程度已將高中英語基礎初步完成,對英語學習有一定的興趣,能讀懂與“工匠精神”相關的話題。就“工匠”們的品質這一點還能用幾句恰當的英語表達自己的觀點,但是針對“工匠精神”的本質和意義的深入討論等,學生還無法運用英語流暢準確地表達觀點。
素養基礎:對傳統手工藝種類及導致它們的失傳現象和原因有一定認知,對“工匠精神”有字面理解;能夠運用一定的學習元策略。
不足條件:部分學生欠缺整合知識,分析論證與理解內化等方面的能力。語篇主題詞匯的缺乏導致不能積極、深入地思考主題意義。
(二)單元整體設計
本單元的主題語境是“人與自我”,涉及的主題語境內容是工匠精神。
1.課程標準
◆生活與學習:認識自我,豐富自我,完善自我。
◆做人與做事:優秀品行,正確的人生態度,公民義務與社會責任;生命的意義與價值;個人職業傾向、未來規劃等。
2.大概念建構
根據《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中課程內容的模塊,結合教材對該部分內容的單元整合,本單元對應的學科大概念為“人與自我”。引導學生感知何為“工匠精神”,閱讀多模態語篇理解“匠人”的偉大及其具有的專業精神,使學生樹立堅持不懈、精益求精的人生態度;學習他們的工匠精神,迎接挑戰,培養鉆研探索的精神,發現自己的人生價值,用持之以恒的精神實現人生理想。
(三)單元教學目標
在單元大概念和小概念確定后,結合學生的實際學情,幫助學生有效把握學習內容,發展英語學科核心素養,制訂如下單元目標。
1.語言能力目標:綜合運用聽說讀寫看各種語言技能,結合現有知識儲備,讀懂與“工匠精神”相關的話題,恰當使用所學詞匯表達、談論和描述各領域杰出人物對“工匠精神”的踐行和傳承。
2.文化意識目標:了解中外各行各業優秀人物的精神品質,升華對單元主題意義的理解,在生活中踐行“工匠精神”。
3.思維品質目標:能夠運用單元所學知識,通過比較、分析、聯系生活實際,有邏輯、多層次地介紹人物的生平事跡,實現思維能力的拓展,樹立“堅持不懈、精益求精”的人生態度。
4.學習能力目標:在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感知、理解、思考及踐行“工匠精神”,多渠道獲取英語學習資源,鞏固本單元所學語言知識,豐富自己的相關知識,運用策略與方法,反思和調整自己的學習內容和進程,激發學習英語的興趣。
(四)單元學習活動落實大概念
單元教學應引領學生探究主題意義,在落實英語學習活動觀的情況下實施,本單元計劃8個課時,具體課時分配,形成大概念做法及活動類型如下。
1.Starting-out
0.5個課時,活動類型為學習理解;形成大概念的做法是深挖視頻和圖片文本的內部關聯,問題鏈條形式,感知古今中外的“工匠”,引起初級思考,指向課時概念:感知“工匠精神”。
2.Understanding ideas
1.5個課時,活動類型為學習理解;形成大概念的做法是基于單元提供的文本,縱向挖掘,外顯內隱,對比沖撞,感悟多。從明線和暗線整合生平事跡和精神品質等相關信息,由表及里理解“工匠精神”。同時圍繞語義整合性學習詞匯和表達方式(描述事實、精神品質及歸納總結),指向課時概念:理解“工匠精神”。
3.Using language - Grammar
1個課時,活動類型為學習理解和應用實踐;形成大概念的做法是關注話題詞匯的總結,將表語從句帶入“工匠精神”的文本運用中,同時深挖音頻文本,引發對什么是craft、什么是craftsman的思考,指向下一個課時學習,指向課時概念:思考“工匠精神”。
4.Extended reading
1個課時,活動類型為學習理解;形成大概念的做法是以課內大概念為導向,尋找合適的課外拓展語篇開展群文閱讀,形成對教材語篇內容的拓展和延伸。前置學習,多渠道輸入,鼓勵學生形成多種思考,形成個性化的應用和遷移,指向單元概念:“工匠精神”,擴充學習的深度和維度。
5.Using language - Integrated skills
1.5個課時,活動類型為應用實踐和遷移創新;形成大概念的做法是創設學校正誼講堂的情境,環環相扣展開“什么是craft、Craftsman、craftsmanship”,幫助學生深度聚焦主題,運用閱讀圈,將組員分成opening speaker、 example presenter、quality analyzer 和summarize的具體角色,在真實的語境下進行交際運用,指向課時概念:踐行“工匠精神”課中課后融入評價,落實單元語言概念。
6.Developing ideas
1個課時,活動類型為學習理解;形成大概念的做法是視頻影像近距離展現文物修復專家的內心世界和日常工作,拉近了學生與“工匠”間的距離,激發學生踐行“工匠”精神的想法,指向課時概念:踐行“工匠精神”。
7.Writing
0.5個課時,活動類型為應用實踐;形成大概念的做法是引導學生選擇心目中具有“工匠精神”的人,完善上節課進行的討論話題,進行歸納、概括、遷移,指向單元語言大概念。
8.Presenting ideas
1個課時,活動類型為遷移創新;形成大概念的做法是引導學生通過觀念的思考與表達,在真實的課堂辯論的情境下綜合運用本單元所學,落實單元大概念。
(五)單元評價
教、學、評三個方面才構成一個完整的大概念單元教學。“教”主要指教師通過有效組織和實施課內外教與學的活動,準確掌握英語核心素養的要求,最終達到學科育人的目標;“學”主要指學生在各種語言感受和習得活動的同時,得到教師一定的指導,最后自主將感受和習得的知識和技能轉換的過程;除了教與學,還有一個重要的“評”,這是指以教學目標和學習目標為量化的標準,學生完成多種有一定指向性和科學性的評價活動。
1.形成性評價,教師應關注課堂過程,可以采用提問、討論、完成任務等方式使學生的思維外化,教師可以就語言表達的準確性和流利性、知識的廣度、思維的深度、所用的策略的適宜性和有效性做出評價。課堂評價的實施要關注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如參與小組合作習、與教師和同學對話交流等方面的表現。同時注重評價方式的多樣性和合理性,如演講、展示、游戲、手抄報、思維導圖等非紙筆測試活動。
2.終結性評價,根據名稱不難看出就是一個教學的終止階段的評價,可以是在一個單元小概念結束時候,可以是單元大概念形成結束時,其目的在于對相對整體性的教學目標實現及大概念的落實情況做出評價。除了以往的檢測性試卷等,還要讓評價更加多元化。
(1)單元的整體評價表
單元結束之時,比對英語核心素養四個維度的要求,具體到單元教學目標的方面,進行單元整體評價表,學生自主評價學習效果,提高自信,找出問題,更好地為下一步學習服務。
(2)檢測性評價
學習不能完全放棄重要的檢測,教師要會精選試題,比如,主題語境詞匯開火車,讓學生繪制本單元大概念的思維導圖;對比沖撞書寫練習,教師給出描寫語段,學生寫出對比沖撞的描寫;創編時文對學生進行知識性的檢測,再次確定大概念的建構情況。
(3)跨學科實踐,真實情境運用
學校是分科的,但是學生的生活是不分科的,解決問題的能力是不分科的,所以跨學科的合作才能更好地落實大概念,可以與藝術組合作,讓學生進行非遺傳承手工制作,讓學生感受手工藝品制作的艱辛和成就感,進一步踐行工匠精神;學校正誼講堂講解員的征集活動,語文、英語和思政不分家,讓學生討論科學家精神。
結束語
信息快速流通的時代,大概念下的高中英語單元教學顯得尤為重要。因為在一個宏觀的框架下,大概念下的高中英語單元教學能夠更好地把握學科的脈絡和主干,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英語中的知識和技能。同時,這種教學方式也可以幫助學生形成自己的思維模式,進行更深層次的思維探索。大概念教學也引發了筆者的一些反思。首先,教師在進行大概念教學之初,應解構和解讀教材,找出教學單元中各個語篇之間的關聯,避免碎片化的語篇教學;關注單元整體性和學生習得的完整性,減少對課本無理由的刪減。其次,研讀語篇,挖掘蘊含的文化知識和思想觀點,提煉育人價值,保證學生在學好英語知識的基礎上,形成更好的人生觀,更好地達到育人目標。再次,多模態教學應貫穿整個單元,聽說讀寫看幾個方面需要有機結合,踐行英語學習活動觀,學習活動設計真實化和情境化,讓學生在學習中能夠結合實際進行運用。最后,單元學習后,學生對主題和語言大概念的形成需要持續性輸出,可跨學科合作,借助網絡,服務學習和生活。
參考文獻
[1]李玲玲.高中英語單元教學與中國文化融合探索[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22(8):40-41.
[2]趙文萍.核心素養指向下的高中英語單元教學模式初探[J].教師,2020(30):45-46.
[3]潘輝.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英語單元教學的創新路徑[J].散文百家(新語文活頁),2020(7):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