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康
【摘要】隨著當前小學義務教育階段教學環境及條件的不斷完善,小學數學教學邁入了新的發展階段,教師一方面需要向小學生傳授基礎理論知識,另一方面需要通過多元化教學手段,不斷提高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促進學生綜合發展.傳統教學模式更加重視對學生的理論教育,在極大程度上阻礙了學生學習觀念、學習行為以及學科素養的養成.因此將生活情境運用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對于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基于此,文章從利用生活情境開展小學數學教學的價值出發,探討了利用生活情境開展小學數學教學的策略,旨在為小學數學教學工作的開展提供有效參考.
【關鍵詞】生活情境;小學數學;教學策略
一直以來,數學學科所具備的理科性質使得大多數教師認為過于前衛的教學觀念并不適用于數學教學,也導致許多教師總是采取傳統教學模式,缺少創新意識.而對于小學生而言,他們在傳統數學教學模式下很難理解一些過于抽象的數學概念,久而久之,就容易對數學知識學習產生厭惡、抵觸心理,不僅對數學學習效果產生影響,而且為后期學習以及成長埋下隱患.生活情境教學更加注重以貼近于學生實際生活的方式開展數學教學活動,促使學生將數學知識學習與自身生活相關聯,以學生更樂于接受的方式幫助學生掌握數學知識,提高數學應用能力,有助于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生活情境有效促進了學生課堂所學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實現了數學課堂向學生生活領域的拓展.因此,當前背景下如何利用生活情境開展小學數學教學,成為小學數學教育工作者的一項熱點研究課題.
一、利用生活情境開展小學數學教學的價值
(一)有助于學生形成邏輯思維能力
從數學學科教學目標來看,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是教學工作的一項重點任務.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重視對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調動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的主觀能動性,幫助學生樹立起正確的學習態度,養成良好的學習行為習慣.將生活情境運用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進一步強化了數學課程知識內容和學生現實生活的聯系,有助于小學生在生活情境中主動探索數學問題,激發學生好奇心,讓學生在循序漸進的引導中更好地掌握數學知識內容,從而加快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發展.
(二)充分調動學生對數學學習的熱情
學生對數學學習缺少足夠的熱情,也是導致現階段小學數學教學效果不理想、教學質量較低的一個重要因素.數學學科的知識內容有著較強的邏輯性,數學概念比較抽象,對于小學階段活潑好動的學生而言,他們難以長時間將注意力集中在數學知識的學習中.而將生活情境運用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當中,依托于課程知識內容,將學生日常隨處可見的生活元素融入教學,賦予數學課堂教學更多的樂趣,可以激發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數學知識的探索中.在對生活情境進行思考分析的過程中,學生能夠獲得相應的成就感和滿足感,并通過教師正確引導養成良好的學習行為習慣.利用生活情境開展小學數學教學,能夠讓學生發現所學數學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價值,這是激發學生數學學習興趣的關鍵.
二、利用生活情境開展小學數學教學的策略
(一)建構多元化數學教學情境
在當前小學數學教學工作中,教師應該從課程整體目標出發,結合學生的認知發展需求,準確把控學生學習認知發展的客觀規律與實際生活情境的聯系,依據數學課程教學內容,為學生構建起多元化的課堂教學情境,讓學生走進學習情境,在情境內容的調動下學習數學知識,主動進行思考分析,提高知識學習效率,從而使學生更為高效地完成所學數學知識的轉化.
以人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圖形的運動(三)”這一單元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在課前依據課程教學內容制作相應的短視頻及多媒體課件,課堂教學中為學生進行呈現,鼓勵學生回憶日常生活中所看見的對稱現象,并將對稱軸相關知識內容引入其中,幫助學生逐漸理解軸對稱圖形的基本特征.在課堂教學時,教師可向學生展示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對稱現象,例如張開的蝴蝶翅膀、關閉打開的電梯門,讓學生從另一角度感受生活中看見的對稱現象.教師再適時向學生提出相應的引導問題:“同學們,你們看見的圖形都具備什么相同的特征?它們又有怎樣的規律?你們可以嘗試列舉出其他相似的圖形嗎?”在這一問題的驅動下,學生首先認真觀察教師所構建的生活情境中的內容,同時激發個人生活經驗,結合個人對數學的圖形結構的基本認知,充分調動數學幾何思維,回憶并列舉日常生活中自身觀察到的對稱現象.隨后教師繼續向學生提出問題:“我們可以嘗試著為剛才發現的數學現象命名,當我們看見某一圖形時,怎么來確定它是否具備對稱性質呢?”教師引導學生借助觀察以及畫圖的方法,繪制出對稱圖形并進行思考分析,與生活情境內容相結合,從而形成一個完整的探究對稱圖形的過程.與以往單一向學生展示對稱圖形的生活情境相比,將生活情境與問題情境相融合的多元化課堂教學情境,更有助于調動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探索熱情,激發學生思考問題的興趣,促進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讓學生在自主思考分析、探索總結的基礎上掌握對稱軸知識概念及對稱圖形性質,強化學生的數學探究思考能力,培養其空間思維能力,真正意義上體現出生活情境對于小學數學教學的價值.
(二)轉變小學數學課堂角色
在以往的小學數學教學中,對于生活情境的運用主要是教師進行設計、構建并提供給學生,更多是單方面引導學生學習數學知識,向學生灌輸數學概念.這種傳統的生活情境應用方法,也導致許多學生在數學課堂學習期間處于被動的學習狀態,并沒有充分發揮出生活情境的價值,難以促進學生將課堂所學知識內容轉化為個人認知思考的結果,也導致生活情境在數學教學中并未體現出其延伸性.所以,教師可以有效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將小學數學課堂中教師與學生的角色進行轉變,真正意義上發揮生活情境的教學優勢.
以人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平行四邊形和梯形”這一單元的教學為例,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平行四邊形相關課程內容,制作相應的微課視頻并在課前提供給學生,讓學生在課前階段對課堂所學內容進行預習,形成初步的了解,同時調動家長參與學生的學習過程,協助指導學生觀察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平行四邊形,例如停車位、樓梯扶手等,并要求學生與微課視頻學習內容相結合,自由選擇相應的展示方式,與家長協同配合自主制作出生活情境展示內容.在課堂學習階段,學生相互展示、分享學習成果,探討交流對平行四邊形定義以及性質的探究過程,發現平行四邊形的規律.這種教學模式可以轉變傳統數學課堂中教師向學生單向展示生活情境的教學模式,依托于微課視頻學生可以自主創作生活情境內容,并展示講解課堂所學數學知識,充分體現了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主體性,最大限度地激發了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學習興趣,將學生由知識被動接收者向知識傳遞者這一角色轉變,提高學生數學知識學習的參與度.同時在課堂教學環節,教師引導學生根據自主制作的生活情境內容對所學知識內容進行歸納總結,進一步體現出生活情境教學的價值.除此之外,與傳統生活情境教學中教師主要通過提問的方式來掌握學生學習情況不同的是,在對生活教學進行創新后,教師可以根據學生自主講解的生活情境展示內容來分析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掌握情況,及時獲得相關教學反饋信息,從而更加全面地了解學生個人學習狀態,并為后期教學方案制訂以及教學評價提供可靠的依據.
(三)進一步豐富題目背景
習題訓練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占據重要地位,是幫助學生鞏固所學數學知識,提高數學知識應用能力的主要手段之一.從當前小學數學教學的實際情況來看,對題目背景信息進行有效的豐富,將生活情境內容有效融入習題訓練環節,是開展數學生活化教學的重中之重.因此,教師可以借助教學例題與自主命題設計相結合的方式引導學生開展習題訓練.
以人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上冊“實際問題與方程”這一內容的教學為例,教師為學生構建了含有生活情境的例題:“已知一條長480千米的公路是兩個地方的交通要道,現在有車輛甲和車輛乙需要完成一項交接任務相向而行,要求4小時后在公路上進行交接,如果車輛甲按照每小時65千米的速度行駛,為了確保交接任務的完成,車輛乙應該按照什么樣的速度行駛呢?”這一問題是小學數學教學中比較有代表性的需要運用方程來解決的相遇問題,學生需要借助這一例題中的生活情境構建起相應的方程模型,對問題進行有效的解決.教師可以指導學生以“車輛甲、車輛乙的路程和與公路總長度相等”的數量關系,或以“車輛甲和車輛乙行駛速度之和與交接任務時間的乘積,等于公路總長”的數量關系作為切入點,建立起相應的方程,即設車輛乙的速度為x千米/時,65×4+4x=480或(65+x)×4=480,最終按照上述方程進行計算就可以得到車輛乙需要按照每小時55千米的速度行駛才能順利完成交接任務.在學生解決上述數學問題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個人生活經驗出發,與數學方程內容相結合來自主進行命題設計.教師可將學生劃分為若干學習小組,每個小組間成員自主進行習題設計,并交換完成習題解答.小組成員完成探究與解題后,共同投票選出最佳例題,以小組匯報的形式在全班進行展示,仔細講解這一命題設計中選取生活情境的原因、構建方程模型的過程以及相關解題思路.隨后由其他小組和教師進行交流討論,選取表現最為優異的學習小組,給予適當的獎勵.相比于傳統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向學生單向提供習題的訓練模式,創新后的習題訓練模式能夠讓學生自主進行命題設計,加深學生對所學方程知識的認知了解,讓學生能夠更好地運用方程解決實際生活問題.并且讓學生交換解決習題,可以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互動,讓學生可以從不同的命題角度重新認識多種生活情境中的數學方程問題,拓寬學生視野,促進學生思維發散,讓學生在反復的思考、分析、探究過程中掌握不同生活情境下的數量關系,進行基礎的方程模型構建,最終促進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形成.
(四)通過情感共鳴促進學生數學思維發展
當前,基于生活情境開展小學數學教學,對于數學教學質量以及效率的提升作用已得到教育工作者的普遍認可.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對于生活情境教育價值的探索和體現,要求教師不斷提高個人教育水平,并有意識地增強自身思維發展能力.生活情境有助于調動學生情感,促使學生在數學知識學習過程中的思維更加活躍,從而能夠讓學生的思維與數學課堂教學始終保持同步.在數學教學的準備階段,教師應該深入挖掘、剖析課程內容和現實生活的聯系,并在教學過程中認真觀察學生所呈現的反應,不斷優化、完善生活情境教學方案,以便能夠更好地激發學生情感,促進學生思維成長.相關研究指出,良好的情感狀態對于學生學習潛能的激發有著重要作用,通過生活情境來調動學生產生情感共鳴,可以讓學生在課堂學習過程中更加興奮和積極.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所使用的生活情境以及生活元素需要和當前時代發展以及生活潮流緊密結合,從而讓學生能夠在生活情境中感受到數學學科的價值所在,不斷對生活情境進行創新,才能夠始終確保生活情境對學生的吸引力,繼而有效調動學生思維.
以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分數的初步認識”這一單元的教學為例,課程教學中教師要向學生傳授的是分數相關知識,在對學生進行引導的過程中也涉及大量劃分的概念.因此在實際課堂教學期間,教師在為學生創設生活情境時,可以將日常生活中的生活物品分享、平均劃分等理念融入其中,這樣既能幫助學生對分數這一概念形成更好的認知理解,也能夠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形成分享平均、公平、平等等正確的價值觀念.
(五)開展社會實踐模擬
從現階段小學數學教學情況來看,教師對于整個教學過程產生的影響,已不再僅僅體現在課堂環境中,更重要的是調動學生合理運用數學思維,對相關數學問題進行深入思考分析,并正確運用所學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從而真正意義上體現出數學教學的意義.所以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當中,教師應該合理運用多媒體課件,結合課程知識內容,模擬出相關的社會問題,將數學課堂中的生活情境內容深化為更為具象的社會問題.先由學生根據情境內容并運用數學知識來對問題進行解決,再由教師通過多媒體課件向學生呈現出正確答案以及錯誤答案對于問題產生的影響.這種教學方式可以實現數學課堂知識應用訓練向社會問題的延伸,能夠讓學生在提高知識應用能力的同時構建起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同時,教師還可以對生活情境內容進行深化,加入社會問題體現生活情境的時效性,促使學生將數學課堂知識內容與時代發展以及生活改變進行關聯,更加切身地感受到數學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價值.
結 語
綜上所述,結合現階段數學教學發展動態,為進一步促進學生內化所學知識,將課堂所學知識與現實生活有效結合.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該正確意識到生活情境的價值和作用,通過構建多元化的情境、轉變課堂角色、豐富題目背景、激發學生情感等方法,為學生提供良好的生活化數學學習環境,體現出生活情境對于數學學習活動的積極影響,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自信心,強化其數學學習效果,為未來發展打下良好基礎.與此同時,教師應該具備良好的思維發展能力和較強的教學能力,與時俱進地對生活情境進行創新,主動與優秀教師開展經驗交流,不斷學習完善生活情境以及數學教學模式的方法,從而促進小學數學教學水平的持續提升.
【參考文獻】
[1]郝功元.探討如何利用生活情境開展小學數學教學[J].數學學習與研究,2022(33):146-148.
[2]王巖.利用生活情境開展小學數學教學[J].新課程教學(電子版),2022(19):77-79.
[3]羅雅方.論如何利用生活情境開展小學數學教學[J].數學學習與研究,2022(27):71-73.
[4]馬生鵬.探討如何利用生活情境開展小學數學教學[J].數學學習與研究,2022(27):95-97.
[5]晏小蘭.小學數學教學的生活情境開展淺談[J].讀寫算,2022(19):11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