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菊
摘 要:新課程標準倡導以語篇語境為依托,以語言運用為導向的“形式—意義—使用”三維動態語法觀。文章從語法教學的現狀入手,分析了基于語篇進行語法教學的理論依據,結合課堂教學實例,具體闡述了如何基于語篇進行“形式—意義—使用”為一體的高中英語語法教學,實現“正確、富有意義恰當地使用語法”的教學目的。
關鍵詞:語篇;語境;三維動態語法觀;形式;意義;使用
一、語法教學的意義與現狀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課標》)指出,在語言使用中,語法知識與語音、詞匯、語篇和語用知識緊密相隨,相互交織,直接影響語言理解和表達的準確性和得體性,成為語篇意義建構的最重要的基礎;語法參與傳遞語篇的基本意義。語法教學不僅是外語學習者語言能力發展的有力促進者,也是促進學生思維和智能發展的有效途徑。語法教學不僅能有效促進學生語言能力的發展,還可以促進學生思維品質的發展,是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媒介[1]。要實現英語課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目標,語法教學的重要價值絕不可忽視。
然而,筆者通過最近一年隨堂聽課、交流和問卷調查,對所在地區的各個高中的語法教學情況進行調研,發現現階段高中的語法教學還存在不少問題。教師最常用的語法教學方式依次為:
(一)教師編制語法導學案,拿出專門課時講解,補充練習進行鞏固。
(二)隨堂講解教材和練習中的語法點,適當拓展。
(三)做語法專項訓練然后講題。
這些教學方式缺乏語言環境,沒有把“形式—意義—使用”三者相結合,過分重視對語法概念的講解、語法結構的機械操練和強化記憶,忽視了語法的語用功能。最后使得學生不能準確、得體地理解與表達英語。正是在這種背景下,筆者嘗試利用語篇進行語法教學。
二、基于語篇進行語法教學的理論依據
在語言使用中,語法知識是“形式—意義—使用”的統一體。據此,《課標》倡導以語言運用為導向的“形式—意義—使用”三維動態語法觀。該語法觀是建立在Larsen-Freeman提出的“三維語法框架(A Three-Dimensional Grammar Framework)”的基礎上的。在此框架中,語法被視為形、意、用三位一體:形式(form)涉及詞法、句法形態;意義(meaning)涉及的是語法形式所表現出來的結構意義、功能意義與陳述意義等;使用(use)指的是人們在特定語境中運用語言達成的意圖。這一框架下的語法教學是動態的過程,其目的在于“正確、富有意義并恰當地使用語法”[2]。
要“正確、富有意義并恰當地使用語法”,語法就不應只在孤立的句子中機械地進行,而應在更加豐富的語境中通過各種英語學習和實踐活動進一步鞏固和恰當運用義務教育階段所學的語法知識、學會在語境中理解和運用新的語法知識,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英語語法意識。
語境是教師教授語法和學生學習語法的主要途徑,語境的創設是以語篇為載體的。語篇是表達意義的語言單位,是人們運用語言的常見形式[3]。語篇賦予語法學習主題、語境和內容,以其特有的內在邏輯結構、文體特征和語言形式,組織和呈現信息,服務于主題意義的表達。
所以,基于語篇的語法教學模式是符合英語學習規律的,是與《課標》提倡的三維動態語法觀的要求一致的。
三、基于語篇的語法教學實踐
下面,筆者以譯林出版社普通高中教科書《英語》(2020年版)選擇性必修三第二單元Out of this world 的語法板塊的教學設計為例,分三步來說明如何基于語篇進行主語從句的語法教學。普通高中英語課程語法知識的內容要求之一:要求學生在語篇中恰當地理解和使用主語從句。具體地講,就是使學生能了解主語從句的概念(形式)、結構和使用規則(意義),能夠在語境中正確地使用該句型(使用)。
(一)在語篇中呈現主語從句的形式
首先,筆者在白板上呈現了第一個句子:
1. What the universe looks like is a topic that has been talked about since ancient times. 提問:人們使用什么來觀察太空?讓學生帶著問題觀看了第一個短視頻,學生很容易發現答案:望遠鏡。接著,筆者告訴學生,地上的望遠鏡遠遠不能滿足人們清楚地觀測太空的需求,所以,科學家研發出了新的望遠鏡。再讓學生觀看第二個短視頻,思考哪種新的望遠鏡被研發出來,學生也很快就回答出來:哈勃望遠鏡。
這時候白板上呈現第二個句子:2.That Hubble is based in space allows it to see further than ground-based telescopes.緊接著告訴學生:雖然哈勃望遠鏡比地面望遠鏡在太空探索中發揮更重要的作用,它依然不能完全揭開太空的秘密,然后提問:
Q:What kind of telescope was developed to unlock more mystery of the universe?
學生在觀看了第三個短視頻之后得出答案:開普勒。筆者緊接著提問:
Q:Has Kepler found life on other planets?
要求學生帶著這個問題閱讀書本20頁的語篇,學生不難找到下面這個句子:
3.Whether there is life on other planets is yet to be found, but the signs are promising: Kepler has detected many suitable planets that are almost the same size as the earth.這是呈現在白板上的第三個句子。在介紹了國際上望遠鏡的發展史之后,筆者把第四個句子呈現在白板上:
4.It is well-known that China has developed advanced telescopes as well. 引出我國望遠鏡的發展情況。
學生們很容易發現,白板上的四個句子都是含有主語從句的句子。如果把這四句話連起來的話,就是一個介紹望遠鏡發展史的語篇。在這個環節,筆者有意識地把口頭語篇(師生的問答)、書面語篇(教材)與視頻語篇結合起來,通過介紹望遠鏡的發展史來導入主語從句,利用板書呈現主語從句的例子。語法知識呈現階段的主要目標是幫助學生掌握目標語法項目的外顯知識。所以筆者要求學生仔細觀察白板上這四個句子,使學生基本了解主語從句的外顯知識,即主語從句的基本概念——在句子中充當主語的從句叫主語從句。通過語篇呈現目標語法,可以使學生在熟悉的上下文語境中感悟語言形式的變化,有利于學生在熟悉的上下文語境中感悟語言形式、意義和運用之間的聯系[4]。
(二)在語篇中感悟主語從句的意義
主語從句的意義主要包括它的結構與使用規則,筆者通過問題討論、語篇糾錯和篇章補全這三個活動,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地引導學生熟悉掌握主語從句的結構與使用規則。
1.問題討論感知意義
依然以白板上的四個句子為研究對象,要求學生帶著以下問題互相討論:
(1)主語從句的引導詞是什么?
當從句是個陳述句時,我們用什么引導詞來引導一個主語從句?
當從句是個特殊疑問句時,我們用什么引導詞來引導一個主語從句?
當從句是個一般疑問句時,我們用什么引導詞來引導一個主語從句?
從第二個句子可知,第一個問題的答案that;從第三個句子可知第二個問題的答案是whether;從第一句可知第三個問題的答案是特殊等疑問詞。
(2)“It”在主語從句中起什么作用?
當主句從句是個長句時,我們往往會怎么處理?
根據第四句,學生可以發現,因為句子充當主語時,整個句子會“頭重腳輕”,所以習慣上用it作形式主語,而把真正的主語放到后面去。
(3)當句子主語是一個句子時,謂語動詞用單數還是復數?
從白板上的這四句話可知,謂語動詞應該用單數形式。
(4)疑問詞引導的主語從句應該用疑問句語序還是陳述句語序?
從第一與第二個句子可以看出,疑問詞引導的主語從句應該用陳述句語序。
(5)從句與主句的時態應該遵循什么規則?
筆者通過PPT呈現以下兩個句子讓學生進行比較:
A.It is clear that telescopes are crucial tools for space exploration.
B.It was clear that telescopes are crucial tools for space exploration.
通過比較,學生很容易總結出主語從句的時態規則。
通過以上觀察、發現與比較等一系列問題討論活動,學生對主語從句的結構和使用規則有了一定的了解。接著,教師可以采用語篇糾錯的形式來幫助學生鞏固新知。
2.語篇糾錯鞏固意義
筆者根據本單元reading的內容編寫了語篇改錯的練習,告訴學生語篇中的每個句子中都有一個錯誤,找出并改正。
利用學生熟悉的語篇創設情境,旨在建立新舊知識的聯系,有助于學生更好地進行知識的遷移。通過改錯練習,使學生鞏固所學,內化新知。學生熟悉了主語從句的結構,對主語從句的使用規則進行了操練。
3.語篇補全領悟意義
本活動的主要目的是借助語篇使學生深刻領會主語從句在特定語境中的意義。教師可根據本單元的主題語境、reading和grammar板塊的內容,編制五選四或七選五等補全語篇的練習來幫助學生領悟目標語法的意義。
通過補全篇章信息的練習,學生感受到語法形式的選用受到語篇的制約,培養了學生把單句放入語篇來選用適合語境的語法形式的意識,有利于學生對語境如何決定語言形式的現象加以關注,理解了目標語法結構的意義[5]。該語篇同時也是為最后環節的寫作活動做鋪墊,因為我們的最終目標是要在語篇中正確、有意義地使用主語從句。
(三)在語篇中練習主語從句的使用
整個教學設計都是圍繞“太空探索”這個主題的,寫作的主題當然也不能偏離“太空探索”。筆者設計了下面的應用文寫作:
假如你是李華,你的美國筆友Mike對我國“天問一號(Tianwen-1)”很感興趣,請你回信做簡要介紹。字數80字。要點如下:
1.著陸火星時間(2021年5月15日)
2.使命(完成“繞orbit、著land、巡rove”三個任務)
3.意義(世界上第二個成功著陸火星的國家)
教師都發現,很多學生在寫作中都出現了表達枯燥、句式單調等問題,那是因為他們將語言的組篇功能和語法知識的學習隔離開來,未能將學過的相關語法運用到自己創造的語篇中。所以,在指導學生進行寫作訓練時,教師有必要給學生提供一些目標語法的句型,幫助學生學以致用。針對這篇書面表達,筆者提供了以下主語從句的句型供學生借鑒使用:
1.What I want to tell you is that……
2.What Tianwen-1 is expected to do is that……
3.It is really exciting that……
4.That ……shows that……
通過之前的形式呈現,規則歸納和鞏固環節,學生對主語從句的語法知識已經有了初步的掌握,基本能按時完成寫作任務。
高中生必須具備掌握運用語言進行表達的能力,這是高考考查的內容之一。利用所學語言知識、文化知識等,根據不同目的與受眾,通過口頭和書面形式創造新語篇是發展語言能力的重要途徑。通過寫作活動來內化語法和活用語法,使語言知識與語言技能有機地結合起來,體現了語法學習的情境化、意義化、技能化和活用化,培養了學生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6]。
結束語
基于語篇的語法教學,首先要選擇合適的語篇材料引導學生在語境中觀察和理解語言形式的意義、用法和功能。語篇材料應該以多模態的形式呈現,包括書面的和口頭的,也包括音頻與視頻。其次,要以語篇為依托,圍繞形式、意義和使用設計合理的課內外活動,幫助學生鞏固所學,內化新知。最后,在學生對語法的形式、意義和功能有了較深刻的理解后,鼓勵學生以寫作的方式在語篇語境中使用語言。這樣實現了形式、意義和使用三者的有機結合,有效地完成了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諸蕾.例析小學英語語法教學中“度”的把握[J].中小學外語教學(下半月),2017,40(11):6-7.
[2]侯姝琛,楊娜.基于三維動態語法觀的高中英語語法教學活動設計例析[J].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2020,43(10):42-47.
[3]王薔.全面和準確把握英語課程內容是落實課程目標的前提[J].英語學習,2022(4):18-33.
[4]袁露露.基于語篇閱讀的英語語法課教學設
計[J].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2021,44(5):6-12.
[5]李華.新課程理念下的高中英語語法教學案例分析[J].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2007(8):5.
[6]陳艷華.基于三維動態語法觀的高中英語語法教學實踐:以一節定語從句教學為例[J].廣西教育,2020(30):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