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芳
摘 要: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成為高中音樂鑒賞課程的主要目標,而提升學生的藝術表現力則是課程教學的重要任務。基于此,文章以促進學生音樂核心素養發展為目的,采取案例分析等方法對高中音樂鑒賞課教學策略進行探究,提出參考建議,即采取多元方法,引導學生鑒賞表現音樂作品;加強單元教學,通過實踐活動培養學生藝術表現力;指導藝術創作實踐,加強學生創造潛能、創新精神的培養;整合教學資源,培養學生藝術表現的熱情。
關鍵詞:藝術表現力;高中音樂;鑒賞課;教學策略
音樂鑒賞是通過聆聽、體驗、探究、評價等方式對于音樂作品進行欣賞、品鑒,產生藝術聯想與想象,獲得精神愉悅和美感的同時,對作品的藝術性、思想性、人文性做出判斷與反思。音樂鑒賞教學是培養學生音樂審美感知和文化理解能力的重要途徑。新時期,高中階段的音樂課程標準對學生的核心素養提出了明確要求,其中藝術表現就是核心素養的重要表現,因此,在高中音樂鑒賞教學指導中,教師一方面要引導學生從藝術層面欣賞、品鑒音樂作品,另一方面還應積極組織歌唱、演奏、綜合藝術表演和音樂編創等活動,以培養學生表達音樂藝術美感和情感內涵的實踐能力。
一、采取多元方法,引導學生鑒賞音樂作品
教學方法是促使學生接觸、感受、理解藝術作品的途徑。在高中音樂鑒賞課上教師應根據學生的主體地位靈活設計教學方法,促使學生多方面體驗音樂作品中的藝術元素,結合自己的理解完成藝術表現。
例如:《保衛黃河》是《黃河大合唱》的第七樂章,由光未然、冼星海寫成于中國抗日戰爭時期,入選中學教材。歌曲采用齊唱、輪唱的演唱形式,具有廣泛的群眾性,是傳唱至今的經典紅歌。在音樂鑒賞課教學指導中,教師采用講解方式,讓學生了解這首經典紅歌的創作背景以及情感內涵,為藝術表現做好準備。在資料的引導下,學生認識到,《保衛黃河》是《黃河大合唱》的第七樂章。歌曲的齊唱為多樂句的單樂段結構,后面采用卡農的形式寫成輪唱,具有進行曲的風格;這首歌采用了民間打擊樂的節奏和廣東獅子舞音樂的旋律,使歌曲顯得明快、豪放,音樂形象分外鮮明,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全曲音調短促跳動、振奮人心,節奏鏗鏘有力,以快速大跳的動機、逐步擴張的音型和響亮的戰斗口號,使歌曲充滿力量,形象地刻畫了游擊健兒前赴后繼、英勇戰斗,為保衛黃河、保衛全中國而戰斗的壯麗場景。在這一環節,學生通過聆聽音樂、補充歷史知識,深刻地理解《保衛黃河》的歌詞、旋律中蘊含的情感,同時也產生了表現音樂作品的動機。接下來,在學生充分了解了這首經典紅歌后,教師則引導學生進行合唱、輪唱,以培養他們的藝術表現力。其中歌曲的一、四部分采用合唱,二、三部分采用輪唱。在合唱中,教師引導學生通過不同聲部的配合,利用集體的聲音增強氣勢,讓歌聲似黃河的波濤滾滾奔流,勢不可當,激發內心的強烈感情;在輪唱時,教師通過指揮讓學生運用人聲伴唱,展現出節奏的變化無窮,感受歌曲的情趣橫生,用聲音營造生動、活躍、樂觀的氣氛,同時巧妙展現出抗日武裝隊伍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終于匯成一支不可戰勝的力量的過程。此外,在學生演唱的過程中,教師還采用情境教學的方法,突出情感滲透,讓學生在器樂間奏的渲染下,感受當時全民抗日的氛圍,體會抗日軍民英勇無畏的形象,促使學生用藝術化的聲音凸顯中國人民誓將侵略者消滅干凈的堅強決心,準確表現這首經典紅歌的藝術內涵[1]。
綜上,在音樂鑒賞過程中,教師采用講解、情境教學等方法讓學生從藝術、情感層面深入理解作品,然后在藝術表現過程中給予學生親自體驗的機會,讓他們與作品實現互動和交流,體會、欣賞作品的藝術價值,提升藝術表現效果。
二、加強單元教學,通過實踐活動培養學生藝術表現力
在高中音樂鑒賞中通過單元教學,強化學生對單元主題的理解,豐富藝術體驗,積累藝術表達經驗。基于此,在教學指導中,教師應整合教學內容,聚焦藝術表現,以主題為線索,設計多元化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展現不同音樂作品的藝術特點,感知音樂功能,傳遞音樂作品的精神,提升學生的藝術表現力[2]。
例如:在中國現當代音樂的鑒賞指導中,教師整合《花兒為什么這樣紅》《春天的故事》《強軍戰歌》等音樂作品展開單元教學,同時指向藝術表現,要求學生參加朗讀歌詞、演唱旋律、律動劃拍等實踐活動,掌握作品在歌詞、旋律、創作技法等方面的特點,感悟作品承載的歷史及時代內涵,引發對中國現當代音樂的思考。為落實單元教學目標,培養學生的藝術表現力,教師設計了如下學習任務。1.感知音樂。教師首先以影視片段引發對中國現當代經典音樂作品的關注;然后讓學生聆聽音樂,感知情緒,劃分段落;最后分段聽賞,朗讀歌詞,了解創作背景。這樣的設計突出對音樂作品情感的體會,教師側重音樂情感抒發,以情感為媒介,讓學生在多次聆聽中感知作品所展示的時代背景以及真摯而強烈的情感。2.探究音樂。教師播放音樂作品,鼓勵學生反復哼唱,對比賞析。如教師引導學生關注作品《花兒為什么這樣紅》在結構、旋律、調式等方面的特點。在啟發指導下,學生通過賞析認識到,《花兒為什么這樣紅》為不對稱的三句體樂段結構,第一、二句詞曲補充,寫作上新穎別致,加長了樂句結構,增強了抒情性;曲調中加變化音的增二度旋律進行,突出了民族色彩;歌詞保持了新疆塔吉克族民間詩歌的特色,以花象征友誼和愛情,自問自答,既簡潔明了,又誠懇殷切,情感真摯地贊美了友誼和愛情。此外,教師還引導學生對比探究《花兒為什么這樣紅》《春天的故事》《強軍戰歌》這三首歌的不同創作手法,體會創作意圖,配合打拍子來表現其藝術特點。在這一環節,學生在情境引導下,積極地哼唱旋律、劃拍律動,在體驗和對比中提高藝術鑒賞力和藝術表現力。3.深入研究,表現藝術。教師引導學生從不同題材的歌曲中思考中國現當代音樂的特點,探究時代變遷下音樂的個性發展。然后,引導學生進行課后活動策劃——歌唱新時代,表達真感情,讓學生感受、實踐不同形式的藝術表達,提高對中國現當代音樂的認識。
綜上,單元教學以主題為線索,促使學生在多元化的活動中實現集中探究,在實踐中鍛煉學生感知音樂、表現音樂的能力,提升學生音樂核心
素養。
三、指導藝術創作實踐,加強學生創造潛能、創新精神的培養
高中音樂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豐富多樣的音樂藝術形式,具有鮮明的表演性。將藝術表現作為高中學生的音樂學科核心素養之一,旨在激發學生參與音樂表演和創作實踐的興趣,提高藝術表現水平[3]。基于此,在音樂鑒賞教學中教師應創造機會,組織學生參加藝術創作實踐,讓學生在更加開放、更加有趣的氛圍中體驗音樂的藝術魅力。
例如:在學習了《花兒為什么這樣紅》這首經典作品后,教師組織表演活動,激發學生的創意與構思,引導學生以藝術化的形式展現作品的魅力。在實踐活動中,為促使學生進行藝術創作實踐,培養學生的創造潛能、創新精神,教師進行了如下指導。1.緊扣作品,提升立意。《花兒為什么這樣紅》是湘教版高中音樂教材《音樂鑒賞》中“中國現當代音樂(1)”這部分的內容。《花兒為什么這樣紅》是電影《冰山上的來客》中的插曲,這首耳熟能詳的經典歌曲,其短小精悍和情緒飽滿的音樂特點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歌曲背后的故事更是令人感動。在指導學生進行藝術表演過程中,教師結合了課程目標和核心素養發展要求,鼓勵學生探究作品的思想立意,通過藝術化的方式展現這首歌曲、這部電影的魅力。2.精心研究,展現劇本。《花兒為什么這樣紅》在電影《冰山上的來客》中一共出現了3次,在音樂與影像的穿插中不露痕跡地交代了人物的命運,推動了故事的發展,傳達了人物的情感。學生在根據電影片段進行表演時,遇到的最大的困難就是如何將復雜的故事融入緊湊幾分鐘內。為了突破困境,教師和學生共同觀看了電影,指導各組學生撰寫了最貼合演出實際的故事腳本,根據電影和插曲出現的場景,將故事分為三個層次。學生演出的作品重點選取了電影中的5個主要人物,分別是阿米爾、真古蘭丹姆、假古蘭丹姆、老村長、楊排長,然后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初次排練:首先是阿米爾在楊排長的詢問下,回憶起小時候的定情之曲《花兒為什么這樣紅》,回憶慢慢涌現,假古蘭丹姆在阿米爾的歌聲中翩翩起舞,試圖引誘阿米爾,以竊取共產黨的情報。隨后,老村長和真古蘭丹姆上場揭穿了假古蘭丹姆的女特務身份,阿米爾和真古蘭丹姆在《花兒為什么這樣紅》的歌聲中相認。最后是阿米爾和真古蘭丹姆的婚禮現場,所有人齊唱《花兒為什么這樣紅》,在熱鬧歡騰的場面中結束。3.團隊合作,共同表現。在確定故事腳本后,教師指導各組學生進行排練中,要求學生根據不同角色的需要來練習歌唱、舞蹈等。最后,教師為學生搭建展示平臺,展現各組學生的藝術創作成果,對優秀作品給予獎勵。
綜上,在藝術創作實踐中,教師激發學生學習、感悟、體驗音樂的興趣,激發學生的藝術潛能,讓學生在合作中展現藝術審美情趣,有效提升了他們的藝術表現力[4]。
四、整合教學資源,培養學生藝術表現的熱情
教學資源是音樂鑒賞課教學內容的主要載體。有效整合教學資源,不僅可以讓不同類型的教學內容以豐富多樣的形式引入音樂鑒賞過程中來,滿足學生個性化的學習需求,也能有效提升不同教學內容的展現效果,為學生的藝術表現提供有效支持。基于此,在高中音樂鑒賞課上,教師應積極整合各類教學資源,推動學科之間的溝通和融合,啟發學生的藝術想象,調動學生的藝術表現熱情。
例如:在湘教版高中音樂鑒賞“民歌(1)”的教學指導中,教師利用生動多彩的經典民歌吸引學生學習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在教學中,教師帶領學生反復地傾聽,使學生深深地感受到了音樂所傳達的情感。在教學內容呈現上,教師注重不同學科教學資源的挖掘,重視學科融合,把豐富多彩、底蘊深厚的民歌資源與相關的地理、歷史、文化相聯系,營造視聽結合、圖文并茂的教學氛圍,促使學生深入理解民歌作品所表現出的藝術特點。例如:在學習《澧水船夫號子》的過程中,教師整合了地理、歷史課程資源,對學生進行講授:湖南澧縣地處交通要塞,早在明清時期就已經成為重要的商埠碼頭。當時的航運條件有限,運送往來物資的船只需要用纖夫進行拉動,因此,澧縣境內的百姓逐漸開始了靠拉纖維持生計的日子,而為了統一步伐、集中力量、緩解勞動壓力也產生了澧水船工號子。澧水船工號子音樂特點鮮明、地域色彩濃厚,體現了勞動人民不屈不撓的奮斗精神,成為漢族民間音樂的優秀代表。據相關史料記載,澧水船工拉纖始于隋,到元末明初,船運商業開始萌發。明朝中葉,隨著船運的興起,“澧水船工號子”隨之產生。至今,澧水船工號子已歷經500多年的歷史。學生在了解了《澧水船夫號子》的相關知識后,提升了音樂鑒賞水平,也讓藝術表現更加準確。此外,課堂上教師還非常注重學生的親身體驗,聆聽湖南民歌《澧水船夫號子》時,還邀請了學生穿上演出服、手持纖繩,輔以簡單動作,模仿了拉纖的表演形式,鼓勵學生參與表演與體驗,豐富藝術表現形式,激發藝術創作熱情。
再如:在“亞洲民族民間音樂(1)”的教學指導中,教師根據教材中《阿里郎》《拉網小調》等作品,為學生講解亞洲民族民間音樂的風情;整合課內外音樂教學資源,為學生傳授相關音樂知識,如印度古典音樂中的拉格音樂、印尼的甘美蘭音樂以及克隆宗歌曲等,讓學生從更多的角度了解、欣賞亞洲民族音樂。這樣不僅開闊了學生的視野,也讓學生在聆聽時更能感受體驗到世界音樂文化的多元化特點。此外,由于本課因地域文化不同,在文化理解方面難度較大,教學視聽資料較匱乏,教師也將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進行了融合,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學資源引導學生進行藝術表現,讓學生在模仿、創新中展現對藝術的理解。
結束語
總之,在高中音樂鑒賞課教學指導中,教師從培養學生藝術表現力的角度出發加強教學設計,無論是對于學生的核心素養發展還是對于提高課堂教學質量都是十分重要的。上文結合高中音樂鑒賞課相關內容對如何培養學生的藝術表現力提出了幾點建議,為相關研究提供了參考,但是其中依然存在諸多不足。所以,教育工作者在新課程標準的指導下應進一步深入教研,為學生提供藝術表現的機會,呈現出更多精彩紛呈的課堂,促進學科核心素養的落實。
參考文獻
[1]李志玲.高中音樂鑒賞教學學生審美感知素養培育價值[J].新課程教學(電子版),2023(2):124-125.
[2]劉慧銘.融會貫通素養提升:淺析高中音樂鑒賞教育戲劇的設計與實施[J].中學教學參考,2022(36):16-18.
[3]王鵬.基于藝術表現力的高中音樂鑒賞課教學策略探究[J].新課程研究,2022(21):57-59.
[4]徐磊.基于“藝術表現”素養提升的高中音樂教學實施策略[J].新課程,2021(1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