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文靜
摘 要:教學管理是高職院校育才立校的重要一環,具有服務師生、管理教學的雙重職能。本文分析指出,高職院校教學管理應當以學生為本,滿足多樣化教學管理需求,實現民主管理;以教師為源,完善教學評價激勵機制,實現師資管理;以科技為手,構建信息云端管理體系,實現高效管理;以制度為基,制定多元化教學考核制度,實現制度管理。
關鍵詞:人本管理理念 高職院校 教學管理
課 題:本文系廣西研究生教育創新計劃項目課題《高等職業教育能力本位課程開發的“四鏈銜接”模式研究》(課題編號:YCSW2023176)的研究成果。
黨的二十大以來,職業教育受到高度重視。為了滿足社會對人才的需求,高職院校需要優化人才培養體系和教學管理體制,調動社會力量參與職業院校辦學,從而為國家輸送符合市場需求的高質量技術技能人才。
人本管理理念是一種以行為學和科學管理學為理論基礎,主張從師生雙方的角色職能出發,尊重每一個被管理者參與權與表決權的管理制度和方式。
高職院校的教學管理工作通常由第三方管理人員負責,他們對教學過程的具體環節并不明晰,常常忽視學生和教師的實際情況與感受,不恰當、不準確地規定了某些教學任務。不少教學管理制度得不到學生與教師群體的認可,嚴重影響了教學管理的工作效率。
人本管理理念堅持以人為本的管理原則,重視高職院校各類人員在教學管理中的分工與職能,鼓勵高職院校全體師生積極參與教學管理工作,充分發揮人本管理理念的應用價值。
(一)形成民主管理環境
認可教師和學生群體在教學管理過程中的主人翁地位,使其成為教學管理改革的推動者,協助高職院校盡快革風易俗,形成相對民主自由的教學管理環境。
(二)提升教學管理水平
與制度鮮明的物質獎懲刺激相比,兼顧教師和學生的實際需求,重視教學參與雙方的興趣與想法,更容易讓被管理者獲得情感認同,使得各項管理政策更易推行。
(三)提高教學質量
現階段很多高職院校為追求教學進程,單純以教師每節課授課知識量為評價教師教學水平的標準,忽視了不同資質學生的接受程度,違背了教學質量的基本內容和本質要求。實現人本管理,是基于師生群體的合理需要,對教學過程進行科學化分析,從而完善教學評價標準,最終顯著提升高職院校的教學質量。
(四)促進學生全面成才
高職院校的人本管理重點要關注學生群體的訴求,促使高職院校改變流水線產出的“機器人”培養風格,向務實、個性、創新的“智匠”人才培養方向轉變,最終培養新時代的筑基人、全社會的工匠人、個性化的職業人。
(一)高職院校生源構成復雜
在高職擴招以及多元化招生的社會背景下,高職院校的生源構成逐漸復雜,高職學生在專業基礎、素質水平等方面差異較大,且冷門專業和熱門專業的學生人數差距較大。
有些高職院校為盡快完成培養計劃,縮短彈性學制,只對專業基礎課和核心課進行授課,線下教學難以集中安排,管理制度較難落實。面對這些情況,高職院校應考慮學生及專業特點,實行人本化、特色化管理,對以往千篇一律的教學管理模式提出新的改革要求。
(二)師資隊伍教學管理水平有待提升
教育部發布的《2021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現有高職專任教師57.02萬人,其中,“雙師型”教師33.64萬人,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比例有了顯著提升。
但高職院校招聘受人事編制、薪酬待遇、各地人才政策等多方因素制約,很難引進企業高級技術技能人才,只能招聘尚不能承擔實習實訓教學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等教學工作的應屆畢業生充實教師隊伍,難以匹配多元生源的“雙師型”教師隊伍標準。
高職院校應從內部建設著手,為教師提供多種培訓機會,打造扎根本校的“雙師型”教師團隊。這樣不僅能夠提升高職院校組織效能,還能提升高職院校整體師資的教學管理水平。
(三)信息化教學管理手段單一
由于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的不均衡,高職院校信息化教學管理手段較為單一,大部分高職院校教學信息化管理平臺缺乏集中性管理。比如在多個教學管理任務中使用互不通用的多平臺系統,導致形成信息孤島,無法高效率整合所需信息。
盡管信息化技術為高職院校的組織管理結構扁平化、聯網化以及組織邊界重疊化帶來一定的便利,但如何在辦學規模壯大、招生生源多元的趨勢下,利用信息化管理形式解決高職院校組織架構龐大冗雜的問題仍值得探討。
(一)以學生為本,滿足多樣教學管理需求,實現民主管理
想要實施人本管理理念,就必須突出學生的管理地位,以學生的學習需求作為教學管理任務執行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基于生源特點或學科特色,對課程設置和培養目標進行異質化設計。
按照不同類型的人才培養模式,為學生制訂科學合理的理論與實踐課程計劃。以“一村多個大學生”計劃招生的生源為例,該類型學生本身兼顧了工作或農業生產任務,對職業教育的需求主要是獲得與實踐經驗水平相匹配的學歷,或是為在崗工作任務提供理論思路。可為這類學生適當增加實踐教學課程的比例,輔以簡單基礎的理論課程學習,保證他們能順利畢業的同時,鼓勵他們參加教學管理工作,以更加豐富的社會經驗為高職院校教學管理工作提供建設性建議。
(二)以教師為源,完善教學評價激勵機制,實現師資管理
《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中提到:為充分調動師資團隊的教學管理積極性和開發創造力,學校應當積極主動地進行人事制度改革,進一步完善教學評價激勵機制。
因此,高職院校一是要重視專業教師隊伍建設,在校內或院校間為教師提供專業教學實踐機會,形成內部師資隊伍培養管理平臺;二是主動招攬行業企業人才擔任專任教師或校外指導老師,積極整合行業企業、政府等優質人才儲備資源,雙管齊下,形成內外互補的師資引進聘用、培養晉升之路;三是完善教學評價激勵機制,將教師工資與教學質量關聯起來,按照教師教學工作質量的好壞來決定教師的工資等級,并額外設置相關獎項或獎勵措施鼓勵教師主動提升自身專業能力。
(三)以科技為手段,構建信息云端管理體系,實現高效管理
在后疫情時代,構建信息化云端管理體系能夠有效解決高校教學管理任務繁重、組織架構龐大等問題,提高高職院校教學管理工作的實際效果。
首先,高職院校線上教學管理平臺的搭建需要考慮兼容性、可應變性問題,完善個人信息管理模塊與校內生活聯網系統,確保為師生教與學過程提供便利。
其次,從實現合理分類教學管理任務著手,對學生的教學管理工作任務進行統一處理,解決教學管理分層分化的問題;對教師的教學管理工作進行針對性平臺設計,如打造教師直播教學板塊,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
最后,匯總全體師生對教學管理工作的意見,不斷改進不足之處,從而鼓舞師生從理念層面形成共同治理學校的意識與責任,使高職院校的教學質量從多方面得以提升,實現信息化高效管理。
(四)以制度為基,制定多元化教學考核制度,實現制度管理
高職院校教學管理改革離不開學校制度的建立健全與執行,人本管理理念的踐行還需要依靠有效的制度保證實施效果。
通常高職院校教育教學評價方式以自我評價、同事評價以及學生評價三種方式為主,且評價形式并非匿名形式,由此影響了教師教育教學成果評價的科學性與客觀性。因此建立多元化教學考核制度,對教師的職業能力與教學水平進行多維評價勢在必行。
高職院校可實施“績效化”教學考核制度,打破教師職稱與學時掛鉤的傳統模式,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當然,每項常規教學管理工作都需制定相應嚴謹合規的制度文件和教育教學評價標準,量性與質性評價相結合,且經全校公開商討后進行制度公示與執行。
參考文獻:
[1]范瑜,林瓊.基于人本管理理論的高職院校教學管理[J].中國成人教育,2020(14).
[2]黃金敏,何濤.多元招生背景下高職院校教學管理創新與實踐[J].職業技術教育,2022(14).
[3]鄭小麗,鄭璐.提升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質量的策略與途徑:基于人本理念的教學管理視域[J].職教論壇,2019(10).
(作者單位:廣西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