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桂紅 林泳
摘 要:本文以“互聯網+”時代為背景,提出依托政府主導的公共實訓中心,實現校企、校地聯合辦學,構建“雙主體四元制一中心”的技能人才培養模式,加速職業教育均衡發展、中高職的有效銜接;促進科研成果的轉化,企業設備、技術的升級改造;打通專本碩博直通的高技能人才培養通道,優化企業的人才結構,助力區域經濟的發展,這些對于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職業教育發展模式、創新我國職業教育體系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互聯網+” 校企政研 雙主體四元制一中心 人才培養模式
課 題:本文系內蒙古自治區教育科學規劃課題“‘互聯網+背景下校企政研聯合培養技能人才創新模式實踐研究”(課題編號:NZJGH2021213)、內蒙古自治區“優質中職專業計劃”項目、內蒙古自治區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項目的研究成果。
(一)國外背景
長期以來,各國探索符合本國國情的技能人才培養模式,取得顯著成效。德國校企共建“雙元制”辦學模式,美國采用“社區學院”職業教育培訓機制,英國為企業培養適用的工程技術人才的“三明治”式的教學計劃,澳大利亞開展新型現代學徒制的TAFE系統,日本實施教師“定期流動制”。各國提出的技能人才培養模式主要歸為四類:以學校為主體的學校本位模式、以企業為主體的企業本位模式、以社會為主體的社會本位模式、以學校和企業為本位的雙元制模式。
(二)國內背景
我國近幾年先后發布了職業教育發展的一系列方案。2019年1月,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2019年4月,印發《關于在院校實施“學歷證書+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制度試點方案》,啟動“學歷證書+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制度試點工作。2020年9月,印發《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2020-2023年)》。國家在2020年1月先后發布了中等職業學校10門公共基礎課程教學標準。2022年4月20日,修訂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完善了我國的職業教育法律體系。
根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職業教育發展情況和企業的用人需求,本文提出依托政府主導的公共實訓中心,構建“雙主體四元制一中心”技能人才培養模式。
“雙主體四元制一中心”是指在技能人才培養的過程中突出職業院校和企業雙主體作用,依托公共實訓中心實現“校企政研”四元協同育人。“雙主體四元制一中心”技能人才培養模式是在政府的宏觀管控下,充分發揮多方優勢,達到多贏目標的一種技能人才培養模式。
(一)雙主體
雙主體是指職業院校和企業兩個育人主體,在技能人才培養的過程中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只是育人的內容和形式不同。
從學校層面上講,職業院校始終是最主要的育人主體,但是在“雙主體四元制一中心”技能人才培養模式下,從專業的開設、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撰寫、專業課程標準的制定,到專業課程的教學內容設置等方面都會有企業的參與。
要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充分考慮企業對技能人才培養的要求、對技能的需求,既可以針對行業、產業的普遍要求進行培養,也可以針對個別企業的特殊要求單獨招生、單獨編班,進行更有針對性的培養。
從企業層面上講,企業始終是技能人才培養中非常重要的育人主體,只是育人的內容和形式與職業院校不同。但是在該技能人才培養模式下,企業把主要精力都用在技能育人方面,其他的招生、協調、管理等工作都由政府職能部門或政府主導的公共實訓中心承擔,甚至在企業頂崗實習期間,也有職業院校的教師或公共實訓中心工作人員協助企業進行管理。
這樣企業把核心業務放在培養學生的技能方面,大大節省了企業培養技能人才的時間和成本,企業更愿意在這種模式下進行深入長期的校企合作。
(二)四元制
四元是指“校”“企”“政”“研”,這四元在技能人才培養的過程中都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充分發揮了各自的作用,才能培養出制造強國所需的高素質技能人才。
1.“校”
“校”是指中職、高職和技工院校,其主要功能是為企業輸送應用技能型人才和為科研機構輸送研究型人才。學校在育人的整個過程中,要充分考慮行業、崗位的技能需求,對專業教學內容進行重組設計。
2.“企”
“企”是指技能人才需求企業,其主要功能是向由政府主管的實訓基地或實訓中心提出技能人才需求,向研究機構提出自己需要解決的技術難題,以及企業通過政府牽頭撥款項目,為中職、高職和技工院校的學生提供定崗實訓和輪崗實習的機會。企業要充分參與技能人才培養的整個過程,把主要精力放在技能育人方面。
3.“政府部門”
“政府部門”是指政府行政主管部門及政府主導下的公共實訓中心,其主要功能是落實國家職業教育相關政策,出臺地方促進職業教育發展的政策及措施,以及協調“校”“企”“政”“研”在技能人才培養模式中的多方關系。同時為企業、高校和社會提供公共服務,協調企業和高校完成技能人才的培訓及鑒定工作,為全社會的創新創業人才培養工作籌集資金,為本地區的科研人員和合作科研部門的研究人員提供公共資源和服務平臺。
4.“研”
“研”是指研究機構包括校地聯合辦學的高等院校的研究院所及企業的研究部門等,其主要功能是突破企業存在的技術難題和培養專業技能人才的科研能力。研究機構人員可以入駐企業或當地的公共實訓中心,開展具有針對性的研究工作。
(三)一中心
一中心是指“育人”,“雙主體四元制”都緊緊圍繞“育人”這一中心。由于有政府的參與和支持,有政府主導的公共實訓中心進行管理和協調,四元協同培育的技能人才與企業所需人才的契合度更高,形成好招生、易就業的良性發展格局。
“雙主體四元制一中心”技能人才培養模式充分發揮了政府的宏觀管控、協調和支持作用,政府依托職能部門將職業院校、企業和研究機構有機結合,構建了多方共贏的技能人才培養模式。
同時形成以公共實訓中心為核心的多元共管共治機制,使職業院校、企業和研究機構把主要精力集中到自己的核心育人業務上,把管理業務交給政府的職能部門,提高育人效率和質量。
(一)解決產教融合不夠深入、校企合作實效性不強問題
充分發揮政府在校企合作中的主導作用,協調各方意見,消除分歧,推出一些有利于企業發展的校企合作政策或措施。企業在政府有關政策的支持下,愿意與職業院校進行長期深入的校企合作,大大加深了產教融合,提高了校企合作的實效性。
(二)解決中高職不能有機銜接和職業教育發展不均衡的問題
充分發揮校企雙主體作用,學校和企業依托政府主導的公共實訓中心,實現校地、校企聯合辦學,充分發揮政府行政部門的職能,利用公共實訓中心等公共服務平臺充分整合設備等硬件資源,通過網絡智慧教學平臺和高技能人才培養網絡學習平臺實現師資、技術等軟件資源的跨區域共享,在政府最優政策的支持下,構建“互聯網+實訓中心”和“互聯網+產業或行業中心”的產業集群公共服務平臺,解決中高職不能有機銜接的問題,促進職業教育的均衡發展。
(三)解決企業人才結構不合理、不利于區域經濟發展的問題
以政府主導的公共實訓中心為橋梁和紐帶,把職業院校、企業和研究機構有機結合,打造“互聯網+實訓基地”模式的“產學研用”公共服務平臺和“互聯網+實訓中心”的校企、校地聯合辦學平臺,促進了企業技術升級改造,優化了企業人才結構,助力地方區域經濟的發展。
(四)解決職業教育供給側和產業行業需求側之間的矛盾問題
注重企業的參與,充分考慮企業對人才培養的意見。教學內容充分結合工作崗位技能需求和國家推出的相關“1+X”證書要求,對接職業技能等級標準,引入典型生產案例,體現產業升級的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新要求。探索新型活頁式、工作手冊式教材,這種工作手冊式教材更適合中國現代學徒制模式,促進學歷證書與職業技能等級證書互通,完善職業教育“1+X”證書機制。
以企業實際設備為例,實訓教學內容源于真實工作任務、項目或工作流程,培養的技能人才更符合企業的人才需求,有效解決職業教育供給側和產業行業需求側之間的矛盾問題,實現學生容易找工作、企業容易招到合適人才的雙贏目標。
(五)構建了職業教育資源庫
公共實訓中心把學校、企業、行業中心、產業中心、科研中心有機聯系在一起,構建基于“互聯網+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資源庫、教師資源庫、專業教學資源庫、信息技術資源庫等。
其中,人才培養資源庫包括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各專業課的課程標準的確定、教材的開發等內容;教師資源庫按專業分為大國工匠級別、大師級別、雙師級別、名師級別等;專業教學資源庫包括教學實施報告、教案資源、PPT資源、微課資源、優秀課例、思政元素融入案例和試題庫等資源;信息技術資源庫包括信息技術平臺、網絡平臺、教學軟件、App、微媒體等資源及其使用指南等資料。
(六)有利于打通專本碩博直通的高技能人才培養通道
“雙主體四元制一中心”技能人才培養模式涉及培養中專生的中職院校,培養大專生的高等職業院校和技工院校,培養本科生的高等院校,專業碩士、專業博士培養點的高等學校和科研院所及企業中的研究機構,有利于打通專本碩博直通的高技能人才培養通道。可以篩選出對企業設備、技術升級改造感興趣的研究型技能人才,對這類人才進行專業且深入的培養,從而打通專本碩博直通的專深型技能人才培養渠道。
(一)理論創新
“雙主體四元制一中心”技能人才培養模式能充分發揮政府行政部門在校企合作、產教融合方面的職能,調動企業的積極性,進而實現長期深入有效的校企合作,達到良性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創新職業教育培養體系。
(二)平臺創新
“雙主體四元制一中心”技能人才培養模式以政府主導的公共實訓中心為橋梁和紐帶,把職業院校、企業、研究機構、行業中心、工業中心、產業中心等機構有機結合。基于工業4.0,運用智慧互聯網絡教學平臺和高技能人才培養網絡學習平臺進行軟硬件資源整合和師資等資源的跨區域共享,實現高精尖設備的共享共用,打造“互聯網+實訓基地”“互聯網+實訓中心”及“互聯網+產業或行業中心”的技能人才培養的公共服務平臺。
(三)管理模式創新
“雙主體四元制一中心”技能人才培養模式是以實訓中心為核心的多元管理模式,把管理的職能主要交給政府主導的公共實訓中心,職業院校、企業和研究機構無需在管理方面耗費太多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而是把主要精力聚焦在自己的核心業務方面。
學校的核心業務是知識育人,企業的核心業務是技能育人,研究機構的核心業務是科研育人。企業高效參與專業建設、方案制定及教材的編寫,真正達到“校企政研”的有機結合、“產學研用”的有機統一。
職業教育的發展越來越需要社會多元參與,這種依托政府主導的公共實訓中心的多元聯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更能發揮政府的宏觀管控和支持作用,形成多方共贏的人才培養格局,使職業教育得到良性可持續發展,培養更多的高素質技能人才,助力建設制造強國。
參考文獻:
[1]李忠躍,許云珍,歐陽河.高質量人才培養模式的內涵、框架與建構:以打造技工教育工學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升級版為例[J].職教論壇,2022(8).
[2]楊金栓,江雪兒.基于職業技能和職業精神融合的“四層三境三改三評”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教育與職業,2022(8).
[3]張麗娜.新時代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的任務方略與路徑選擇[J].教育與職業,2021(15).
(作者單位:霍林郭勒市職業技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