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銘
摘 要:近年來,隨著國家大力推行“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語文在育人方面的作用也被廣泛關注。從職業教育語文教育的現狀來看,在課程教學中,教師存在著育人意識不強、育人內容不夠豐富、育人方法不夠創新等問題,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得不到有效提升。本文基于“教學做”一體化理論,分析職業教育語文育人現狀及存在的問題,探究職業教育語文育人模式構建方法及策略,為我國職業教育語文課程建設和育人模式創新提供參考。
關鍵詞:“教學做”一體化 職業教育 語文 育人模式
課 題:本文系江蘇省職業技術教育學會2023-2024年度江蘇職業教育研究課題“‘三全育人理念下五年制高職語文課程育人實踐研究”(課題編號:XHYBLX2023029)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語文是職業教育的必修課程,是學生今后學習其他專業課程的基礎,直接關系到學生知識和技能的掌握和應用,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專業學習效果。
《中等職業學校語文課程標準(2020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強調,學生應該通過一系列的語文綜合實踐活動來獲得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提升,獲得運用語文知識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
“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是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重要手段,是將“做”和“學”結合在一起的一種教學模式。
“做”是學習的起點,學生只有通過在實際工作中親身經歷、親身實踐,才能真正掌握知識技能。“學”的目的在于獲得經驗,而經驗是通過實踐來積累的。“學”與“做”都是在“教”和“學”這兩個環節上進行的。
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與學生之間是一種單向灌輸的關系,這種模式不能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不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
在新時期,為了培養高素質、高技能、高水平技能型人才,我國大力推行“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該模式從工作任務分析出發,將教學內容和實踐活動整合為一個完整的教學過程。教師通過專業知識和實際操作技能的傳授,提高學生對知識和技能的學習效果,使學生在實踐中獲得經驗。
職業教育中的語文教學也應該根據實際情況來設計教學過程,優化語文教學方法。職業教育中的語文教育以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科素養為目標,強調通過學生自身感受來學習知識和技能。因此,教師應該結合實際情況對課程內容進行整合優化。
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應該設計合理、科學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讓學生在學習中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工作中去。此外,教師應該創新語文教學方法和手段,通過情境模擬、案例分析等方式讓學生在相應情境中學習知識與技能。
在講授詩歌《沁園春·長沙》時,可進行如下教學設計“通過想象還原,用散文化的語言描述詩歌所描繪的畫面,感受湘江秋景的特點及其蘊含的作者情感,體會詩歌抒發的情感”。學生可以在交流展示、賞析詩歌、完善成果的過程中理解詩歌的意境,體察詩人的情感,體會“情景交融”所達成的藝術境界,深入理解毛澤東的博大情懷以及詩歌和散文的語言特點。
這樣一來,本課的學習內容從陳述性知識轉化為程序性知識。學生不再是靜態地接受知識,而是動態地利用知識完成任務,主動建構知識體系,切實提高自身能力,提升學科核心素養。
除了教學設計之外,在職業教育語文教學中還要注重對教材內容和教學方法進行優化。職業教育語文教材是依據職業教育目標編寫而成的。根據不同專業對人才培養要求的不同,語文教材中往往會對某些專業知識進行補充和拓展。
在講授《沁園春·長沙》時,教師可以結合本專業相關課程和實踐活動設計一些任務。比如讓藝術專業的學生根據詩歌進行想象加工,畫出“湘江秋景圖”。
教師可以在課前向學生發放相關問題答案或閱讀資料等,還可以根據教學內容需要設置一些情境模擬,或是通過案例分析來強化學生對知識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此外,在職業教育語文教學中要注重與實際工作相結合。
首先,教師應該針對職業教育語文課程特點進行課程設計,使其符合職業教育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等教學理念要求。
其次,教師要為學生設計合理、科學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在實際工作中進行體驗和操作。
最后,教師要對職業教育語文課程內容進行優化整合、重組和拓展等。
在此過程中要始終以職業需求為導向,對課程內容進行篩選和設計,使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相結合。教師應該將職業理念融入語文課堂教學,使學生在學習中體會到職業理念,同時還要重視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和養成。
如在講授詩歌《我愛你,中國》時,可以融入職業素養培養。可以先讓學生了解我國歷史上著名的科學家、政治家、軍事家以及文學家等人物故事,然后再讓學生講述自己身邊人或發生在自己身上的關于愛國、敬業、誠信等方面的事例,最后再讓學生談談自己對這首詩歌的理解和感受。
《課程標準》指出,職業教育語文課程目標包括“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初步具備現代社會所需要的人文素養和一定的審美情趣,發展健康向上的情感和價值觀”。可見,職業教育語文教學目標是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課程標準》還強調職業教育語文課程教學要以“必需、夠用”為度,使學生能夠在理解文本內容基礎上,通過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等方式,提升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和思維能力。職業教育語文課程是一門人文學科,必須體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課程標準》還對職業教育語文課程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進行了改革創新,強調在教學中要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原則。由此可見,職業教育語文教學目標不僅是讓學生掌握相應專業知識與技能,還要讓學生具備一定的人文素養。
但是從目前來看,職業教育語文教育現狀不容樂觀。為解決當前職業教育語文教育存在的問題,必須更新職業教育語文育人理念,創新職業教育語文育人模式。
(一)教師的育人意識有待加強
作為一門綜合性的基礎學科,職業教育語文教學不能只是進行知識傳授,更應注重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和職業精神。
然而在當前職業教育語文教學中,教師的育人意識不到位,對語文學科的育人功能認識不足,忽視了語文課程的人文性,從而導致學生缺乏人文素養和職業精神。
從目前來看,很多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只關注知識體系、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卻忽視了育人的重要性。
比如,有的教師在講授課文內容時只注重課文的知識內容和學習方法,有的教師更注重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程度,還有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注重課本知識講授。這就導致語文學科育人功能沒有得到有效發揮,不利于學生整體素質的培養和提高。
因此,增強教師的育人意識是創新職業教育語文育人模式的前提條件。
(二)職業教育語文教學與專業知識銜接有待加強
職業教育語文教學與專業知識的銜接不暢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語文課程缺乏與專業知識相聯系的內容,導致語文課程無法為專業發展提供必要的工具性支持;二是語文教學缺乏與學生所學專業相聯系的方法,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無法實現與專業知識的有效融合。
例如,在講授《回憶魯迅先生》時,很多教師采用傳統的講授法進行教學,學生只能通過課堂來獲取語文知識,學習效果不佳。但如果讓設計專業的學生根據課文內容設計魯迅先生的系列海報,那么學生在學習語文知識的同時提升專業能力,遠比被動接受知識效果要好得多、實用得多。
因此,職業教育語文教學必須與專業知識銜接起來,并將其轉化為實際教學內容,使學生在實踐過程中真正掌握相關技能。
在職業教育中,語文課程是一門集文化素養、專業技能于一體的綜合性課程,更是一門對學生進行綜合素質培養的重要課程。在職業教育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通過“教學做”一體化理論,將“教”與“做”融為一體,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專業技能,培養學生良好的品德、職業道德和人文素養。
具體來說,教師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職業教育語文育人模式的構建:一是“教學做”一體化理論的應用;二是結合專業特點來選擇語文育人模式;三是對教師進行培訓與培養。
總之,基于“教學做”一體化理論來構建職業教育語文育人模式,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專業技能水平,還能夠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為職業教育語文教學注入新活力。
(一)“教學做”一體化理論的應用
在“教學做”一體化理論中,“做”是核心,而“教”是保障,只有將“做”與“教”融為一體,才能夠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因此,在職業教育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以“教學做”一體化理論為指導,將語文教學與企業生產實踐相結合,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
在職業教育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將職業場景、工作任務和職業活動等引入教學過程,通過情境教學的方式來引導學生開展語文實踐活動。
例如,在進行《荷塘月色》這篇課文的講解時,教師可以讓藝術專業的學生根據文章的內容來畫一幅“荷塘月色圖”,還可以讓學前專業的學生組織開展讀書交流會等活動。通過這種方式,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并在實際操作中提高自己的職業技能。
(二)結合專業特點來選擇語文育人方法
語文是職業教育一門重要的課程,在教學中,教師應該結合專業特點來選擇合適的育人方法。
在職業教育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不同專業學生的特點來選擇不同的育人方法。例如,在電氣專業的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組織學生閱讀《中國軌道交通發展史》和《中國鐵路發展史》來提升學生對中國鐵路發展的認識,也可以通過組織學生觀看電影《港珠澳大橋》來厚植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在財經專業的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讓學生自己介紹《中國歷代貨幣》,來提升學生對貨幣制度和貨幣文化的認識以及語言組織和運用能力。
總之,教師應該根據不同專業的特點來選擇合適的育人方式,從而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三)對教師進行培訓與培養
教師是教學的主要實施者,教師的教學能力直接影響著教學質量。在構建職業教育語文育人模式的過程中,教師應注重提高自身的專業水平,通過“教學做”一體化理論來提升自身的教學能力,通過自己高質量的教學來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水平。因此,為了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和專業水平,應該加強對教師的培訓與培養。
首先,組織教師參加相關培訓活動。職業教育教師應通過積極參加培訓活動,來學習新知識、新理念和新技能,在學習中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能力和綜合素質。
其次,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各種活動。學校應組織教師參與各種形式的教學培訓活動,讓教師不斷更新教育理念、提升教育技能。
再次,為教師提供實踐機會。學校應該為教師提供開展教學實踐、參與課程建設、提高自身專業能力的機會,讓教師在實踐中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技能水平。
最后,為教師提供展示舞臺。學校應為優秀青年教師搭建展示平臺,讓其在比賽和教研的過程中不斷提高自身能力。
職業教育語文作為職業教育的基礎課程,在育人方面的作用不可忽視。基于“教學做”一體化理論,在職業教育語文教學中,要重視對學生核心素養、綜合素質和綜合能力的培養。
在職業教育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注重構建基于“教學做”一體化理論的職業教育語文育人模式,利用情境創設、問題驅動等方法,把課堂教學與職業技能實踐有機結合起來,引導學生進行職業能力訓練,提升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同時,教師要注重因材施教,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
通過構建“以生為本”的職業教育語文育人模式,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富有針對性的教學,以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從而實現職業教育語文育人目標。
參考文獻:
[1]劉東生,何愛民.基于“教學做”一體化理論的職教語文育人模式研究[J].現代職業教育,2018(3).
[2]孫海平.職業教育“教學做”一體化理論研究[J].教師教育研究,2018(2).
[3]張俊華.職業教育課程改革背景下的語文教學模式探索研究[J].教育教學理論與實踐,2019(6).
[4]趙曉紅.新時代高職語文課程建設與改革的思考與探索[J].湖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1).
(作者單位:江蘇聯合職業技術學院淮安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