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闡述高職院校數智化財經人才培養的定位和方向、背景和現狀,以廣西經貿職業技術學院為例,從“校企合作引崗入課、數智賦能課程改革、以賽促教促學提技、課證融通以證驗課、雙創滲透以創拓能”五方面,探索構建高職院校數智化財經人才培養質量提升的“崗課賽證創”五維融合育人路徑,以推動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為經濟社會發展培育高技能數智化財經人才。
【關鍵詞】崗課賽證創 高職院校 數智財經 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3)21-0130-05
數智化是數字化發展到人工智能更高階段的必然產物,是數字化發展中大數據分析與智能化過程中的機器學習、人工智能等技術的融合應用。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系統謀劃、統籌推進數字中國建設,牢牢把握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趨勢,做出一系列新論斷、新部署、新要求,《“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十四五”國家信息化規劃》《“十四五”大數據產業發展規劃》等重大戰略規劃陸續出臺,取得一系列顯著成就。“大、智、移、云、物”等信息技術逐漸成熟,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信息技術也讓經濟管理方式、業務財務工作的全流程更加智能化。
隨著數字中國的建設繼續高質量前行及數智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工智能技術在各行業深度滲透,社會對具有數智能力的財經人才需求不斷增長,如企事業單位的財務共享服務和智能化財務管理人才、金融部門的智能化財務分析人員、會計師事務所的智能化審計人員等。而當下的勞動力市場卻面臨著勞動者數字化素養和技能不足、數智人才嚴重緊缺等問題。麥肯錫全球研究所于2021年發布的《定義公民在未來工作世界所需要的技能》研究報告中,提出在企業數字化轉型時代,基礎的編程、軟件使用和數據分析能力對職業進階發展非常重要。在數智化時代,財經從業人員要對新技術有認知,且要有一定的實操能力,并具備大數據思維,能運用數據分析工具與方法融合財經專業技能進行數據洞察。
由此,高職院校的財經專業教育勢必面臨著新的問題與挑戰,要讓財經技能人才具備數智化思維,學校必須推進教學改革與創新。筆者以廣西經貿職業技術學院為例,聚焦財經專業特點,綜合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以“崗課賽證創”為核心,嘗試對財經人才培育的培養理念、教育模式、內容方式等進行全方位體系化改革,探索構建高職院校財經專業人才的“數智化”轉型升級之路。
一、高職院校數智化財經人才培養的定位及方向
以數據和技術為核心驅動力的金融科技正全面影響和改變著財經領域,這種變化使傳統財經版圖日益模糊,同時促使傳統財經業務與新技術深度融合,財經教育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作用愈加明顯。新財經人才培養必須更好地把握數智時代的人才需求和規律,找準立足點和切入點,發揮財經學科的優勢與特色,為經濟社會發展輸送更多數智化財經人才。
(一)數智化財經人才培養定位
隨著產業企業數字化智能化升級和教育形態的不斷重塑,高職院校的財經人才培養必須緊跟時代步伐,與市場需求有效銜接。以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為例,傳統的會計學習建立在對經濟業務表象的記錄和以往經驗的積累之上,而大數據與會計方向將賦予學生對大數據進行挖掘和處理的能力、嚴密的業財融合分析方法以及新財經專業知識技能的應用和變通能力,所培養的財會人才動手能力強、崗位適應快、業財融合好。區別于工科類的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數智化財經人才培養強調“知曉技能、懂得運營、悟通數據、幫助決策”的能力定位,構建與數智化管理、信息化決策相適應的應用能力培養路徑。因此,高職財經專業學科升級轉型的根本理念是塑造“寬專多能”的數智化人才,培養能夠在大數據驅動的人工智能時代中具備有效的數據治理能力,在瞬息萬變中能洞察新經濟業態規律,為企業數字化持續發展賦能的人才。
(二)數智化財經人才培養方向
一是培養良好的數字素養。數字素養是個體適應數字化、智能化時代工作、學習和生活所需的能力。數智技術不只是一項工具,對財經類專業人才培養而言,其帶來的價值導向和思維方式上的改變才是影響未來職業勝任能力的關鍵。面對復雜的、迭代速度不斷增強的人工智能應用和以ChatGPT等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發展帶來的挑戰,引導和培養學生適應新挑戰是數智化財經人才培養的重要內容和努力方向。
二是培養交叉共融的知識體系。傳統財經教育存在人才培養模式同質化、知識內容單一化的問題,缺乏整合思維的培育。數智化財經人才培養必須進行主動變革,在建設專業知識內容的基礎上強化跨學科融合,改革財經人才知識結構,構建學科交叉融合的知識共生新形態。
三是培養基于未來的學習能力。自主學習能力是推動社會進步和實現自我發展的必要條件,高職院校要營造學生智慧學習的全新場域,構建數智化的學習生態系統,創造數字化學習空間,提供數字化學習資源,最大程度提高學生的多元自主學習能力。
二、高職院校數智化財經人才培養的背景及現狀
根據教育部《職業教育專業目錄(2021年)》,按照國家“十四五”發展規劃2035年遠景目標對職業教育的要求,高職院校多個財經類專業進行了更名,以對接現代產業體系,如“會計專業”更名為“大數據與會計專業”,“財務管理專業”更名為“大數據與財務管理專業”,“互聯網金融專業”更名為“金融科技應用專業”等,并全面修(制)訂實施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推進專業升級和數字化改造。從這一變化可以看出,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復合型財經人才的培養顯得越來越重要。根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2021年發布的《數字經濟就業影響研究報告》,截至2020年中國數字化人才缺口已接近1 100萬,并且還在持續加大。緊缺的數字人才不僅包括數字產業化創造的數字技術、數字研發崗位,也包括產業數字化轉型過程中產生的大量數字技能人才。
由此可見,加強對數字化、智能化財經人才的培養成為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目前,很多高職院校已經對數智時代財經類專業人才培養展開了大量的實踐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例如,重慶財經職業學院將智能化、數字化思維融入教學內容,構建了“底層共享、中層融合、上層互選”的書證融通數智化課程體系,推進專業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有效銜接;山西省財政稅務專科學校與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開發建設智能化教學平臺、財務智能助教機器人,以新技術助推教學方法改革;南寧職業技術學院構建專業鏈、產業鏈、人才鏈、創新鏈“四鏈”貫通的人才培養模式,使人才培養供給側和產業需求側結構要素全方位融合,培養具有創新創業思維與實戰能力的財經人才。雖然針對數智化財經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實踐中仍存在有待研究和解決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兩點。
一是難以實現專業課程和技術課程的深度融合。大多數院校在原專業課程體系中增設了大數據、區塊鏈、基礎編程等技術課程,但這些技術課程和專業知識未能與教學目標、教學設計、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很好地融合,只是在增加技術課程數量的同時壓縮了已有專業課程的數量。如何在有限的學時內平衡好各個課程的學分,既要考慮盡可能實現知識體系覆蓋的廣度,又需考慮專業技能掌握的深度,形成跨學科融合發展的系統性效應,這是財經課程體系實現數智化升級的關鍵和難點。
二是實訓環節與工作實務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脫節。商業數智化場景的構建和財經數智化崗位的再現難度較大,學生難以直接接觸企業真實業務實戰內容,數智化實踐教學資源難以獲取,導致現有教學案例與當前工作實務仍有一定差距,新業態下的企業生產場景未能及時進教材、進課程、進課堂。實訓資源分散、缺乏統籌,與地方重點行業以及學校特色專業對接不夠緊密。
總體而言,大多數院校對數智化財經人才的培養模式還有待完善。如何把行業企業發展的新理念、新技術、新場景、新應用、新案例融入院校的人才培養方案、課程和實踐教學中,讓人才培養更適應行業發展與技術發展,還需要進一步探索實踐。
三、“崗課賽證創”五維融合的數智化財經人才培養質量提升路徑
在社會需求和國家政策的推動下,廣西經貿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學院)秉承“商學合一、德才雙馨”的人才培養理念,面對財經教育發展的新技術新環境,在60年財經專業教育成果的積累以及對企業最新職業需求進行精準分析的基礎上,圍繞數字變革下“智能財經教育要培養什么樣的人才、如何培養這樣的人才”等問題展開思考,開啟了新一輪以數智化財經人才培養為核心的教學改革。學院整合現有資源,打破專業間界限,聯合行業龍頭企業及時將新技術規范融入人才培養方案,將崗位需求、課程體系、技能競賽、技能證書、創新創業有機融合,形成“崗課賽證創”綜合育人的人才培養機制,其培養框架見圖1。
(一)崗:校企合作引崗入課,拓展數智化實踐場景
“崗”是學生進行技能學習及職業發展的方向和標準。財經學科的魅力在于將知識應用于大量真實的商業社會場景中,能提高企業市場競爭力、降低企業運營成本和風險、提高企業生產效率和質量等。為培養學生的智能化職業技能和綜合素養,深度體驗數智商業社會環境中的業務流程,學院充分開發和利用企業資源,抽取數智商業中市場環境、企業管理、業財融合、大數據應用等多種典型實踐場景,把數智商業全景融入人培方案,把商業模式融入專業課程,把商業場景融入實驗實訓,通過共建實訓基地、開展實務講座、培養現代學徒、推進科研建設等方式拓展智能化場景,形成校企聯動協同育人的良好局面。具體而言,學院做了以下四方面工作。
一是共建實訓基地,積極與各行業高度信息化、數字化的企業共建產教融合實訓基地。目前已和中聯教育科技集團等16家知名企業建立了校企實訓基地,將企業項目搬到課堂中,讓學生真切感受數智化的職業崗位環境。同時,合作公司支持學院建設具備全景數智商業環境的多學科、跨專業、綜合性的實踐教學平臺,以提升學生的全局思維、經濟思維、數字思維,以及培養學生的數字應用與分析能力。二是多次邀請企業專家、勞模工匠入校開展實務講座,幫助學生快速了解行業企業的新發展方向,理解什么是真正的數智化。如廣西某商務集團和某會計服務集團每年多次入校開辦專業數智化講座。三是推進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聯合廣西某財務有限公司、廣西某會計服務公司為學生提供提升財會專業知識、實操技能、職業素養的學習大平臺,也為企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人才支撐和保證。將大數據資源與智能應用場景有機融嵌應用到現代學徒制培養體系中,在校企雙方的互培互聘中推動人才培養的標準化建設。四是共同推進科研項目建設,與多家企業建立戰略研究伙伴關系,支持企業人才和學院師資定期交流互通,進行跨學科、跨領域的交叉融合研究,推動產學研一體化。
(二)課:數智賦能課程改革,打造智能化教學平臺
課程交叉融合、數智化財經人才的培養需要財經科學與科技革命的深度交叉融合,強調復合能力的提升。為適應智能化環境對人才的新要求,學院將數智時代的特征滲透到教學過程中,開發更為豐富的模擬教學課程和內容,并創新實踐教學手段,開展沉浸式教學,取得較好的效果。
一是重構數智化課程體系。學院在充分調研行業企業的基礎上,在校企共建專業建設委員會的指導下,緊扣廣西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并結合自身辦學實際,修訂了人才培養方案,以知識主體為導向構建跨學科的復合課程群,形成“通識課程模塊+專業課程模塊+項目課程模塊+實踐課程模塊”相結合的學習領域。通識課程模塊增加了計算機運用、大數據等與新一代信息技術相關的基礎課程比例。專業課程模塊側重深化數智技術與財經專業知識的交叉融合,以財經實務中的問題為導向遴選核心知識點和關鍵能力點,以大數據技術和人工智能技術為支撐,構建結構性、程序性的知識模塊及教學案例,在不增加原有專業課程總學時的前提下強化學生運用數智技術解決問題的能力。項目課程模塊依托企業實際項目進行設計,包括專業分項技能項目、專業綜合技能項目、專業典型技能項目。在實踐課程模塊不斷拓展智能化實踐教學空間和教學資源,包括認知實習、社會實踐和頂崗實習。通過課程體系的迭代創新,不斷優化財經專業人才的知識架構。
二是打造數智化教學平臺,啟動課堂教學改革,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首先是大力推進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學院積極利用各類智慧教學路徑如線上平臺學銀在線、智慧職教、超星學習通等,結合常用的社交媒體如微信、釘釘、騰訊會議等開展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利用翻轉課堂、SPOC+MOOC等多種混合式手段豐富教學方式及課程內容,發揮導學、輔學和促學功能,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目前學院立項建設在線開放財經類課程6門。其次是大力推進智能化模擬體驗式教學,學院依托校內財務共享服務中心、智能財稅共享中心、智慧金融實訓中心,升級可視化技術環境,開設數字化管理會計、財務商圈等仿真實訓課程,通過情景體驗式、角色扮演、現場觀摩與實踐學習相結合等多種方式,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賽:以賽促教促學提技,提升數智化應用水平
“賽”是培養復合型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徑和有力推手。財經類專業的相關賽事眾多,既有各級政府部門組織的職業技能比賽,又有行業協會組織的學科專業比賽。通過專業競賽訓練和學生技能的強化能有效提升學生專業素養,并在校園內營造出濃厚的學習氛圍。學院將人才培養與技能競賽進行系統銜接,將競賽項目融入人培方案、將競賽內容融入課程教學、將競賽成果評價融入課程考核評價,以技能競賽為引領,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教師在指導學生備賽過程中,將競賽資源進行碎片化改造,圍繞賽項內容建設網絡學習課程及編寫一體化課本,通過整理競賽心得和競賽規范、理論知識和實操關鍵、競賽成果和前沿動態,將競賽詳細內容和最新知識動態融入教學和科研中,促進教師的自我提升;學生在備賽和參賽過程中能力顯著提升,學生擁有一技之長,使職業教育真正回歸“職業”兩字。
2021年以來,財經類技能競賽增加了大數據分析與應用、機器學習與RPA機器人、新一代ERP技術、python編程、金融科技、區塊鏈方面的內容,考查學生對新技術與財經專業知識的綜合應用能力,以及在新技術新業態環境下的職業判斷能力和應變能力,這對學生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有效應對競賽規則調整,學院創新求變,設置了大數據與會計改革班,先試先行,針對技能競賽調整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構建跨學科師資團隊,替換類似課程,在扎實專業基礎上強化學科融合,培養學生數據思維,并加大新技術課程學習的強度和難度。通過以點帶面,輻射帶動財經專業群的賽訓工作。學院在2023年自治區高職院校技能競賽會計技能賽項、財務大數據應用賽項、智能財稅賽項、銀行業務綜合技能賽項中均取得了一等獎的優異成績,并在各類行業比賽中屢獲佳績。
(四)證:課證融通以證驗課,擴大數智化人才供給
“證”是對教學效果及學習成果的評價和檢驗。高職院校證書體系包括職業資格證書、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培訓證書等。現代證書制度體系在分析行業企業對崗位職業人員資格要求的基礎上,比任何時候都更注重培養數智化環境下運用新技術的能力,這契合了數智時代人才培養的新需求。
一是開展以“1+X”職業等級技能證書為基礎的課證融通工作。學院認真貫徹落實《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高度重視“1+X”證書制度試點工作。專門成立“1+X”證書制度試點工作領導小組,強化組織領導,將“1+X”證書制度試點與專業建設、課程建設、師資隊伍建設、實訓基地建設緊密結合,進一步與行業龍頭企業共建專業、共育師資、共建基地、共編教材、共定標準、共同育人。學院數智財經專業群現有智能財稅、財務共享服務、業財一體信息化應用、人身保險理賠、大數據財務分析等參與“1+X”證書制度試點,證書與課程融合度高,學生報名的積極性很高,考證通過率達到100%。學院組織的培訓工作受到各方認可,榮獲“優秀試點院校”稱號,指導教師榮獲“優秀指導教師”稱號,有效推動了數智財經人才資源供給側改革。
二是致力提升專業技術資格考試報考率和通過率,提高學生就業競爭力。學院設置了考證課程集中授課階段,例如為應對5月的初級會計師考試,學院在每年3—4月會對初級會計實務和經濟法基礎兩門考試課程進行強化和鞏固教學;為應對9月的資產評估師考試,每年5—6月要求學生對《資產評估實務一》和《資產評估實務二》進行強化學習。授課不拘章法,語言精練,思路清晰,讓學生對考點熟稔于心,并在備考職業資格證書過程中有明確的職業生涯規劃,受到用人單位的普遍好評。
(五)創:“雙創”滲透以創拓能,發揮數智化財經作用
“創”是學生創新思維培養和自我價值實現的途徑。數智化時代下,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重要途徑,具備創造性思維和創造性精神是數智化人才的鮮明特征。“雙創”教育不僅可以為學生的個人成長提供幫助,而且與學校的未來發展有著密切的關系,培養具有創新能力和合作精神的“雙創”人才是高等職業教育的重要使命。多年來,學院大力推動創新創業教育,創建大學生創業基地,積極搭建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平臺,為校內創新實踐教育教學活動提供基礎保障。通過校企合作打造線上實踐教學系統“ITMC創新創業教育服務平臺”,建設完成創業基礎等112門數字化創新創業課程,建立了“專業導師+創業導師”的創新創業師資隊伍,構建了“多鏈條演練”的創新創業實踐體系。
財經專業知識技能是人才創新創業的重要支撐,高職院校要全方位做好人才創新創業服務,促進創新鏈和人才鏈良性互動、深度融合。學院利用職教活動周,通過展示學生的創意短視頻、進行財經技能直播等方式,激發學生崇尚技術技能和創新的意識。如依托校內社團財金社舉辦證券投資模擬大賽、貸款與理財教育系列主題活動等,鼓勵學生在學思踐悟中堅定理想信念,為學生創新創業賦能。在2022年底舉行的中華職業教育創新創業大賽廣西區賽總決賽中,學院財經學子榮獲金獎,這是學院創業素質教育與職業素質教育有機融合的成果展示,表明數智化財經教育對激發學生創新創業活力、幫助學生投身創業實踐的作用越發凸顯,學生的職業技術技能、就業認知拓展能力、創新思維能力等均明顯提高。
立足財經新時代,高職財經類專業在當前大環境下既擁有機遇也面臨挑戰,需要發揮專業特色及優勢、推動財經科學與科技革命深度交叉融合,以培養社會需要的財經人才。通過“崗課賽證創”五維融合育人路徑的探索及實踐,將企業崗位標準、課程體系建設、專業技能競賽、職業技能證書和“雙創”思維鍛煉相關內容有機結合,為財經類專業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開辟了新的道路,有利于教育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王文斌.數智時代財經類院校商務分析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研究[J].上海管理科學,2022(6).
[2]卓志.加快推進中國特色“新財經”教育創新發展[J].新文科教育研究,2021(1).
[3]吳奕,費琳琪,丁曉東.高職大數據與會計專業數智化升級改造研究:以遼寧農業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內江科技,2023(1).
[4]唐新梅,苗麗,林震,等.“雙向滲透、三方融通”創新創業教育體系構建探討:以廣西經貿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廣西教育,2021(7).
注:本文系2022年度廣西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崗課賽證背景下高職數智化金融專業人才培養體系的研究與實踐”(GXGZJG2022B064)、2022年度廣西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智能財務時代下高職大數據與會計專業‘課崗證賽創’五融通的課程體系建設研究”(GXGZJG2022B067)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張倩(1984— ),講師,會計師,研究方向為企業戰略管理、大數據與財務管理。
(責編 蔣海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