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有堅
摘 要:小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引導以及良好的品德教育,是家長、學校和社會廣泛關注的內容。德育教師作為德育的核心,要發揮好自身在班級管理和德育中的作用,堅持立德樹人的基本理念,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引導小學生思想、行為、品德和素質的全面良好發展,提升小學生的綜合素質,幫助小學生塑造健全人格和良好品德。文章立足于小學德育教師角度,針對性討論了提升德育質量的策略。
關鍵詞:立德樹人;小學;教師;德育
【中圖分類號】G621?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文章編號】2097-2539(2023)17-0207-03
黨的十九大強調“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小學德育教師要堅持以德育為主,促進學生智力發展,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德。德育教師要抓住小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發展的關鍵節點,促進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在小學生成長發展的過程中,外界的不良因素可能會對小學生的思想產生沖擊。德育工作質量的高低,影響著小學生身心發展是否健康。相關教師要綜合考慮多種影響德育工作開展的具體因素,積極思考如何充分提高德育工作效能。本文將立足于小學階段學生的日常生活和學習,探討優化德育工作的具體策略。
1.淺談小學德育工作中德育教師承擔的角色
(1)德育工作首要負責人
德育教師是開展德育工作的骨干力量。素質教育強調“五育”并舉,德育是基礎,需要國家、社會、學校和家庭之間展開全過程的協調與合作。德育主體是學校,負責更加系統、更加全面、更加科學地開展德育工作。學校建立了由領導、政教處、班主任和任課教師等構成的德育體系。在小學階段,學生每天和德育教師有很多接觸,學生與德育教師之間密切交往,學生對德育教師的依賴性也相對更加明顯,許多事情都想詢問德育教師的意見。德育教師除了要向學生講授專業知識,更要引導學生品格和人格的良好發展。小學德育教師在學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教師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對學生的身心產生深遠的影響。小學階段學生處在潛意識認知水平,小學生的道德觀念是純外在的,因此,小學生需要通過外界的刺激,辨識好和壞的行為。有威信的德育教師在小學生的心目中是絕對權威,因此,教師實施德育的成效最為明顯。
(2)家校德育的紐帶
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是父母,家庭環境是孩子的第一間教室,德育工作如果沒有家庭的配合,勢必會不完整、低效率。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相互補充,雙方的教育目標基本一致。在小學階段,更需要家庭和學校的緊密合作。德育教師開展的各項工作,需要有家長的理解和配合。德育教師在學校專門負責德育工作的同時,要與家長展開交流,這樣才能夠發揮家校共育的作用,提升德育的效果。
(3)德育榜樣
德育教師的良好表現和內在修養是學生的榜樣,學生通過與德育教師的接觸,對德育教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德育教師給學生的影響,無論積極或消極,都可能長達十余年,也因此會對學生的人生產生深刻的影響。特別是小學生認為德育教師有著絕對的權威,在班級話語系統中占據頂尖的位置,德育教師可以說是學生精神上的導師。德育教師的一言一行,學生都有可能模仿,學生的崇拜和信任,使德育教師成為學生的德育榜樣。
2.小學德育工作的局限性
現階段教學思想已經發生了轉變,學校、家長高度關注學生的道德品質的發展。小學階段是發展學生良好的道德觀念、思想品德和價值觀的關鍵階段。小學德育教師必須高度關注學生的品德發展,開展高質量的德育工作。良好的道德觀念,能夠推動學生愉快、健康地成長和發展,有效提升學生的道德水平,豐富學生的心靈體驗。
(1)德育認知不健全
我國一直大力倡導素質教育,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教育首位,但是我國也有長期的應試教育傳統,因此部分學校還存在重智育、輕德育的情況。部分學校表面重視德育工作,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相關人員的德育意識和觀念十分淡薄。部分學校甚至沒有專門的德育教師,德育隊伍建設不夠健全,學生的課業壓力較大,思想品德課的時間有時候也被擠壓,德育工作的重要性未能得到充分認識。部分教師對自身的職責認識不到位,過分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未能認識到自身作為德育實施者的重要使命。為應付相關規定,極個別學校隨意開設主題班會,這種形式化的德育,嚴重削弱了德育工作的實效性。
(2)德育內容需要充實
一方面,德育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有一定的距離。德育內容的科學有效,應建立在學生的實際情況的基礎上。部分教師在開展德育時,停留在教材層面,只根據教材內容對學生進行教育,且多以正面教育為主,對生活中的一些不良現象對學生的影響考慮得不夠充分,因此,德育內容并不能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共鳴。僅僅向學生傳遞共產主義、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的知識,很容易使學生對德育產生厭煩、抵觸心理,學生盡管能夠學習先進的理論知識,但是卻不能落實到行動中。另一方面,在當前學校德育內容中,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生態教育的內容相對較少。目前小學生普遍存在心理脆弱的問題,學生并不懂得如何正確發泄情緒。學生的法制意識薄弱,心理不健全,如果不加以引導,容易造成嚴重后果。
(3)德育方式需要多樣化發展
德育方式是影響德育效果的一個重要因素。然而,目前部分學校德育以傳授理論為主,或者進行一些較為簡單的實踐,德育教師在日常工作中對教學質量的關注度更高,只關注讓學生吸收課程知識,未能做好對學生人格和品德的有效培養工作。枯燥無味的填鴨式教育,往往集中于說教,因此很難讓學生廣泛參與,這種方式很難吸引學生興趣,也難以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地位,因此學生只能單純完成任務式的接受,卻不能真正理解德育內容,難以將德育內容轉化為引導自身正確行為的指南,德育收效甚微。
(4)教師的素質需要提高
事實上,教師的學歷、人格魅力、教育方法等都會影響德育質量。部分教師的教學素質有待提高,因此不能為學生的一言一行進行示范,教師不自覺的不良行為,學生模仿后會對自身的道德發展產生不利的影響。部分教師掌握的德育理論知識不夠全面,在教學中僅照搬思想道德教育經驗人士的教學方案,但對其規律探討并不深刻,并不能合理利用教育學、心理學等相關理論知識提升德育的科學性。
3.探討提升小學德育工作實效性的具體途徑
(1)盡快更新德育觀念
首先,教師要轉變原本的以教師為中心的觀念,要把學生作為德育的主體。隨著學生主體意識的不斷提高,原本一元化主體觀嚴重限制了德育的實際效果。教師作為德育活動的策劃者和組織者,要負責引導,學生是道德認知、活動與評價的主體。教師與學生在德育中是平等的關系,這既不同于傳統的教師中心觀,也不主張片面強調學生主體性,雙方之間是辯證統一的關系,并不片面強調其中一方。
其次,教師要轉變傳統的填鴨式教育觀念。傳統填鴨式教育,力圖讓學生接受一定的價值觀念和道德規范,并將這種觀念和規范體現在行為上。在傳統德育中,教師傳授給學生的是絕大多數人認可的規范標準,常采用說教、獎懲等方式,本質上講,這種方式過于封閉、僵化、具有很強的強制性,嚴重限制了學生自主性和創造性的良好發展。傳統填鴨式教育,很難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因此,要將傳統的填鴨式教育觀念轉變為實踐觀,學生品德的良好發展是在道德實踐活動中獲得的,學生通過與外界的良好互動,接受來自多個方面的影響,漸漸地反映到自身的品德和行為上。教師要結合小學生的特點,積極探索和設計多樣化的德育實踐活動,引導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的形成。
最后,要建立開放型的德育觀念。傳統的德育課堂,德育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距較遠。封閉式的德育嚴重限制了學生的眼界,因此,教師應建立開放性的德育觀念,要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充實和豐富德育內容,轉變原本單一、封閉的價值取向,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吸取對學生發展的有利部分,將德育和時代發展相結合,創新德育形式和德育手段。
(2)提升教師的專業素質
首先,教師要有深厚的學術見識。教師的專業功底要深厚,要對學科的知識框架有完整的認識,在知識能力方面要獲得學生的認可和尊重。教師應合理利用教育學、管理學、心理學等相關知識教育學生,要做好學術探究,學習更加先進科學的德育理論與方法,并將其用于實踐中,從而有效地提升德育工作的有效性。
其次,教師要有高尚的品格。要遵守教師職業道德,教師作為傳道授業解惑者,要堅持把修煉品格作為自身終身的必修課,這樣才能夠塑造學生的品格。正所謂“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德育教師作為教師隊伍的中堅力量,更要有良好、高尚的道德品格。小學生在學校與教師的交往更加頻繁,教師的思想、觀點、工作作風和生活態度等,都有可能被學生模仿。教師要規范自己的言行,為學生做示范,要以自己獨特的人格魅力,潛移默化地推動學生品格的良好發展。
再次,教師要具備出眾的能力。教師要具備敏銳的洞察力,要細致觀察和了解學生,要感受學生的內心世界,不能僅以表面現象武斷定論。教師還要有良好的組織管理能力,這樣才能夠有條不紊地處理好班級的各項事務。教師還要提升自身的學習創新能力,面對個性差異的學生,教師工作要具有創造性和挑戰性。此外,表達交往能力是教師必須具備的能力。作為各方溝通的紐帶,教師必須做好與各方的協調和交流工作,與社會、家長、學校密切保持聯系,形成教育合力,才能夠更好地提升德育質量。
最后,教師還應有良好的自我調控能力,要時常進行工作反思,遇到工作困難,調節自身情緒。要以真誠的態度,關愛學生,理解學生。學生渴望被尊重、被信任,這樣才能夠讓學生更積極主動地接受德育,更好地將學到的內容應用到行為中。
(3)要采取多樣化的德育方式
首先,可以將德育融入學科教學中。教師要加強對學科特點和規律的研究,制訂科學的三維目標,明確德育任務要求,根據學科特點,采取針對性的德育實施方法。開展德育,絕不能違背學科教學的特點,不能限制學科教學,要在保障學科教學質量的同時充分發揮德育作用,做到德育和學科教學的緊密配合。
其次,要在實踐活動中開展德育,在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同時,恰到好處地開展品德教育。德育工作不能限制在教材和課堂中,要積極地向社會、生活延伸,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需要。教師開展德育實踐活動,要設置清晰、明確的德育目標和內容,科學策劃和組織,提升實踐活動的針對性和啟發性。教師要發揮好榜樣的力量。隨著學生主體意識的不斷提升,要想提升德育工作的質量,教師必須以身作則,為學生樹立榜樣,讓學生真正信服。要想成為學生敬仰的優秀教師,既要有淵博的學識,又要有高尚的品格;既要具備高超的教學水平和出眾的能力,又要以真誠關懷和理解感化學生。另外,教師可以廣泛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提升德育效率。通過多媒體,巧妙創設直觀、生動的德育情境,提升德育的趣味性,也契合小學生的實際需要。采取文字、圖畫、影片等形式,很好地拓寬德育時空,發揮多媒體對德育的輔助作用。
最后,教師要與家長展開充分的交流和互動,要尊重家長,在與家長溝通時,要重視討論學生思想品德建設方面的內容,不能只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為了更好地發揮家庭教育的作用和形成合力,教師可以開展家訪,向家長反映學生在學校的表現情況,并督促家長及時反饋學生在家的表現情況,更有針對性地調整德育工作辦法,推動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
4.結語
綜上所述,德育工作具有長期性和系統性,絕不是僅靠教師就能夠做好,需要家長、社會、學校和個人的多方面配合,形成合力,才能夠獲得更好的德育效果。作為教師,應首先做好自身的角色定位,明確自身在德育中肩負的職責和任務,結合小學生發展的實際情況,分析影響學生思想品德的各種因素,分析當前德育工作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從多個角度討論具體的應對策略。
參考文獻
[1]薛卉.立德樹人? 踐行德育——小學班級管理與立德樹人理念的融合措施[J].華夏教師,2022(09).
[2]金菊香.創新班主任——構建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J].科教導刊,2019(19).
[3]郭紅梅.新形勢下小學德育教育探究[J].讀寫算,202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