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清代東北地區(qū)民籍進士的時段分布與文教關系研究

2023-10-19 12:45:09李昊
理論觀察 2023年7期
關鍵詞:清代

李昊

摘 要:東北地區(qū)作為清朝的“龍興之地”,政治地位特殊,實行旗民二重管理體制,進士身份也有旗籍與民籍之分。清代東北地區(qū)共產生民籍進士181人,每個時段的進士總數與平均每科中試人數具有呈曲折式增加,各時段人數分布不平衡等特點。在清代的不同階段,東北地區(qū)民籍進士人數都受到了人口遷徙、文化教育、政治軍事等多重因素的影響,其中文教因素最為重要。清初期科舉制度、文化教育建設等還處于起步階段,錄取人數偏低;清中期社會環(huán)境趨于穩(wěn)定,封禁政策沒有能夠阻擋流民的遷入,書院建設取得較大進展,錄取人數逐漸增加;清晚期移民實邊等政策使得流民大量遷入,書院與官學教育的發(fā)展進步明顯,中試人數持續(xù)增加。

關鍵詞:清代;東北地區(qū);民籍進士;文化教育

中圖分類號:K2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23)07 — 0027 — 06

清朝時期的東北地區(qū)是包括盛京(奉天)將軍轄區(qū)、吉林將軍轄區(qū)、黑龍江將軍轄區(qū)在內的廣大地區(qū)①,究竟清代東北地區(qū)社會產生了多少名進士,由于行政區(qū)劃的變動以及進士籍貫的爭議,長期以來學者們對此視角各不相同,因為本文研究對象僅為東北地區(qū)民籍進士②群體,通過查閱大量文獻,包括《明清進士題名碑錄索引》《清朝進士題名錄》《奉天通志》《吉林通志》及清代東北各地縣志等為依據,對清朝時期東北地區(qū)的進士人數和籍貫進行了逐一校對,最終確定擁有東北戶籍或寄籍于東北后中試的民籍文進士共計181人。本文從清代不同時段分布的角度探究東北地區(qū)民籍進士群體的分布狀況、特點與成因,對于研究清代東北社會文化發(fā)展及歷史變遷具有重要意義。

一、清代東北地區(qū)民籍進士的人數及時段分布

特征

(一)時段分布概況

清代科舉共開科112次,全國共計錄取進士26848人③,平均每科錄取人數為239.7人,東北民籍進士為181人,約占全國進士總數的0.67%。總體來看,清代東北民籍進士數量較少,根據已有相關研究成果來看其在清代各省、地區(qū)中所占比重最低④。為了明確這181名進士在清代各朝具體的分布狀況,筆者采用表格的形式來說明,詳細情況見表1⑤。

從各朝產生進士的總人數來看,從順治到光緒年間,東北民籍進士的總人數呈現逐漸增加的趨勢,除了雍正朝、嘉慶朝、咸豐朝相對于前朝進士人數有所減少外,其余各朝都處于增長態(tài)勢,并在光緒年間出現了急劇增長。

(二)時段分布特征

通過研究總結,清代東北地區(qū)181名民籍進士在各時段分布特征如下:人數總體上呈曲折式上升的態(tài)勢,從順治時期開始緩慢增長,一直持續(xù)到道光年間,咸豐朝突然跌至低谷,之后緩緩回升,在光緒朝增加到最高點,時間分布具有較大的不均衡性,變化趨勢如圖1所示。

但是由于清代每個皇帝在位時間長短不同,所以開科次數也不同,相對來說各朝平均每科錄取人數及變化趨勢更能反映進士群體的時段分布特點,本文以圖2來反映這一變化,由此可見除了乾隆朝相對于前朝平均每科錄取人數有所下滑,其余各朝均處于上升態(tài)勢。

圖1、圖2從不同角度直觀形象地反映了清代東北民籍進士在各朝的人數變化趨勢,由此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

清前期:順治、康熙、雍正三朝,中試人數最少,不論總人數、平均每科錄取人數和占全國比例總體都處于一個非常低的水平,但是后兩要素一直呈現上升態(tài)勢。

清中期:乾隆、嘉慶、道光三朝,中試人數較清前期有較大增加,且變化趨于平穩(wěn),一直處于20人到30人之間。平均每科錄取人數在乾隆年間有所下降,但是總體上和占全國比例一樣,延續(xù)了清初的上升態(tài)勢。

清晚期:咸豐、同治、光緒三朝,清朝正式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試人數變化劇烈,咸豐、同治兩朝的中試人數降至自清初結束以來的最低點,每朝沒有超過20人,光緒朝則迅速增加至41人,為整個清代最高點。各朝平均每科錄取人數均增至3人左右,占全國進士人數的比例都超過了1%,較前兩個階段都有較大提升。

總體來看,東北地區(qū)民籍進士人數與全國進士人數在時段變化趨勢上大致相同,歷朝東北民籍進士占全國進士的比例呈階梯式上升的趨勢,但是始終都處于非常低的水平。

二、影響清代東北地區(qū)民籍進士的時段分布因素

從圖1、2可知,清代東北民籍進士在各朝的分布變化趨勢經歷了上文分析的三個階段,導致這種趨勢的因素較多,每個階段表現特征各不相同,由此作出以下分析:

(一)清前期民籍進士時段分布成因(1644年—1735年)

明朝末年,女真各部間及之后明與后金間的戰(zhàn)爭持續(xù)近半個世紀,長期的戰(zhàn)亂使得東北社會受到嚴重的破壞,數十萬滿洲旗人遷入關內。奉天府尹張尚賢于順治十八年(1661年)在“根本形勢疏”中對盛京地區(qū)的概況這樣描述:“只身者逃去大半,略有家口者,僅老死此地,實無益于地方,此河東腹里之大略也。河西城堡更多,人民稀少,獨寧遠、錦州、廣寧人民輳集,僅有佐領一員,不知料理地方如何,此河西腹里之大略也。合河東、河西之腹里以觀之,荒城廢堡,敗瓦頹垣,沃野千里,有土無人,全無可恃。”①另外,清初滿洲貴族圈占土地等種種落后的統治政策加劇了民族矛盾,抑制了文化教育的發(fā)展。

東北地區(qū)物產豐富,清初為了保持滿蒙旗人較為自然的生活環(huán)境、維持國語騎射水平、保護“龍興之地”,清廷自順治年間開始修筑柳條邊,并嚴禁旗民交產。在行政上,旗署管轄范圍大于民署,吉林地區(qū)滿人較多、漢人稀少,最早的寧古塔儒學也是在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才設立,府州縣學的發(fā)展較為滯后。由此可見,長期的政治動蕩對經濟發(fā)展與文化傳播造成的影響較大,使得東北地區(qū)人口流失嚴重,社會基層缺乏穩(wěn)定良好的教育環(huán)境,加上行政體制落后的管理政策,是導致清初民籍進士人數最少的重要原因。

但是,從順治朝到雍正朝平均每科錄取人數一直在增加與康熙朝錄取人數達到清初三朝的峰值,這和王朝政權的逐漸鞏固和科舉政策的不斷調整有著密切的聯系。為了充實人口、恢復生產力,清廷于順治十年(1653年)頒布遼東招民開墾令,“是年定例,遼東招民開墾百名者,文授知縣,武授守備……所招民每名口給月糧一斗,每地一晌給六升,每百名給牛二十只”②,到順治末年康熙初年,大量關內民人遷入遼東、遼西地區(qū)開墾荒地,直至康熙七年(1668年)停止。從招墾令頒布至康熙七年盛京地區(qū)人丁、土地數量如下表③:

由此可見,根據人丁、土地數,說明清初的遼東招墾令有了一定的成效。順治十年(1653年)為了對其進行有效的管理,開始推行州縣機構,以遼東為遼陽府,設遼陽、海城二縣,十四年(1657年)改奉天府(治沈陽),長官為府尹,先后下設經歷、訓導、教授和府丞、治中、通判等,掌管鐵嶺、蓋平、錦縣、遼陽、海城等所屬州縣的民政,由府丞兼任學政。康熙、雍正兩朝在府州縣的設置上進一步完善,建立了一套從中央到地方的有效行政管轄體系,政治安定,移民增多。清初盛京地區(qū)府州縣學設置概況如下:

“順治十一年(1654年),由建于明洪武年間的海州衛(wèi)學基礎上設立海城縣學;康熙四年(1665年),設立奉天府學并兼轄承德縣學、設立開原縣學;康熙五年(1666年),在明代中左屯衛(wèi)學的基礎上重修錦州府學、在明廣寧府路儒學基礎上重修廣寧縣學;康熙十一年(1672年),由建于明洪武年間的蓋州衛(wèi)學基礎上建蓋平縣學;康熙十二年(1673年),建立遼陽州學;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重建寧遠州學;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始建鐵嶺縣學;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始建錦縣學;雍正十二年(1734年),復州舊衛(wèi)城設立州治后遷移設立復州儒學、舊金州衛(wèi)地設縣治后建立寧海縣學、建立義州學。”①

由此可見盛京地區(qū)自順治十一年(1654年)起設立海城縣學至雍正末年所設立的府州縣學覆蓋了所有州縣級行政單位,為民人接受教育提供了良好穩(wěn)定的場所。

除此之外,鐵嶺的銀岡書院、沈陽的萃升書院也都在康熙年間建立②,一系列的文化教育場所的建設使得康熙年間進士人數顯著提高,也為清中期、后期進士人數的持續(xù)增加奠定了基礎。

除了政治軍事因素,國家制度和科舉政策制定也影響著進士人數的變化。會試一級的考試在清初并未確定名額,在錄取名額不分的制度下,東北士子自然與經濟文化水平較高的江南省份的士子在較量中處于明顯的劣勢。為了平衡與解決這種矛盾,順治九年(1652年)仿照明制,劃定南、北、中卷的范圍,奉天、遼東等地屬于北卷,分卷取士由此開始,但是東北地區(qū)與山東、陜西、河南等省份在科舉競爭中仍處于劣勢,直到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清廷在地區(qū)分卷的基礎上又作出了規(guī)定“嗣后會試不必預定額數,亦不必編南北字號,并分官字號名色,請按省編號,印于卷面,以便分別取中,其滿洲、蒙古、漢軍卷面亦如各省……酌量省分大小,人數多寡,定額取中。”③分省取士的制度逐步確立,殿試一級是唯一沒有按區(qū)域分配名額取士的考試。分省分卷取士制度主要是照顧文化教育落后的邊遠地區(qū)和八旗士人,避免了科舉制度發(fā)達的地區(qū)過度壟斷進士群體,一定程度也保護了東北地區(qū)的民籍士人,使得中試人數在康熙朝增至17名。除了單獨編號,保護邊遠省份的中試率外,為了擴大充實參加會試的士人基數,提高錄取質量,雍正年間,清廷還擴大了府、州、縣學的名額。禮部議覆:“奉天府府尹鄒汝魯疏言:‘臣尊奉皇上詣學恩旨,增定盛京入學額數,奉天府學、錦州府學,請各增加五名,滿字號,加增一名,合字號,加增二名。’應如所請。”從之。④上述措施不僅增加了盛京兩府入學名額,擴大了受教育對象,有利于基層教育的發(fā)展,而且學額的增加壯大了東北士子參加鄉(xiāng)試、會試直至殿試的隊伍,從而對清中期東北民籍進士人數的持續(xù)增加具有重要意義。

清代在解決明代東北地區(qū)科舉遺留問題方面也作出了具有針對性的調整。明代雖然在遼東地區(qū)設學,但是卻不授予舉辦鄉(xiāng)試的資格。清初東北地區(qū)人口流失嚴重,許多東北士人群體散居關內而無定籍,無法參加當地的科舉考試。基于以上原因,順治元年(1644年),順天督學御史曹溶上書:“請將遼東等處十五學,改附永平府,設教官三員分司教導,擇遼地經明行修之士充其任,其撥貢廩給事宜,仍與各州縣一體舉行”⑤朝廷予以采納,以此為依據制定了相應的一系列政策,清代科舉寄籍制度開始推行,寄籍于永平府的東北士人獲得了較為穩(wěn)定的教育環(huán)境。“五年,改設遼學置教官一員,設廩額八十名,每年出貢三名,其十五學名色俱栽,諸生均就順天府考試”⑥順治五年(1648年),清廷擴充了東北士人的錄取名額,寄籍制度更加趨于完善。順治朝夏敖九、田麟、吳允升、陳堯言、穆爾謨,康熙朝楊振藻、劉登樞、羅衍嗣、戴璠、李珍,雍正朝周來馨,共11名東北民籍進士都是通過寄籍制度入學并錄取的,約占該階段民籍進士總數的1/3。面對東北民籍士人的科舉戶籍問題,清初歷經近百年的探索與完善制定出的寄籍制度,為這一特定群體形成了從接受教育到參加考試再到錄取的完整步驟,是保障清初東北民籍進士錄取的重要措施。

(二)清中期東北民籍進士時間分布成因(1736年—1850年)

康熙十年(1671年)以后,東北地區(qū)已無戰(zhàn)事,社會趨于穩(wěn)定,加上關內許多省份天災頻繁,直隸、山東等地的許多漢人紛紛成為流民出關謀生。隨著流民不斷涌入,旗人的生計受到了威脅,使得清廷于乾隆五年(1740年)開始頒布封禁東北的法令,強令盛京流民入籍并對新來的流民加以限制,乾隆十五年(1750年)又再次下達禁令遣返不愿入籍者,地方官員加大監(jiān)察力度。乾隆一朝清廷又分別于二十七年(1762年)制定“寧古塔等處禁止流民條例”和四十一年(1776年)十二月下令全部封禁吉林地區(qū)。乾隆年間對東北地區(qū)的種種封禁政策在清代最為嚴格,導致府州縣設學遲滯,加之在全國大背景下因雍正朝與乾隆朝前期取士數量過多,造成官吏積壓,“乾隆間,舉人知縣銓補有遲至三十年者,廷臣屢言舉班壅滯然每科中額千二百余人,綜十年計之,且五千余人,銓官不過十之一。”①為了解決官員壅滯問題,使得乾隆十三年(1748年)開始至乾隆末年每科取士人數持續(xù)降低,種種因素導致乾隆朝平均每科中試人數有所下滑。

對關內移民的嚴格限制違背了社會發(fā)展與市場規(guī)律,盛京地區(qū)本就與直隸接壤又與山東隔海相望,使得山東、河北的流民不僅可以沿長城各關口也可以從海岸線各處泊船登陸,為了生計不得不鋌而走險,加上奉天府地方官有意縱容并向流民索賄:本州準流民入籍一案。宅門家人戴二,有一戶流民,具呈入籍,勒索錢二三四千不等。此錢戶房繳送戴二之手,準取呈入籍,無錢流民不準入籍。查上年現準入籍流民共有一千數百余戶,查戴二勒索此等錢文共小市錢三千六百余千文,侵入己囊。②這都使得乾隆年間盛京地區(qū)出關民人數量持續(xù)增長,與此同時,迫于封禁與盛京地區(qū)日益密集的人口,又促成了乾隆初年的流民北上浪潮,直到乾隆末年嘉慶初年,京城及南方州縣又遭自然災害。乾隆五十八年十一月,吉林將軍恒秀上奏“……今年內地災,飭令回籍,咸云甫經全活,移回轉苦失業(yè),路費亦艱,察其情形屬實,似宜俯聽,但人數眾多,恐不肖雜處生事,請照例造入紅冊,自來歲為始,交丁銀,除報部外,嗣有愿回籍者,注明開除。”③清廷被迫允許流民到吉林地區(qū)開墾,封禁政策逐漸放松。民人的增加使得各府州縣學有了充足的生源,擴大了參與科舉考試的生源群體。

雖然清中期的盛京地區(qū)在府州縣學的設置較少,但是由于乾隆皇帝重視書院的發(fā)展,繼位不久就發(fā)布上諭“書院之制,所以導進人材,廣學校所不及。我世宗憲皇帝命設之省會,發(fā)帑金以資膏火,恩意至渥也。古者鄉(xiāng)學之秀,始升于國,然其時諸侯之國皆有學。今府州縣學并建,而無遞升之法,國子監(jiān)雖設于京師,而道里遼遠,四方之士,不能胥會,則書院即古侯國之學也。”④官方開始重視對書院的管理與建設,乾隆年間東北地區(qū)新建海城的海州書院、錦州的凌川書院、寧海縣南金書院等⑤,嘉慶年間建立義州聚星書院和吉林白山書院。眾多書院與府州縣學一起為東北地區(qū)的文化教育做出了重要貢獻。以上種種因素都促進了清中期東北地區(qū)民籍進士人數的增加與穩(wěn)定,嘉慶、道光兩朝的平均每科錄取人數持續(xù)回升,從而為清代培養(yǎng)了大量政治人才。

(三)晚清東北民籍進士時間分布成因(1851年—1905年)

咸豐十年(1860年)營口的開港,西方資本涌入東北,開始經濟掠奪與政治滲透。此時南方太平天國運動猖獗,清廷不斷從東北地區(qū)調兵、征糧,內憂外患下導致東北地區(qū)出現農民起義,使得原有的社會秩序受到破壞,嚴重阻礙了科舉考試的正常進行,多場鄉(xiāng)試被頻繁停科或者延期,只有順天、山西鄉(xiāng)試沒有受到影響,一定程度上導致了科舉考試對讀書人吸引力的減弱,咸豐、同治年間東北地區(qū)民籍進士人數同全國進士一樣出現了下降。由于東北地區(qū)并沒有受到太平天國運動的戰(zhàn)亂影響,與列強的大規(guī)模戰(zhàn)爭也相對較少,江南地區(qū)則戰(zhàn)爭頻繁、人口銳減,所以咸豐、同治、光緒年間東北民籍進士平均每科中試人數持續(xù)上升,以及占全國進士人數的比例均上升至超過1%。

戰(zhàn)爭頻繁、外國資本滲透和之前到來的流民私自墾荒,都使得清廷財政日益緊張,清廷為了充實邊疆與增加稅收,不得不部分地開放禁荒、進一步放寬對流民的限制。為了應對內憂外患的時局,從十九世紀70年代中期開始,清政府對東北三省的軍政體制進行改革“旨盛京將軍一缺改為管理兵刑兩部,兼管奉天府府尹事務,即仿各省總督體制,例加兵部尚書銜,另頒總督奉天旗民地方軍務關防一顆,并兼理糧餉字樣以便管帶金銀庫印鑰,且可稽核戶部出入,其馀公事悉仍其舊,如此則旗民文武全歸統轄。”⑥一系列措施擴大了盛京將軍職權,軍事到行政事權歸一,旗民兼管;調整旗民各地方官職權,擴大州縣管理范圍;州縣缺官滿漢兼用等措施。有力提高了行政效率,廢除了旗民分治,東北地區(qū)逐漸轉化為民政統治,推動了東北地區(qū)的經濟發(fā)展與民族融合,緩和了民族矛盾。對移民政策的調整與東北三省軍政體制改革都促進了東北社會的近代化變革,加快了吉林、黑龍江地區(qū)的開發(fā)速度,為文化傳播提供了有利環(huán)境。

清末的戰(zhàn)亂與吏治腐敗使得士人入仕為官意愿降低,不少人轉而回歸鄉(xiāng)野成為紳士投身基層教育,加之政府的財政緊張也都促使著民間資本投入辦學,東北地區(qū)移民人數的增加擴大了人口基數又增加了對教育資源的需求,據《吉林新志》①記載,清廷在同治年間先后由紳士、紳商捐建了長春府學、伯都訥廳學、雙城廳學等,光緒年間設立了賓州廳學、伊通州學、五常廳學、敦化縣學、鳳凰廳學等,設學數量較清中期大幅提高。同治、光緒兩朝新建書院16所,占清代東北書院的半數以上,許多鄉(xiāng)居進士離職后紛紛在書院講學、授徒,東北地區(qū)的書院教育得到了較大普及。人口基數的增加、旗民矛盾的緩和與基層教育的進步都為晚清三朝東北地區(qū)民籍進士的平均每科錄取人數持續(xù)增加奠定了重要基礎,光緒朝進士人數也因此達到清代最高點,加之江浙省份受太平天國運動侵襲破壞嚴重,當地科舉考試頻頻推遲,也是此階段東北民籍進士占全國進士人數的比例為歷朝最高的重要因素。

在清政府移民實邊、開放禁荒的政策背景下,來自山東闖關東群體中的士人家族在科舉中的表現尤為突出。太平川于氏家族,“始祖麻,前明洪武十八年,自登州府文登縣大水坡,遷居萊州府濰縣;高祖定孚,移贈資政大夫通政使司通政;曾祖居安,太學生,資政大夫通政使司通政使,加三級,始卜居奉天吉林伯都訥廳太平川;祖龍川,誥封奉直大夫,歷贈朝議大夫、中憲大夫;父凌奎,太學生,移贈中憲大夫。”②于氏家族晚清三朝共考中于觀霖、于蔭霖、于衡霖、于鐘霖、于凌辰五位進士;伊通州齊氏家族祖籍山東萊州府,“齊紳甲曾祖永安,乾隆間遷居吉林城西邊四臺;祖毓珍,附貢生,敕封儒林郎;父堯封,附貢生,移贈奉政大夫。”③齊氏家族在光緒年間共考中齊紳甲、齊耀琳、齊耀珊、齊忠甲四位進士。

關內移民而來的科舉世家尊師重教,家族歷代有多人從事教育行業(yè),父兄嚴謹治家,尊重儒生士人,歷經數代人的苦心經營最終在清末東北地區(qū)進士群體中占據了重要地位。在東北移民的大背景下,山東士人優(yōu)秀的教育素養(yǎng)、良好的家風也是清末東北民籍進士人數顯著增加的間接因素。

三、結語

東北地區(qū)地處邊陲,是許多北方游牧民族的發(fā)祥地、聚居地,南鄰京畿,又與沙俄、朝鮮交流頻繁,民眾構成復雜,經常是中原王朝與少數民族政權或少數民族勢力內部爆發(fā)戰(zhàn)爭、經營堅守的地區(qū)。明朝在邊疆設置了都司、衛(wèi)、所,對東北地區(qū)有了一定的開發(fā),促進了經濟社會發(fā)展,但是其本質上仍是對女真人深入招撫、抵御入侵、鞏固對東北邊疆統治的需要。滿、蒙等民族尚武的民風、信奉薩滿教等傳統不利于對儒學的引入與吸收。動蕩復雜的地區(qū)環(huán)境與游牧民族的自身特點決定了清代東北地區(qū)缺乏發(fā)展基層教育體系的良好基礎,難以形成崇文尚學的文化氛圍,使得清代東北地區(qū)府州縣學和書院不論其數量、規(guī)模還是在影響力上都無法與同期內地省份相提并論,阻礙了中原文化的傳播,無法形成適合科舉制度良好發(fā)展的基礎條件,因此清代各個時期東北地區(qū)的民籍進士人數都處于一個很低的水平,為全國各省、地區(qū)最少。

東北地區(qū)因“龍興之地”的特殊地位使得清朝歷代統治者對其一邊保護與扶持,一邊又要加以限制,封禁與移民、旗與民二重體制間的矛盾貫穿了清代始終,進士人數的變化都離不開其影響。雖然遭受統治者的種種限制與動蕩的社會環(huán)境,清代東北地區(qū)民籍進士群體依然在曲折中不斷發(fā)展壯大,文教發(fā)展水平與進士總人數均超過歷代。進士群體的時段分布多寡不僅是清代東北地區(qū)經濟文化發(fā)展水平,社會穩(wěn)定與否,文風、學風盛行與否的標尺,也是歷史發(fā)展在清代不同時期的一個縮影。

〔責任編輯:包 闊〕

猜你喜歡
清代
試論清代滿族統治者對儒學的重視及影響
宗族倫理視野下的清代婚制探微
從《創(chuàng)建蔚文書院官紳士民捐輸碑》看清代清水江流域的書院教育
清代崇明縣鄉(xiāng)村產業(yè)交易中“過投”的討論
淺論清代《漁家傲》十二月節(jié)詞的嬗變
略論清朝蒙古族“那達慕”概況
武術研究(2016年9期)2016-12-15 22:22:52
永遠的末代皇帝
藝術科技(2016年10期)2016-12-14 22:14:22
清代怎樣整治形形色色的詐騙案
人民論壇(2016年32期)2016-12-14 19:41:06
清代典妻習俗與戶婚制度的競存及原因評析
清代寫真人物略考
戲劇之家(2016年22期)2016-11-30 17:16:40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中文字幕2021精品| 美女无遮挡免费视频网站| 国模沟沟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视频一| 欧美日韩导航| 亚洲色偷偷偷鲁综合| 国产网友愉拍精品| 亚洲无码视频图片| 欧美国产精品不卡在线观看 | 欧美日一级片| 日韩欧美91| 午夜性爽视频男人的天堂|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古装片| 国产精品福利社| 四虎在线观看视频高清无码| 欧美特级AAAAAA视频免费观看| 亚洲无码免费黄色网址| 亚洲人成在线免费观看| 亚洲成人在线免费| 亚洲综合第一区| 欧美丝袜高跟鞋一区二区 |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精品网站| 高清国产在线| 久久一色本道亚洲| 国产一在线观看| 国产激情在线视频| 亚洲免费三区| 一级毛片不卡片免费观看| 色偷偷综合网| 性做久久久久久久免费看| 干中文字幕| 亚洲国产一成久久精品国产成人综合| 亚洲av综合网| 国产伦片中文免费观看| 日韩免费毛片| 精品国产一区91在线| 久久这里只精品国产99热8|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影院| 日韩AV无码免费一二三区| 91毛片网| 思思热在线视频精品| 四虎国产成人免费观看| 青草国产在线视频| 国产美女一级毛片| 久久精品日日躁夜夜躁欧美| 久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日韩| 国产精品hd在线播放| 成人小视频网| www.精品国产| 国产黄在线免费观看| 精品无码国产自产野外拍在线| a网站在线观看| 国产91成人| 蜜芽国产尤物av尤物在线看| 色婷婷久久| 精品久久高清| 91麻豆精品视频| 国产精品刺激对白在线| 五月天丁香婷婷综合久久| 亚洲综合日韩精品| 四虎国产精品永久在线网址| 精品亚洲欧美中文字幕在线看| 亚洲日韩精品伊甸| 亚洲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一区二区在线无码| 999国产精品| 欧美区一区| 国产91无码福利在线| 91精品国产麻豆国产自产在线| 亚洲欧洲美色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美女一级毛片| 精品国产成人国产在线| 亚洲免费福利视频|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8| 黄色网页在线观看| 天天色天天综合| 国模极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老司机| 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爽电影蜜月| 91精品福利自产拍在线观看| 国产欧美日韩视频怡春院| 婷婷六月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