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柳柳
(廣西科技大學國際教育學院,廣西柳州,545006)
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各門各類課程要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1]課程思政建設是當前高校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的體現,也是貫徹落實《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和全面推進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精神的重要抓手。[2]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挖掘各門課程思政資源,探索切實有效的實施途徑,培養有國際視野和跨文化溝通能力的人才,是各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教學目標的根本任務,也是推動世界了解中國、支持中國,建立融通中外的話語體系的重要途徑。
漢語國際教育本質上是一種基于語言能力訓練而展開的國際理解教育,是一種可以影響“情感地緣政治”的過程。[3]國際中文教育課堂是講好中國故事的重要陣地。在人工智能和“互聯網+”背景的影響下,教育生態發生了改變,國際中文教育領域更注重構建國際中文教育智慧的新體系,國際中文教育數字資源建設也呈現種類不斷增多、規模不斷擴大的態勢,其基礎性和重要性日漸突出。微課是一種具有靈活性、情境性、交互性的數字資源,在國際中文教育微課中融入課程思政,對拓寬思政教育渠道、提升教學效果有著積極意義。基于此,本文旨在探討課程思政融入國際中文教育微課的實踐路徑。
“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中國為世界和平與發展貢獻的中國方案,共建“一帶一路”正在成為我國促進全球共同發展繁榮的重大舉措。[4]思政元素融入漢語課堂,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促進國際理解方面具有以下意義:能促進中國文化與世界文化的交流,讓更多人了解真實的中國,理解并認同中國道路與中國方案;能提高中國的國際話語權,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增強國際影響力;能培養傳播中國聲音的國際青年,使國際學生樹立“世界公民”責任意識,增進國際理解與合作,推動文化交流互鑒,形成休戚與共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
教育部強調要加強思政教育資源建設,把“大思政課”擺在教育信息化的突出位置。[2]國際中文教育也在推動數字資源的創新性發展。國際中文教育自身蘊含著豐富的思政元素,能夠挖掘漢語課程中蘊含的思政教育資源,寓價值觀引導于知識傳授之中,能使語言教育和思政教育兩者相得益彰,獲得潤物無聲的教育效果。同時,國際中文教育資源庫建設能促進思政教育形式和國際中文教育形式創新,加速推進我國教育事業的對外開放,加強教育綜合改革,提升教育質量,打造“留學中國”教育品牌,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以文載道、以文傳聲、以文化人,向世界展示傳播更多具有中國特色、體現中國精神、蘊藏中國智慧的優秀文化。
國際學生通過互聯網了解中國,容易受中國媒體以外的渠道影響,缺少對真實、全面的中國社會情況的了解和感受,如果思政教育不到位,更易產生文化理解偏差,對中國和中國文化產生偏見。微課的傳播性與靈活性比傳統課堂更強,將思政內容融入微課,能幫助學生提高獨立思考的能力,增強多元文化包容意識,有利于加深國際學生對中國當代社會文明、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加強文化交流。
由于國際學生在意識形態、宗教信仰、文化習俗、生長及受教育環境等方面的差異,思政教育不能照搬中國學生的教育模式,對他們進行思政教育具有復雜性和特殊性。因此,教師在選取微課中的思政元素時,更應注重浸潤作用,選取能使學生產生情感共鳴的、共同追求的元素,能普遍理解的文化內容和呈現形式,引導學生進行文化對比,從而將文化內化為個人思想和行為方式。
本文在《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和《來華留學生高等教育質量規范(試行)》的指導下,結合國際中文教育綜合交叉學科特點和國際學生特點,探索此類微課中課程思政元素的選取,如表1所示。

表1 課程思政與國際中文教育課程思政要素
中國國情教育應兼顧古今,以今為主,去偽存真,通過融入真實的中國社會生活內容,讓學生了解中國的政治制度、大國外交思想和中國發展方略等內容。例如:將黃文秀的故事融入微課,講述中國青年為鄉村振興事業奉獻青春,中共黨員心系群眾、擔當實干的真人真事,讓學生通過一個人物的初心理解一個國家的制度;以柳州市新能源汽車城為題材,讓學生了解中國在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實現過程中發揮的作用。國情教育應立足本土實踐,從社會現象和真實案例中提煉中國內涵,展現中國模式,從個人品質上升到國家品格,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中國模式、中國提倡、中國信念、中國道路,提高學生的國際理解力和全球勝任力,幫助學生建構中國形象,減少文化沖突。
中國現代高新技術產業的快速發展極大地改善了人民生活,提升了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為解決人類發展共同面臨的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例如:中老鐵路、雅萬高鐵、中歐班列等建設,不僅體現了用中國標準造福世界,而且飽含中國誠意和中國溫度,促進勞動力就業,帶動當地經濟發展,加速“一帶一路”國家互聯互通;中國跨境電商通過鄉村物流等一系列措施,不僅幫助許多貧困地區搭上了數字經濟的順風車,還推動了國際相關產業鏈的復蘇。中國將科研成果與國計民生和人類文明進步聯系起來,倡導求同存異,共謀未來,實現共同繁榮發展。這些舉措和成就,能夠增強學生對中國道路和中國倡議的信任。
“中文+職業教育”是國際中文教育的新方向,能夠助力國際中文教育多元化發展,培養復合型人才。在專門用途中文微課中融入中國標準、職業道德等思政元素,能夠強化學生的專業認同。例如:在“汽車漢語”微課中,教師可以依托柳州市汽車產業優勢,展現中國標準,用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的方式促進新能源汽車國際產能合作,為專門用途漢語國際化提供“廣西方案”;教師還可講述柳州汽車制造一線技術工人精益求精、開拓創新的工匠精神。高校要結合自身的辦學特色與專業優勢,立足專業認同、語言認同、職業道德和社會責任,引導學生加深對中國語境下的學科特色的理解和認同。
遵紀守法是國際學生在中國順利學習和生活的保證,為世界培育合格公民是中國教育應承擔的責任。在中文微課中融入與國際學生相關的法律法規和相關案例,將法治與德育結合起來,關注國際學生的心理健康,能夠培養國際學生的法治意識和健全人格。如拍攝國際學生開學第一課、快速融入校園小貼士、危險情況及救援指南等內容,既能提高學生興趣,又能減少國際學生因語言溝通不暢而帶來的不適應問題。在教學中融入真實法治案例,能夠對國際學生起到提醒和教育的作用,也有助于提高國際學生的安全感和歸屬感,做強“留學中國”品牌。
融入微課的傳統文化元素除了家國情懷、仁愛之心、孝道傳承、以和為貴、求同存異、美美與共等中國思想,以及中國戲曲、中國書畫、中國功夫等非遺文化,還可結合高校所在地文化,融入反映風土人情與民族文化特色的內容。例如:講述柳州“小米粉,大產業”的螺螄粉產業如何利用工業思維為鄉村振興探索新路徑,講述一碗米粉飽含的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意蘊;講述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縣的風雨橋建設促進了多民族雜居地區的民族團結,體現了各民族守望相助、民心相親。民族獨特性在符合世界普遍性時,才能體現獨特的價值,美美與共才能和而不同。通過可感可觸的文化,學生能夠更深刻地理解文化意蘊,加強跨文化理解。
通過分析“中國大學MOOC(慕課)”“中文聯盟”“全國研究生漢語教學微課大賽”等國際中文教育微課資源發現,中國文化類微課蘊含思政元素較多,而語法類、職業中文類微課包含的思政元素較少。究其原因,中國文化課程本身蘊含著豐富的思政元素,而語法和職業中文的教學重點在于知識和技能的培養。在有限的微課時間內,教師更重視傳授知識技能,忽略了培養學生素質、提升學生的思辨力和文化適應力,導致學生的學習僅停留在語言點和知識點等表層內容上,缺少對中國社會文化深層次內涵的把握。在語法課程和技能課程中融入思政元素,能夠拓展課程的深度和廣度,幫助學生通過語言差異理解中國文化。
國際中文教育微課中的思政內容缺乏針對性和時效性,一些文化類微課主要集中呈現中國傳統文化,對貼近學生生活的現當代中國優秀文化成果和國情介紹較少;在講述中國傳統文化時,缺少對抽象的、反映深刻文化內涵的文化進行解讀;講述文化時,未能結合國際學生的特點和思政知識的特點,選取合適的文化點以合適的語言講好中國文化,造成思政元素融入只是流于形式的硬融入。講好中國故事,重點是講通講好,以文化自信的姿態,以自然流暢的語言,客觀地講述中國故事,使中國故事入耳入心。
多數國際中文教育微課只有教師一人入鏡,以教師單向機械的講授為主,師生之間缺乏互動和交流,教學方式缺乏創新,講授的課程內容與思政元素脫節,容易讓學生對思政教學產生抵觸心理。教師要以學生需求為導向,貫徹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深入挖掘學生感興趣和易于接受的思政元素,如社會熱點、流行的新詞新語等,鼓勵學生自我挖掘,在實地調查和親身感受中進行文化對比,自我探索和創新,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實踐課程思政,提升主動性和積極性。
以廣西科技大學漢語教研室團隊參加的三屆廣西高校教育教學信息化大賽為例,思考課程思政元素融入的路徑和亟待解決的問題。參賽微課作品包括中文語法微課程和專門用途中文微課程。
微課重點突出,簡潔明了。教師應基于微課主題,把握思政元素總基調,明確思政元素切入點,梳理思政元素之間的關系網,從而有效地融入思政元素。例如,“汽車漢語”微課是以“中文+”為主題的跨學科課程,學生通過學習技術掌握專業漢語。因專業技能知識枯燥,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容易產生畏難情緒。在挖掘思政元素時,教師可以以學生日常所見且感興趣的本土車企新能源車型為例,展示汽車內部各類零件的奧秘,表明中國車企在海外設立工廠不僅輸出了產品,還輸出了中國標準和技術共享,帶動了當地經濟發展,用“中國智造”吸引和培養了更多語言技術復合型人才,增強了學生學習中國技術和語言的信心,讓學生進一步了解中國在共建“一帶一路”上做出的重要貢獻。
融入思政元素要以學生關注的、貼近生活的現實問題為切入點,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心理特點,因勢利導,自然地融入微課。例如,在“結果補語”語法微課中,以引發學生廣泛關注的云南大象遷徙的新聞為主題,體現了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善待野生動物的和諧理念,學生在分享各自國家保護動物的案例時更容易產生共鳴,深入理解中國和諧思想的奧義。在“可能補語”語法微課中,以學生好奇的中國空間站太空授課為主題,用可能補語“V得了”和“V不了”句式,共同探索空間站的奧秘,讓學生在學習語言的同時,了解中國的現代科技成就和工匠精神。
線上教學容易讓學生感到枯燥乏味,因此,教師應將思政元素恰當適量地融入微課的例句和案例,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讓課程可感、形象、交互,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主動了解中國,探索中國文化,從而產生情感共鳴。例如:邀請國際學生錄制實景對話,如汽車空調使用誤區、汽車燈光誤操作等內容,語言要詼諧、貼近學生日常;通過進入企業實地拍攝汽車和零部件,為學生創設真實的語言環境;通過建模和動畫制作,幫助學生理解零部件的內部結構,化抽象為具體,鼓勵學生開展延伸性學習和研究;通過話題互動和游戲互動,讓學生尋找本國故事與中國故事的話語共鳴點、共情點,加深學生對中國的理解和認同,消除語言文化差異帶來的認知偏差。
習近平多次勉勵國際學生了解真實中國,促進民心相通。[1]國際中文教育要因勢利導,循序漸進,推動世界了解更真實、更客觀的中國。在中文數字資源建設過程中更要不斷挖掘、梳理語言、文化、專業課程所蘊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巧妙地融合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促使國際學生在習得語言過程中實現德育。講好中國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故事,講好中國與世界的故事,互相交流故事,減少隔閡與誤解,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推動實現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世界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