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繼彥 蘇江
摘 要:高職院校全面推進和落實課程思政建設,教學團隊是關鍵。基于課程思政教學團隊發展定位和主要職責分析,提出了團隊運行機制,探索“頂層設計、黨建引領、統籌整合、以點帶面、打造平臺、三維評價”的方法路徑,總結團隊建設成效。
關鍵詞:高職院校 課程思政 教學團隊
高職院校課程思政教師教學創新團隊是指以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為目標,以課程思政建設為平臺,理念一致、專業互補、能力互促、協同配合、創新發展的跨學科、跨部門的專兼職教師集體[1],其主要作用包括提高教師的課程思政教育能力、豐富課程思政內容、推進課程思政工作的深入開展和增強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培養具有社會責任感和創新精神的人才。2020年教育部出臺了《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指出需要不斷發揮教學團隊等相關教學組織對于有效開展思政課程的建設,不斷通過教學團隊建設來強化教師思政課程能力[2]。
本文以廣東科學技術職業學院工業機器人技術專業群課程思政教學團隊為例,探討高職院校課程思政教學團隊的建設以及在實踐過程中的思考。
1 團隊發展定位和主要職責
教學團隊的建設和運行應以學科為基礎,根據不同學科的特點和學習要求進行團隊教學活動安排,完善團隊運行機制[3]。
工業機器人技術專業群課程思政教學團隊依托廣東科學技術職業學院機器人學院廣東省高水平專業群“工業機器人技術專業群”,立足專業群不同載體,通過加強課程思政教育研究、探索創新不同載體課程思政建設方法和路徑,建設推廣一批專業群課程思政優質共享資源,提高成員課程思政理論、實踐與創新的能力,帶動提高專業群教師隊伍課程思政的整體水平,提高課程思政教學效果,完成具有推廣價值的經驗做法和高質量的研究與實踐成果,并在省內形成示范輻射效應。
主要職責是提升專業群課程思政團隊水平、探索專業群課程思政建設路徑、研究專業群核心課程思政元素、創新專業群課程思政教學模式、拓展專業群課程思政教學職能、推動專業群思政資源共建共享和構建專業群課程思政評價體系。
2 團隊運行機制
1.聯動協同工作機制。
團隊由機器人學院黨總支統一領導,工業機器人專業群負責人(機器人學院院長)牽頭,黨建工作與專業發展緊密結合,學院、專業群、課程三級聯動,專業教師、企業兼職教師、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學生思想政治輔導員多方參與,形成“統一領導、三級聯動、協同實施”的工作機制。
2.傳幫帶梯隊發展機制。
團隊執行梯隊人才培養模式,發揮優秀教師的“傳、幫、帶”作用,聘任責任心強,學術水平高,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師擔任指導教師,根據每位青年教師的具體情況,實行一對一的培養方式,并創造條件讓青年教師參與課程思政研究工作,形成“新進教師、合格教師、骨干教師、專業帶頭人、領軍人物”五階梯隊發展機制。
3.合作交流工作機制。
團隊成員之間建立密切配合、相互支持、友好和諧、顧全大局的團隊協作機制。針對團隊成員中來自校內和校外的不同區域和部門的情況,定期開展遠程課程思政研究活動,充分利用在線會議、QQ云協作、移動終端等先進技術打通成員之間的橫向交流通道,及時反饋各種相關問題以便及時解決。
4.激勵與考核機制。
依托學院教師發展中心,建立激勵機制,對成員表現進行考核,并把考核結果納入年終績效管理,對工作出色的教學團隊成員,予以表揚和鼓勵,并頒發獎勵證書和獎金。對工作質量不高、沒有積極性的團隊成員,予以批評,并考慮其不再加入團隊的資格。
5.經費保障機制。
學校在廣東省工業機器人技術高水平專業群建設經費中每年投入約45萬用于課程相關的軟資源建設,學院將強化統籌力度,配套課程思政團隊項目經費,用于課程思政建設、師資培訓、改革研討和成果展示活動等。
3 團隊建設發展路徑
團隊堅持“立德樹人、面向產業、服務地方”理念,立足專業群培養智能制造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的辦學定位和人才培養要求,在廣東省工業機器人技術教師教學創新團隊的基礎上,由機器人學院黨總支統一領導,工業機器人專業群負責人牽頭,學院、專業群、課程三級聯動,機器人學院專業教師、合作企業兼職教師、馬克思主義學院思政課教師、學生思想政治輔導員多方參與構建課程思政團隊。針對專業群不同課程載體特點存在差異的現狀,團隊探索創新了“頂層設計、黨建引領、統籌整合、以點帶面、打造平臺、三維評價”的方法路徑。
1.頂層設計,組建“大思政”課程教學團隊。
“大思政”的實現需要一支強大的工作隊伍來支撐。要按照專兼職相結合、校內外相協同的思路,統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建設和力量參與,打造堅實有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共同體[4]。本團隊吸納馬克思主義學院思政賦能團隊成員加入團隊提供思政教育指導,聘請符合條件的智能制造行業技能工匠、勞動模范擔任專業群思政教育特聘教師,通過成員之間的“同向同行、協同育人”來保障課程之間的“同向同行、協同效應”。
2.黨建引領,加強課程思政教學主體建設。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黨建從思想政治上引領教師育德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義,具體措施有三個,一是依托黨支部有著針對性組織教師學習黨的二十大精神、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等理論,用黨的理論武裝教師頭腦,提升團隊的政治素養和政治站位。二是發揮優秀黨員先進性引領教學團隊健康發展,實施名優教師帶徒制度,對團隊成員實施幫扶引領,強化價值引領和示范作用。三是舉辦課程思政案例比賽等特色黨日活動,一體化提高課程思政內容設計、資源建設、課堂實施的能力。
3.統籌整合,深挖專業群系統課程思政元素。
以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標準修訂為抓手,繼續堅持培養具有理想信念、愛崗敬業、工匠精神、職業道德和規范的高素質工業機器人技術技能人才。課程思政培養目標以“敬業”“精技”為魂,繼續挖掘包括政治制度、國情觀念、價值信仰、審美情趣、愛崗敬業、吃苦耐勞、工匠精神等工業機器人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應具備的思想政治核心素養和創新性解決問題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等關鍵能力,并落實在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標準中。
4.以點帶面,創新專業群課程思政教學模式。
從組織院內課程思政教學典型案例比賽入手,帶動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向縱深發展,進而重點培育建設七門課程思政示范課程,促進師資培訓和資金投入力度,輻射帶動制度創新、課程思政建設模式創新、教學方法創新和專業群一批精品示范課程的建設,形成更多成果、更大輻射,助力高素質技能型創新人才培養。
5.打造平臺,推動專業群思政資源共建共享。
高校對于新型教育技術的應用和推廣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沒有充分地利用新型技術和工具來優化和整合教學資源[5],造成教學資源整合和優化的大量人力和財力的重復投入。本團隊以超星學習通和職教云作為載體,致力打造專業化、系統化、高質量、高融合的課程思政示范平臺,并鏈接到學院官網專欄,集課程思政資源建設、學習和共享于一體,面向專業群教師和社會開放,拓寬教師課程思政建設思路、豐富教學課程思政素材、梳理專業課程思政脈絡。平臺涵蓋學院專業核心課程的優秀課程思政資源,包括課程思政示范課、課程思政教學典型案例庫、素材庫以及課程思政優秀教案等,實現思政資源共建共享。
6.三維評價,構建專業群課程思政評價體系。
構建由師德師風、課程思政化程度和學生接受程度三維評價指標的教師評價體系。師德師風評價可依據師德師風培訓情況、教學工作達成情況、生評教情況、對學院和學生盡職貢獻情況等綜合評分;課程思政化程度評價可分備課思政化程度、授課思政化程度和課外思政化程度進行綜合評分;學生接受程度評價可根據課程思政的學生成績、對學生思想行為的和學生喜歡程度進行綜合評分。
4 建設成效
1.團隊教師課程思政能力提升。
團隊利用“比賽推動、教研并進、交流培訓”等方式,提高教師課程思政教學能力,提高課程思政教學效果。比賽推動:鼓勵并派出教師參加課程思政教學比賽、教學能力比賽和青教賽等多級別多形式的教學類比賽及培訓,促進教學資源開發、教學方法改革。團隊中教師獲得教學能力比賽、就業指導教學比賽、青年教師比賽、黨支部書記素質能力比薩等多項省級獎項。教研并進:激勵成員積極開展教研項目、參加教研交流活動,提升教師教學水平,團隊成功申報省級及以上教改項目10余項,發表教改論文30余篇。交流培訓:采用“走出去”方式,參加高質量、具有示范作用的國培、教研教改專題培訓、課程建設專項培訓;采用“請進來”方式,邀請教學專家、技術能手開展教育教學和技能培訓40余場。
2. 編制工業機器人專業群課程思政教學指南。
為了推進專業群課程思政建設工作,團隊在機器人學院課程思政研究中心和學院教師發展中心的協助下,編制調研問卷,進行需求分析,厘清了當下工業機器人技術專業群課程思政的應然與實然情況。以堅定學生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愛人民、愛集體為主線,以推進中國制造業水平穩步發展的使命擔當為副線,以培養吃苦耐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為準線,從家國情懷、勞動教育、工匠精神、職業規范、職業道德和職業精神6個方面確立《工業機器人專業群課程思政指南》思政要素。另外,指南還在師德師風、課程體系、培養方案、教學標準、教學設計、教學資源等方面給出指導意見。
3.推動課程思政優質資源建設。
數字化教學是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必然趨勢[6],通過在線共享的課程教學資源,學生可以隨時隨地學習,充分利用碎片時間[7],團隊從基本資源建設、課程思政典型案例庫建設和課程思政示范平臺建設三個方面推動課程思政優質資源建設。
(1)基本資源建設。在《工業機器人專業群課程思政指南》的指引下,團隊根據國家智能制造產業發展和需求,調整專業課程體系;發揮輔導員和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在課程思政建設中的協同作用,結合職業素養需求、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本地的實踐成果、結合技術前沿成果深挖思政元素,修訂人才培養方案、重構教學標準;依托“三一重工”產業學院,按照崗課賽證融通的思路,豐富教學實踐載體,把實訓場所從校內實訓基地擴展到校外企業實踐、技能認證和技能競賽中。
(2)課程思政典型案例庫建設。立足專業特色和課程育人特點,通過“課程思政”教學案例評比活動開展學院課程思政教學案例庫建設,目前已建成一批覆蓋全院各專業的課程思政優質資源庫,相關資源庫面向全院教師開放使用,并通過比賽促使資源庫在教學實踐中不斷豐富。
(3)課程思政示范平臺建設。以超星學習通和職教云作為載體,致力打造專業化、系統化、高質量、高融合的課程思政示范平臺,并鏈接到學院官網專欄,建成1門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程,1門國家級精品在線開放課程,6門省級精品課程,13門校級金課,7門校級課程思政示范課,面向專業群教師和社會開放,拓寬教師課程思政建設思路、豐富教學課程思政素材、梳理專業課程思政脈絡。平臺涵蓋學院專業核心課程的優秀課程思政資源,包括課程思政示范課、課程思政教學典型案例庫、素材庫以及課程思政優秀教案等,實現思政資源共建共享。
4. 課程思政優質資源推廣與共享
(1)課程思政示范包推廣與共享。基于超星學銀在線課程平臺,優選優質課程入選超星示范課程包,給全國各地相同課程需求的兄弟院校使用,也可通過學銀慕課平臺,由社會學習者選學。目前,專業群國家級精品在線開放課程《數據通信網絡及其設備配置》被其它9個兄弟院校選用,教學人數達5000余人。
(2)中高職銜接、現代學徒制共享優質資源。工業機器技術專業開展了中高職銜接、現代學徒制等多種形式的人才培養,課程思政優質資源通過示范平臺形式在中高職學校和現代學徒制合作企業之間進行共享和輻射,有效提高教學效率和質量。
(3)開展社會培訓進行資源推廣與共享。課程思政優質資源在社會培訓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工業機器人技術專業群于2020年開展國培項目“工業機器人編程與維護”技能提升專題研修班;2022年開展省培項目“智能機器人編程與運維”;針對珠三角中小企業,開展對外技術培訓服務5000人日。
基金項目:1.廣東科學技術職業學院2022年課程思政教學研究示范中心“機器人學院課程思政教學研究示范中心”(J32007002013)2.廣東科學技術職業學院2022年課程思政示范團隊“工業機器人專業群課程思政示范團隊”(J32007002003)3.廣東省高校雙帶頭人教師黨支部書記工作室“廣東科學技術職業學院機器人學院教工第二黨支部蘇江工作室”(粵教工委組函〔2020〕13號)4.廣東科學技術職業學院2021年度校級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項目(JG202109)。
參考文獻:
[1]楊曉慧.高職院校課程思政教學團隊建設:價值、目標與策略[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1(17):69-74.
[2]孫佩瑜,朱聶蓉.全面從嚴治黨視域下高職院校學生黨員發展質量管理體系創新芻議[J]. 科教文匯.2022(17): 35-38.
[3]周麗,范曉偉.遠程教育中法學課程教學團隊運行機制研究[J]. 河北開放大學學報.2023.28(01) : 24-28.
[4]王學儉,施澤東.“大思政課”的科學蘊意和實踐理路[J]. 現代教學.2022.(08).1.
[5]王俊.“雙高計劃”下高校新型“雙師”教學創新團隊建設[J]. 繼續教育研究.2023,(07),56-60.
[6]趙艷茹,韓培林,向天成.數字化教學資源在高校教學中的應用現狀與分析[J].廣州化工,2011,39(2): 144-146.
[7]周燕霞,閆曉勇.“互聯網+教育”時代新形態課程教學資源的建設與應用[J].高教學刊,2022,8(6):5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