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坤霖
摘要:本文基于“三全育人”概念和內涵,運用文獻資料法、邏輯分析法對 “三全育人”理念與高職院校體育課程培養目標、體育課程教學、體育課程實踐育人價值探析,并提出高職院校體育課程具體育人路徑。
關鍵詞:三全育人;高職院校;體育課程;協同育人
基金項目:1.全國煤炭教育協會職業技術教育分會2022年度課題,項目名稱:“雙高”背景下高職院校體育教師職業能力指標體系構建與提升策略研究,編號:ZMZC2022010;2.陜西省職業技術教育學會2022年度課題,項目名稱:智慧教育背景下高職院校體育課程協同育人路徑研究,編號:2022SZX329。
近年來,“享樂主義”、“個人主義”、“功利主義”等不良思潮在大學校園濫觴,加強大學生德育工作刻不容緩。陜西能源職業技術學院作為一所以煤炭能源技術為特色的綜合性公辦普通高等學校,在?“敬學明德?遠志修能”校訓指引下,陜能院積極踐行“三全育人”理念,提高開展課程改革水平,強化學生德育工作效能,將德育教育融入學院各門各類課程,不斷探索高職院校德育教育新路徑,以此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輸送合格的高素質技能型專業人才。
1.高職院校體育課程的目標與任務
通過對高校體育的目標進行分析,我國高校體育教學具有運動參與、運動技能、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五個方面的具體目標,肩負著增強體質,促進學生身心發展,培養學生體育興趣與促進終身體育習慣養成的任務。現階段,教育部提出全員、全程、全方位“三全育人”模式,高職院校應充分挖掘不同體育運動項目的教育價值,發揮體育課程的隱性教育功能,緊密圍繞高校體育教學五個方面目標進行教學設計與教學組織,實現我國高校體育教學任務和目標。
2.“三全育人”內涵與外延
“三全育人”作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其從時間、空間、實踐等環節將育人與人才培養緊密結合,通過全員育人,明確育人主體,指出學校、家庭、社會、學生均是對大學生進行德育培養的主體,并明確了各主體的責任;通過全過程育人,強調育人實踐要貫穿學生在校學習的全過程,從學生進入校門到大學畢業前,均需對學生進行德育培養;通過全方位育人,指出育人充分協調高校全部資源、各門類課程,體現在學生全面發展的各個方面,通過課內外一體化、線上線下、充分利用各類育人資源與載體,將德育教育融入課堂教學、實踐活動及學生管理的各個方面[1]。“三全育人”作為一種系統協同教育理念,通過育人主體由學校擴展至家庭、社會,實現全員育人;通過全過程育人,實現學生德育培養的時間要求;通過全方位育人,從資源配置方面為協同育人做出制度保障,“三全育人”理念的落地,可為學校各部門分院、學科專業開展課程教學與實踐提供理論支撐與實踐指導,為“三全育人”理念在高職院校的落地提供參考。
3.“三全育人”理念融入高職院校體育教學的多維價值耦合
3.1“三全育人”與高職院校體育課程培養目標的耦合
高校體育課程以發展學生體能,促進大學生體質提升及運動習慣養成為主要課程目標。通過對高校體育課程功能進行分析,高校體育課程在其發展體質、掌握運動技術、培養運動習慣等顯性基礎功能外,還具有培養大學生團隊合作意識、競爭意識、創新意識、實踐能力等隱性功能。“創新創業”背景下,社會對高職院校人才的創新性思維和創造性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職院校人性的培養不僅要培養大學生高超的專業技能,還要培養高職人才的責任感、自信心、耐挫性和風險意識[2]。體育課程作為一項具有鮮明基礎性、實踐性與綜合性的戶外實踐類課程,對于開展德育教育實踐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通過挖掘高校體育課程對高職學生德育教育的功能,通過充分發揮體育課程對于大學生創新能力、溝通能力、實踐能力、耐挫能力的隱性功能,將高職體育課程教學、運動實踐與德育教育緊密結合,通過課程教學活動、賽事實踐,為學生搭建新平臺,在體育課程活動與實踐過程中,促進學生實踐能力、溝通表達能力,團隊合作能力、規避風險能力和耐挫折能力的提升。
3.2“三全育人”與體育課程教學的耦合
高職院校人才的培養不僅需要具備扎實的專業技術,而且職業素質、敬業精神和實踐能力也缺一不可。經走訪調查,陜西省多數高校僅通過開設思政課程或講座進行德育培養,未能將德育理念與實踐相結合,導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僅停留在理論層面,思政教育平臺缺乏,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脫節,出現教育孤島現象,高校思政政治教育的功能未能真正發揮作用。體育課程作為公共基礎課,覆蓋面廣,教育價值高,通過開展體育課程育人實踐,將敬業精神、實踐能力、風險教育與挫折教育等貫穿于體育課程教學,通過賽事活動為學生搭建賽事、活動平臺,彌補德育教育實踐層面缺失,在技能、知識傳授的基礎上,重視體育課程的隱性功能的發揮,提升學生實踐能力,實現全過程育人。
3.3“三全育人”與體育實踐育人的耦合
思想政治教育通過對學生創新意識、團隊意識、合作精神、價值思維著力培養大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和職業素養。思想品德的培養,必須與社會實踐緊密結合,將思政知識內化為德育實踐,在教學實踐中培養大學生實踐動手能力,提升大學生責任意識與耐挫性。思想政治教育只有與實踐育人體系相結合,規避教育孤島現象,才能更好地滿足大學生現實需求、發展需求以及內化需求。高校體育課程強調通過體育運動實踐,促進學生體質提升,培養體育興趣與運動習慣。因此,將體育課程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到高校體育育人體系中,實現德育教育與體育育人體系充分融合,充分發揮體育課程的基礎性、綜合性與實踐性,在體育課程教學實踐中對全校學生開展德育教育,搭建德育實踐平臺,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
4.對策與建議
4.1提高體育教師的思政意識和思想政治教育能力
高校體育教師應順應時代發展潮流,改變傳統體育課程教學理念,積極學習先進教學理念與方法,挖掘體育課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在體育課程發展學生體質、掌握項目技能和培養體育習慣的基礎上,重視對學生品德和人格的塑造,將價值觀教育、意志品質教育根植于體育課程教學實踐,通過體育精神、項目文化、團隊游戲與競賽活動,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高校也需充分注重對教師思想政治教育能力的培養,通過對體育教師開展思想政治理論知識、教學方法培訓,開展思想政治課程與體育課程的協同育人體系建設,完善體育教師激勵機制。
4.2多渠道創新教學方法,更新教學設計
體育教師需加強思想政治理論和教學方法的學習,并通過與思想政治課程教師合作開發設計課程,通過打造雙師型隊伍,創新教學方法與更新教學設計,體育課程的動和思政課程的靜實現高度融合[3]。在體育課程教學設計中,應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問題導入、案例設計、活動組織、賽事策劃等多種形式,將體育課程活動與思政課程內容相結合,將課程思政理念融入高校體育課堂,提高學生對思政課程的重視。在體育課程教學中,教師應在發展體能、增強體質的基礎上,積極運用互聯網教學手段,開展小組教學、同伴互評、評比展示,以期增強工作有效性,以終身體育意識為目標深化新時期體育教學改革,讓學生保持規律作息,強身健體,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逐漸體會自律、毅力、堅韌、頑強等拼搏奮斗的精神內涵[4]。并通過活動組織與賽事舉辦,培養學生團隊合作能力、實踐創新能力、社會適應能力和正確對待勝負的態度。
與此同時,為適應時代發展,教師除了運用信息化平臺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和能力外,還要把握學生思想活動的新特點,針對熱點、疑點、難點問題開展教育引導工作,使思想政治工作有效融入到體育教學中。
4.3構建合理體育課程教學評價體系
傳統體育課程教學評價體系主要以學生在體育課程的運動負荷、運動強度為主要評價指標,在課程思政教育理念下,高校應更新體育課程教學評價體系,在傳統運動強度、運動負荷的基礎上,通過增加學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耐挫能力、社會責任感等評價指標,同時,避免評價主體單一、評價客體狹窄、評價內容無法體現思想政治教育的現象,建立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思想品德表現、思想政治元素融入成效為評價內容的教學評價體系,評價課程思政理念教育融入高校體育課程的實效性,促進教育教學活動趨于合理化[5]。
4.4以運動安全為切入點,開展安全教育
安全教育作為高校體育課程教學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教師在課程教學中應給予充分重視。在課程開始前,教師應對學生體育課程安全進行充分重視,例如課前熱身活動,運動鞋服的選擇,運動器材的使用、運動場地的檢查、運動損傷的預防、運動安全保護以及身體狀態評價等,都是開展安全教育的主要載體。高校體育教學中安全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中人生觀、價值觀教育契合度極高,體育教師應在體育教學中,以運動安全為切入點,引導學生樹立人生安全意識,提高學生人身安全意識和風險應對能力。
4.5以賽事活動為載體,提高學生社會適應能力
高校體育中心應改變傳統辦賽模式,以社會化、產業化賽事為標桿,開展校園體育賽事、聯賽等,打造賽事組織與服務平臺,以學生作為賽事組織與賽事參與的主體,為學生提供社會實踐平臺[6]。通過學生身體力行參與賽事策劃、組織協調、資源配置、外聯支持及團隊管理等工作,通過校園體育賽事的開展,為大學生模擬真實社會環境與實踐體驗,在提高學生體育參與、運動鍛煉積極性的同時,豐富學生社會實踐經歷,促進學生社會適應能力提升。
4.6以身心健康為目標,開展心理健康教育
身心健康作為體育課程的基礎目標,也是高職院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在體育課程教學中,教師應充分注重對學生技能目標、素養目標和情感目標的關注,以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為目標。通過技術練習,培養學生積極向上、勇于創新的精神,樂觀自信、謙虛謹慎的態度;通過體育游戲,培養學生競爭與合作意識以及迎難而上、頑強拼搏的精神風貌,培養大學生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通過開展體育活動與競賽,對學生進行挫折教育,提升學生心理抗壓能力與耐挫性,促使學生樹立正確面對成功與失敗的態度,提高學生耐挫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
5.結束語
“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為當下高職院校體育課程的育人功能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也是建設“雙高”院校的必然要求。與此同時,也為高職院校的體育教師和體育課程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職院校肩負著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育高素質專業技術人才的任務,高職院校應以教育部開展《“三全育人”綜合改革試點工作》為抓手,在深入挖掘三全育人的概念及內涵的基礎上,通過提高體育教師的思政意識和思想政治教育能力、創新教學方法,更新教學設計,構建合理體育課程教學評價體系、以運動安全為切入點,開展安全教育;以賽事活動為載體,提高學生社會適應能力;以身心健康為目標,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確保高職院校體育課程協同育人的效果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1]游慶軍.高職院校“三全育人”教育模式研究[J].遼寧教育,2021(10):58-61.
[2]陳靜.基于職業體能視角的高職土建類專業體育課程改革實踐研究[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7(06):1-2.
[3]孔黃生,辛琳.高職體育課實施“思政進課堂”的調查研究[J].文體用品與科技,2018(21):116-117.
[4]王慶偉 ,紀 沙.“三全育人”背景下體育融合化教學模式應用現狀與分析[J].黑龍江科學,2021(03):59.
[5]朱麗.“課程思政”融入創新創業教育的價值耦合與路徑探索[J].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20(05):1-4.
[6]劉經緯,郝佳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生成探賾[J].思想教育研究,2018(04):2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