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清玲

【摘要】《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頒布意味著基礎教育的改革將迎來高潮.文章以小學數學為范例,結合現實教學經驗,運用案例分析法對小學數學有效課堂的構建原則及策略進行總結,并提出教師應通過創設情境、預設疑問、合作學習、增設活動、完善反饋等手段,將新課標理念融入小學數學教學之中,構建高效數學課堂,進而幫助學生在課堂學習中及時吸收知識,實現核心素養的提升與發展.
【關鍵詞】有效課堂;小學數學,課堂構建策略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2年度白銀市“十四五”教育科學規劃立項課題《小學數學有效課堂教學實施策略研究》(課題立項號:BY[2022]G222)研究成果)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剖析數學科目課程特色,對核心素養內涵、總目標以及學段目標進行清晰規劃.在此文件的指導下,教師應及時更新自身教育理念,深入解讀新課標內各項改革內容,在實際教學中加以滲透,切實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幫助學生通過學習感受數學知識的魅力,為后續深入探究奠定良好基礎.
一、解讀新課標內容
數學是研究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的科學,對促進學生理性思維發展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新課標從課程性質、課程理念、課程目標、課程內容、學業質量以及課程實施等多個方面進行闡述,并具體細化了數學科目核心素養,為教師教學工作的開展提供了明確的支持與幫助,也設計編排了體現結構化特征的課程內容,對教師的“教”、學生的“學”以及“教學評價”都做出了相應要求,倡導以“教學評一體化”形式開展相關活動.在實際教學中為充分貫徹新課標中的各項要求,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學習地位,圍繞核心素養開展教學活動,凸顯新課標所強調的全新教育理念.
二、新課標背景下小學數學有效課堂的構建原則
新課標背景下,如何構建更為高效的小學數學教學課堂,已經成為廣大數學教師共同關心的焦點話題.在實踐過程中,教師不可盲目、刻板地強調核心素養的滲透,應結合學生的思維特點以及學習能力進行新課標內容潛移默化地進行.同時,為實現理想化的教育目標,教師要遵循以下教學原則:1.趣味性原則.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是高效課堂構建的首要任務.因此,教師應充分發揮自身引導作用,了解并掌握小學生的基本學習特征以及興趣愛好,在課堂中采取有效手段,促使學生在課堂學習中感受數學學習所帶來的樂趣.2.適度性原則.過度重視理論知識的滲透,忽視學生的學習能力,是目前小學數學課堂中所存在的突出弊病.部分教師往往為了追趕教學進度,在短時間內向學生傾授數學知識,忽視了學生的知識理解能力以及學習能力.教師應及時轉變自身教育理念,遵循適度性原則,在講授的過程中考慮學生的認知能力以及思維特點,循序漸進,幫助學生階段性的掌握所學知識內容,防止其出現較大的學習壓力.3.教學評一體化原則.探索激勵學生學習和改進教學的評價是新課標課程理念教學中的部分內容,遵循教學評一體化原則進行教學設計,能夠使評價深深地嵌入教學活動之中,以評價為潤滑劑推動教與學的順利發展,從而實現高效課堂的構建.
由此可見,新課改背景下為構建更加高效的小學數學教學課堂,教師應及時轉換自身教育理念,深入解讀新課標中的具體內容及要求,設計符合小學生思維發展特點的學習任務,幫助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下,掌握所學數學知識,實現核心素養的提升與發展.
三、新課標背景下小學數學有效課堂的構建策略
基于新課標背景,如何實現小學數學有效課堂的構建,已經成為廣大數學教師所思考的首要問題.筆者結合多年實踐教學經驗,對小學數學有效課堂構建策略進行總結,并提出合理化建議以供廣大教師借鑒參考.
(一)創設情境,營造良好氛圍,培養學生學習興趣
“合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設計生動的教學活動,促進數學教學方式方法的變革.”是新課標中課程理念部分的重點內容.為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以及探索欲望,教師可以借助信息化技術手段的優勢,結合教學內容在課程開始前設計富有趣味性的情境,從而吸引學生的關注,為后續教學活動的開展奠定良好基礎,實現教學質量的提升與發展.
以北師大版四年級下冊“認識三角形和四邊形”課題教學為例,在課程開始前,為喚醒學生的學習動力,激發大家對于圖形知識的學習欲望,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向學生展示生活中的建筑景觀、街道、生活用品等圖片,創設良好的情境,并鼓勵大家觀察圖片信息,找出圖片中所蘊含的圖形,發現在展示的圖形之中發現三角形的存在.基于這一發現,教師可以順勢引入“三角形的分類”相關知識.在班級內可以采取創設情境的形式,鼓勵大家嘗試自主操作與實踐.在實踐環節,學生通過擺放、拼接,能夠進一步深化對角、邊、頂點、高等特征的了解,總結并得出:可以通過角度的測量方法,對三角形進行分類,將三角形中含有銳角、直角、鈍角的三角形進行劃分,同時可以通過測量邊的分類方式,將三條邊都相等的三角形分為一類,將兩條邊相等的三角形分為一類.這一過程,能夠促使學生在實踐、操作中形成良好的觀察能力與動手能力,也能夠幫助學生鞏固三角形邊、角知識.
(二)預設疑問,激發探究意識,培養學生學習能力
在傳統課堂教學模式下,部分教師為追趕教學進度,在課堂中自顧自地進行講授,不僅沒有關注到學生的接受能力,同時缺乏良好的提問意識.新課標重點強調發展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與方法,發展發現、提出、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教師應充分發揮問題的導向作用,結合教學內容,設計循序漸進具有深度思考性的問題,激發學生的探究意識,不斷提升學習能力.
以北師大版二年級下冊“時、分、秒”教學為例,本課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了解鐘面以及表示時間的方法,掌握時、分、秒間的內在聯系.在課程開始前,教師首先運用教師內時鐘作為教具,指導學生觀察時鐘表面構造并思考:鐘面都有哪些特點?以此問題考查學生的觀察能力.通過分析與細致觀察,學生給出:鐘面上有三個長度不同的指針,每兩個數字之間有5個小格子,最長的指針走得最快等答案.結合學生的回答,教師可以順利引入重點知識:鐘面上走得最快的是秒針、走的相對較慢的是分針、走得最慢的是時針,且共有12各大格、60個小格,分針走1格為1分,1小時=60分.接下來,為發展學生的學習能力,教師可以撥動班級內鐘表表針,并引導學生觀察鐘面回答上面所展示的時間,為增加難度,當鐘面指示1小時24分的時候,教師可引導大家以“分鐘”為單位進行作答,進一步幫助學生強化對時間數量的理解.
如上,教師通過問題的設計能夠有效鍛煉學生的觀察能力,使其為后續的學習奠定堅實基礎,幫助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探究意識,提高自身問題解決能力.
(三)合作學習,提升課堂成效,培養學生合作意識
合作學習是新課標大力倡導的一種學習方式,在課堂教學中采取此種學習模式能夠確保每一名學生參與到課堂活動當中,對提升課堂教學質量意義重大.然而部分教師在實施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卻忽視了學生的實際學習能力,盲目地設計學習小組,影響合作的質量.在高效課堂下,教師要結合學生的思維能力、興趣愛好,全面考量合作小組中學生學習能力的均衡性,進而以任務為導向進行小組合作,在探索中提升學生的合作能力.
以北師大版三年級下冊“千克、克、噸”教學為例,本課教學目標是使學生掌握有關質量單位的基本表現形式,并了解千克、克、噸的內在聯系.由于計量知識較為抽象,部分學生難以快速梳理其中的關系,為幫助大家迅速理清頭緒,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天秤、食鹽、掛面、洗潔精等物品,指導各組成員通過合作共同探索物品之間的重量聯系.在合作中,學生可以在天平兩側放置不同質量的物品并進行記錄.如:當組員在天秤左側放置一袋質量為500g的食鹽后,又在天秤右側放置1kg掛面,此時天秤出現傾斜,證明1kg重量大于500g,而左側再放入一袋500g食鹽,此時天秤保持平衡,由此證實500g+500g=1kg即1000g=1kg.教師通過開展合作學習,能夠幫助學生在測量、實踐、合作、數據整理的過程中提高人際交往能力.在合作結束后,教師可以邀請各組成員前往講臺展示本組的測量成果,分享自己對物體重量概念的理解,促使學生在良好的學習氛圍下進一步深化對克與千克質量單位概念的理解.
如上,在合作學習的支持下,課堂教學質量將會實現顯著提升,與此同時學生能夠在合作中收獲成長,樹立良好的合作意識.
(四)增設活動,豐富課堂內容,培養學生核心素養
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實世界是新課標中數學核心素養的重點內容.考慮到學生的興趣愛好以及年齡特征,為避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懈怠心理,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設計具有趣味性的數學活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在活動中深化所學知識,感受數學學習的魅力.
以北師大版四年級上冊“運算律”課題教學為例,為提高學生的運算技能,幫助學生深化先計算乘除、后計算加減這一運算法則,教師可以在班級內開展富有趣味性的計算接力游戲活動,將學生分為人數相等的小組,并為每組學生提供不同的練習題目.如:1號同學抽到題目為“買三個23元錢的籃球和兩副15元的羽毛球拍共需要多少元?”經計算得出99后,將此得數交由下一位同學手中,2號同學抽到的題目為“小明有56元,小剛有(第1道問題答案)元,若二人合資想要購買單價為28元的游戲卡片,他們一共能購買多少卡片?”第二道問題需要依靠第一道問題的答案完成,倘若在第一道問題結果出現失誤,將會直接影響后續的結果.以此類推,直到小組內學生完成全部計算任務,教師對大家的結果進行審查,及時指出學生在計算過程中所存在的問題.
如上,教師通過開展活動能夠使枯燥乏味的數學課堂重新煥發生機與活力,促使學生在良好的課堂學習氛圍下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為后續步入初中數學學習奠定堅實的知識基礎.
(五)完善反饋,優化評價體系,培養學生反思能力
新課標中對教學評價也進行了明晰的闡述: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結果,還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過程,激勵學生學習,改進教師教學.由此可見評價能夠促進教與學的雙向發展.在傳統教學模式下,部分教師往往只根據學生的學習成績進行評價,此種評價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與新課標理念嚴重相悖.因此,教師應及時轉變自身教育理念,重視評價活動的積極作用,采取多元化的評價方式,引導學生參與到評價之中,在良好的氛圍下促進教師“教”以及學生“學”的雙線發展.
以北師大版六年級下冊“圓柱與圓錐”教學為例,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已經初步掌握了圓柱與圓錐的基本特征.針對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表現,教師應利用課程結束后十分鐘時間進行評價,并指出學生在學習中所存在的缺乏合作意識、動手能力較弱等問題,并引導學生及時進行改正.當教師評價環節結束后,教師可為學生下發自我評價表,指導學生自主填寫.
學生在表格填寫的過程中,能夠進一步反思并總結本課所學重點知識,同時能利用評價的方式,及時梳理自己在學習環節所存在的問題.不僅如此,基于學生所提供的自我評價表,教師也可以不斷完善自身教學手段,為學生構建更為和諧高效的學習課堂.
如上,教師通過多元化的評價方式,能夠使得評價內容深深嵌入教學活動之中,發揮評價的優勢導向作用,助力學生的全面發展.
結束語
綜上所述,教師要深入研讀小學數學課程標準內容,深入剖析新課標實施內涵,并在實際教學中加以滲透.基于學生思維特點,教師應及時轉變自身教育理念,重視對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核心素養進行培育,幫助其在高效的課堂中感受數學知識的神奇與魅力,使其在與同伴交流、探索的過程中發展自身交往能力以及合作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進而實現理想化的教育目標.
【參考文獻】
[1]高小強.新課標下小學數學教學方法的創新方向研究[J].考試周刊,2021(A4):40-42.
[2]曹麗麗.新課程改革下小學數學教學改革的思考[J].求知導刊,2021(51):55-57.
[3]李光華.新課標下小學數學教學方法的創新[J].江西教育,2021(2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