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優秀傳統文化;奮進青年;文化濡染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志碼】C? 【文章編號】1005-6009(2023)38-0033-03
【作者簡介】趙華,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院(南京,210013)教研員,江蘇省中小學生品格提升工程項目指導中心主任,正高級教師,江蘇省特級教師。
江蘇省常州市第二中學(以下簡稱“常州二中”)申報立項的江蘇省中小學生品格提升工程項目,以“大成文化”涵育奮進品格,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品格生長實踐,是君子人格的時代表達,是奮進青年文化建設的創新探索。學校深刻理解和實踐習近平總書記的“青年觀”,堅持培養青年的全面發展觀、青年價值觀、青年教育觀和青年事業觀的貫通式實踐,賦予“大成”大德、有成的新意,按照“三段·四域·六藝”的品格習養范式培養奮進青年。
一、“大成”實踐的時代意義
常州二中是典型的“中國學校”“中華文化濡染的學校”“中華文脈延續的學校”,“府學”“文廟”“大成門”“大成基業,斯文在茲”等儒家文化的符號使校園具有一種獨有的精神氣質和文化脈韻。中國人對儒家文化的“堅守、沖突、消解、新生”在這樣的文化場景中被創新表達。常州二中在回答“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教育根本問題時賦予了文化氣質和文明氣度,在探索奮進青年文化建設中落實了“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實踐目標。
“大成”何以對接奮進青年?“大成”原意是指大的成就,即事功。常州二中將“大成”新解為大德、有成,是對原解的豐富與融通,“大成必有德,厚德終大成”。在儒家文化中,走向“大成”的過程必“精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要經歷磨礪和奮斗。因而,常州二中將“大成”的過程表達為“奮進”,即“奮斗者有新進之德,奮斗者有進位之才”。總之,奮進是“大成”目標實現的必然過程。
奮進青年的核心品格何以表達?習近平總書記的“青年觀”是項目實踐的關鍵理論,常州二中始終強調青年要有堅定的理想信念,要有與時俱進的愛國思想,要有奮斗精神,要有過硬的本領和合格的品德,要有責任意識和使命感。奮進青年的價值觀主要從青年的政治價值觀、人生價值觀和社會價值觀三方面進行培養;奮進青年教育觀、事業觀的涵育主要從文化濡染入手,“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強調“自立自強”和“責任擔當”。常州二中將奮進品格植根于府學文化中,形成學校的精神氣質——“踔厲奮發,篤行致遠”,前者強調奮斗文化,后者聚焦行動目標。常州二中還結合“人中君子,國之棟梁”的育人目標,把奮進品格分解為“愛國”“勵志”“求真”“力行”四個維度,又延伸為奮進品格的八個要點進行系統落實。
二、奮進青年的時代表達
一是建設奮進青年的精神家園,開發體悟式人文資源。常州二中“三場域、三中心、六主題”的系統實踐,為培養奮進青年提供了開放、自由和生成的道德空間。“三場域”是指古代教育文化區、現代教育文化區、校外拓展文化區;“三中心”是指學習與研修中心、實踐與體驗中心、推廣與傳播中心;“六主題”是指儒學傳承、府學研修、道德教育、文化推廣、學術探究、藝術體驗。主題學習在場域中實踐,中心將各主題內、主題與場域之間統整融合。
二是構建奮進青年的成長藍圖,建設成長指導中心。常州二中以“奮進”為主題、以“大成”為核心、以“浸習”為方式,精心構建奮進青年指導中心,主要包括心理指導中心、生活指導中心、學業指導中心、生涯指導中心。“四大中心”的功能為:身心兩健、身體力行、躬身力學和立身正業。學校依托奮進青年指導中心,精心設計學生入學適應指導周、人際交往指導月、心理拓展訓練營等,多維度開展美育、食育、勞動教育、健康教育指導,全方位引導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制訂學業計劃、創新學習評價方式,智能化建構學生自我認知、自我分析、自我評價與自主提升的智慧平臺。
三是設計奮進青年的“博學苑”課程,實現五育貫通。常州二中圍繞六大主題,設計六大學院,統整“博學苑”課程。如國學學院開設荊溪文學社、甌北史學社;孔子學院設立府學合作校機構、AFS國際交流聯盟;禮儀學院設計進學儀式和成人儀式;藝術學院設置紙藝華服、荊溪茶修、篆刻碑帖課程;創想學院建成化學創新館、生物科學館、物理創新館;勞動學院開展食育文化節、體育運動節、勞動教育周。六大學院課程融通、活動整體設計、資源相互支持,為奮進青年融通式成長構建了實境空間和課程超市。
四是設計奮進青年的體驗式活動和評價系統,實現全景育人。常州二中在多維特色活動中涵育奮進青年,如設計三大體驗活動:在研學行走中體驗、在自我認同中體驗、在服務擔當中體驗。圍繞“跟著課本去旅行”設計泰山地貌探究、泰山植被研究活動,融合文學、歷史、地理、生物和化學等;圍繞“孔子文化”設計孔廟歷史沿革、孔子與儒家文化探究活動,融合哲學、歷史等;圍繞“儒家意象”設計文廟建筑對比分析、孔廟碑帖和楹聯研究活動等,融合建筑學、書法學等。常州二中堅持過程評價、行動評價,建立奮進青年的評價體系,如建立“學生日省卡”,強調道德自證和內在省察;積極探索品格增值評價,建立學生成長數字中心,并為每個奮進青年進行數字畫像,如描畫位置數據信息,呈現社交數據信息,提供作業數據信息,展現身體數據、生活數據、學習數據等。數字中心通過“數據清洗—數據回滾—數字畫像—數據應用”,為奮進青年提供綜合評價信息,助力奮進青年的自我完善與成長。
三、文化濡染的理性思考
一是奮進要從個人精神走向族群意志。傳統文化強調君子人格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需要回答“我有何為”的問題。君子人格具有“重義輕利、自覺行仁、行己有恥”等內涵,與個體追求奮進、謀求“大成”相合。要使君子在新時代道德養成中繼續煥發生命力,實現君子人格的時代轉化,我們需要辯證地把握其理論特質和思想局限,既要看到君子人格具有現實、向上的一面,又要認清在傳統歷史語境下維護等級秩序、窄化人的評價而帶來的消極影響。因此,奮進青年的涵育要從“君子人格塑造”走向“全面且自由主體”。
二是要將文化濡染與創新實踐貫通。馬克思指出,人們創造自己的歷史,但是他們并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并不是在他們自己選定的條件下創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承繼下來的條件下創造。因此,繼承是一種必然,這種繼承首先要靠文化的力量,強調文化自信和文化認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哲學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為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啟迪,可以為治國理政提供有益啟示,也可以為道德建設提供有益啟發。這里主要強調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認識和改造世界”的深入結合。因此,在文化濡染中創新實踐、在文化濡染中開放表達,是奮進青年自主成長的必由之路。
三是弱化人的被動“工具性”,突出人的“人文性和理性”,做好“目的性”與“工具性”的和諧平衡。好的教育既不忘卻歷史,也不迷失于當下,更不懷疑未來;好的道德浸習是一個不斷讓人走出舒適區的過程,實踐中要遵循三大原則,即人的全面而自由發展、不言之教和因材施教。
我們唯有在歷史連續性中認識中國,才能理解古代中國、理解現代中國、理解未來中國。中華文明具有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因此,“浸習先進理念和濡染中華文化”造就“德性和實踐的大成”應秉承“兩個結合”,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砥礪“奮進”品格,實現“大成”德行。
責任編輯:湯淑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