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穎 李建威
摘 要:體育類通識選修課教學改革是當今高等教育改革的熱點之一。本研究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評價方式等方面出發,探討了體育類通識選修課教學改革的價值和路徑。本研究提出,在教學目標上,應注重培養學生的身體素質、健康意識和生命價值觀;在教學內容上,應注重提高學生的運動技能水平和體育文化素養;在教學方法上,應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如課堂教學、實踐教學、網絡教學等;在評價方式上,應綜合運用多種評價方法,如考試、作業、實踐考核等。
關鍵詞:體育類通識選修課;教學改革;高等教育
體育類通識選修課是高等教育中的一類特殊課程,它不僅涉及學生的身體素質和健康,更是一種涵蓋多方面知識和文化的綜合課程。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和人們健康意識的不斷提升,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開始重視體育類通識選修課的學習。但在教學中,體育類通識選修課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如教學目標不明確、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單一等。因此,探究體育類通識選修課教學改革的價值,探索其改革路徑,對于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健康意識和綜合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一、體育類通識選修課概況
(一)通識教育與體育類通識教育
通識教育主要由古希臘的自由教育發展而來,是一種大學教育理念,也是一種人才培養模式,注重對學生的人文主義熏陶和公共事務能力培養,旨在完善學生人格,提升學生修養,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發展。因此,通識教育也是一種“全人”教育。高校體育類通識教育的目標,就是培養學生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全人”。如果說專業教育是具體學科知識的深度教育,通識教育則是基礎知識的廣度教育。體育類通識教育課程作為高校體育教育和通識教育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功能在于通過非職業性和非專業性的知識、能力、態度和價值的教育,培養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
然而,隨著現代經濟社會分工的高度發達,教育朝著越來越往專業化和細分化的方向發展,人們的目光逐步向某個或某一類行業聚焦,從而忽略學生自身的綜合發展需要。在這種思潮影響下,教育也往往偏離最初的本義,成了一種單純以就業需求為導向的功利主義教育。甚至有學者認為,高校教育很大程度上加入了造“器”教育的行列,而非成“人”的教育。《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提出,立足時代需求,更新教育理念,深化教學改革,使學校體育同教育事業的改革發展要求相適應,同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教育體系相匹配。因此,如何基于“全人教育”的需求,推進高校體育類通識教育教學改革,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成為當前高等教育領域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
(二)體育類通識選修課教學現狀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目前,體育作為一種通識教育,其研究多側重于課程意義與價值的探索與分析、課程存在問題以及發展現狀等。通識教育是動態發展的、涉及多維度的歷史范疇,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從不同的角度,人們對它的理解也不一樣,賦予它的意義和概念也不同。就全國范圍來看,通識教育迄今為止還沒有一個統一的較為權威的定義,只有部分行業內的專家、學者從不同角度進行了一些積極的探討。本質上講,通識教育與人文教育和素質教育在理念上相輔相成,其是人文教育和素質教育中的重要環節。目前,對具體的不同專業通識教育的研究極其缺乏,關于高校體育通識課的理論研究成果更是鮮見。傳統的德育多強調道德的知識性,常常把德育簡單地視為道德知識的傳授與評價,對道德認知如何促成內在的道德品質和外在的行為習慣重視不足,這也往往導致“知”與“行”出現“兩張皮”現象。因此,從高校通識教育課程教學現狀來看,很多師生習慣把對知識的追求理解為對就業的追求,把對“全人”的追求理解為對“專業”的追求,由此引發理念錯位和課程錯位,同時也導致配套的師資和制度出現問題,體育類通識選修課在其中自然也無法彰顯價值、實現發展。總體來看,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首先,高校對體育類通識選修課教學改革認識不足。大多數高校對體育類課程的關注集中在專業技術層面,對通識教育不夠重視,認為專業教育更容易出成果。因為通識教育需要長期的積累和沉淀,短期內效果很難顯現,而專業教育在人才培養、學科建設方面效果較為顯著。因此,高校的通識教育教學改革往往不受重視。
其次,體育類通識選修課師資隊伍力量薄弱。普通高校體育類選修課中,一般教師的專業水平較高,但缺少人文類、生理學類學科背景,而體育類通識教育的內容又以基礎或全面的知識架構為依托。顯然,這種情況不利于體育類通識選修課的建設和推廣,不利于形成濃厚的通識教育學習和研討氛圍。
最后,體育類通識選修課建設體系松散。這種松散主要體現在體育類通識教育教學在課程設置、校園文化建設方面。體育類通識教育的課程設置常常因為課時、師資、資源的變動,導致教師對課程挖掘不足,加之大多數教師的教學理念仍停留在追求所謂實用性知識、技能層面,在教學中不能進行有效的文化滲透。另外,多數高校在校園文化建設方面,沒有將通識教育納入其中,沒有形成強大的系統合力。
二、體育類通識選修課教學改革的價值
(一)培養學生的身體素質和健康意識
作為一種體育類課程,體育類通識選修課的主要任務之一是培養學生的身體素質和健康意識。通過體育類通識選修課的學習,學生能夠了解自己的身體健康狀況,掌握科學的健康知識和健康生活方式,提高身體素質和健康水平,從而實現身心健康發展。體育類通識課程教學改革以“健康、快樂、多元、實用”為原則,注重對學生體育知識、技能和素養的全面培養,課程內容豐富多彩,包括運動技能、體育知識、健康知識等。體育類通識課程與專業課程相結合,使得學生能夠將體育知識和技能運用到專業課程學習中,提高專業能力和競爭力。同時,體育類通識課程也可以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開展健康教育和健康管理,引導學生樹立健康觀念,培養健康的生活習慣和較強的自我管理能力。
(二)培養學生的生命價值觀
通過學習體育類課程,學生能夠體驗運動的樂趣,增強對生命的尊重和珍視,同時也可以培養團隊合作精神、競爭意識和責任感。此外,體育類通識選修課的教學改革還提倡跨學科教學,將內容融入跨學科的課程體系中。體育與其他學科(如醫學、心理學、社會學等)有著緊密的聯系,將其與不同學科的知識融合在一起,可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跨學科思維能力,拓寬學生的視野和思維。例如,可以將體育運動與醫學健康相結合,探究運動對人體健康的作用;將體育運動與社會學相結合,研究體育在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等等。
(三)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體育類通識選修課的教學不僅涉及身體素質和健康意識的培養,還包括運動技能、體育文化素養和綜合素質等多個方面。著名教育家楊叔子認為,一所現代化的大學,必須具有一個很高的文化品位,構筑一個富有活力的高尚的文化生態環境,形成一個朝氣蓬勃的濃厚的學術氛圍,充滿著求真的科學精神與求善的人文精神,教育人、啟迪人、感染人、引導人。學生通過學習體育類通識選修課,可以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促進全面發展。教學改革需要關注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和興趣愛好,充分發掘學生的潛力和特長。體育類通識選修課的學生來自不同年級和專業,具有不同的學科背景和興趣愛好,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針對學生的特點和個性化需求,靈活調整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潛力。同時,也需要借助多種教學手段和資源,如課外閱讀、校內外比賽、社會實踐等,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學習機會和發展空間,促進學生全面成長。
三、體育類通識選修課教學改革的路徑
(一)明確教學目標
體育類通識選修課的教學目標應該明確、具體、可操作性強,具體可分為認知目標、技能目標和情感目標三個方面,每個方面都與學生的身體素質、健康意識、運動技能、體育文化素養等有關。另外,高校要強化體育類通識選修課的社會意義和影響力,讓課程的教學目標更加貼近社會發展的需求和人才培養的方向。例如,可以將體育類通識選修課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中,在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同時,提高課程的社會普及率和影響力,讓公眾進一步認識體育類通識選修課的價值。
(二)豐富教學內容
體育類通識選修課的教學內容應該豐富多彩,既要注重體育運動的技能和技術,也要注重體育文化和體育倫理的傳承,其可以包括體育運動基礎知識、體育文化史、運動訓練方法、運動損傷防護等,還可以結合社會熱點引入新興的體育項目,如健身瑜伽、攀巖等。教學內容的改革需要注重與社會、企業等外部力量的合作,借助外部資源和平臺,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學習機會和實踐機會。例如,可以與當地的運動協會、體育俱樂部、健身中心等合作,組織學生參加各種運動和健身活動;可以邀請專業的運動員、教練員、醫生等到校授課和指導,讓學生更好地掌握運動技能和健康知識。針對新時代的教育需求和學生的興趣愛好,高校要不斷創新課程內容和形式,增強課程的吸引力和實用性。例如,可以結合新媒體技術和教育資源,開設直播課、慕課、微課程等多種形式的課程,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
(三)創新教學方法
體育類通識選修課的教學方法應該多元化,包括課堂教學、實踐教學、網絡教學等多種形式。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采用講授、案例分析、討論、互動等多種形式,通過互動促進學生的思考和自主學習。實踐教學是體育類通識選修課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加體育運動和健身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和感受運動的樂趣。在網絡教學方面,教師可以借助現代化的技術手段,如視頻課程、在線學習平臺等,為學生提供更加豐富的學習資源。另外,教師也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學習特點和需求,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和策略,實現個性化教學和差異化教育。例如,可以根據學生的體質測試結果,設計不同的運動方案和訓練計劃,以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和健康需求;通過實踐操作和體驗式教學,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程內容,提高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組織學生進行體育運動、健身訓練、運動康復、運動保健等實踐活動,讓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運動科學和健康知識。
(四)重構教學評價
體育類通識選修課的教學評價應該摒棄傳統的單一化方式,囊括知識考核、技能考核、綜合表現等。除筆試以外,考核還可以采用實踐操作、小組討論、課程報告等形式進行,以充分考查學生的知識能力和綜合素質。此外,也可以通過組織學生參與校內外體育比賽、健身活動等方式,對學生的綜合素質進行評價。科學合理的評價方式可以形成全面客觀的評價結果,進而充分發揮結果反饋作用,幫助學生及時調整學習策略,提高學習效果。
體育類通識選修課教學改革,可以提升課程建設質量,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培養學生的生命價值觀和綜合素質。但要注意的是,教學改革需要關注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評價等要素,同時也需要注重實踐教學和理論學習相結合,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體育鍛煉和健身活動,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總之,體育類通識選修課的教學改革需要以學生為中心,全方位、系統化推進,注重課程質量和教學效果,打造具有特色和優勢的課程品牌,為學生的綜合素質提升和身心全面健康發展打下良好基礎。
參考文獻:
[1]楊利香.新時代體育類高職院校通識教育的價值探索[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1(11).
[2]陳兵.基于“全人教育”視閾的高校體育通識教育課程審思與發展策略[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18(6).
[3]季瀏,馬德浩.新時代我國學校體育改革與發展[J].體育科學,2019(3).
[4]楊叔子.人文教育,現代大學之基:關于大學人文教育之我感與陋見[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2001(1).
[5]王鑫.體教融合背景下大學體育課程改革策略探討[J].當代體育科技,2023(14).
責編:文 墨
基金項目: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重點項目“行業特色地方高校通識課程模塊化建設及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編號:2021SJGLX157);校級教改一般項目“高校體育通識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
作者簡介:張穎(1979— ),女,華北水利水電大學副教授,研究方向為體育教育;李建威(1983— ),男,華北水利水電大學講師,研究方向為武術教育教學與武術文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