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議題式教學是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重要方式。議題是議題式教學的紐帶,議境是議題式教學的載體,議材是議題式教學的支撐,議程是議題式教學的展開。在議題式教學中,教師要巧妙設置議題,創設議境,豐富議材,規范議程,從而引導學生在“議”中思,在“議”中探,在“議”中學。開展議題式教學能有效培育學生的道德與法治學力,發展學生的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議題式教學;教學實踐
作者簡介:申桂梅(1981—),女,江蘇省南通中學附屬實驗學校。
道德與法治課程是一門兼具科學性和人文性的學科。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掌握相關的道德與法治知識,而且要培育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法治素養等,讓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師可以采用議題式教學法,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激發學生的道德與法治學習興趣,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道德與法治學習。在議題式教學中,教師要巧妙設置議題,創設議境,豐富議材,規范議程[1]。
一、議題:議題式教學的紐帶
議題式教學總是圍繞著議題展開的,議題是學生道德與法治學習的聚焦點。在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巧設議題。一方面,議題要符合道德與法治的課程性質;另一方面,議題要符合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實現學生道德與法治學習的進階。議題能激發學生的議論、研討興趣。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聚焦議題,圍繞議題展開積極的研討。議題不同于簡單的問題,它具有可議性,不僅蘊含著道德與法治學習內容,而且具有價值思辨、論爭的空間。在設計議題的過程中,教師要圍繞教學目標,聯系學生的實際。
議題具有引領性、開放性和生成性。好的議題往往能聚焦教師的道德與法治教學重點,針對學生的道德與法治學習難點,同時能有效消除學生的道德與法治學習疑點,讓學生認識到自身的道德與法治學習盲點。比如,在教學部編版道德與法治八年級上冊“堅持國家利益至上”這一節的內容時,筆者發現,很多學生能認識到要堅持國家利益至上,但學生的認識存在簡單化傾向,學生對于怎樣堅持國家利益至上認識模糊。針對這一認知難點、疑點和盲點,筆者設計了“如何堅持國家利益至上”這一議題。為了進一步引導學生深入討論,筆者在總議題下設計了三個子議題:其一是“我們為什么要維護國家利益”,其二是“在日常生活中如何維護國家利益”,其三是“當國家利益與集體利益、個人利益等發生矛盾時,我們應該怎么辦”。三個子議題不僅有著內在的關聯,而且層層深入、逐步遞進,能有效引導學生思辨,讓學生的道德與法治學習由淺到深、從低階走向高階,從而加深學生的道德與法治認知。在子議題的輔助下,筆者引導學生精心搜集相關的素材,豐富自己的思辨、議論內容。尤其是在第三個子議題中,筆者通過列舉具體的事例、創設情境等,提升學生的認知。
好的議題是有著充分的思辨、研討空間的。教師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要聚焦學生的道德與法治思維,精心設計議題,同時引導學生自主設計議題,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教師要充分發揮議題的思辨性功能,彰顯議題的思辨性價值,通過議題來引發學生的道德與法治思維風暴,讓學生展開激烈的討論,從而促進學生道德與法治素養的提升。
二、議境:議題式教學的載體
議境就是議論、研討的情境。議境不僅是物理性的外在場域,而且是心理性的內在場域。議境是學生開展議題式學習的重要載體、媒介。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要創設議境。創設的議境要建立在道德與法治教學“教”和“育”的交匯點上和培養學生道德與法治思維品質的關節點上,符合道德與法治教學目標。議境的創設一方面要讓學生了解到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意義和價值,另一方面要讓學生體會到道德與法治學科的趣味。只有這樣,議境才能真正促使學生展開道德與法治學習的議論、思辨[2]。
以部編版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上冊“探問生命”一課的教學為例,教學目標為讓學生認識到生命不僅僅是身體的生命,還包括社會關系中的生命、精神信念上的生命;生命來之不易,我們要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等。孔子提出了“未知生,焉知死”的生命哲學觀,海德格爾提出了“向死而生”的哲學理念。要想讓學生對生命的認識達到哲學、社會學、價值觀的層面,僅僅通過學生的課前自主性學習是難以實現的。為此,筆者在教學中設計了“生命的價值”這一議題,并創設了具體的議境來引導學生思考。如面對叛徒出賣說出了“我們中國人都投降了,還有中國嗎”的抗日英雄楊靖宇,在危險時對戰友喊出“你退后,讓我來”而失去了雙手和雙眼的排雷英雄杜富國。在議境中,筆者適時呈現“英雄人物為什么甘愿犧牲自己的生命”“人的生命僅僅是屬于自己的嗎”“人的生命之于集體、國家有什么意義”等相關的議題,通過讓學生對這些具體問題進行思辨來提升學生對生命的認識層次和理解深度。通過思辨,學生深刻地認識到,個體的生命既是短暫的,又是永恒的;既是自然的,又是社會的;既是身體的,又是精神的。
議境讓學生的道德與法治學習有了重要的依托。在具體的議境中,學生能圍繞議境中的人、事、物等展開積極的思辨。對于學生的道德與法治學習來說,議境是潤物無聲的。議境不僅對學生道德與法治學習熱情的激發具有促進作用,而且對學生的道德與法治思辨具有導向作用。教師創設的議境不僅要貼合學生的道德與法治學習內容,還要能觸及學生的心靈,指向學生道德與法治學習目標的實現。
三、議材:議題式教學的支撐
實施議題式教學,引導學生思辨、議論,不是讓學生講空洞的道理,而是要求學生擺事實。議題式教學注重學生的議論證據,這種證據可以是具體的事例,也可以是放之四海皆準的真理。為此,教師在實施議題式教學時,要積極發掘相關的議材。議材是學生議論時使用的素材、證據等,是學生議論的重要支撐,學生的議論必須基于一定的議材[3]。
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不僅要積極主動地搜集素材,發掘資源,而且要引導學生從教材和生活中搜集議材,拓展學生發掘議材的路徑,讓學生以道德與法治學科的視角觀照生活。比如,在教學部編版道德與法治八年級下冊“自由平等的真諦”這部分內容時,筆者發現,學生對“自由”的理解較淺顯,認為“自由”就是勇敢地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忽視了社會中的道德準則、法律約束。教師如果對“自由”“平等”的相關概念進行機械、枯燥的講解,不僅不能激發學生的道德與法治學習興趣,而且容易打擊學生道德與法治學習的積極性。為了引導學生對“自由”“平等”的概念進行思辨、研討,筆者準備了幾個與思辨內容息息相關的社會熱點事件,以激發學生的思辨興趣,調動學生的思辨積極性。針對這些具體的事例,筆者引導學生思考“言論的自由與不自由”“行動的自由與不自由”等相關的道德與法治課程議題。在此基礎上,筆者還讓學生從相關的法律規定等出發進行思辨。豐富的道德與法治議材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發學生的思考,讓學生積極表達自己的觀點。
議材是學生開展議題式學習的支撐。教師要豐富道德與法治課程的議材,為學生提供搜集議材的時間和空間,引導學生對搜集的議材進行加工、完善,借助議材讓學生開展議論、研討,讓學生體會到議題式學習的成就感和喜悅。
四、議程:議題式教學的展開
議題式教學要求教師規范學生的議程。議題式教學不是簡單地讓學生對話,而是要引導學生進行思辨。議題式教學要有清晰的線索、脈絡,議程應與議題、議境、議材相匹配。從某種意義上說,無論是議境的創設還是議材的挖掘,都是為了完善、優化學生的議程。議程是學生開展議題式學習的核心,是學生議題式學習的具體開展、實踐過程。議程的科學與否往往決定著學生議題式學習整體效能的高低。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要將議題、議境、議材等融入議程中,讓議程規范化、有序化,同時設計具有階梯性的議程,引導學生逐步深入議論。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要精心設計、謀劃議程,從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出發,指向學生道德與法治素養的發展。教師可以通過設計問題鏈、問題串、問題群來引導學生展開結構性、系統性、整體性思考,通過設計任務串、任務群來引導學生逐步深入探究。比如,在教學部編版道德與法治八年級下冊“理解權利義務”這部分內容時,筆者創設情境來引導學生進行思辨:“李某的電動車被人偷走了,他報案后開著汽車沿路尋找自己的電動車。當他看到王某騎著自己的電動車時便踩油門追趕,致使逃離中的王某摔成重傷。王某將李某告上法庭,要求李某賠償醫藥費、營養費、誤工費等共計18萬元。你怎樣看待這件事情?”在教學中,筆者讓學生獨立思考,在組內進行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有的學生認為,王某偷了李某的電動車,摔成重傷“罪有應得”;有的學生認為,李某也有一定的責任,他不應該開汽車追趕王某,這一行為有一定的危險性,他應該報警;還有學生認為,王某偷東西,李某駕車追回屬于正當防衛,李某不負任何責任;等等。在學生思辨的過程中,筆者及時跟進,及時介入,適度點撥學生,對學生的道德與法治思辨進行引導。通過思辨,學生深刻地認識到公平、公正的內涵,以及科學立法、嚴格執法、自覺守法的重要性等。
議程是學生展開思辨、討論的過程。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應當圍繞議題,創設議境,應用議材,精心設計議程,讓學生積極展開思辨、討論。在此過程中,教師要讓學生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從而提升學生的議題式學習質量,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設計規范的議程能讓學生在思辨、議論的過程中深入探究道德與法治知識。
結語
議題式教學旨在引導學生在道德與法治課程學習中把握基本事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等相關知識,培育學生的道德觀念、人文觀念、價值觀念、法治意識、公共參與素養等,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方式。在議題式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提升議題的質量,創設合適的議境,同時也要豐富相關的議材,規范議論、思辨的流程等,讓學生在“議”中思,在“議”中探,在“議”中學,有效培養學生的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沈雪春,李育民,楊真.實踐與反思:議題式教學案例研究[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總社有限公司,2022.
[2]陳式華.論思想政治學科“政治認同”核心素養的培育[J].中國德育,2017(7):67-70.
[3]戴慧.簡論道德與法治學科關鍵能力及培養策略[J].中小學德育,2021(8):6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