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柳
[摘要]廣西非遺飲食資源豐富,且兼具民族性、多樣性和獨特性。廣西非遺飲食文化的國際傳播能夠促進中國-東盟的文化交流并且助推廣西經濟發展。在新媒體廣泛應用的今天,如何讓新媒體賦能廣西非遺飲食文化的國際傳播是亟待研究的重要課題。在新媒體背景下,廣西應通過構建“政府主導、全民參與”的國際傳播格局,深度挖掘地方特色,打造品牌KOL,拓寬傳播渠道,建設人才隊伍等方式提升廣西非遺飲食文化的國際傳播力,提升廣西的美譽度和知名度,樹立良好的廣西形象。
[關鍵詞]廣西非遺飲食文化;新媒體;國際傳播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針對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做出了重要部署:“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新媒體區別于傳統媒體,其是利用數字技術、網絡技術通過電腦、手機、數字電視機等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和娛樂服務的傳播形態。新媒體具有傳播與更新速度快,信息量大,內容豐富,互動性強等優勢。因此,我們可以利用新媒體建設完善的國際傳播體系,促進國內外文明交流互鑒,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一、廣西非遺飲食文化的概況
“民以食為天”道出了數千年來美食在華夏兒女心中的重要地位。廣西飲食文化源遠流長,從柳江通天巖、白蓮洞、來賓麒麟山等早期洞穴遺址發現的動物化石、燒骨、燒火遺跡等可知,廣西飲食文化最早可追溯到舊石器時代。經過漫長的歷史演進,廣西逐步形成了“以稻食物為基礎、原汁原味、多民族融合、喜食酸味”的飲食文化。廣西非遺飲食則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廣西地理、歷史、氣候、風情民俗的剪影,是廣西文化的重要載體。
廣西非遺飲食指被收錄在廣西壯族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中的國家級和自治區級與飲食相關的傳統技藝或民俗。截至2023年,廣西壯族自治區擁有包含柳州螺螄粉制作技藝、桂林米粉制作技藝、龜苓膏配制技藝、六堡茶制作技藝在內的四項飲食相關的國家級非遺傳統技藝以及瑤族油茶習俗、壯族霜降節食用“迎霜粽”、壯族三月三食用五色糯米飯、京族哈節食用“白糍糕”等多項國家級非遺民俗,其中,壯族霜降節更是作為“中國二十四節氣”的擴展項目于2016年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遺代表作名錄。廣西自治區級飲食相關的非遺傳統技藝更是多達107項,如天等壯族五彩糍粑制作技藝、龍舟沙糕制作技藝等。由此可見,廣西非遺飲食資源豐富,且兼具民族性、多樣性和獨特性。
二、廣西非遺飲食文化國際傳播的重要性
廣西非遺飲食文化的國際傳播主要是相關部門通過文字印刷、視頻、音頻、電子媒介等渠道,向國外受眾傳遞廣西非遺飲食文化的各種信息,讓國外受眾了解廣西非遺飲食文化,從而促進廣西非遺飲食文化的海外傳播,講好廣西故事,傳播好廣西聲音,向世界展現一個立體的、多樣的廣西。
(一)促進中國-東盟文化交流
飲食作為中國文化的載體,一直被國際民眾認為代表中國文化。這說明飲食文化在提升國家影響力、樹立國家形象、促進交流等方面的作用不可小覷。歷史上,廣西少數民族與東南亞多個民族同宗同源[1]。地理上,廣西是我國與東盟國家水陸相鄰的省份,山水相連造就了相似的民族文化、生活習俗和飲食習慣。因此,廣西在與東南亞國家的文化交流上有著獨一無二的優勢。廣西非遺飲食文化作為廣西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廣西與世界交流的媒介。相關部門實現廣西非遺飲食文化的國際傳播能更有效地促進廣西與東盟國家進行深入、廣泛的文化交流,增強廣西文化的國際影響力,提升廣西的美譽度和知名度,樹立良好的廣西形象,推動中國—東盟文化交流與合作。
(二)助推廣西經濟發展
廣西非遺飲食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和良好的經濟效益。以柳州螺螄粉為例,自2016年廣西螺霸王食品有限公司獲得全國首個螺螄粉出口資質以來,截至2022年末,短短六年間柳州螺螄粉已遠銷全球20多個國家和地區,實現出口額8300萬美元。習近平總書記在參觀柳州螺螄粉生產聚集區時更是稱贊道:“真是令人驚奇!小米粉搞出這么大規模的產業來不容易,值得好好研究總結。”廣西非遺飲食的國際傳播給廣西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這也說明廣西非遺飲食在世界范圍具有巨大的發展空間和廣闊的前景。2022年,廣西啟動區內首個預制菜產業基地,并計劃建成中國—東盟預制菜產業基地。實現國際傳播的廣西非遺飲食有望通過中國—東盟預制菜產業鏈將文化輸出轉化成商品輸出,提高經濟效益,助推廣西經濟發展。
三、廣西非遺飲食文化國際傳播存在的問題
(一)國際傳播主體單一
廣西非遺飲食文化的國際傳播逐漸受到各方重視,相關部門須應用“請進來”和“走出去”的雙渠道,增加廣西非遺飲食在國際上的曝光率。如桂林市邀請來自不同國家的體驗官體驗恭城油茶、桂林米粉和平樂柿餅的制作,并發布“老外帶我游桂林”系列視頻。梧州市在馬來西亞、泰國等7個國家連續舉辦“茶船古道·新絲路”梧州六堡茶行銷全球活動,開展“茶船古道·六堡茶發展高峰論壇”等推介活動。柳州市多次推出中英文短視頻如《紫氣東來—中國“龍城”紫荊香》和《粉紅天下—一碗中國米粉的逆襲》,通過一碗飄香四溢的螺螄粉向世界遞上柳州名片。但是,廣西非遺飲食文化國際傳播的主體相對單一,國際傳播行為主要由政府或者官方媒體主導,其他傳播主體如社會團體、民間組織、企業學校、公民個人等參與程度較低,主動參與的意識不強、積極性不高。雖然政府和官媒積極投身于廣西非遺飲食的國際傳播,但是由于國際傳播的相關機制尚未完善,即便政府積極牽頭開展國際傳播活動,在其他傳播主體缺位、各主體間配合程度較低的情況下,國際傳播也很難發揮整體的集聚效應,傳播效能大大降低。
(二)國際傳播載體受限
傳播渠道是連接傳播者和受眾的橋梁。雖然廣西非遺飲食文化的國際傳播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是在大多數情況下,廣西非遺飲食文化的對外宣傳多以各地級市為單位單打獨斗,未形成以點帶面、整體出擊的態勢。由于地級市在國際傳播工作中存在平臺資源匱乏、文化載體單一、工作手段固化等問題[2],傳播渠道局限于電視、報紙等媒體,難以突破瓶頸,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廣西非遺飲食文化的國際傳播效果。
(三)國際傳播內容單調
在新媒體時代,影視化作品無疑是宣傳廣西非遺飲食文化最有效的方式。短短幾分鐘的視頻能夠讓國外受眾初步認識廣西非遺飲食,感知廣西非遺飲食文化,并產生進一步了解廣西非遺飲食文化的興趣。但是,根據針對多部介紹廣西非遺飲食的視頻分析可發現,在這些短片中廣西山水風景、山歌對唱、民族舞蹈等元素重復出現。毫無疑問,山清水秀、多元的民族文化等都是廣西的特色,但是在廣西非遺飲食文化的介紹片中,濃墨重彩的山水描繪和民族歌舞則會產生主題不明晰、立意不準確等問題。同時,多種元素的反復出現會讓受眾產生審美疲勞。
(四)缺乏懂非遺、會語言的國際復合型人才
非遺涉及民俗學、民族學、歷史學等多重學科,當非遺進入國際傳播領域時,又會與社會學、翻譯學、傳播學、跨文化研究等學科產生緊密交集[3]。在廣西非遺飲食文化國際傳播的跨文化交流活動中,傳播者不僅要精通他國語言,能用他國語言展示廣西非遺飲食的歷史淵源、制作原料、制作技藝及其中蘊含的文化,更要了解他國文化,巧妙地幫助國外受眾消除不同背景文化帶來的理解屏障。這對傳播者的語言水平、非遺文化知識儲備和跨文化交際能力提出了極大的挑戰。懂非遺、會語言的國際復合型人才的缺乏嚴重影響廣西非遺飲食文化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的步伐。
四、新媒體賦能廣西非遺飲食國際傳播的路徑
(一)構建“政府主導,全民參與”的國際傳播格局
在新媒體時代,國際傳播的主體趨于多元化和廣泛化,政府機構、公民個人等都是國際傳播的主體。一方面,政府在國際傳播中具有毋庸置疑的權威性和專業性,能夠不斷提升國際傳播效能;另一方面,每個人都可以成為非遺故事的講述者,全民參與可以拓寬廣西非遺飲食文化國際傳播范圍。在廣西非遺飲食文化國際傳播過程中,政府應占據主導地位,建立國際傳播制度、完善國際傳播體系,發揮引領作用。政府牽頭,利用官方媒體旗下的媒體中心,搭建融合自媒體、互聯網、人工智能、VR、AR等新興技術的媒體平臺,加強對社會團體、民間組織、企業學校、公民個人等傳播主體的引導,鼓勵他們積極參與廣西非遺飲食文化的國際傳播,構建“政府主導,全民參與”的國際傳播格局,打造多層次、多視角、立體化、多元化的傳播體系,提升廣西非遺飲食文化國際傳播的引領力、傳播力和影響力。
(二)深度挖掘地方特色,打造品牌KOL
KOL(Key Opinion Leader)譯為關鍵意見領袖,即在某一領域占據突出地位,具有強大影響力的人或組織。李子柒便是一名廣為人知的KOL,其在Youtube上擁有1760萬粉絲,發布的一條關于螺螄粉制作的視頻播放量高達8287萬次。由此可見,KOL在非遺文化傳播中具有巨大影響力。另一名以宣傳云南特色飲食為主的KOL“滇西小哥”在Youtube也擁有1020萬粉絲,其多條視頻的播放量超千萬。以宣傳廣西鄉村生活、飲食為主的視頻博主“玉林阿婆”在Youtube的粉絲量為47.7萬人。相較而言,廣西未出現能夠代表廣西特色、宣傳廣西特色飲食文化的KOL。廣西在歷史文化、自然風貌、地域特色、人文內涵等方面都獨具特色,因此我們要深度挖掘廣西地方特色并有機融合,打造屬于廣西本土的品牌KOL,向世界展示壯美廣西、人文廣西。
(三)善于利用海外社交平臺,拓寬傳播渠道
隨著5G時代的到來,“媒體社交化”趨勢不斷增強,社交媒體已經成為國際傳播的重要途徑[4],廣西非遺飲食文化的國際傳播不能僅限于電視、報紙等傳統渠道,更應注重海外社交平臺如TikTok、Facebook、Instagram、Youtube等平臺的傳播。根據文旅產業指數實驗室發布的2022年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海外短視頻平臺上的影響力報告,TikTok上中國非遺相關內容視頻播放總量目前逾308億次。國外受眾通過TikTok認識中國非遺文化,感受中國非遺文化的魅力。曾經遠離生活、缺乏活力的非遺通過短視頻等新興媒介如獲新生。在廣西非遺飲食文化的國際傳播中,相關部門應當善于利用海外社交平臺,以廣西非遺飲食文化為主題在海外社交平臺創建獨立賬號并設置專人運營管理,主要發布廣西非遺飲食的發源、制作過程、食用方式等內容,以最直觀的短視頻形式,跨越語言交流的障礙,促進廣西非遺飲食文化傳播。
(四)建設人才隊伍,打造國際傳播主力軍
發揮群眾傳播優勢的關鍵是讓群眾有能力創作出有價值的文化產品。群眾傳播雖然范圍廣、速度快,但是也存在內容較為隨意、零散等問題。為了最大限度地發揮群眾傳播的優勢,相關部門須加強人才培養,針對廣西非遺飲食文化內容給予素材指導、技術支持、語言培訓等,讓他們能講解、會拍攝、懂非遺。相關部門應積極與當地高校開展合作,依托高校成立的相關科研中心,加強廣西非遺飲食的保護與再開發,例如:柳州職業技術學院成立螺螄粉產業學院;廣西現代職業技術學院成立廣西河池粽子產業學院。相關部門應聯合當地高校加強對大學生的培養,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將廣西非遺飲食文化融入專業課程中,打造一支具有國際視野、跨文化交際能力,專業基礎扎實,熟悉廣西非遺飲食文化的高素質專業隊伍。
五、結語
在新媒體時代,想要促進廣西非遺飲食文化在世界范圍內的廣泛傳播,相關部門需要深刻認識到廣西非遺飲食文化在國際傳播中存在的問題,結合時代發展的需求,通過構建“政府主導、全民參與”的國際傳播格局,深度挖掘地方特色,打造品牌KOL,拓寬傳播渠道,建設人才隊伍等策略,提升廣西非遺飲食國際傳播的引領力、傳播力和影響力。
[參考文獻]
[1]應鑫晨,班蓓.“一帶一路”背景下廣西非遺民俗文化節慶旅游資源的國際傳播力研究[J].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全文版)社會科學,2022(12):50-54.
[2]劉會敏,戴曉翔,李蕙君.地方媒體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意義及路徑探析[J].新聞愛好者,2022(12):80-82.
[3]雷雨晴.跨文化視域下廣西非遺的國際傳播:以“壯族三月三”為例[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22(20):166-170.
[4]鐘新,令倩.全民外交:中國對外傳播主體的多元化趨勢[J].對外傳播,2018(0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