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剛
摘? 要:公安院校作為公安隊伍培育后備力量的重要搖籃,必須堅決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辦好思政課的指示要求,把講政治貫穿到教書育人的全過程,切實幫助學生扣好“第一粒扣子”。計算機基礎課程思政元素尚待挖掘,課程思政資源開發與研究實施的建設體系尚未完善統一,部分師生還沒有將思政教學轉化為潛意識,這些都嚴重影響到該課程思政教育的落地。文章以該課程為研究載體,探析課程思政元素,研究實施思政建設的方法路徑,以期為計算機學科以及其他專業課思政建設提供參考借鑒。
關鍵詞:公安院校,課程思政;育人效果;思政元素;路徑探究
中圖分類號:G642?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3)27-0072-04
2020年5月,教育部印發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簡稱《綱要》)明確指出,構建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必須貫通思想政治工作體系,深入挖掘各類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讓學生通過學習,塑造良好品格,努力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1]。課程思政是一種新的教育理念,它是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課程教學和改革的各環節、各方面,從而實現潤物無聲的德育[2]。公安院校是培養公安事業接班人的重要陣地,肩負著公安教育工作中的政治責任。全面加強課程思政建設,開展忠誠教育、塑造忠誠警魂,對提高公安隊伍的整體教育質量和發展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一、公安院校計算機基礎課程開展課程思政建設現狀分析
(一)從課程思政實施的教學角度看
公安院校計算機基礎課程思政中教學目標的制訂還不夠準確,未能與學生學習效果和思想政治教育情況緊密結合,很多時候沒有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標做出明確規定,教學中沒有充分融入思政元素。在教學過程中還是以傳統的“教師示范、學生模仿”為主,學生自主學習解決問題的場景設計不夠多,學生科學素養、理性思維培養不充分,教師利用新型教育形式和智能化的教學載體還未大規模普及[3]。課程教學效果的評價較為單一,主要還是側重于對學生知識掌握和技能水平的考核,對學生德育水平的考查、對教師課程思政教學效果的評價機制都需要進一步明確。
(二)從課程思政實施的主客體角度看
教師作為課程思政實施的主體,其作用無可替代。公安院校專業課教師普遍具有思政教育的意識,但思政育人能力與思政教育意識相比有所欠缺,缺乏對課程思政元素的挖掘能力,在教學活動中不能以恰當的方式融入適合的思政元素。當課程思政吸引力不足、思政育人效果不佳時,有些教師漸漸會失去對課程思政建設的投入熱情。
學生作為課程思政實施的對象,由于應試教育根深蒂固的影響,學生功利性地以課程分數作為自我評價結果,不太注重專業課中思政內容的學習。由于公安院校相對地方院校而言就業壓力較小,很多學生沒有樹立遠大目標,在校期間只注重完成學業,缺乏大局意識、奉獻精神、協同合作等價值觀的引導。公安院校的學生普遍具有一定的思想政治意識基礎,具有家國情懷、社會責任的思想覺悟,但專業課中工匠精神、科學方法等職業素養的培養尚顯不足。
二、公安院校專業課實施課程思政的原則
(一)科學性原則
在實施中要遵循教書育人的規律、思想政治工作的規律、學生成長的規律。在實際教學中,有的教師僅從自身對知識的認知和教材的把握出發去設計和開展教學活動,忽視和誤解了學生自身的認知特點和認知水平,有的思政案例生搬硬套、題不對文,這些都只會導致課程教學效果不佳。因此,必須以科學理論為指引,以科學方法為支撐,合理運用各種教學手段來實施教學。
(二)動態性原則
課程思政建設是一項長期的重要任務,在這個過程中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教師必須不斷創新發展思路和落實舉措,把持續創新的要求貫穿于課程思政落實工作的各個方面。教學設計要推陳出新,結合思政特點巧妙設計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教學案例必須緊跟時事熱點,既特色鮮明又有說服力,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保持課堂注意力,有效達成教學目標。
(三)特色性原則
公安院校在開展課程思政的過程中,更要注重思政教育的特色性原則。在梳理各類課程蘊含的思政教育元素時,要結合我國國情、時代背景、公安特點,凸顯民族精神、傳統文化、紅色基因。教師要做到立德正行、言傳身教,不僅要將思政教育體現在各個教學環節中,而且要在生活和工作中樹立良好的人格素養、意志品質。
三、公安院校計算機基礎課程思政元素探析
《綱要》提到,要“重科學思維方法的訓練和科學倫理的教育,培養學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學高峰的責任感和使命感”[1]。基于計算機專業的理工科特點和《綱要》中的指導意見,可以粗略歸納出計算機基礎課程的幾個關鍵思政元素,主要包括:工程倫理(職業道德、職業規范)、科學方法(辯證思維、創新意識)、工匠精神(精益求精、責任意識)、家國情懷(科技報國、使命擔當)[4]。
在依據教學大綱的基礎上,對各章節比較適合融入思政元素的知識點逐一進行分析,發掘知識點與思政教育之間的關聯,在教學活動中使用合適的教學方法,以案例為切入點,將育人功能柔和自然地體現在課堂教學中。以計算機組成和計算機網絡與技術章節為例,列舉出各知識點所蘊含的思政元素如表1,表2所示[5]。
四、計算機基礎課程實施思政教育的路徑
緊密結合課程特點和建設要求,凝練課程中的核心價值觀,找準課程中的思政映射點和融入點,基于教學目標的剛需性、教學內容的思政鮮活性和教學評價的思政底線,開展課程思政工作,課程教學模式如圖1所示。
(一)針對新工科教育要求,積極調整課程目標
針對課程思政的要求,對課程教學目標進行適當調整,增加價值塑造和工程倫理作為能力指標,將科學理念、責任意識、愛國主義精神等思政元素融入課程教學中,通過講述國人在計算機學科各個領域所做出的貢獻和努力,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激發其榮譽感和使命感,培養家國情懷和國際視野,牢記作為新時代新青年的使命擔當。引導學生樹立通過科技發展推動人類進步的理想信念,將個人前途命運與國家民族前途命運緊密結合在一起的決心。選擇和制訂合適的教學策略,提升課堂教學有效性,注意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科學思維、溝通能力和協作精神,培養自我管理和自主學習能力,提高個人綜合素質。
(二)緊密結合課程內容,將德融入教學內容
該課程的教學內容可分為基礎、綜合和系統創新三個部分,分別對應布魯姆定義的三個教育目標:知識點、能力點和素質點。教師要在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中融入價值觀引導,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經過認真調研、分析和設計,融入以下主要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對價值觀進行引導。例如,在基礎內容的講解時,在介紹圖靈獎得主和計算機科學家的過程中引入介紹圖靈獎獲得者姚期智毅然放棄美國國籍恢復中國國籍的事跡,樹立學生的愛國精神;在介紹計算機發展過程中突出講述中國計算機科學家的成就以及現實存在的差距,激勵學生愛國之心,以報國為己任;在講授計算機網絡時,加入對我國互聯網企業的介紹,例如阿里、騰訊等,讓同學們增加對國內互聯網行業的了解,介紹中國網絡技術在國際上的地位和影響力,增強民族自豪感。在綜合設計部分,增加對應用環節的教學實踐,要求學生利用現實生活中的問題進行實踐,指導學生利用課程相關知識完成實踐應用,實現了教學、實踐、應用的閉環。在系統創新環節,有選擇地拓展教學內容,組織學生進行討論,深入分析問題,細化知識要點,培養學生精益求精的精神。思政建設是一個動態實施的過程,相關素材、案例需要根據環境的變化發展予以調整。例如,當華為在國際上受到不公平待遇時,適時補充華為艱辛創業史,發起相關課堂研討,讓學生堅定樹立愛國信念,明確目標方向;當美國出臺對中國人工智能企業、人才的各種壓制措施時,對中國人工智能的產學研現狀進行相應介紹,客觀介紹其優勢和相對劣勢,讓學生了解國際競爭的由來,激發奮斗動力。
(三)創建真實情境氛圍,讓學生融入教學活動
融入課程思政的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是“學、思、踐、悟”的過程,在教學過程要實現黨史學習與理論學習相結合、歷史與現實相結合、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多維度融合。在學而思、思而踐、踐而悟的迭代反復過程中,將課程思政融入課堂教學全過程,真正做到學以致用、用以促學、學用相長。在課程學習中,通過深度挖掘來提煉計算機課程體系中所蘊含的思想價值和精神內涵,以案說理、以理說法,以感人事跡和專家典范激勵學生,將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愛國主義精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職業道德融入教學內容,應用到課堂實踐中,從而實現該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比如,在組織“計算機逐夢史”這個專題的教學時,教師要對教學案例進行精心篩選,設計教學環節,選出典型的計算機發展史作為導入,然后組織學生圍繞我國計算機發展,討論我國計算機發展的日新月異,并與中國夢有機統一。最后,總結升華,達到讓學生感受到祖國強大,增強民族自豪感,追尋自身奮斗目標的教學目的。
五、提升教學實踐效果的建議
在課程教學中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將思政教育貫穿于教學體系當中,力求學生思政素質水平穩步提高,這是一個長期實踐的過程。針對此,提出以下三點教學建議[6]:第一,重點研究教學體系構建。要重新審視課程教學目標,重新修訂課程教學大綱與學生培養目標,細化知識點的思政元素,尋找合適的切入點,將課程思政與教學機制密切融合,增加專業課“思政味”,形成“調結構、提質量、建體系”的課程思政教學體系。第二,創新教學方法模式。推動育人方式和育人模式創新變革,尋找課程教學新路徑,發揮思政教育的柔性引導,提高學生積極參與性,激發學生創造性學習的熱情,引導學生對價值觀、傳統文化、愛國情懷的思考,弘揚正能量。第三,建立和完善課程思政考核制度。在原有課程評價的基礎上,將德育效果作為重要評價指標納入評價體系中,加強頂層設計,將過程性考核與結果性考核相結合,建立“重學習態度、重學習過程、重綜合素質”的多元化評價體系,鼓勵學生開展自我思政教育評價,獲得客觀真實的評價結果。
六、結語
計算機基礎課程要長期開展課程思政式的教學,構建專兼結合、政治過硬的教學師資隊伍是基礎,深入挖掘課程思政元素并與知識點有機結合是關鍵,創設情景環境、產生情感共鳴、夯實思想根基是根本。教師除了要系統地學習思想政治知識外,還需要將思想政治意識作為應有之義,極力打造思想教育功能。學生應努力適應思政式教學新模式,主動學習體會課程知識與思政元素之間的密切聯系,學深悟透、深化認識,加深對課程內容的理解,把強化意識形態放在課程學習的重中之重,增強做好新時代意識形態工作的思想基礎和行為自覺,學思踐悟、探索實踐。公安院校要落實專業課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挖掘各學科潛在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推動課程思政教學科學化、合理化、規范化,打造課程思政金課,力求將思政育人深入融入每一門專業課程中。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 教育部關于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通知[EB/OL]. (2020-06-06). http://www.gov.cn/zheng ce/zhengceku/2020-06/06/content_5517606.h t m.
[2] 高德毅,宗愛東. 課程思政:有效發揮課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選擇[J]. 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7(01):31-34.
[3] 盧文忠. 公安院校課程思政的教學應用探究——以治安學導論課程為例[J]. 貴州警察學院學報,2022,34(01):123-128.
[4] 何花. 工科大學生課程思政實踐研究——以四川地區理工類院校為例[D]. 成都:電子科技大學,2021:16-18.
[5] 張彥斌,林萍. 課程思政在“計算機網絡實驗”課程中的探索與實踐[J]. 教育教學論壇,2022(16):90-94.
[6] 路涵旭. 課程思政視域下專業教師與思政教師協同育人路徑研究[D]. 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21:35-52.
(薦稿人:唐定裕,昭通學院體育學院副教授)
(責任編輯:淳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