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社會責任是高中生物核心素養的四大要素之一。在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中,培養學生社會責任素養的落腳點極多。文章從科學實驗探究、科學議題討論、科學調查研究、教學情境創設四個方面,對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有效培養學生社會責任素養的具體做法展開探究。
關鍵詞:社會責任素養;高中生物;生物教學
基金項目: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1年度一般規劃課題,課題名稱:“基于社會責任感建立的高中生物教學創新實踐研究”的研究成果(課題立項號:GS[2021]GHB0764)。
作者簡介:蒙秋燕(1982—),女,甘肅省金昌市永昌縣第二中學。
《普通高中生物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對高中生的社會責任素養進行了解釋,主要包括四個方面:造福人類的態度與價值觀;運用生物學知識、方法關注社會議題,解決生活問題;踐行可持續發展觀,積極參與環保與科學實踐;主動宣傳關愛生命的觀念,崇尚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這些都是學生在生物課程學習過程中需要形成與發展的品格能力,也是高中生物課程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高中生物教師以培養學生社會責任素養為導向進行教學組織與優化設計,不但能夠深化學生對生物知識的感悟,而且能促進高中生生物核心素養的發展。
一、關注獲得,圍繞現實問題展開科學實驗探究
科學實驗探究是高中生物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獲得真實體驗、知識與能力的重要途徑[1]。在以培養學生社會責任素養為導向組織科學實驗探究活動時,教師可在緊密圍繞課程核心教學內容的基礎上,以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為主題,引導學生展開項目化的科學實驗探究學習,讓學生在真實問題情境中學習知識內容,鍛煉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幫助學生實現深度學習,形成良好的社會責任感。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光合作用與能量轉化”一課時,教師便可在學生理解與掌握植物光合作用原理、光合作用光反應與暗反應兩個階段的基礎上,讓學生圍繞“如何打造氧氣城市?”這一現實問題展開合作探究與討論。結合本課知識內容與初中生物學知識,學生能夠很快明確這一問題的解決思路,即增加城市綠植面積。但在探索“提升植物光合作用強度”這一方面,學生則會出現一些困惑,對此,高中生物教師可組織學生圍繞“環境因素對光合作用強度的影響”這一議題進行科學實驗方案設計與科學實驗操作。以“探究光照強度對植物光合作用強度的影響”科學探究實驗為例,具體內容如下。
【提出問題】光照強度會對植物光合作用強度產生影響嗎?
【提出假設】光照強度提高,植物光合作用強度也提高,反之,植物光合作用強度降低。
【實驗設計】
1.準備材料:直徑0.6cm打孔器、注射器、15W的LED臺燈、燒杯、綠葉。
2.實驗步驟:
用打孔器在綠葉上打出40片直徑為0.6cm的圓形小葉片。
將圓形小葉片置于裝有清水的注射器中,在排出注射器殘留空氣后,用手堵住注射器前端小孔并緩慢拉動注射器活塞,排出圓形小葉片中的氣體(重復2—3次)。
將處理過的圓形小葉片置于裝有清水的燒杯中,并放在黑暗處備用。
在4只燒杯中倒入體積相等且富含CO2的清水。
在每只燒杯中放入10片圓形小葉片,并將4只燒杯分別置于強、中、弱、無四種光照下。
在光照40 min后,觀察與記錄不同燒杯中圓形小葉片的浮起數量。
【實驗結論】觀察實驗現象可發現,無光照的小燒杯中僅有1片圓形葉片浮起;弱光照下的小燒杯中有3片圓形葉片浮起;中光照下的小燒杯中有6片圓形葉片浮起;強光照下的小燒杯中有10片圓形葉片浮起。由此可得出結論:光照強度越強,植物光合作用強度就越強。
在學生基于自己的猜想與假設開展合理的科學實驗探究并總結出正確的實驗結論后,高中生物教師要有意識地將學生的注意力轉移到“如何打造氧氣城市?”這一現實問題上,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科學實驗探究結論與已知生物學知識,站在生物學科的視角上進行解答:打造氧氣城市需要把握兩大要點,一是加強城市植樹工作,增加城市的綠植面積;二是從光照、溫度、水、CO2等角度,為植物光合作用強度的提升提供良好條件。通過這樣的科學實驗探究,學生不但能夠更加深刻地認識到細胞呼吸、光合作用等知識與實際生產、生活之間的密切聯系,而且能夠在利用生物學知識解決現實問題的過程中,提升生態意識、環保意識以及健康生活觀念等素養[2]。
二、注重分析,圍繞社會熱點展開科學議題討論
參與個人與社會事務的討論是學生社會責任意識形成的基礎。高中生物教師在培養學生社會責任素養時,可依據高中生的認知經驗水平與思維能力選擇社會熱點議題,讓學生通過自主整合資料、查閱相關信息、合作討論交流等方式進行科學議題討論,以此將生物學科與現實社會緊密聯系起來,在促進學生思辨能力發展的同時,讓學生學會用生物學思維正確分析與闡釋社會熱點問題[3]。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高中生物選擇性必修三“轉基因產品的安全性”一課時,教師便可在學生了解轉基因技術相關知識的基礎上,以人們熱議的“轉基因食品安全問題”為話題引領學生在生物課堂中展開科學議題討論。
首先,教師可利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展示各式各樣的轉基因食品圖像,如轉基因啤酒、轉基因食用油、轉基因蔬果等,讓學生通過圖像感知轉基因技術在人類生產、生活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同時,教師也可為學生呈現人們在食用轉基因產品后生病的真實案例,并以“轉基因食品是否安全”為主題引發學生的討論。然后,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論點將學生分為認為轉基因食品安全的正方與認為轉基因食品不安全的反方,并鼓勵雙方學生通過社會調研等方式搜集資料,在課堂上進行辯論與探討,從而讓學生學會理性地看待轉基因技術,學會科學辨析。最后,在學生圍繞“轉基因食品是否安全”這一社會熱點進行討論后,教師可為學生布置“如何正確看待轉基因產品的安全性?”“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科學挑選轉基因食品?”等與生物技術息息相關的議題,以此開闊學生的生物學習視野,讓學生從多個維度獲取更多的知識信息,最終形成崇尚科學、尊重倫理、尊重生命等社會責任素養。
三、重視創生,圍繞環境保護展開科學調查研究
創造、生成是高中生需要在生物課程學習中形成的優秀品質。但由于高中生的思維能力與認知能力還不夠強,其在實際的生物課堂中很難實現真實學習、有效學習,無法深入掌握相應的生物知識,因此其創生能力發展會受到一定的影響。為有效解決這一問題,并讓學生深度理解生物知識,高中生物教師可以學生所熟悉的環保、節能話題為切入點,組織學生圍繞環境保護、節能減排、綠色生活等展開科學調查研究,讓學生通過設計方案、展示學習成果等環節獲得真實的學習體驗,并實現環保意識、習慣與能力的養成[4]。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選擇性必修二“人類活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一課時,教師便可在學生初步了解當前全球性生態環境問題對生物圈穩態以及人類生存與發展所造成的威脅后,向學生提出“我們的家鄉是否也存在環境污染問題?這些環境污染問題是否已經影響我們的正常生活與生命健康?”等問題,讓學生在問題的驅使下展開討論,以此來活躍高中生物課堂氛圍,激活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從多個維度對當地環境污染問題進行探討,深刻認識到環境污染對人類的危害。在此基礎上,教師還可從學生的回答出發,讓學生任選一個角度進行相關調查,并制訂相應的環境保護計劃。
以調查當地湖泊水污染問題為例,一方面,學生可以實地考察當地湖泊周邊排污情況的方式了解人類活動對水質所造成的影響,以問卷調查的方式了解本市市民、本市工廠在用水、排水等方面所存在的不環保行為,并針對所發現的環境污染問題,制訂一個可行的水資源保護計劃;另一方面,學生可采集水樣送到實驗室檢測,并將檢測結果與相應標準進行對比,同時向當地的生態環境管理部門提交一些解決當地水質污染問題的可行建議。
在學生科學調查研究活動結束后,教師還可為學生布置“如何響應低碳生活號召?”“如何節約水資源,如何保護瀕危動物?”等與環保息息相關的學習任務,在增加學生科學探究深度、開闊學生生物知識探索視野的同時,讓學生在科學調查、收集文獻等活動中實現知識到素養、能力、意識以及社會責任感的有效轉化,學會在現實生活中積極踐行保護自然、保護動物、節約用水等環境保護行為,進而形成可持續發展的綠色生活理念。
四、側重理解,圍繞人生價值實現展開教學情境創設
認識生命、尊重生命、保護生命、理解生命意義、實現人生價值是高中生物學課程教學經久不衰的教學主旋律[5]。在以培養學生社會責任素養為導向進行教學設計與組織教學活動時,高中生物教師也可基于這一學科教學主題為學生創設教學情境,讓學生在充分把握生物學概念、原理的基礎上,形成正確的生命觀念,對自己、他人的生命內涵、人生價值形成正確的理解,學會關愛生命、尊重生命。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選擇性必修二“生物多樣性及其保護”一課時,教師便可為學生講述我國科學家屠呦呦從黃花蒿中提取青蒿素的事例、我國科學家袁隆平傾盡一生培育雜交水稻的故事、我國科學家利用人工授精和胚胎移植等生物技術保護珍稀瀕危動物的實例,從而讓學生切實感受到我國科學家為實現自身人生價值以及保護生物多樣性所做出的貢獻。
在此基礎上,教師還可利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呈現人類濫捕亂獵導致野生大熊貓種群數量大大減少、中華鱘瀕危等反例,為學生創設沖擊感更強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對生物的關愛與保護意識。同時,教師可鼓勵學生自主收集與整理資料,探討生物多樣性喪失會對人類產生哪些影響,促使學生理解植物、動物與人類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主動地將在保護生物多樣性上做出卓越貢獻的科學家視為榜樣,展開更為深入的科學探究,從點滴做起,踐行保護生物多樣性的行為,并主動向他人宣傳關愛生命的觀念與知識,最終實現人生價值,增強社會責任感。
創設情感與知識相互融合的生命教育情境,并結合著名科學家真實事例對學生的生命觀念進行塑造,不但能夠有效調動與激發學生的真情實感,促使學生全身心投入學習,而且能讓學生在感受生命價值、體悟生命意義的過程中形成社會責任意識,發展生物核心素養。
結語
總而言之,以培養學生社會責任素養為導向組織高中生物課程教學活動,更有利于學生崇尚科學、尊重生命、保護環境、造福社會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形成,這對處于三觀建立、認知形成關鍵期的高中生而言有著驅動個人健康成長、終身發展的現實意義。因此,肩負立德樹人、培根鑄魂根本教育任務的高中生物教師必須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加大對學生社會責任素養的培養力度,從積極挖掘與開發教育元素入手,進行教學活動的合理優化、教學形式的有效創新,以此來讓學生在充分參與、積極挖掘、踴躍探究生物學知識的過程中形成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成長為有擔當、有理想、有抱負的時代新人。
[參考文獻]
余霞. STSE教育理念下高中生物學社會責任培養的教學實踐研究:以必修一《分子與細胞》為例[D].阜陽:阜陽師范大學,2021.
劉萍.“培育社會責任,建構生態文明”的進階式高中生物教學實踐:以高中人教版選擇性必修二“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為例[J].教師,2021(6):68-69.
李慧琳. 基于STSE教育理念提升高中生社會責任感的研究:以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穩態與環境”為例[D].貴陽:貴州師范大學,2020.
張雪虹. 基于CPS模型的STSE教育培養高中生社會責任的實踐研究[D].廣州:廣州大學,2020.
顧軍.基于社會責任感培養的高中生物教學實踐[J].中小學教材教學,2020(3):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