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義務教育信息科技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提到,信息科技作為時代發展的基礎,其所培養的數字素養與技能已然成為當今時代人才發展的新要求。小學信息科技教師要從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出發,從小學階段開始培養能夠順應未來發展趨勢的學生。不同學生對信息科技知識的掌握程度不同,因此,教師需要在信息科技教學中引入分層理念,對學生進行分層教學。文章從小學信息科技教學入手,探討分層理念在小學信息科技教學中的應用。
關鍵詞:分層理念;信息科技;小學教學
作者簡介:張淳(1996—),女,江蘇省張家港市青龍小學。
隨著時代的發展,信息科技已然成為我們生活中的一部分,各個領域都離不開信息科技,信息科技變得越來越普及。小學階段是學生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他們將初步建立起基本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因此教師應順應時代潮流,從小開始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全方位提高學生需要具備的各種社會能力,為其未來發展打下良好基礎。分層教育理念強調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就學生的個體差異進行不同程度的分層,對每個學生因材施教。將分層教育理念引入信息科技教學之中,加強信息科技學科的教育性,能夠為未來培養、儲備更多有基本信息素養的人才。
一、應用分層理念,了解學生學情
(一)引入分層理念,加強理論教育
受到傳統的應試教育理念影響,信息科技這一門課程在日常教學中并不受重視,一些人存在“信息科技課程就是學生玩電腦的自由時間”這種錯誤的觀念。特別是年紀尚淺的小學生,他們更容易產生這樣的觀念,進而不重視信息科技課程內容。實際上,人們在生活中每時每刻都與信息科技打著交道,可見基礎的信息科技知識對于一個受教育者的重要性。教師要加強信息科技教育,分析學生的學習狀態,結合學生的學習現狀,實施較為合理、有效的教學方法。信息科技與電腦操作息息相關,不同成長環境的學生對電腦的認知不同,有的學生可能對電腦比較熟悉,了解電腦的基本操作;而有的學生從未接觸過電腦,甚至不認識電腦的基本配件,不了解信息科技的基本概念。為了全面提高學生信息科技學習效率,教師可以在信息科技教學中引入分層理念,向學生分層講解基本的信息科技知識。例如,教師可以把已經接觸過電腦的學生和未接觸過電腦的學生區分開來,讓未接觸過電腦的學生認識基本的電腦配件,向已經接觸過電腦的學生講解基本的信息科技知識。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開展分層教育,能夠提高各類學生的學習效率,讓學生形成基本的信息素養,提高學生對信息科技課程的重視程度。
(二)測試學生水平,進行合理分層
學生之間存在個體差異性,不同學生有不一樣的性格與興趣。對信息科技課程的學習,學生大體存在三個方面的差異。第一,不同學生對信息科技知識的掌握情況大不相同,有的學生接觸過電腦,而有的學生對電腦卻沒有任何了解。第二,不同學生對信息科技知識的興趣也不同,有的學生鐘愛電子設備,渴求學習更多與信息科技相關的知識,而有的學生對信息科技課程的學習不感興趣。第三,不同學生對信息科技知識學習的積極性不同,學習態度也不同,有的學生更喜歡自己探索學習,而有的學生缺少學習自覺,需要教師的督促管理。針對以上差異,小學信息科技教師應將分層理念引入教學中,讓不同學生接受不同的教育內容,結合各種類型學生的特點,發展學生的信息素養。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信息科技水平測試,如讓學生完成一些基本的電腦操作選擇題目,根據作答的結果,將學生合理地分為A組、B組、C組。A組學生熟知簡單的電腦操作,有基本的信息素養;B組學生基本認識電腦配件,會基礎的電腦操作;C組學生不會使用電腦,他們對信息科技還基本沒有認識。教師根據分組,實施動態化的分層教學,能夠加強課堂教學效率與質量[1]。
二、充分利用教學,體現素質教育
(一)設置分層小組,達成團隊合作
對學生進行分層教育,讓A組、B組、C組的學生各坐一區,有助于小組之間良好學習氛圍的形成。例如,在教授“鍵盤打字”這一課程時,針對基礎較好的A組學生,教師可以讓他們直接開展鍵盤打字的實踐練習,通過練習提高他們的打字速度和打字效率。針對基礎一般的B組學生,教師可以從鍵盤的基本認識、指法的基本操作講起,讓他們逐步進行練習,熟能生巧。針對基礎薄弱的C組學生,教師可以從最基本的理論知識入手,讓他們認識信息科技的基本概念以及計算機,再慢慢過渡到鍵盤打字的練習,逐步跟上前兩組的教學進度。需要注意的是,在這種分層教育下,由于小學生注意力難以集中,容易出現教師在對某一組進行教學時,其他兩組學習散漫的情況。因此,教師還可以充分調動信息科技教學的德育作用,在每個小組中選擇一個小組長,幫助教師管理小組的紀律。如果教師在其他小組進行教學,未能及時解答疑惑,學生就可以進行小組之間的團隊協作,一起解決學習中的難題。充分利用分層教育的這一模式,對學生開展全方位的教育,能夠讓學生互相監督、互幫互助,從而使其在信息科技的學習中更加得心應手。
(二)把握學生特點,綜合興趣教學
對于學生來說,興趣就是最好的老師。為了扭轉學生以往“信息科技課程不重要”的錯誤觀念,結合小學階段學生愛玩的特點,教師應從學生的興趣入手進行信息科技教學。信息科技分層教學如果只是簡單的不同難度等級的理論教學,那勢必會讓整個課堂陷入枯燥乏味的氛圍之中。為了改善這種教學風氣,教師可以適當地將理論知識變得更加生動化、形象化,并減少不必要的講述時間,采取游戲教學模式,寓教于樂,讓學生在游戲中收獲知識。例如,教師在教授打字以及電腦的基本操作時,對于基礎較好A組學生,可以直接使用“金山打字通”軟件中的打字訓練,學生打字正確率達標后即可自由活動。對于基礎一般的B組學生,教師可以讓他們玩“金山打字通”軟件中的打字游戲,并與同學進行比拼,比比誰的打字正確率更高,再進一步引入“青蛙過河”等游戲,加強對學生打字指法的訓練。對于基礎薄弱的C組學生,教師可以讓他們熟悉最基本的鼠標操作,如將鼠標左右移動、拖動、單擊、雙擊等,還可以利用“掃雷”“蜘蛛紙牌”等游戲,讓學生通過游戲熟悉基本的電腦操作,并從中體會到學習信息科技知識的樂趣,建立起對信息科技學習的興趣與信心。
三、豐富教學設計,增強學習興趣
(一)教學目標分層,強化實踐操作
信息科技知識較為抽象,傳統的信息科技教學往往過于簡單,甚至存在有的教師把整節課都拿來給學生進行自主游戲、操作的情況,而這樣的信息科技教學不能讓學生學到真正有用的東西[2]。因此,小學信息科技教師需要強化自身的專業性,合理分配教學時間,給學生布置多樣的學習任務,加強練習,幫助學生充分掌握知識點。信息科技這一門學科需要學生加深對信息科技知識的理解,并將其不斷運用到相關軟件的實踐之中。例如,在學習WPS軟件時,教師可以利用分層理念,根據學生的學習差異,給學生布置不同的實踐操作任務,以此加強學生對WPS軟件的應用能力。對于A組的學生,教師可以給他們指定字體、字數、字號大小等,然后布置具體的寫作內容,讓學生進行WPS寫作實踐。對于B組的學生,教師可以向學生展示一段文字內容,讓學生在WPS中精準地打出來,并教他們如何調整字體及字號大小。而對于C組的學生,教師可以要求他們從最基本的漢字輸入開始,慢慢認識WPS的功能。教師給學生布置實踐操作分層任務,能夠鍛煉學生的電腦操作能力,提高他們的信息素養。
(二)運用情境教學,完善教學模式
信息科技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是一個比較陌生的概念,特別是在學習新的軟件時,學生有時候會摸不著頭腦。因此,教師除了要關注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能力,還要顧及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教師可以運用情境教學法,讓信息科技教學更加具有生動性、引導性。例如,在教授蘇教版四年級教材中的“WPS幻燈片制作”內容時,教師可以運用情境教學法來豐富教學內容。對于A組的學生,教師可以在教學開始之際就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展開思考:“你最喜歡的音樂是?”“你最喜歡的動畫片是?”“你最喜歡的圖片是?”讓學生自己思考總結出一個合適的幻燈片主題,然后學習“音樂插入”“視頻插入”“圖片插入”等制作幻燈片的基本操作。對于B、C組的學生,教師可以運用情境教學法充分激發他們對幻燈片制作的興趣。如教師可以先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然后結合學生的興趣愛好制作一個幻燈片,并就幻燈片展開詳細的講述,以這一興趣點來引領B、C組學生開始幻燈片制作。運用情境教學法,推動分層教育的實施,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豐富信息科技教學模式。
四、完善評價機制,注重學生發展
(一)加強分層練習,幫助學生掌握
教師應在信息科技教學中引入分層理念,充分了解不同學生的不同特點,并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完善不同層次的信息科技教學。有言道:“貴有恒何必三更睡五更起,最無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說的就是學習貴在堅持,持之以恒方能掌握學習之精華。信息科技教學也是如此,課堂練習是必不可少的,反復練習,從而將理論運用于實踐中,方可讓學生真正學到信息科技知識。課堂練習環節也可以進行分層,例如:A組學生對信息科技知識較為熟悉,教師可以給他們安排一些多元化的拓展訓練,如給定一個主題,讓他們自主制作一個幻燈片。B組學生對信息科技知識的了解一般,教師可以給他們安排一些綜合訓練,如了解WPS的工具欄項目,并回答相關問題。C組學生對信息科技知識不太了解,教師可以給他們安排最基礎的訓練,如打字游戲。根據學生對信息科技知識的了解程度對課堂練習環節進行分層,能夠讓學生鞏固所學知識,從而不斷地取得進步。
(二)優化評價體系,促進學生學習
美國學者斯塔弗爾比姆曾說:“評價最重要的意圖不是為了證明,而是為了改進。”在信息科技教學中,對學生的評價是整個教學活動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能夠督促學生認真學習,幫助學生建立學習自信,提高學生學習效率。在信息科技分層教學中,教學評價也可以進行分層。對于基礎較好的學生,教師可以適當提高評價標準,督促他們學習,鼓勵他們探索,增加知識儲備,提升學習效果。對于基礎較差的學生,教師則可以適當降低評價標準,多鼓勵他們,給予他們正面的評價,讓他們對信息科技學習產生興趣,從而不斷地提升信息素養[3]。例如,在對學生的打字學習效果進行評價時,對于不同的組別,教師可以采用不同的評價方法。A組學生已經有了較好的基礎,因此,教師可以利用打字軟件上顯示的正確率來評判他們的學習效果。對于基礎相對薄弱的B、C組學生,教師可以讓他們互相評價、互相監督。另外,學生也可以通過自評的方式分析自己的優勢和不足。教師應表揚一些進步較大的學生,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教學評價作為教學活動中的一個重要環節,能夠幫助教師更好地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從而進一步優化教學過程。
結語
小學信息科技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對學生進行合理分層,因材施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主動投入信息科技學習中。教師要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制訂不同的教學內容,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夠在信息科技課堂上有所提升,成為具有基本信息素養的人才。
[參考文獻]
王振強.中小學信息科技課程設計與實施[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22(7):14-16.
劉小軍.小學信息科技課堂中的真實性學習情境探究[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22(22):69-71.
耿媛媛.小學信息科技與各學科深層次融合實踐研究[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22,7(9):9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