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當今的小學課堂中,運用信息技術進行知識講解已經成為主流。信息技術的運用能夠幫助教師突破傳統教學模式的束縛,使得教學手段趨于現代化與多樣化,讓課堂教學動靜結合、視聽兼顧,更加富有趣味與活力,有效提升教學質量。為實現高效課堂構建目標,文章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優化課堂教學環節、開闊學生視野、突破重難點知識等角度闡述了將信息技術引入小學數學課堂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信息技術;小學數學;課堂教學
作者簡介:周凱杰(1994—),男,江蘇省昆山市花橋鑫苑小學。
在傳統課堂中,教師對于知識的講解方式較為單一,學生難以透徹理解一些較為復雜的知識概念。而借助信息技術豐富的表達形式,將一些復雜、抽象的概念簡單化、具象化,可以給予學生更好的學習體驗,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引入信息技術是十分必要的。
一、利用信息技術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尤其是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而言,興趣往往是驅使他們學習的最佳動力。但小學階段的學生在課堂中很難長時間保持注意力集中,并且在學習某些數學知識時,存在理解困難的問題。同時,在傳統教育環境中,由于多種因素的限制,教師的知識講解方式較為單一。為了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在信息化背景下,教師可以利用小學生好奇心強、活潑好動等特點,借助多媒體設備引入趣味圖像、動畫、符號,搭配細致的文字介紹與動聽的背景音樂,構建趣味課堂,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1]。
比如,三年級下冊《分數的初步認知》一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結合已有的概念,初步了解分數的含義,厘清部分與整體的關系。對此,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以動畫的方式講解分數概念。教師可以先運用動畫方式展示如下場景:小貓和小狗是很要好的朋友,有一天它們一起吃飯,桌上有一張大煎餅,小貓和小狗將這張餅分為相等的兩塊,分別吃完了。很快小狗又餓了,但它吃不完一整張餅,于是小貓幫它把餅分成四塊,小狗吃了其中的一塊就飽了。動畫場景能有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教師可以擇機引入分數的概念。小貓和小狗第一次將一張餅平分為兩塊,每一塊就是整張餅的二分之一;第二次,小貓將一張餅分為四塊,每一塊就是整張餅的四分之一。由此可引出分數的概念——把單位“1”平均分成幾份,表示這樣一份或幾份的數叫作分數。在講解概念后,教師可借機向學生提出問題:將一張餅分為相等的三塊,每一塊是這張餅的幾分之幾?學生很快就能得出答案。在動態的學習場景中,學生能夠調動多感官參與學習,保持高昂的學習興趣,得到良好的學習體驗,快速掌握數學知識。
二、利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傳統的小學教學往往強調對學生進行理論知識的傳授,而缺乏對學生能力與思維的培養。在新課標背景下,小學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不僅要講授知識概念,更需要對學生進行思維的啟迪與能力的開發。過往的單一教學模式導致學生的思維較為保守,局限于應試的框架中。對此,教師可以借助信息化教學方式來針對性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信息技術的教學內容極為豐富,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能力、興趣選擇充分適配他們的教學內容,安排相應的學習活動,引導學生獨立解決各種問題,從而提升其思維的創新性。并且信息技術可以為學生提供多種多樣的實踐操作機會,使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透徹理解知識[2]。
如在學習三年級下冊《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一課時,教師帶領學生初步了解面積的概念后,提出問題:如何用一條直線將一個長方形的面積分為大小相等的兩部分?讓學生借助電腦進行探索。有的學生直接畫出長方形的一條對角線,有的學生則用直線連接長方形兩條對應邊的中點。教師追問:是否還有更多的劃分方法?在學生不斷嘗試后,教師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并試著總結規律,即運用一條直線將長方形劃分為相同面積的方法有無數種,但都需要滿足相同的條件。學生在運用信息技術自主探究的過程中,經過多次實踐,能更好地理解問題并解決問題,最終實現自身創新思維的發展。創新思維是一種十分重要的能力,也是人才發展必備的素質,教師在小學階段要重視為學生提供輕松和諧的環境,讓學生擁有更多獨立思考的機會,以有效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
三、優化課堂環節,提高教學效率
在小學數學課堂中引入信息技術的本質是為了提升教學效果,因此,教師要重視優化課堂教學環節,以圖文并茂的教學方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整學生的學習狀態[3],提高學生的記憶效率。知識的有效記憶是學生獲取知識的根本,利用信息技術多角度展示知識內容,可以讓學生擺脫傳統教學模式中只能依靠文字與話語記憶知識的窘境,使學生牢固記憶知識,理解知識,從而實現高效課堂。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聯想記憶法是常用的記憶方法之一。聯想記憶法指的是利用與記憶對象有關的事物,將二者的特點相聯結以強化記憶。這種記憶方法的效率很高,并且利用這種方法所形成的記憶也較為牢固。教師可以采用信息技術讓學生對知識進行聯想記憶從而提高其記憶效率,提升學生聽課的效果。比如,三年級下冊《千米和噸》一課的教學目標是幫助學生建立一千米長度與一噸重量的概念。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實施聯想記憶教學,為學生展示生活中各種事物的長度圖片,如足球場的跑道、飛機的長度、教學樓的高度等。之后向學生展示一個標準的四百米跑道,介紹一千米的長度大概相當于在跑道上跑兩圈半。這樣,學生在經過聯想之后會對一千米的長度有大概的認知。而對于一噸的重量,教師可以先運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展示一個重量為五千克的書包,告訴學生一噸的重量相當于兩百個這樣的書包,并利用視頻加以展示,從而使學生形成深刻記憶。教師運用信息技術優化教學環節,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狀態和學習效率,真正實現課堂教學效果的提高[4]。
四、結合生活素材開闊學生視野
在新時代教育背景下,教師的教學工作不應該局限于課本知識的教學,應在此基礎上幫助學生拓展思維,開闊視野,以達到全方位培養學生的目的。新課標指出,小學數學的教學內容應該與實際生活有效結合,使學生能將課堂上所學到的知識應用于生活,也能將生活中的數學現象和數學問題引入課堂。這能夠拉近學生與數學之間的距離,讓學生真切地體會到數學的價值,感受數學與生活之間的緊密聯系,提高對數學的重視程度。與生活結合的教學模式同樣需要依托于豐富的信息技術教學資源,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重現生活情境與生活中存在的數學問題。
比如在四年級下冊的學習中,學生需要學習平移、旋轉和軸對稱的概念。平移、旋轉這部分知識內容比較抽象,很考驗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為了有效地傳授這類知識概念,教師可以運用信息技術在課堂上還原一些常見的生活場景,以此來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如針對“旋轉”這個概念,教師可為學生展示生活中常見的擰門把手的場景,在擰門把手的過程中,門把手實際上完成了一個簡單旋轉。在仔細觀察后,學生能對旋轉的概念有清晰的認知。此外,教師可以使用信息技術展示一些生活現象,讓學生通過課堂中所學的知識做出解釋,比如鐘表的時針、分針、秒針的運動都屬于旋轉,實現學以致用。
此外,為了拓展學生視野,教師也可以引入一些數學史上的關鍵人物。如在學習《圓的周長》相關概念知識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視頻展示祖沖之的人物簡介以及趣味故事,讓學生感受到其智慧,學習其可貴的精神品質。運用信息技術為學生展示各種生活場景,能有效傳遞一些課外數學知識,幫助學生開闊視野,提升數學思維。
五、突出重點知識,突破難點知識
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教師需要深入研究教材,科學合理地將教材內容分為基礎部分與重點、難點部分,分層為學生進行講解。其中的重點、難點部分是教師教學中一個較為棘手的問題,重難點知識本身的復雜程度較高,難度較大,一些學生在學習重難點知識時較為吃力,學習效果不夠理想。所以,如何采用更加快捷、高效的方式進行重點知識教學尤為關鍵。而信息技術可以有效地解決上述問題,將重難點知識清晰明了地展現給學生。
比如小學數學中常見的“相遇問題”,既是教學重點,也是考試重點。相遇問題有兩個知識點較難理解:一是結合已知條件求出相遇問題中的路程;二是弄清兩個物體相向運動時每經過一個單位時間,兩個物體距離所產生的變化。傳統的教學方法一般是教師在黑板上為學生畫出一條線段,之后進行相遇問題的解答。但在這種教學方式下,學生往往只能靜態地看待問題,而相遇問題本身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對此,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動態地展示相遇問題的具體難點,用動畫的方式為學生演示兩輛汽車分別從不同的起點出發相向行駛最終相遇的場景,讓學生從動態的場景中察覺到數據的變化,更深刻地理解相遇問題。運用信息技術將重點知識中抽象的問題場景直觀、便捷地展現在學生眼前,能使問題的理解、概念的學習更為簡單,幫助學生高效理解概念的產生與發展過程,從而有效提高學生的數學能力水平。
結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數學課堂中引入信息技術,不僅能夠破除傳統數學教學模式的弊端,還能有效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使得數學課堂更為精彩。數學教師應找準切入點,合理運用信息技術幫助學生更高效地掌握數學知識,提升數學課堂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李淑娟.小學數學信息技術教學的有效應用[J].文淵(高中版),2020(7):589.
曾林芬,王世平.關于小學數學信息化教學的思考[J].活力,2019(22):245.
陳芳.小學數學信息化教學探究[J].文淵(高中版),2020(7):1231.
汪曉.小學數學信息化教學情境探究[J].基礎教育論壇,2022(22):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