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爍
摘要:紅色資源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在長期的革命斗爭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中形成的寶貴財富,將其融入高校學生黨建工作之中,是堅定大學生理想信念、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培育青年馬克思主義者的必然選擇,也是優化高校黨建話語權和激發工作活力的應有之義。紅色資源融入高校學生黨建工作路徑的構建,應把握規律、協同聯動、形式多樣,使其符合高校發展要求,充分發揮其隱性教育功能的優勢。
關鍵詞:紅色資源;高校;大學生;黨建工作;融入路徑;隱性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3)28-0029-04
紅色資源是指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積淀形成的,能夠為我們今天開發和利用并具有重要時代價值的各種物質和精神載體的總和[1]。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2]每名共產黨員尤其是青年學生黨員都應該積極主動地了解紅色資源,并挖掘其背后承載的深刻內涵。紅色資源融入高校學生黨建工作不僅能夠汲取其中的寶貴經驗和優良作風,還能夠堅定高校正確辦學方向,保障高校事業健康可持續發展,具有顯著的政治教育價值、思想教育價值和文化傳承價值,有利于更好地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英才。本文基于紅色資源融入高校大學生黨建工作的內在價值和存在的問題,對紅色資源融入高校大學生黨建工作的路徑進行探討。
1.融入紅色資源是堅定大學生理想信念的重要支撐
理想信念是事業和人生的燈塔,是中國共產黨堅強有力、無堅不摧,經受一次次挫折而又奮起的動力之源,是保持共產黨政治肌體健康的核心要素。加強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既是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要求,又是落實中國共產黨“贏得青年,贏得未來”戰略的重要選擇。紅色資源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浴血奮戰、奪取勝利、創造幸福生活的過程中形成的歷史資源,是反擊歷史虛無主義的有力支撐,能夠讓學生切身感受黨的革命理想和初心使命,進而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共產主義信念。紅色資源承載著共產黨不可磨滅的紅色印記,生動具體地反映了共產黨人對理想的執著、對信仰的堅定和對黨的無限忠誠,這比單純地說教更能浸潤心靈,也更能激發為理想而奮斗的潛能。
2.融入紅色資源是在大學生中弘揚愛國主義的內在要求
愛國主義是千百年來人們在社會實踐中形成的對祖國極其忠誠和熱愛的深厚情感[3]。對新時代中國青年來說,熱愛祖國是立身之本、成才之基[4]。中國共產黨是愛國主義精神堅實的捍衛者和踐行者,培養具有家國情懷的時代新人也是高校學生黨建工作的重要內容。紅色物質文化資源囊括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革命斗爭和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之中所形成的革命舊址遺址,能為高校學生接受愛國主義教育提供重要的活動陣地。紅色資源中蘊含著共產黨人反對外來侵略、維護民族團結而進行艱苦卓絕斗爭的精神,體現了他們對大好河山、骨肉同胞強烈的熱愛之情,這是涵養學生黨員愛國主義精神的最生動的教材。
3.融入紅色資源是培養青年馬克思主義者的有力保障
實施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在廣大青年中著力培養造就一大批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武裝的馬克思主義者,使他們堅定跟黨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理想信念,是高校黨建工作的重要任務[5]。紅色資源中蘊含著我黨將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贏得中華民族偉大勝利的例子,將紅色資源融入高校學生黨建工作,能夠幫助大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和方法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把真理傳遞下去。此外,紅色資源扎根群眾生活、反映大眾思維,使抽象的馬克思主義經過一番中國化改造,通俗易懂、鮮活生動,更利于大學生學習和掌握。
1.機制不健全
當前,許多高校已經認識到紅色資源的價值與作用,并將其運用到學生黨建工作中,但部分高校并未將其納入學校總體布局中,缺乏頂層設計。一是沒有專門制度保障紅色資源融入高校學生黨建工作,使教育活動缺乏統一規劃部署,存在突擊性、隨機性的現象。二是缺乏相應的激勵與約束機制,有些高校不注重激發師生研究、弘揚紅色資源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三是沒有采取定期檢查、隨機抽查、集中督查等形式發現紅色資源融入高校學生黨建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及時提出整改要求,使地區之間、高校之間、不同院系之間存在較大差距。
2.理論研究不夠
盡管高校依托紅色資源開展學生黨建工作由來已久,但關于此方面的理論研究尚不足。一是受時間、空間等條件限制,缺少專業化、特色化教育隊伍從事研究。二是針對紅色資源與高校學生黨建的融合研究還不夠深入、全面,一些理論研究浮于表面,缺乏深度。三是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松散,缺乏具有指導意義的理論概括和范式提煉,對于紅色資源融入高校學生黨建工作實踐的影響和促進作用還遠遠不夠。
3.實效性不足
一是紅色資源運用于高校學生黨建的形式仍局限于專題講座、報告會等比較傳統的形式,以紅色資源為內容的微黨課、短視頻、微電影等符合時代傳播特點的教育形式缺乏。二是在紀念館、博物館參加實踐活動時未進行提前了解、參觀過程中無講解員的情況時有發生,活動效果可想而知。三是弘揚紅色資源的網站及各新媒體平臺的影響力不足,宣傳效果不佳。
1.遵循規律,貼合時代脈搏
第一,遵循黨的建設規律。紅色資源融入高校學生黨建工作要高質量完成,必須遵循黨的建設規律,處理好黨建與人才培養、傳承和創新等方面的關系。首先,要以政治建設為統領。通過開發建立現場教學點開展政治文化教育,利用紅色資源編寫教材筑牢政治底色、拓展研究平臺豐富政治文化研究成果等方式,將紅色資源轉化為政治建設資源。其次,建強基層黨組織。高校應讓每一個支部點燃紅色引擎,每一名黨員激活紅色細胞,從而帶動全盤,不斷開創新的局面。最后,全面落實黨建責任。黨委班子要帶頭學習紅色理論、走訪紅色遺址,形成強大合力。校黨委要經常聽取工作情況匯報,定期研究重要事項,完善考核評價機制,層層壓實主體責任。
第二,遵循高等教育規律。紅色資源融入高校學生黨建工作要有特色,就應遵循高等教育規律。首先,遵循人才培養中的無限性規律。高校應跳出束縛人才培養的框框,不機械地限制人才培養資源,讓紅色資源幫助高校黨組織發揮好在人才培養中的引領作用。其次,遵循高等教育必須與社會發展相適應的規律。高校應積極激發學生對紅色資源的研究興趣,促進紅色資源的傳承與弘揚,還應通過開展“保護紅色資源”等活動,讓學生自覺約束自己并帶動他人文明參觀,形成良好的社會風尚。
第三,遵循學生成長規律。紅色資源融入高校學生黨建工作要有實效,就應遵循學生成長成才規律。首先,強化引導是要求。紅色資源的融入要重引導輕灌輸,入耳固然重要,入腦入心方能產生共鳴,因此要摸清學生的思想狀況和訴求,形成開放式探索式教育理念。其次,環境塑造是手段。高校應通過紅色雕塑、文化墻、宣傳櫥窗等打造紅色實體元素,優化校園硬件環境,形成“紅色磁場”。最后,自我推進是目的。高校可通過打造品牌課程、舉辦文藝演出等形式,讓學生在“看、聽、思、悟”的過程中切身感受紅色精神的深沉內涵與厚重力量,在潛移默化中自覺傳承弘揚紅色基因。
2.統籌兼顧,實現協同聯動
第一,加強頂層設計。首先,高校黨委要充分認識紅色資源融入學生黨建的時代價值和現實意義,加強紅色資源有效融入的頂層設計和整體謀劃,將研究探索紅色資源融入的體制機制和途徑手段作為黨建的重要內容。其次,高校要充分發揮匯集紅色研究專家學者的優勢,整合資源,建立專門性紅色資源研究機構,通過舉辦學術研討會、高層學術論壇等形式促進研究人員的共同成長,推動紅色資源研究的高質量開展。最后,紅色資源融入高校學生黨建是一項系統工程,應明確各部門在具體工作中的職責和作用,壓實責任,同時設立相應的考核和評價指標,形成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第二,抓好“三會一課”制度。“三會一課”是黨組織生活的基本制度,也是黨組織生活的重要載體[6]。紅色資源融入高校學生黨建,應重視和堅持這一行之有效的制度。首先,要豐富內容。通過紅色資源把“深奧的理論”轉變成能夠感受得到的“紅色故事”“革命精神”,在集中教育的過程中進行革命傳統和黨性教育,調動學生參與黨內政治生活的積極性。其次,要創新形式。高校可通過設立“紅色沙龍日”“室外講堂”等,提升黨員教育培訓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最后,要拓展途徑。高校可以“互聯網+”為載體,打造紅色黨課微平臺,實現學習人員全覆蓋、學習時空不受限。
第三,上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首先,將紅色資源融入教材。高校要對紅色資源進行系統科學的歸納梳理,尤其要發揮地域優勢,深入挖掘地域紅色資源所承載的理論價值和精神價值,并根據課程內容選取紅色資源案例輔助教學[7]。其次,要發揮思政課教師的價值引領作用。思政教師要系統了解紅色資源,提升紅色素養,并通過敘述性教學等方式將內容傳遞給學生,對學生提出的關于紅色文化等方面的問題進行答疑解惑,成為培養青年學生紅色基因的引領者。最后,利用舊居舊址等進行現場教學。這是紅色資源直接作用于受教育者的過程,能夠拉近歷史與現實的距離,促進學生積極地交流反饋。
第四,打造“共享”黨建模式。高校要合理運用網絡新媒體技術,擴大黨建工作空間,實現紅色文化資源和網絡新媒體平臺的有效結合。高校可組織大學生黨員分組學習探索、利用網絡收集所需資料、進行主題內容展示,實現不同學生黨支部“共享”黨建信息。此外,高校還可以組織開展大學生黨員建設紅色宿舍活動以及一些相關的知識競賽等,使大學生在交流和互動中提高思想政治素養。
3.內容豐富,確保形式多樣
第一,強化社會實踐。紅色資源是先烈用鮮血熔鑄而成的寶貴而鮮活生動的黨性修煉教材,因此紅色主題實踐活動必不可少。首先,高校要利用戰斗遺址、歷史紀念館等資源優勢,建立黨建實踐基地,為學生深化學思踐悟、知行合一搭建有形平臺。其次,堅持開展紅色文化主題社會實踐,組織廣大學生走訪革命老區、參觀戰役紀念館、到貧困地區參加“三下鄉”等活動,現場感受融歷史、精神與文化為一體的紅色第二課堂,補充紅色營養,激發內心共鳴。最后,組織學生開展志愿服務,鼓勵學生參與到志愿講解、紀念館外事接待等活動中,使學生加深對紅色歷史的理解,在實踐中學習、在實踐中升華。
第二,占領網絡陣地。首先,要在內容上下功夫。高校可通過聲畫塑造、視頻編輯、特效制作并配以VR虛擬現實技術,打破空間與地域的約束,還原歷史事件,讓學生在身臨其境中體驗,或利用紅色資源打造符合青年“口味”的特色短視頻,拉近二者之間的距離。其次,要打造平臺。高校應開設紅色資源網站專欄推送紅色文化,通過青年喜歡的公眾號、微博、抖音等網絡媒體傳播紅色基因,提升紅色黨建的親和力與實效性。最后,要分時傳播、因時而變。高校應把握不同的時間節點,提前策劃宣傳主題和內容。例如,在“五四”“七一”等重大紀念日,應在著重培育愛國主義精神上下功夫;在“長征勝利紀念日”“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等時間節點,則要大力弘揚艱苦奮斗、不畏犧牲、百折不撓等精神。此外,高校還要在校園網站上設立黨建專欄,為大學生提供紅色民族文化精神素材,提升大學生的紅色文化素養。
第三,豐富校園文化活動。從育人角度來看,高校學生黨建過程就是促進學生黨員提高思想修養、理論能力進而轉化成為社會主義事業服務能力的過程。因此,厚實校園文化恰是緊緊圍繞“人”來下功夫的具體體現。首先,結合專業特點,深入開展特色鮮明的紅色教育。例如,文科院系可開展一些研讀、交流、寫作等方式的紅色活動;藝術學院可采取文藝會演、繪畫展覽等方式,發揚紅色傳統。其次,邀請老紅軍、老干部組成紅色文化宣講團,講述和再現革命和建設年代的場景,使學生切身感受革命先輩的英勇壯舉,感恩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再次,通過紅色電影、紅色話劇進校園,紅色主題辯論,紅色短視頻制作大賽等校園活動,豐富學生的體驗。最后,打造“紅色社團”,以理論學習活動為載體,不拘一格地開展知識競賽、紅色故事會、熱點時政解析等學習活動,讓學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賡續紅色血脈。
第四,建設校園紅色文化體系。高校要將傳承與創新黨的文化作為核心內容,實現校園文化體系的高效建設,并設計多元化的教育活動方案,提升教育水平。其一,高校應深入挖掘、收集校史資料,為大學生講解抗戰歷史故事和其中蘊藏的文化內容。其二,高校應合理運用本地域的紅色文化基地,形成主要的黨建教學點,時刻圍繞黨的群眾路線,組建大學生黨員志愿者隊伍,幫助人民群眾解決實際生活問題,使師生都能感覺到黨組織的溫暖關懷,將黨旗插入師生的心中。其三,高校應創建以校園特色文化學習為核心的紅色文化品牌,大力傳承和宣傳優秀傳統文化。其四,高校應形成以黨支部、班(組)委會、黨小組為核心組織的三級隊伍體系,不斷建立健全基層黨組織書記考核和發展評估機制,合理應用網絡直播等現代化新媒體,落實好校園紅色文化宣傳工作。其五,高校應不斷優化保障機制,不僅要做好教育和管理,還要做好服務,實現紅色文化知識和大學生黨建活動的有機融合。其六,高校應打造“紅色文化資源”+“黨建管理”+“黨課”的教育平臺,創建“讀、看、講”等多級學習平臺,始終圍繞紅色文化革命傳統,讓大學生閱讀優秀文學作品,帶領大學生參與各類讀書交流活動,觀摩各類演出活動,通過紅色文化學習來滋養和培育學生黨員。其七,高校可以在校史陳列館、圖書館等地方為大學生展示紅色革命和文化發展的偉大成就,讓高校大學生受到黨的紅色文化力量的感染。教師也要在學生中間分享紅色文化故事,激勵學生參與各種紅色文化學習活動,增強大學生的紅色文化知識認知度和認同感。
參考文獻:
[1]郭憲鵬,舒毅彪.紅色資源的時代價值[J].福建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4(04):73-77.
[2]王晗.紅色文化教育與高校黨建工作的融合探析[J].錦州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04):110-112.
[3]雨南.弘揚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J].大連干部學刊,2020,36(04):1.
[4]呂翠萍.融媒體時代高校愛國主義教育形式的創新[J].重慶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20,32(01):27-32.
[5]張相榮.新時期民族高校培養青年馬克思主義者的意義探析[J].決策探索,2020,664(09):44-45.
[6]趙溫馨.高校學生黨支部意識形態工作研究[D].天津:天津工業大學,2019.
[7]余維祥.紅色資源融入高校思政課育人教學實踐探索[J].黃岡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19(05):5-7.
Exploration of the Path of Integrating Red Resources into the Party Building Work of College Students
Zhu Shuo
(Jilin Normal University, Siping, 136000, China)
Abstract: Red resources are the precious wealth formed by the CPCs leading people in the long-term revolutionary struggle and the practice of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Integrating them into the work of college students party building is an inevitable choice to strengthen college students ideals and beliefs, carry forward the spirit of patriotism, and cultivate young Marxists. It is also the proper meaning to optimize the discourse power of college party building and stimulate work vitality.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implementation path for integrating red resources into the Party building work of university students should grasp the rules, coordinate and interact, and have diverse forms to meet the development requirements of universities and fully leverage its advantages in implicit educational functions.
Key words: red resources;universities; collegestudents; Partybuilding work; integration path;implicit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