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坤龍

摘 要:應用型本科院校在人才培養中落實好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是積極探索將中華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融入專業課程的有效路徑,挖掘人才培養中隱性的人文教育、思政教育要點及元素。中華經典誦讀工程和“誦讀中國”經典誦讀大賽,能夠幫助文學藝術類課程實現“雅言傳承文明,經典浸潤人生”的立德樹人、思政育人功能。本文從課堂教學、實習實踐、學科競賽幾個方面,分析筆者就職的西安翻譯學院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將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相結合、將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相融合的形式與方法,為應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養中的人文教育、思政教育融合路徑提供一些思考。
關鍵詞:立德樹人;中華經典誦讀工程;思政育人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學習貫徹全國教育大會精神,切實發揮語言文字在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中的重要作用,教育部、國家語委組織實施了“中華經典誦讀工程”。這一工程能夠有效引領全社會特別是大學生群體親近中華經典,展現當代大學生對中華優秀語言文化的傳承、傳播與發展,通過語言文字助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宏偉藍圖的全面推進。其中,應用型本科院校作為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培育的搖籃,肩負著為黨和國家培養“器道合一”,兼具人文素養與技術能力的人才的責任和使命。
因此,將中華經典誦讀工程融入應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養是培養高質量人才的必然舉措,也是結合新時代背景下應用型專業人才需求所做的必然選擇——堅持知識傳授、技能培養與價值引領統一,堅持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統一,充分發掘各類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中華經典教育資源,讓愛國與奮斗成為青春最厚重的底色。這同樣是現階段應用型本科院校教育教學改革研究的重要課題。本文將以筆者工作的西安翻譯學院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為例,分析該專業基于中華經典誦讀工程和“誦讀中國”經典誦讀大賽,將知識技能傳授與價值引領相結合、將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相融合的形式與方法,為應用型本科院校更好地實現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提供一些思考。
一、培養文化認知,堅定職責使命
在黨和國家對語言文字工作的重視程度達到新高度的背景下,播音主持作為廣播電視媒介傳播的最后一環,播音員主持人出聲露面、駕馭節目進程,承載著信息傳播、輿論引導、宣傳教育等功能,肩負著凝聚民族精神、傳播語言規范、記錄歷史和標志時代的重要職責與使命。因此,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必須堅定培養新時代黨和人民的耳目喉舌,兼具人文素養與技能的“器道合一”在人才培養中要置于更加顯著的位置。播音與主持藝術是以培養在廣播電視新媒體以及各種與口語傳播相關的領域能夠從事播音主持、采訪策劃、編輯制作等工作的人才為目標,其共性特征是——作為各類信息來源的“把關人”,只有具備較高的政治理論素養和思想道德品質,才能成為黨和國家需要的“鐵肩擔道義”的傳媒人。
如“播音主持創作基礎”這門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專業必修課,在《創作準備》這一章節中,運用“備稿六步”這一準備方法的教授就可以在稿件創作實踐環節加入包含中華經典的教學材料和訓練項目,實現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的有機統一。例如,以無產階級革命家方志敏所寫的散文《可愛的中國》為教學案例,引導創作主體(學生)在劃分好層次的基礎上,找準文章“愛護中國,拯救中國”這一主題,聯系“作者受叛賊出賣而落入國民黨反動派的手中,雖受盡折磨但寧死不屈,在監獄中寫下這篇散文”的創作背景,進而明確“讓觀眾感受到革命者強烈的愛國之情、民族自信心”的傳播目的,最終確定深情贊頌、堅定昂揚、高亢明亮的語言基調。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幫助學生掌握“備稿六步”方法的同時,讓他們了解作者對中國革命光明前景的展望與向往,激勵他們向這些不畏艱苦、勇于奉獻的革命先輩學習。
對于此類課程,教師在備課時應側重選擇鐫刻著時代脈搏與歷史痕跡的“經典名篇”為訓練材料,注重專業課程中人文育人元素的充分挖掘;講授時注意引導學生去理解和挖掘稿件的背景、傳播目的、重點,以及蘊含的思想感情的色彩和分量,努力形成設身處地、感同身受的“代入感”。課程要通過對古今經典進行有聲語言創作,“因勢利導、順勢而為”地將思政教育自然融入,將知識技能傳授與價值引領相結合。因為在誦讀、演播文藝作品時,需要調動豐富的情感,學生如果因情感共鳴自然而然地接受,就能起到潤物無聲、潛移默化的效果。由此,課堂教學在錘煉扎實語言功力的同時,加強了學生對文化傳承者身份的認同,不斷向“兼具社會責任感和扎實職業素養的語言藝術工作者”的培養目標靠攏。從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教師的角度而言,教學中就稿件的內容和創造與學生進行情感的雙向交流,甚至能夠使專業教師產生“意見領袖”的特殊效應,這種人文教育、思政教育更易于在學生的思想意識、情感態度,甚至行為層面產生正向的引導。
二、借助實踐教學,增強家國情懷
作為西北地區的一所應用型本科高校,西安翻譯學院長久以來都致力于建設和發展實踐教學“第二課堂”,包括在實踐教學體系中不斷強化專業性、應用性。根據該校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要求,第二學期將組織學生集中赴延安開展為期一周的認知實習考察。
延安是我國重要的紅色教育基地,延安精神對于今天高校弘揚中國精神、培育愛國主義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特別是位于西北地區的高校,更加應該抓住地理位置優勢,大力開展好延安精神教育。但是,如何利用好紅色資源、講好紅色故事、加強紅色教育,把紅色基因傳承好,讓紅色成為立德樹人的鮮亮底色,是當前高校開展思政教育必須思考和回答的問題。
這一認知實習考察以“學黨史,頌黨恩,跟黨走”為主題,師生親赴延安革命紀念館、棗園革命舊址等眾多紅色教育基地,身臨《紅秀延安延安》《延安保育院》等紅色主題表演,并與主創人員就“文藝作品如何引入紅色元素”等話題展開深入交流,讓紅色成為文學藝術經典誦讀的鮮亮底色。實習還要求學生在“真聽真看真感受”的基礎上,對“弘揚紅色精神”主題的古今經典作品進行編排創作,并在返校后舉辦“紅色經典誦讀”專業匯報演出。
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要求學生在實踐中掌握情感調度的路徑,包括情景再現、對象感等調動思想感情的方法以及語氣、節奏等表達思想感情的方法。學生在創作、演播中華經典時,需要調動在認知實習考察中從前輩的革命精神、奉獻精神獲得的震撼和感染,這種因情感共鳴而產生的認同感、歸屬感和凝聚力,其效果將大大優于一般的課程思政模式。
教師在指導學生實踐的過程中,應當注重引導學生深挖中華文化精髓及亮點,弘揚中華優秀文化,傳播正能量;在對稿件內核進行深度挖掘的基礎上,把握正確的思想動機和宣傳導向。如我校在第二屆“誦讀中國”經典誦讀大賽中的獲獎作品《永不消逝的聲音》,介紹了我國第一代廣播工作者在炮火紛飛的年代把中國共產黨人的理論、路線、方針、政策傳播出去的感人事跡。學生先前在延安新聞紀念館的認識實習中,已經充分學習到了這些扣人心弦的篇章、永不消逝的電波如何于危難中振奮人民精神,在絕境中燃起重生希望;返校排練時,指導教師再幫助學生實現從“感之于外”到“受之于心”的轉化,去感知稿件的語句鏈條和語句目的,再使用貼切的聲音形式和豐富的表達方式進行播讀。在參賽作品的創作過程中,學生不僅收獲了榮譽,更在潛移默化中對黨的新聞傳播事業產生了更深刻的認識。
三、以賽促學,以賽促教,推動成果轉化
當前,大學生高水平學科競賽眾多,許多大賽在地區乃至全國范圍內都形成了較大影響力。學生若在學科競賽中有所收獲,對其專業能力提升和畢業后的求職就業都無疑是強有力的助益;于教師而言,他們在取得標志性教學成果的同時,也加強了同社會、行業的交流。以“誦讀中國”經典誦讀大賽為例,可分析西安翻譯學院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在學科競賽中人文教育、思政教育的融入路徑。
“誦讀中國”經典誦讀大賽以詮釋中華優秀文化內涵、彰顯中華語言文字魅力、振奮民族精神為目標,通過競賽方式引導社會大眾親近中華經典,提高規范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能力,弘揚時代精神,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凝聚精神動力。西翻師生在往年四屆比賽中均收獲優異的成績。
以2022年第四屆“誦讀中國”經典誦讀大賽參賽作品《延安保育院》的創作過程為例。師生在4月的延安認知實習中集中觀看具有一定影響力、傳播力的紅色主題秀《延安保育院》,其間學生普遍表示被革命戰爭年代為保護和保育革命后代而英勇犧牲及做出貢獻的革命先輩們深深打動,甚至一些學生不禁潸然淚下。隨后,師生同主創團隊、演職人員就該題材藝術作品的呈現方式、戲劇張力表現等內容展開深入交流。5月初返校后,專業教師組織文筆突出的學生,對姚淑平所著文學作品中的精彩情節進行摘選,進而實現由文學稿件向適合于有聲語言表達的朗誦稿件的轉化。稿件成形后,學院結合“播音主持創作基礎”“文藝作品演播”等專業課程的教學安排,將其作為課堂訓練材料,由專業教師引導全體學生進行細致的剖析和練習。6月初,經過一系列校園選拔活動,挑選出部分呈現效果較佳的學生參與參賽作品的錄制。7月初,學院完成參賽作品的包裝制作和投遞工作。10月,參賽作品在陜西賽區獲得省級二等獎和入圍全國比賽資格。經過兩個月的打磨與提升,作品于12月底在全國比賽中喜獲三等獎。整個參賽歷程,始終牢牢堅持“講政治”與“練專業”的統一,真正實現了“以賽促學”“以賽促教”,全力推動了成果轉化。
另外,獲獎作品還會發布于學校媒體平臺,包括校園廣播、校園大屏幕、公眾號、視頻號等,實現全校范圍的跨專業覆蓋。在形成一定校內傳播力和影響力后,根據師生的反饋,對作品進行二次加工制作,將反復打磨過的短視頻產品發布于抖音、bilibili(嗶哩嗶哩)、小紅書等各大短視頻平臺,增加社會曝光度,用互聯網賦能文化精神的傳播,助力在大學生群體中產生更加深遠的立德樹人、思政育人的效果。
四、結 語
本文以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為例就人才培養中融入中華經典誦讀的方式和效果展開分析論述。此外,“大學語文”“中國文學作品選讀”“演講與口才”等諸多通識類課程同樣能夠將古今經典融入教學環節,甚至在很多專業類課程的技能培訓中也挖掘到了有機融入人文素質培養的部分。
總體來看,落實好中華經典誦讀工程是應用型本科院校培養“器道合一”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重要環節,在顯性為主的價值觀教育基礎上強化隱性教育,建立顯性與隱性相結合的專業課課堂思想教育教學體系,運用情感教育等方式在課堂教學、實習實踐、學科競賽等多個方面潛移默化地實現在專業課程中落實德育教育的目標,在提高學生專業學習的自覺性和自主性的同時,達到人文素質教育、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協同并進的良好效果。
(西安翻譯學院)
參考文獻
[1] 陸道坤.課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問題及解決思路:基于專業課程思政的探討[J].思想理論教育,2018(3):64-69.
[2] 劉笳.中華經典誦讀的文化價值與實施優化路徑[N].中國藝術報,2023-02-22(6).
[3] 許麗君,李鳴鏑.播音主持專業課程思政教學設計與實踐研究:以“播音創作基礎”為例[J].視聽,2021(1):205-206.
[4] 王佳玉.芻議藝術類專業教學與大學生思政教育的融通:以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為例[J].傳播力研究,2020,4(15):180,183.
[5] 陳雪.應用型本科高校藝術類課程思政融入路徑研究:以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經典誦讀”課程為例[J].教育傳媒研究,2022(4):33-34.
[6] 辛敏.“課程思政”視域下播音專業傳播學課改研究[J].新聞研究導刊,2020(11):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