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蕾
摘?要:近年來受高職院校招生擴招政策影響,高職院校學生數量不斷增加,學生素質呈現下降趨勢,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日漸突出。高職院校學生因心理危機引起的突發惡性事件時有發生,對學校、社會以及家庭是極大的隱患,造成了許多無法彌補的傷害與損失。輔導員是學生學習、生活最為貼近的引導者、管理者和服務者,如何做好高職院校輔導員工作,是當下建設和諧穩定校園的重大課題之一。
關鍵詞:高職院校;輔導員;心理危機干預工作
中圖分類號:F24?????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21.042
1?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危機界定
1.1?心理危機概念
1954年美國心理學家凱普蘭(G.Caplan)基于心理學與社會學的研究,提出了心理危機的概念。是指人在面對超越了自身的解決能力的困難和問題時,所產生的一種短暫性心理失衡狀態。心理危機并非疾病,而是一種正常的心理狀態,每個人都或多或少會在人生不同階段處于危機狀態。
高等教育階段的學生心理上具有豐富性、波動性、敏感性、情境性等特點,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危機是指在其遇到超過其承受能力范圍的困難或刺激時,在認知、情感、行為上可能出現看不到未來、情緒失調、行為失控等狀態。高職院校學生身心已經逐漸進入獨立狀態,但心理承受能力還比較脆弱,對情緒的把控能力、思考問題的方式和處理危機能力尚未成熟,容易在非常時期思想上產生偏差并做出非理性行為,這些行為輕則危害個人健康,包括身體健康和精神健康,如自殘、自殺等行為,重則可能對他人產生一定的攻擊性,進而成為突發性公共事件,引發更大范圍內的社會騷亂,對正常的社會生活產生沖擊。
1.2?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危機誘因
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危機的誘因大致可分為以下幾種:(1)人際沖突。入學適應階段的學生,面對生活環境的改變、學習方式的改變,可能產生無所適從、手足無措的狀態。高職院校的學生可能因為高考發揮失常,產生對大學校園的落差感,更加難以融入校園生活。部分適應能力較弱的學生,可能會在宿舍集體生活和班級交往中受到排擠、不太合群,長此以往便會陷入一種孤立無援的心理狀態;(2)經濟壓力。大學階段學生生活的多元化、開放化無形中提高了學生的消費水平,部分家庭貧困學生可能會因為學費與生活開銷而承受著經濟、生活、心理多重壓力,大學階段學生消費觀念也尚未成熟,部分學生可能受從眾心理、攀比心理影響,也會受畸形消費帶來的心理壓力,不少學生更是步入了陷入校園高利貸的陷阱;(3)性格缺陷。有些學生天生內向孤僻,思想悲觀,在遭遇突發應激事件時,心理承受能力更加脆弱,容易思想崩潰,行為失控;(4)就業焦慮。這種心理危機多出現在臨近畢業的學生身上。高職院校的學生在就業時可能面臨與本科院校學生的競爭,同時面臨多重擇業難題,焦慮心理的發生率也較平時有所上升;(5)突發事件。高職院校學生應激承受力相對較弱,當面臨家庭變故、感情破裂、重大疾病、親人離世等突發生活事件時,容易陷入極度悲傷中,難以自拔。(6)管理方式。職業院校學生專業針對性強,因此對學生管理方式也有別于普通高等院校,普遍管理力度較大。例如鐵路職業院校對接的是國家鐵路事業,需要適應力強、服從安排、專業素質高的鐵路人才,因此多數鐵路職業院校采用半軍事化的管理手段。這種嚴格的管理方式可能給學生帶來一定的約束感,有些學生會由此產生強烈的逆反心理。
2?高職院校輔導員對學生心理危機干預工作的優勢與不足
高職院校輔導員是學生思政教育的主力軍,其工作職責決定了輔導員特殊的教師身份,也承擔學生心理危機工作。心理危機干預是一項專業性和實操性強的工作,面對現當代個性突出、心理問題復雜的高職學生、形式各異的學生心理危機問題,輔導員的工作壓力異常突出,心理危機干預工作的效用也表現出明顯的短板和不足。
2.1?高職院校輔導員對學生心理危機干預的優勢
2.1.1?身份優勢
高職院校輔導員一般是剛剛步入工作的青年教師群體,與學生年齡相近,對大學校園、大學生活、大學生的思維方式、興趣特點的深刻記憶尚未褪去,語言溝通也更容易被學生接納,輔導員與學生之間有一種天然的親切感。這種親切感也決定了學生更容易對輔導員敞開心扉,也更容易接納輔導員日常的教育和開導,這是輔導員獨有的身份優勢,為心理危機的干預工作奠定基礎。
2.1.2?資源優勢
輔導員的工作職責中包含對學生的教育、管理和服務等幾個方面,可以直接接觸到學生的家庭信息、心理測評、學業成績、貧困情況等資料,能夠更加精確的發現情況特殊的學生,對其加強關注,以便及時發現,及早干預。同時,輔導員作為連接學生、家長、學校的中間橋梁,最容易走進學生內心,最方便與家長溝通,也最清楚校內資源和領導指示。輔導員可以聯合多方資源,做好全面保障,確保心理危機干預的有效性。
2.2?高職院校輔導員對學生心理危機干預的不足
2.2.1?認識不到位
高職院校輔導員因為最深入學生群體,容易產生思維定式,將關注的重點放在解決學生具體的生活、學習困難,而容易忽視問題出現背后的原因和問題出現所帶來的潛在心理問題,導致不能在學生心理危機出現的征兆期發現并預防,錯過最佳干預時期。另外,心理危機往往會被人看作負面、消極的情緒,輔導員在處理學生心理危機問題的時候,容易將其歸納為情緒問題,采用鼓勵、思想改造等簡單粗暴的方式,但效果往往并不理想。正確認識心理危機的問題,根據學生個性、家庭背景、問題產生的多種因素,認識學生心理危機產生的根本原因,才能對癥下藥,事半功倍。
2.2.2?專業性不足
因為高職院校輔導員專業出身不盡相同,可能涉及和涵蓋各個專業學科,真正從心理學或心理學相關專業畢業的人少之又少。由于缺少系統的心理學概念知識、不了解心理發展的普遍規律、缺少心理問題的判斷方法,輔導員在接觸到學生心理問題、學生心理危機爆發時,容易措手不及,缺乏準確、專業的判斷和行之有效的干預方法。學生心理問題的復雜性和心理危機所帶來的嚴重后果也對輔導員心理危機干預工作的實踐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對學生的心理危機進行估判,根據心理危機嚴重等級制定有針對性的干預方案,及時轉介專業心理治療機構,這些都需要輔導員不斷提高心理危機干預工作的專業性。
3?高職院校輔導員提升心理危機干預能力的途徑
3.1?建立與完善心理危機干預機制
雖然學生的心理危機并非千篇一律,但可以從已經發生的心理危機事件中提取出一定的規律和經驗。心理危機若是從爆發后開始干預往往對個體已經造成了不可逆轉的創傷,并難以把控事態的發展,容易轉變成公共突發性事件。所以心理危機干預機制應該從心理危機預防機制、心理危機應急機制幾個方面建立。
3.1.1?心理危機預防機制
心理危機預防工作的重點內容是完善學生心理健康檔案工作與心理健康知識教育、宣傳。
心理健康檔案作為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原始依據,檔案內容應該包括著每個學生的全面信息、心理普查和測試結果、學生每一次心理咨詢和輔導的記錄,學生個體的心理變化狀況。當輔導員發現某學生需要進行危機干預時,其心理檔案是心理輔導老師判斷其危機根源、進行干預方案的制定的重要依據。新生入學時是心理健康普查的最佳時期,輔導員應從新生入學階段為每一個學生建立心理健康檔案,可以從學生個人檔案、新生班會中對學生的家庭情況、性格特點、興趣愛好等方面進行摸查學生的心理狀況,對性格內向且敏感、家庭困難、家庭出現重大變故的學生更加詳細地記錄其心理和行為變化。
心理健康知識教育與宣傳需要注重階段性。(1)對于剛入學的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宣傳應該將重點放在新生心理適應教育上,針對剛剛步入校園的學生,在學習、生活、人際關系可能出現的適應問題上提前開展教育、宣傳等工作。輔導員可以從校園文化入手,引導學生深入了解校園文明,樹立以校為榮的思想,還要引導學生學會建立和諧的宿舍、班級關系,學會化解矛盾、解決沖突的正確方式,營造互愛互助的集體生活氛圍,緩解生活和環境變化帶來的壓力。(2)對于校園生活走上正軌的學生要加強心理健康、生命教育課程教育,讓學生了解心理健康知識,解答學生心理方面的疑惑,傳授調節心理問題的方法,樹立學生敬畏生命、熱愛生命的思想意識,幫助學生建立堅韌、積極的心理品質,降低心理危機發生的可能性。(3)對于即將畢業的學生要加強實際幫助和有效指導。畢業階段是學生心理狀態最復雜的時期,有就業和升本的選擇帶來的壓力、求職選擇或求職受挫帶來的焦慮、家庭希望和個人愿景帶來的沖突,因此這也是學生心理危機最頻發的階段。輔導員要盡可能提前對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就業指導教育,同時也要提前為學生打上一針求職強心劑。除了教育以外,還要盡可能地為學生網羅就業信息,提供求職指導意見、端正求職心理、疏導就業壓力。
3.1.2?心理危機應急機制
心理危機應急機制需要職責明確、溝通及時的專門群體,建立從宿舍、班級、院系、學校層級有序的干預機制。班委心理負責人日常了解,收集學生心理動態匯報輔導員;輔導員密切留意異常學生的心理和行為,開展談心談話,組織班級活動,深入學生生活,超出能力和保密范圍內的情況及時向上級匯報,避免泄露學生隱私或干預不深入,造成更嚴重的后果或錯過學生的最佳干預期;院系針對較嚴重的心理危機學生情況組織研討,可聘請專業的心理干預與治療專家參與研討和干預工作;學校針對學生心理危機事件情況要及時和適當的公布信息,避免造成家長、學生的恐慌和負面的輿論。整個心理危機應急干預中需要輔導員全程、有效的參與和輔助,及時收集學生一手全部資料、監護當事學生、協助家長陪伴、協助專業心理專家實施干預。
3.1.3?心理危機后恢復干預
心理危機具有多樣性和復雜性,有些心理危機對個體的傷害也并非一朝一夕產生,而是長期累積的,無法在短時間內完全消除和恢復,還有復發的可能性,甚至可能會變本加厲,因此心理危機干預工作是一場長久戰。為防止或降低心理危機學生的危機問題卷土重來,在心理危機恢復期仍然不能掉以輕心,需要輔導員具有相當的耐心和毅力,在預防與干預中交替,在危機當事人平靜的外表中細心發現其內心的暗涌。對于心理危機恢復期的學生,輔導員要傾注更多的關注與關懷,不能一味地關注學生的學習,可以依托文體活動、藝術表演、公益活動等方式多方位、多角度地融入人文關懷。另外輔導員還要加強后續監控,督促和協助學生積極配合康復治療和訓練。這個過程要注意方式與態度,不要將其表現為同情與憐憫,讓學生感到不適。還要幫助其重建人際關系和信念系統。心理危機學生經歷危機事件后,人際關系或多或少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響,輔導員需要聯合其同學、舍友為當事人提供安全、溫暖、有愛的氛圍和環境,正常地接納和理解當事人,幫助其恢復正常生活和對學習、生活的信心。輔導員還要將恢復情況記錄并上報學校心理健康管理相關部門,以便更新危機干預工作方案。
3.2?提高輔導員自身心理危機干預工作專業性
根據《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建設規定》高職院校輔導員應具有:“從事思想政治工作相關專業的寬口徑知識儲備,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關學科的基本原理和基礎知識,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基本理論的知識和方法,掌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實務相關知識。”輔導員增強心理學相關理論知識、豐富心理疏導實操技能不僅是解決學生心理危機的迫切需要,也是提升輔導員思想政治工作能力的必經之路。
3.2.1?做好日常學習與實踐積累
做好心理危機干預工作,理論知識的鋪墊是基石。對于非心理學專業出身的輔導員可以日常多閱讀基礎心理學相關書籍,如清華大學心理學教授樊富珉、心理健康教育專家王建中所著的《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程》;中南大學教授肖水源翻譯的吉利蘭·詹姆斯〔美〕所著的《危機干預策略》;心理健康教育專家俞國良所著的《大學生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理論政策研究》等。
理論學習的提高是一個漫長且持久的過程,需要完整且大量的時間與精力。這對于輔導員瑣碎的工作狀態未必能夠完全實現,但利用碎片時間參與網上培訓、心理學講座,了解有效進行心理干預的方法。如焦點解決短期療法、積極心理學分析等,也可在短期得到一定程度上心理干預工作能力的提升。高校輔導員還可以充分利用學校心理咨詢室的相關資源,請教心理咨詢室工作人員相關心理學原理,觀摩心理咨詢室的工作流程,提高實際操作技能,改變和注重談心談話技巧,在日常工作中做好記錄和總結,特別是心理干預事件后的反思,包括:危機發生的原因;干預措施的效果;是否還有更好更合理的對策;資源運用是否合理;機制和流程是否需要調整和完善等等,將經驗和流程進行內化,查找不足,總結經驗,逐步提高心理危機干預工作的能力。
3.2.2?及時排解自身的心理壓力
輔導員群體大多也是由青年構成,與學生年齡相仿,興趣相近,在處理心理危機事件時容易出現共情狀態,受學生的情感和情緒影響,加上工作的壓力,可能也會產生消極情緒。不僅危害輔導員個人的身心健康,也會影響對學生的思考和分析,難以以客觀公正的態度進行心理危機干預工作。輔導員在心理危機干預前后也要主動向周邊的專業人士或機構尋求心理援助,及時對自我的心理進行調適,向身邊人傾訴困惑、宣泄情緒,爭取獲得支持、理解和幫助,避免堆積心理壓力。
3.2.3?建立朋輩心理輔導團體
大學生已經具有了一定的獨立和個體意識,輔導員走進學生的生活和心理也需要一定的時間,由于部分學生對心理健康的認識不足,不愿意將自己的心理問題向輔導員訴說,害怕輔導員對其另眼相看或引來嘲笑,對心理咨詢和輔導抱有懷疑和排斥的態度。但學生與學生之間身份等同,相處時間、共同經歷也最多,更容易相互接受,這種關系甚至比輔導員更加具有優勢,這份認同感能夠帶來的效果也不言而喻。輔導員可以在班級中尋找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幫手,建立班級心理健康干預工作團體,對朋輩心理輔導團體進行專業培訓,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潛移默化地對學生實施心理輔導和干預,利用學生中的朋輩效應達到心理危機干預的效果。可以有效解決當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員緊缺的現狀、減輕輔導員的工作量,能夠弱化學生對心理干預的反感,還可以發揮學生的自我效能感,積極攝取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識,有助于學生成長成才。
參考文獻
[1][美]吉利蘭·詹姆斯.危機干預策略[M].肖水源譯.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
[2]樊富珉,王建中.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程[M].武漢大學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
[3]俞國良.大學生心理健康[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年7月第1版.
[4]俞國良.心理健康教育理論政策研究[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0年6月第1版.
[5]朱美燕.高校心理危機干預機制:問題、對策及路徑[J].學理論,2013,(19).
[6]朱美燕.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的發展趨向[J].教育評論,2011,(02).
[7]高申春,譯.詹姆斯,吉利蘭.危機干預策略[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8]沈文青,劉啟輝.高校輔導員在心理危機干預中的角色定位[J].中國青年研究究,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