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偉 劉天森
摘?要:現階段,教育數字化助力高等教育課程思政呈現出積極發展趨勢,但仍存在缺乏紅色文化案例體系、融入專業知識欠充分等問題。為此,高校需充分把握新時代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理論要義與實踐要求,以及智慧教育、人工智能、數據驅動等技術原理,助推紅色文化融入課程思政的路徑探索,推動國家高等教育戰略指導下的智慧教育成果轉化。據此,依托數字化技術打造紅色文化引領課程思政的實踐模式、辨析不同類型高校課程紅色文化案例的應用情境、推動紅色文化案例庫系統開發與調適等措施可被更多高校開展探索性嘗試。
關鍵詞:數字化驅動;紅色文化;課程思政;數字化技術;高等院校
中圖分類號:G4?????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19.075
0?引言
2023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指出,要縱深推進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重點做好大數據中心建設。近期教育部研究制定的《教師數字素養》標準也為提升教師利用數字技術優化、創新和變革教育教學活動的意識、能力和責任提供了行動指引。數字經濟背景下,高校教師亟須全方位把握經濟社會數字化轉型的變革規律,進而在推進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與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過程中體現出數字化意識與教育思維。未來我國高等教育改革必將體現出戰略高度,通過突出鮮明特征以滿足廣大青年成長成才的內在要求。為此,高校需筑牢思政教育的育人基石功能,大力促進學生理論知識拓展、思政意識強化、實踐技能提升等多重培養目標的實現。
在深刻理解偉大建黨精神的百年征程中,全面系統把握紅色文化的內涵要義與發展特征,是高校師生堅定理想信念、賡續紅色基因的重要前提。現階段,紅色文化已成為引領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新動力與新元素,高校也正在深入探索多元化的課程思政實踐模式。為助力實現“門門有思政、人人重育人”的良好局面,本文將從數字化驅動視角出發,為施教者與受教者搭建一個主動融入課程思政建設的平臺,并依托紅色文化對激勵個體砥礪奮斗的強大精神力量,從思政意識建設與智慧教育拓展相融合的視角推動構建“大思政”格局。《教師數字素養》標準的制定為高校教師融入數字化環境并使用數字化技術提供了理論指導,通過營造智慧教育環境,高校亟須嘗試打造教師、學生、數字化平臺相互聯動的課程思政新模式,以促進師生對“主動融入課程思政”產生興趣與熱情,從而加快構建具有情境化與互動化特征的思政示范項目。綜上分析,本文將探索數字化驅動下紅色文化融入高校課程思政的路徑選擇,從而提出如何運用數字化工具促進紅色文化與課程思政的深入融合。
1?相關研究進展
1.1?紅色文化的內涵及其引領大學生價值觀樹立過程中面臨的挑戰
作為具有中國特色的先進文化,紅色文化涵蓋了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過程中形成的以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為核心的紅色遺存和紅色精神。從我黨精神譜系的歷史發展脈絡來看,不同時期的紅色文化既一脈相傳,又與時俱進。以紅色文化培育新時代高層次人才,對于步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新長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
然而,現階段我國大學生對于紅色文化的認知程度仍然有限,這不利于形成紅色文化對青年人才價值塑造的引領作用。既有研究指出,多元文化意識會引發個體的身份探索、身份混淆與意識開放,進而使得由人格和身份差異引發的文化態度差異更加明顯。當前階段,多元價值觀弱化了紅色文化對于大學生價值共識的影響力,傳統文化中的優秀價值觀、全球化引發的外域價值觀及社會轉型期產生的內生價值觀形成了交叉共融,使得深入推進大學生在理解紅色文化的過程中容易產生認知偏頗,甚至極端思想,這弱化了紅色文化倡導的愛國情懷核心思想。同時,部分社會媒體所形成的輿論環境也沖擊了紅色文化的本質內涵。例如,消費主義、物質主義、享樂主義等不良文化的傳播對紅色文化所倡導的艱苦奮斗、頑強拼搏形成了巨大沖擊,淡化了個體對于崇高理想和道德修養的追求。由此研判,面向紅色文化傳承的課程思政持續建設將在較長一段時期內面臨挑戰,特別是如何系統地將紅色文化融入課程體系仍然是一項需要被探索的工作。
此外,高校教育導向性的欠缺也削弱了紅色文化的塑造力。高校承擔著培養符合社會要求的新時代人才及傳播優秀文化的職能。但現實情況下,部分教師對于紅色文化的理解不夠深刻扎實,理論聯系實際的意識較為淡薄,且缺乏引導學習、自覺學習與踐行紅色文化的能力與覺悟,進而難以對學生的精神建設產生積極的塑造作用。即使部分教師已具備較扎實的紅色文化理論基礎,但尚未有效做到將紅色文化與學生認知能力、選擇能力、實踐能力等相融通,并且在紅色文化傳播過程偏重純理論講授或說服教育,而缺乏實踐指引。
總體來看,我國高校教師對于紅色文化的傳授能力仍顯不足,且相關輔助設備配置缺位、教育參觀成本較高等現象普遍存在。因此,如何多措并舉地推進紅色文化寫進教材、走進課堂且融入社會,是弘揚我黨偉大精神力量、引領當代大學生思想建設新高地的重要任務。
1.2?紅色文化融入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進展
針對紅色文化有效融入課程思政,我國高校已基于“立德樹人”“三全育人”等教育目標開展了實質性探索。但總體來看,紅色文化融入課程思政進程中仍存在以下不足之處:
其一,部分高校在紅色文化育人方法設計層面較為單一,更多關注理論傳授而較少地開展創新型實踐。而新時代高等教育理念更加重視開展契合現代社會需求的素養訓練,這要求課程設置及教學方法均要適應時代發展特征,并強調人才培養與社會服務的有機結合。
其二,高校紅色文化傳播的參與主體范圍相對有限,與專業結合不夠緊密。部分高校的紅色文化傳承主體仍集中于思政課教師及輔導員范疇,缺乏對全體教師參與積極性的動員,更是較少地將其融入“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等新型教育理念的融通式培養體系中。同時,專業教師自身的紅色文化素養也有待持續提升,特別是需要提升紅色文化融入實訓實踐的能力。
其三,我國高校的紅色文化教育呈現出較明顯的區域性差異且教育資源分配不均衡特征。特別是對于經濟欠發達地區,高校普遍限于開發和利用所在地區及鄰近省市的紅色文化資源,而難以全面獲取全國范圍內的優秀資源,導致紅色文化育人視野較局限,呈現出“強者恒強、弱者恒弱”的馬太效應。
1.3?數字化驅動高校課程思政的發展趨勢
近年來,我國政府高度重視提升智慧教育的創新驅動價值,倡導依托數字技術、云計算等新興科技推動教育現代化。為此,學者開始關注如何運用智慧教育理念破解課程思政的方法瓶頸,并以具體課程作為實踐對象,嘗試依托數字化平臺深化國家重要文化力量的內涵價值,精準把握教育數字化理念引領課程紅色文化塑造的關鍵著力點。在明確教育數字化如何引領課程紅色文化塑造的基礎上,學者將理論層面的目標導向轉化為數字化技術開發層面的實踐導向。在一系列新系統開發過程中,高校教師牢牢把握了數字化技術建設框架所強調的應用維度邊界及智慧教育所倡導的教育“新形態”,并結合教學平臺、大數據實驗平臺、行業數據庫等建設特征,開發了適用于不同課程思政建設的數字教學系統。進一步,通過設定系統更新參數、增強系統預見性等方式,提升系統的自適應能力,最大限度地降低師生使用障礙并滿足用戶的多元化功能預期。近期學者的研究正在逐漸明晰數字化技術在引領課程思政生態圈構建進程中的功能定位,突出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對學生思想道德建設的堅實引領作用。
2?數字化驅動紅色文化融入高校課程思政的關鍵路徑設計
2.1?依托數字化技術打造紅色文化引領課程思政的實踐模式
鑒于教育數字化是新時代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趨勢及重要表現形式,如何依托數字化技術打造紅色文化引領課程思政的實踐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論與現實意義。借鑒龔旗煌(2021)提出的“新文科建設框架”下的四“新”維度(目標、原則、方法、保障)內涵,高校教師需探索如何運用不同類別的數字化技術實現紅色文化在不同課程中的具象化體現,即依托平臺技術將紅色文化的核心指導理念扎根落地。在此基礎上,將紅色文化融入課程思政的建設過程對標于四“新”維度,明確以數字化技術平臺作為實踐引領工具,將新文科建設框架及不同紅色文化的內涵充分體現在技術平臺功能的擴展層面,構建出教育數字化平臺、新文科建設框架、紅色文化、課程思政等多重元素互動融合的高水平教學實踐,進而助推教育數字化在紅色文化理論體系與分析方法層面的應用,形成針對紅色文化思政建設的理論與實踐發展方案,并嘗試推廣至更多學科專業。
2.2?辨析不同類型高校課程紅色文化案例的應用情境
基于我國部分高校已開展的課程紅色文化塑造實踐經驗,如何在不同課程體系辨析紅色文化對課程思政的引領模式,是提升數字化驅動下課程思政育人成效的關鍵前提。鑒于紅色文化在不同高校及不同學科課程中的應用方法與實踐范式具有較明顯的情境差異,識別不同高校課程思政建設案例中的情境因素并結合我國高等教育體系改革的關鍵指導方向,是提升學生思政意識的重要實踐形式。為此,需全面探索不同類型高校開展課程紅色文化實踐的先決條件,以研判既有成功經驗能夠在各類課程中得以有效實施。基于此,系統地刻畫不同類型高校開展課程紅色文化實踐的具體情境,以拓展課程思政踐行數字化技術的應用視域與具體操作方法。
2.3?推動紅色文化案例庫系統開發與調適
進一步借鑒龔旗煌(2021)提出的“新文科建設框架”思路,為有效地將紅色文化融入高校課程思政建設,需明確闡釋建設過程應遵循怎樣的目標、原則、方法與保障體系,并在數字化平臺中予以可視化地展現,形成具體且可操作性的實踐模式。從師生實際操作層面來看,如何使施教者和受教者有效把握數字化技術引領下紅色文化融入課程思政的實現方法,長期來看對于多數教師和學生仍是一項挑戰。為此,針對不同課程,教師需嘗試探索如何建立多元化表現形式且內容翔實的紅色文化案例庫系統,并考慮對于大數據與人工智能信息的大樣本采集和儲存問題,為建設紅色文化案例庫創造可靠的實踐平臺。在案例設計與師生體驗方面,教師需注重數據預測、視覺抓取及多重手段識別,從而廣泛實現可視化的數據分析與應用。從具體操作層面來說,教師可結合MOOC、混合式教學環境及存儲資源,設計具有動態特征的案例庫運行與調適系統,以最大限度地滿足師生通過自主嵌入與檢索方式來實現案例庫內容的篩選與更新。隨著不同行業對于紅色文化理解與應用程度的深入,案例庫開發與調適的核心目標在于,不斷適應師生對于課程思政內容體系的新需求,通過主動調整或更新思政表現形式,使得所傳授的專業知識體系與思政內涵符合時代發展要求。該目標為授課教師提供了以下重要啟示:教師在開發紅色文化案例庫的過程中,可進一步加入關鍵詞檢索的程序設計,以幫助學生快速甄別各個紅色文化案例的核心要義,這也將促進案例庫內容的快速更新。鑒于同一門課程可能由多位教師合作講授,以及課程組教師年齡差異與成員結構變化,案例庫開發與調適將幫助師生以個性化的方式完成案例庫建設,并在保證建設思路相對獨立的情況下實現不同主體建設成果的交互共享。
3?結語
數字化轉型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同時也是新時代高等教育改革的關鍵路向選擇。與此同時,數字經濟環境下對深化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內涵要義也提出了新要求。其中,加強紅色文化教育對于塑造青年人才道德品質、增強社會責任感、更好地融入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理論與現實意義。長期來看,通過營造教育數字化環境,構建教師、學生、數字化平臺相互聯動的課程思政新模式,將能夠有效激發師生“主動融入課程思政”的熱情與創造性,助力開發具有情境化與互動化特征的思政示范項目,從而提升數字化技術對課程思政理念建設與技術開發的引領作用,并進一步突出紅色文化在鑄魂育人、助推青年人才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沈成飛,連文妹.論紅色文化的內涵、特征及其當代價值[J].教學與研究,2018,(1):97104.
[2]王春霞.論紅色文化資源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定位及實現路徑[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8,(5):132135.
[3]曹宗清,肖龍海.課程視域下“紅色精神”融入國民教育的研究——以“紅船精神”為例[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1,(10):4954.
[4]張亮,周靜.新時代大學生紅色文化教育的現狀,問題與對策——基于全國71所高校的實證分析[J].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2):163169.
[5]Syed?M.Identity?exploration,identity?confusion,and?openness?as?predictors?of?multicultural?ideology[J].International?Journal?of?Intercultural?Relations,2013,(37):491496.
[6]Agurtzane?E.Vernaculars?in?the?stylization?of?new?Basque?youth?media?identities:Is?there?a?realignment?of?ideological?relations?[J].Discourse,Context?&?Media,2018,(26):8290.
[7]田永靜,顏吾佴.以紅色精神教育堅定大學生的理想信念[J].中國高等教育,2016,(11):26.
[8]王戰軍.中國高等教育的紅色育人之路[J].中國高等教育,2020,(18):1517.
[9]陳銘彬,王煒.紅色文化資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實踐路徑[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4):171176.
[10]王裔君.新時代紅色文化融入高校“三全育人”的路徑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20,(17):6869.
[11]陳周旺,段懷清,嚴峰,等.新文科:學術體系、學科體系、話語體系——復旦大學教授談新文科[J].復旦教育論壇,2021,(3):523.
[12]黃炳超.高等教育現代化視域下新文科建設的思考[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0,(18):36.
[13]張麗,肖盈.紅色資源有效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1,(16):1920.
[14]涂頻.“智慧教育+課程思政”的混合式教學設計研究[J].教育現代化,2019,6(A4):213215.
[15]李杰中.智慧教育賦能課程思政:現實理據、生成邏輯與實現路徑[J].六盤水師范學院學報,2022,34(2):5260.
[16]張香萍.數字化生存下高校課程思政的挑戰與應對[J].湖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42(3):136140.
[17]劉祥玲.教育數字化轉型中高校課程思政的困境與應對[J].中國電化教育,2022,(8):100105.
[18]謝幼如,邱藝,章銳,等.數字化轉型賦能高校課程思政的實施進路與評價創新[J].中國電化教育,2022,(9):715.
[19]龔旗煌.新文科建設的四個“新”維度[J].中國高等教育,2021,(1):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