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英妹 魏志坤 張林紅 繆珍 楊阿芳 蔡清炮



【摘 要】 16年來,福建省廈門市同安區持續推進鄉村融合教育,構建以“紅—山—海—特”為特色的融合教育校本課程體系,創新融“支持—伙伴—環境”于一體的融合教育教學實踐模式,搭建重“個性—多元—綜合”的鄉村融合教育教學評價體系,提升了區域融合教育質量,豐富了鄉村融合教育普惠發展的經驗,積累了豐富的融合教育教學資源。
【關鍵詞】 鄉村;融合教育;教育教學;殘疾兒童
【中圖分類號】 G760
教育質量和教學效果難保障是鄉村殘疾兒童融合教育的難點與痛點。福建省廈門市同安區是一個典型的“靠海有山”、以鄉村為主的地區,如何實現殘疾兒童“有學上”“上好學”,改變“隨班就坐、隨班混讀”的教育教學現狀,提高鄉村殘疾兒童融合教育教學質量已成為當地實現教育現代化與高質量發展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16年來,同安區持續推進鄉村融合教育,建設融合教育校本課程體系、實踐模式和評價體系,提升了區域融合教育質量。
一、項目背景
項目組通過問卷調查、實地考察、訪談等方法展開全面調研,了解了同安區融合教育實際情況,發現課程教學問題突出,具體如下。
在課程建設方面,普特課程并行,課程混亂;文化知識多,技能訓練少;教學內容單一,學生個性需求無法滿足等。這些問題均嚴重阻礙了融合教育教學的實施。
在教學實施方面,普遍存在“教學以普通學生為主體,以集體授課、統一教學為主基調,忽視殘疾兒童的個體差異和真實的生活情景”等現象。
在教學評價方面,“唯分數”傾向嚴重,缺乏針對性、過程性的評價;偏重課程知識的記憶和應用,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人的道德情感、實際問題解決能力、社交溝通等多方面的發展。
二、研究思路
為實現鄉村殘疾兒童“有學上、上好學”目標,解決廣大鄉村殘疾兒童“隨班就坐、隨班混讀”等現實發展難題,同安區以“課程—教學—評價”為主線,重點解決融合教育“教什么、怎么教、效果如何評”,形成了具有同安特色的鄉村“紅—山—海—特”融合教育校本課程體系、融“支持—伙伴—環境”于一體的融合教育教學模式,以及重“個性—多元—綜合”的鄉村融合教育教學評價體系(見圖1)。
(一)構建以“紅—山—?!亍睘樘厣娜诤辖逃1菊n程體系
同安區素有“海濱鄒魯之地、聲名文物之邦”的美譽,鄉土融合教育課程資源豐富多元,如科技巨匠蘇頌、語言大師盧戇章等名人,蓮花褒歌、車鼓弄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朱子學院、高山黨校軍營村等人文教育場域。項目組在開足開好國家課程基礎上,充分挖掘山海實際和地域文化的鄉村教育資源,從依山靠海的地域特色中取材,挖掘紅色旅游資源、山區民俗資源、沿海海洋資源,結合殘疾學生潛能開發課程資源,對國家課程內容進行“調、修、替”,創建以“紅—山—?!亍睘樘厣男1菊n程體系,配備相應的教學資源和課例,出版一套完整的校本教材和教師用書,以及一套主題教育叢書。
(二)創新融“支持—伙伴—環境”于一體的融合教育教學實踐模式
項目組參照陶行知“教學做合一”理念,強調把“做”放在第一位,引導殘疾學生在做中學、體驗中學、情景中學,實現深度學習。同時,利用教師開發的符合學生身心特點的教具和學具,開展符合兒童心理特征的支持性教學,重視伙伴學習、家校社協同育人。同安區從支持性教學、伙伴學習、環境支持三個維度,形成了“摸清底數全覆蓋、國家課程生本化、教學內容生活化、教學效果最優化”,以及極少數量的“送教上門”為補充的鄉村殘疾兒童融合教育教學實踐模式(見圖2)。
(三)搭建重“個性—多元—綜合”的鄉村融合教育教學評價體系
以殘疾學生的關鍵能力、必備品格等核心素養為評價內容,為每個殘疾兒童建立個人成長檔案袋,全方面把握學習過程,強化過程評價,重視增值性評價,形成“一生一案”的教學綜合評價體系。對殘疾兒童進行發展性評價,涉及身心健康、知識能力、學習態度和學業成就等方面。此外,還有心理行為發展評價和日常生活行為全記錄,記錄學生的成長點滴。由學生、家長、教師、同伴、鄰居等組成的評價小組,采用觀察、抽查、語音錄制、錄像、檔案分析、面批、紙筆考試等方式進行定性和定量評價。重視增值評價,關注學習的前后變化及可改變的潛能發展狀況,全方位評估學生動態成長過程。
三、成果運用
同安區大膽進行鄉村融合教育教學的探索與創新,使殘疾兒童不但“有學上”,更“上好學”“學有所成”,使教師“研有所得”,使區域辦學成果顯著。
(一)效果與影響
1.提升了區域融合教育質量
鄉村殘疾兒童(含送教上門)實現義務教育100%入學,真正實現了殘疾兒童“有學上”的目標。殘疾兒童安置在普通小學比率達到97%,走出校園的畢業殘疾少年有92%順利就業,每個融合教育殘疾兒童學習能力、生活質量和社會融合等都得到了顯著的改善。
教學相長,教師在項目的研究過程中也獲得了教學技能的提高、專業知識的增長,成長迅速。獲得全國五一巾幗標兵,以及福建省五一勞動獎章、省特級教師、省優秀教師、省學科帶頭人的教師各1人,各級各類骨干教師16人,2人被聘為高校兼職副教授,9人被聘為高校特殊教育工作站負責人及成員。
2.豐富了鄉村融合教育普惠發展的經驗
通過研究,實現了理論和實踐創新,衍生了許多“有教無類”的“鄉村案例”。比如,福建省融合教育試點校云埔小學充分挖掘蓮花山區鄉土教育資源,將繼承非遺文化、弘揚傳統與融合教育深度結合,在行動研究基礎上總結生成了普特融合排舞課程、節氣文化課程及蓮花褒歌課程等。福建省勞動教育基地校同安區官潯小學以中草藥種植園、農耕園為載體,探究勞動教育支持下普特融合活動課程。項目組總結鄉村融合教育經驗,在全國進行推廣輻射。如,福建龍巖永定特校借鑒同安經驗,為全區殘疾兒童提供支持性教學環境與條件,幫助學生有效參與社會和課堂活動;受同安課程啟發,廣西南寧燕子嶺小學形成親自然、親鄉村、親課堂的“三親”勞動技能課程。
3.積累了豐富的融合教育教學資源
項目組16年來的研究,形成了一系列科研與教學成果。專著《區域融合教育研究與實踐》《圖解培智學校課程層級目標體系——特教教師備課指南》《培智學校九年義務教育教師用書·生活適應》等在全國推廣發行。發表論文32篇,開發出鄉村融合教育課程及配套教學資源538份,生活適應校本教材18冊及教師用書1本,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教育叢書1套,有國家級精品課6節,省級示范課、精品課等18節,3節課例收錄于中央電化教育館。舉辦全國和省級交流、講座17場,積累送教上門、孤獨癥教學視頻近3000G。
(二)挑戰與展望
在未來的發展道路上,同安區將立足現有的基礎,進一步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大力發展融合教育。一是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為學生提供更高質量的有針對性的教育教學,為家長提供更適切的支持服務等。二是創設更和諧健康的社會融合環境,強化合作,不斷拓展合作的部門、群體、地域等,部門協同,多方合作,讓每一個殘疾兒童“有學上,上好學”,活出精彩的人生。
本文根據2022年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項目“圓鄉村所有殘疾兒童‘上學夢:隨班就讀教育教學創新16年的‘同安探索”整理撰寫。
(作者單位:福建省廈門市同安區特殊教育學校,36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