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維 劉靈婷
摘? 要:文章主要分析了高校國防教育的現狀以及針對師范院校女大學生國防教育所存在的問題,結合師范院校女大學生這一群體的特殊性,提出了在教學資源信息化、數據化、智能化的時代利用互聯網平臺進一步健全國防教育機制、培養國防意識、國防教育常態化、利用粉絲效應增加國防教育吸引力、建設國防教育陣地等方法,探索適合師范院校女大學生國防教育的新模式。
關鍵詞:高校國防教育;“互聯網+”;師范類院校
中圖分類號:G641?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3)25-0038-04
作者簡介:劉維(1993—),女,碩士,衡陽師范學院學生工作部學生輔導員,助教,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研究:劉靈婷(1982—),女,碩士,衡陽師范學院學生工作部講師,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研究。
二十大報告指出必須貫徹新時代黨的強軍思想。高校國防教育是我國國防現代化建設的重要陣地,是全民國防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信息技術迅速發展的時代,基于大數據、云計算的智慧型互聯網成為新時代最高效的工具,積極推進互聯網與高校國防教育深層次結合能更好貫徹落實新時代黨的強軍思想,建設新時代現代化強國。目前各高校的國防教育重心一直以男性為主,針對女性的國防教育一直處于邊緣化狀態。高校肩負著“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重任。如何基于“互聯網+”模式對師范類院校的女大學生進行有效的國防教育,對于加快推進全民國防的內涵式發展有著重要的實踐意義。
一、高校國防教育的重要意義
高校一直是我國國防教育的重要陣地。我國頒布了一系列國防教育相關的法律法規,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兵役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教育法》等,使高校國防教育朝著制度化、規范化、系統化的方向發展。雖然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的主題,但是國際形勢復雜多變,高校學生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應當樹立國家總體安全觀,關注國內外形勢變化,增強憂患意識,以國家安危為己任,積極投身國防建設。高校通過組織軍事理論課學習、軍事技能訓練實踐、軍事相關講座等方式讓在校學生接受愛國主義情懷的熏陶,正確認識國際形勢,提高國家安全意識,這有利于維護國家的安全和利益,為國家的繁榮發展提供不竭動力。
二、“互聯網+” 時代高校國防教育的現狀
2015年李克強在政府報告中提出了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實現了“+互聯網”到“互聯網+”的轉型,互聯網成為社會運轉的基礎性平臺[1]。2018年教育部印發《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積極推進“互聯網+教育”的發展,建設現代化教育強國。隨著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智慧教學等新技術的出現,“互聯網+”模式為我國高校國防教育拓寬了發展渠道,突破了教育資源的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促進了國防教育資源的大整合。新時代對高校的國防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互聯網為高校國防教育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
(一)高校國防教育具有較鮮明的地域特色
為加強國防教育,自2016年以來,我國分三批一共遴選出6905所國防教育特色學校,其中有288所本科院校。北京是我國的政治中心,高校國防教育氛圍濃厚,有24所國防教育本科特色學校。湖北省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擁有較多的紅色革命根據地,如辛亥革命在武漢打響了第一槍、八七會議在漢口召開等,湖北有17所國防教育本科特色學校。國防教育特色本科學校分布全國各省,但相對集中分布在紅色革命根據地較多的省份,如長征途徑省份、四大紅色革命根據地、解放戰爭三大戰役發生地等。由此可見國防教育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高校國防教育應該充分傳承當地的紅色基因,利用互聯網對傳統的國防教育進行創新升級,加快推進全民國防教育。
(二)高校國防教育存在階段性
目前各大高校的國防教育主要通過軍訓、軍事理論課、征兵宣傳三種方式進行,軍訓、軍事理論課集中在大一學年完成,征兵宣傳在每年的征兵季開展。軍事訓練一般由教官帶學生開展軍訓,實現了國防教育與素質教育相結合,同時對參訓的新生起到引領示范作用[2]。但參訓新生在接受固定的隊列動作訓練后可能還缺乏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導致新生軍訓的成果的精神影響力缺乏持續性。大部分高校在安排課程時更多注重學生的專業學習,對國防教育存在一定的認識偏差,沒有安排足夠的課時,且對師資隊伍沒有過多的專業要求,課程設置安排缺乏系統性,難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導致學生國防知識相對薄弱。征兵宣傳工作一般在某個時間段集中性進行,由于沒有日常愛國主義教育和宣傳的鋪墊,缺乏系統性和有效性,動員難度較大。高校應該利用互聯網垂直式發布信息的特征,讓國防教育日常化,通過微信公眾號、微博、短視頻、紅色故事宣講等豐富國防教育形式,達到“潤物無聲”的效果。
(三)線上國防教育缺乏引導監督機制
互聯網作為新時代最強工具,具有較強的信息傳播能力、儲存能力和交互能力。隨著使用普及率、使用時長和使用頻率的增加,高校學生對其的依賴性、信任度也日益增加。針對軍事理論課線上教學,不少高校在中國大學MOOC、學堂在線、超星等平臺都上線了軍事理論相關課程。網上公開課程可所有人共享,所設置的學生討論區和老師答疑區很好地體現了互聯網的交互性,每個章節的作業可以檢測學生學習的效果。但是沒有授課老師面對面的引導,且缺少有效的監督管理機制,學生會帶著完成任務的心態學習,存在刷課行為。如果缺乏一定的引導和激勵,像公開課程、軍事講堂、國防教育相關網站、新聞以及微信公眾號等也難以引起在校大學生的關注。
三、師范院校女大學生國防教育的現狀
高等學校的國防教育是全民國防教育的基石,師范院校肩負著下一代國防教育的重擔。青少年是國家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而老師是為青少年系好第一粒扣子的人,因此,師范院校擁有優良的國防教育體系至關重要。師范院校女生比例高于男生,但是對女生國防教育的現狀不容樂觀,如何建設完善的全民國防教育體系值得深入研究和探索。
(一)師范類高等學校國防教育發展情況
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們的國防是全民國防。每一所高校都應當積極參與國防建設。根據教育部在2021年8月27日發布的《2020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截至2020年,我國一共有1270所本科院校,本科師范類院校有144所,占比11.29%。國防教育特色學校的本科院校一共有288所,其中師范院校40所,占比13.89%,相較于其他類型的本科院校而言,師范類原先的國防教育體系更易于取得較好的成效。在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的大環境中,每一位在校大學生都要接受國防教育,但大部分學校一般是從男性視角開展國防教育,從女性視角進行的國防宣傳活動較少。
(二)高等師范院校對女大學生的國防教育重視不夠
目前高等師范院校的女生比例遠遠高于男生,教育下一代的重任更多由女性承擔,教師行業逐漸偏女性化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3-4],中國未來國防教育的發展與高等師范院校的女生有著密切的關系。目前高校國防教育活動如軍訓、軍事理論課程、軍事講座、英雄楷模的樹立等主要以男性視角為主,忽略了女性對國防知識獲取的途徑。在大學生入校時,每一位年滿18周歲的男性公民都要進行兵役登記,女性則無此要求;征兵季各高校一般只針對男生進行集中宣傳,而忽視了女生參軍入伍的宣傳,這些都進一步強化了女大學生覺得國防與自己無關的意識。在進行國防教育時高校對男女生采取同一種模式,往往難以激發女生的好奇心以及學習國防的興趣。高校的國防教育缺乏對女大學生的性別意識教育[5],從課程內容設置到教師課堂引導再到學術研究都缺乏針對女生的國防教育內容的設計。
(三)高等師范院校女生國防意識存在誤區
國無防不立,民無防不安。一個國家的興衰存亡與全民的國防意識密切相關。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在新時代,雖然和平是世界發展的主題,但是面對復雜的周邊環境以及國際形勢,必須要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學會從政治、經濟、教育、文化、科技等方面樹立系統化國防意識。在開展日常國防教育時,教師講授主要以傳統安全教育為主。受傳統戰爭觀念的影響,大部分女性認為國防等同于武力、暴力,而默認這些元素只與男性有關,潛意識地將自己排除在外。根據張正明等對西安女大學生的調查可知,女大學生極少主動學習軍事相關知識、瀏覽國防相關網站,對于基本的國防知識了解不深入[6]。在國際形勢復雜多變的新時代,師范院校的女大學生肩負著教育下一代的重任,首先要肯定自己在國防教育中的主體地位,其次要學會將國防意識從戰爭沖突遷移到經濟、科技、文化等無硝煙的戰場,提高學習國防知識的自主意識。
四、“互聯網+” 時代師范院校女大學生國防教育發展新模式
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于2022年2月發布的第4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21年12月,我國互聯網普及率達到73.0%,其中學生群體規模最大。高校要借助互聯網網課、直播、閱讀等形式多樣的信息輸出形式,加強線上國防資源的整合能力,完善針對師范院校女大學生的國防教育機制,強化女性在國防教育中的主體意識,加強女大學生對國家安全知識的掌握。
(一)健全師范院校女大學生互聯網國防教育機制
國防教育相對于其他課程的教育而言具有其嚴肅性,在側重女性視角闡述知識的同時,為了可持續性良好發展,要確保國防教育在一個健全的機制中運行。健全的國防教育機制包括軍事理論課課程的設置、具有女性特色軍訓內容的添加、日常國防教育的長足發展、相對完善的評價體系、指導老師的獎勵考核機制等。由于互聯網的資源是全網共享,高校在借助互聯網平臺進行國防教育的同時要做好網絡教育資源的質量監管。
(二)舉辦針對性活動強化師范院校女大學生國防意識
目前國內高校新生的軍訓一般采用學生教官帶訓模式[7],高校可以從軍訓學生隊伍中挑選女子精英,打造出一支女子護旗方隊,參加全校升旗活動,利用網絡傳播升旗視頻或照片增加榮譽感和主體意識。部分高校在軍訓期間設有女子匕首操方陣、女子捕俘拳方陣、女子戰地救護方陣,充分展現了巾幗不讓須眉的颯爽英姿。可以由學校武裝部牽頭,借助互聯網優勢設定國防教育月、紅色故事演講比賽、參觀紅色基地、國防知識競賽、紅色電影展、尋找最美退役大學生、征文活動、軍旗推演大賽等,鼓勵更多的女生參與進來。由于師范院校女生集中度相對較高,可以組建一支專門的教師隊伍,定期舉行與女性相關的國防知識主題講座、討論會、電影鑒賞等,讓國防意識深入每一位參與者心中。
(二)采取多種新媒體結合的方式讓國防教育日常化
國防理論教育一般采取軍事理論課的方式,除了學習線上平臺的精品課程以外,國防教育工作應該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結合,利用多媒體將軍訓成果持續性輸出展示,將征兵宣傳工作日常化。多媒體技術相對于傳統的書本以及電視更具互動性,可以讓大家參與其中表明自己的立場,表達自己的觀點。如可利用線上微信公眾號定期推送國防小故事,微博可全網轉發、評論、點贊國防小知識,抖音發布漫畫或剪輯后的國防小視頻,QQ墻作為投稿渠道供學生討論和分享國防小趣事,利用VR技術體驗軍旅生活,觀看熱門國防教育題材的電影《半床棉被》《捌佰》《金剛川》等,在輸送國防知識的同時增加國防教育的趣味性。除了網絡上的宣傳,線下可以制作國防知識文化宣傳欄、巾幗英雄事跡陳列室等讓女生在日常化的國防教育氛圍中學習國防知識。
(三)利用粉絲效應強化女大學生對國防的持續關注力
粉絲效應是以情感作為紐帶,在新媒體中針對公共事件表現出的某一群體行為[8]。從心理學角度來說女性一般偏感性,在對女大學生實施國防教育的過程中可以通過公眾號、QQ、微博、抖音等進行廣泛宣傳,充分發揮歷史人物在引領主流價值觀中的示范性作用,樹立示范榜樣,通過日常輸出建立感情基礎,形成粉絲效應。比如以巾幗英雄為案例的替父從軍的花木蘭、楊門女將穆桂英、英勇就義的秋瑾等,在民族的危亡之際,巾幗英雄身上彰顯出的民族大義精神和深切的愛國情懷觸動每一個人的心弦;學校可以應征入伍的女兵、退役回校的女兵、國防教育網站上女兵的典型事例等作為切入點,利用校內媒體宣傳報道棄筆從戎、保衛祖國的巾幗風范;也可對當前與國防相關的典型女性代表事跡進行實時宣傳報道,如外交部新聞發言人華春瑩及航天員劉洋、王亞平等,提高女大學生國防主體意識。
(四)建立對女大學生吸引力強的國防教育陣地
高校的國防教育是一個復雜的過程,除了要讓國防知識普及到位、國家安全意識樹立到位外,還要可持續發展,這需要政府、高校、基地共同合作“三位一體”地協同育人[9]。政府的國防教育資源豐富,除了在軍訓和征兵季對高校國防教育加以指導外,還可以構建與學生網絡交流平臺。目前我國國防教育基地達到473個,可建立教育基地與高校資源共享平臺,將各類國防教育基地通過文字、圖片、視頻等方式整理歸檔,構建對高校女性吸引力強的國防教育資源庫。挖掘學校的紅色黨史、校史資源,打造具有學校特色的紅色展示平臺,讓學生獲得認同感,樹立國防主體意識。
五、結語
高校是國防教育現代化建設的重要陣地。新時代,要借助互聯網構建與時俱進的國防教育平臺。高校國防教育一般是圍繞男性視角開展,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女大學生的感知途徑,如何在新時代加強對女大學生的國防教育是全民國防的重要環節。隨著教育資源的數據化,高校應該基于互聯網,根據師范院校女大學生的群體特征將國防教育資源建設進一步系統化,這對于在新時代加快推進全民國防的內涵式發展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參考文獻:
[1] 劉秀峰.? “互聯網+”視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創新[J]. 深圳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14(02):49-55.
[2] 商建華,梁旭光,柳振國. 高校軍訓學生教官帶訓模式的研究與實踐[J]. 現代教育管理,2012(06):89-91.
[3] 敖俊梅,林玲. 中小學教師性別結構“女性化”的現狀、成因與對策[J]. 民族教育研究,2020,31(02):54-62.
[4] 王俊. 教師職業的性別標識探論——兼談師范類院校男女生比例失衡問題[J]. 高等教育研究,2015,36(06):65-72.
[5] 吳絮穎. 高等師范院校女生國防意識教育芻議[J]. 才智,2016(15):168-169.
[6] 張正明,章涵愷. 西安市普通高校女大學生國防教育情況的調查研究[J]. 教育與職業,2009(21):182-183.
[7] 沈國俊. 我國普通高校學生軍訓模式的回顧與展望[J]. 成都中醫藥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7,19(04):102-104.
[8] 丁國維. 粉絲效應與分享行為對短視頻傳播的影響[D]. 廈門:廈門大學,2019.
[9] 陳楚瑞,廖金寶. 政府、基地與高校“三位一體”的國防教育協同育人機制研究[J]. 肇慶學院學報,2020,41(03):49-53.
(薦稿人:孫永泰,集美大學《集美大學學報》副主編,副編審)
(責任編輯:向志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