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寧
[摘 要] 當代舞蹈學科需遵照藝術學科的發展規律,在堅守舞蹈學科本體個性化特征的基礎上,廣泛吸納多學科的滋養,借助科學技術豐富舞蹈藝術。在國家新文科建設的大背景下,對舞蹈專業人才新時代培養理念與素質導向的思考和跨學科創新培養路徑的探索。尊重原有學科基礎,通過跨學科方式吸納多學科優勢,推進建設以“大認知”為基礎的通識教育課程、“整體藝術”為核心的跨學科舞蹈藝術課程、“舞蹈+科技”為支撐的數字舞蹈藝術課程等跨學科創新培養,以滿足新時代高素質人才的需要。
[關鍵詞] 新文科;舞蹈學科;跨學科;舞蹈人才;培養路徑
[基金項目] 2021年度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一般項目“舞蹈表演與數字媒體的交互行為研究”(KKSNNWD21);2020年度南京藝術學院教學質量監測一般項目“音樂與舞蹈學類(舞蹈類專業)教育教學質量監測指標的建構與研究”(JKCJJJC20)
[作者簡介] 宋 寧(1983—),女,江蘇南京人,博士,南京藝術學院舞蹈學院講師,主要從事舞蹈音樂理論與數字媒體藝術研究。
[中圖分類號] G642.0[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674-9324(2023)29-0173-04[收稿日期] 2022-00-00
新文科建設目標帶來文科教育的革新,這一改變對各個藝術門類學科建設提出新的要求。藝術學科在面向科技時代發展和現實社會需要之時,正在逐步打破傳統學科體系的窠臼,在遵照學科自身獨特性的基礎上,吸納多學科優長,推動跨學科交叉融合,使各專業人才全面滿足時代需要。舞蹈藝術是藝術門類中的獨特組成部分,這一以身體語言作為思想表達的藝術形式,不僅僅限于表現身體動作的技術技巧,更是人的審美意識、文化素養和生命態度的自然體現。在新文科建設理念的引導下,舞蹈學科建設應獲得更多人文學科和社會科學的滋養,并積極探索爭取自然科學的輔助與協同,在個性化堅守的同時,與不同藝術門類相互借鑒融合,吸納多個領域的優長,以此培養具有文化自信的青年舞蹈專業人才。
一、背景認知
新文科是以繼承與創新、交叉與融合、協同與共享為主要途徑,促進多學科交叉與深度融合,推動傳統文科的更新升級,從學科導向轉向以需求為導向,從專業分割轉向交叉融合,從適應服務轉向支撐引領[1]。在面向時代發展要求、面向現實社會需要的整體環境中,新文科的新理念是對傳統文科內外建設的雙重變革。由此也對各個藝術學科門類帶來重大影響。
盡管藝術學科的獨特性導致堅守的必要性,但一定的借鑒融合與固本創新也不可或缺。高等藝術教育不僅要突破傳統的學科局限,還要跨越文化的局限,打破原有學科的壁壘,實現學科內部、學科之間、學科與社會、學科與科技的交流與融合。新文科的新理念、新內涵推動高等藝術的教育觀念、結構模式、培養目標、思維方式的全面革新。藝術“起著‘化人與‘美人的獨特作用,即以藝術情感的方式來使人成為更完善的人”[2],因此,新文科背景下藝術學科的建設,應該且必然產生理論、產生思想,以審美的精神價值來提升人的素養。
20世紀80年代至今,國內眾多舞蹈專業院校借鑒西方分科式教學的理念與實踐,通過學科的不斷分化從而推動舞蹈人才培養的規模化與專業化進程。各專業方向的人才培養目標主要聚焦于專業技能本身,或強調表演的技術技巧,或專注于編創思維訓練。分科式教學在特定的歷史階段,對于知識的研究、技能的傳授均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影響與作用。但與此同時,各專業在原有學科分化的基礎上漸行漸遠,缺少專業方向之間、學科之間的打通,舞蹈高等教育人才培養類型單一、知識結構不合理等問題也逐漸浮出水面[3]。面對新時代對復合型人才的迫切需求,舞蹈高等教育學科的首要任務就是重新審視學科體系建設。新文科建設背景下,舞蹈專業人才應打破專業壁壘,通過跨學科建構多維知識結構體系,具備適應社會需求的綜合能力。
二、新文科背景下舞蹈專業人才的素質導向
舞蹈以身體為媒介發展到今天,單純在規訓形態下形成“美”的身體已經不足以支撐一個學科,越來越多的“用舞之地”期待舞蹈的發展擁有多元性的身體“思維”[4]。新文科建設背景下,舞蹈專業人才培養方向的重要依據是符合新時代、新形勢對舞蹈人才能力的需求。培養具有跨學科專業背景與合作能力的新時代大學生已成為舞蹈專業人才培養的新進路。
(一)文化引領:強化舞蹈藝術文化素養的引導意識
長久以來,藝術學科始終存在著重技輕藝的問題,對藝術技術技巧的追捧往往超越了對審美價值、審美理想的追求。而藝術是人的自身文化素養的一種體現形式,舞蹈藝術以人的身體作為載體,手足騰躍之間延展的是心靈、表達的是情感、體現的是精神。舞蹈專業人才必然不能把舞蹈的身體展現單純地視作技能技巧呈現,技術僅僅體現的是舞者對身體的規訓結果。
無論人本身作為一個藝術整體,還是身體語言呈現出的美妙境界,都說明了舞蹈的魅力蘊含著審美意識、審美趣味和審美觀念。近些年來經過時間檢驗堪稱經典的眾多舞劇作品,無論是回望歷史、深思人性的《記憶深處》《秀水泱泱》,還是挖掘民俗傳統、展現民族氣概的《醒·獅》《天路》,抑或是體現人文關懷的《孔子》《朱自清》,無不體現著編者與舞者的文化素養、藝術審美、思辨精神。舞蹈學科建設只有回歸關于“人”的教育而非僅看重藝術技能本身,把文化素養與技能技巧相聯結,突出舞蹈中所蘊含的人文本質,以精湛的藝術技巧展現深厚的文化內涵,突破感官審美,才能進入到對內在情感表達與精神層面的交流,承擔表現藝術本質這一重任。
(二)學科交融:適應藝術傳達深度融合的多元需求
19世紀末,中國開始逐步借鑒西方的分科式教學理念并展開實踐。隨著時代的發展,世界的復雜性、無限性和整體性又需要人們突破已有的學科邊界,不斷地提高整體把握世界的能力。學科的發展必須與時俱進,藝術形式和藝術內涵上的突破創新,常常是在不同學科的交叉融合中實現的。
憑借原本就具有的跨語言、跨文化優勢,加之在不斷嘗試與探索中逐漸具有的更為寬泛、綜合的學科屬性,舞蹈藝術在“大視覺”表演藝術領域中占據著不可撼動的位置。近幾年來,《永不消逝的電波》《只此青綠》等眾多舞劇、舞蹈詩劇無論從藝術創意,還是文學取材、藝術加工、視聽架構等多重層面,無不體現了跨學科藝術思維的優勢與趨勢,文學意境創造、視聽設計創意、科學技術創新已然將“整體視聽藝術”發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在文化、藝術、科技大融合的綜合感官時代,舞蹈專業內部各分支的交叉融合已成必然態勢,舞蹈與藝術門類其他學科以及文學、歷史、哲學、科技之間的聯結滲透也是可見趨勢。
(三)技術賦能:把握數字科技構建的文化創新表達
數字時代,藝術與數字技術的彼此吸納與密切融合,不斷造就新的表達方式和審美范式。情感計算、人工智能、虛擬現實、全景聲等數字技術,都無限地擴大著藝術表達的邊界。相比早期以技藝為基礎的原始一體狀態,技術與藝術在現代信息社會的高度融合,是在兩者在原始分化、分別獨立發展基礎之上的融合,是一種超越了過去的新的表現形式[5]。
近兩年,河南衛視推出的《龍門金剛》《洛神水賦》等一系列極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底蘊的舞蹈作品,皆是在新媒體技術支持下,成功打破原有舞蹈藝術形式的固有模式,綜合利用5G、AR等數字技術優勢,通過別具一格的舞蹈藝術元素與全新呈現形式相融合,從而形成文化創新表達,最終實現文化精神傳達。數字技術推動舞蹈表達方式和知識認知模式的改變,借助現代科技重塑藝術觀念與思維體系,從而更好地回應與闡釋科技與藝術之間的深刻關聯,由此進一步帶來學術視野、藝術表達、創作范式、思維模式等一系列的變化與革新。靈活借助科技手段,是對舞蹈專業人才綜合能力的全新要求。
三、舞蹈專業人才的跨學科培養路徑
時代發展催生新的社會需求,藝術專業人才的培養也不再僅僅是技藝的習得與傳承,而是強調順應時代變革的藝術思想和文化精神的傳達。藝術教育學科融合的意義在于,既是培養具有審美和人文素養且全面而自由發展的人的需要,又是以學科融合助力藝術教育自身創新發展的時代要求[6]。當藝術學科即將全面進入新文科建設之時,舞蹈專業人才的培養應當順應時代發展的規律和需求,因時而變。
(一)建設“大認知”為基礎的舞蹈通識教育課程
新文科背景下,舞蹈專業人才需要具有更廣闊的文化視野,通過積累廣博的知識,加深對問題理解的廣度與深度。當代舞蹈學科建設需要覆蓋更多元的文化知識內容和學科范圍,建設以“大認知”為基礎的通識教育課程,積極實施輔助舞蹈學科的基礎通識教育,建立課程群,包括對于藝術、人文、社會的認知、歷史沿革和三者關系的探討等,強化文化知識的學習,將文化修養與專業技巧相結合,從而提升舞蹈傳達中的藝術表現,凸顯舞蹈獨具一格的藝術品質。
我們對藝術有一個基本的認識:藝術從根本上來說要借助藝術形式來對藝術本身的內涵、趣味和核心價值觀進行傳播。在這里外化的是藝術形式,而內在的是藝術價值。舞蹈藝術同樣蘊含著對人的價值引導和審美感化,傳道受業的前提是育人。舞蹈專業人才培養中必須正確認識到藝術文化素養的重要性。舞蹈藝術的本質是情感表達與精神傳達,舞蹈敘事建構、形象呈現、結構編排、意境營造等維度,都是以情感和精神為依據。加強對舞蹈專業人才的美育培養應先于舞蹈專業技能技巧,強化審美感知能力和審美表達能力是首要任務。
(二)建設“整體藝術”為核心的跨學科舞蹈藝術課程
各藝術學科之間天然具有親緣關系,舞蹈與其他藝術學科的融合也在豐富著多樣的藝術表達。面對新時代的新舞蹈學科,創新表達已然位居舞蹈藝術極為重要的位置,藝術語言的溝通邊界在不斷被打破與跨越。在當今世界進入多媒融合的“大視覺”背景下,舞蹈與音樂、燈光、影像、服裝的配合,也對舞蹈專業人才提出整體藝術感知能力的要求,而這種能力就形成于對美術、音樂、戲劇、影視等藝術學科的廣泛認知中,藝術門類的融合能打開新的視界,新的樣式也在學科碰撞中生發。
舞蹈學科亟須建設以“整體藝術”為核心的跨學科藝術課程,以創作實踐為依據,探尋跨學科藝術領域的交匯融合手段,抓住跨學科藝術門類共性特質,探討“整體藝術”的創作觀念和融合方式,以培養出能夠面向未來創作的舞蹈專業人才。跨學科舞蹈藝術課程應設置相應的綜合實踐課程,加強與聲音設計、視覺設計、動畫設計等專業的聯合創作實踐,從而增強跨學科藝術思維能力。
(三)建設“舞蹈+科技”為支撐的數字舞蹈藝術課程
藝術與科技結合的跨學科創作領域與教學方向已逐漸成為各藝術門類的重點拓展領域。數字科技與舞蹈藝術的結合不僅僅是新技術與傳統學科的結合,如新媒體在舞蹈表演、舞蹈編創、舞蹈教學中的應用;更為重要的是,借由新手段融入與發展所產生的對于原有認知的革新與沖擊,如大數據學習、數字算法在舞蹈人體科學研究中的介入,動作捕捉、人工智能技術在交互舞蹈藝術中的核心作用。現場表演與數字媒介傳播、表演藝術與數字媒體技術、屏幕與數字平臺、傳統舞蹈表演與交互舞蹈藝術等,由技術進步所引發的二元關系相繼出現,這些課題是新文科背景下舞蹈專業人才所要面臨的挑戰。
據此,我們應該積極探索建設以“舞蹈+科技”為支撐的數字舞蹈藝術綜合課程,基于傳統舞蹈學科各專業基礎課程與核心課程背景,輔以數字藝術普及類課程,以跨技術科學學科支撐舞蹈藝術創作與研究。從舞蹈人才培養的角度來看,舞蹈專業人才無需掌握數字技術背后的底層邏輯,而是需要認真思考藝術如何借助技術的手段創造出具有豐富情感的藝術表達。伴隨新文科建設,國內眾多高校也相繼創建數字藝術實驗室,藝術類的各學科通過團隊合作的實踐模式,在創新融合理念指引下,借助數字實驗室的技術工具、數字資源,產生更多自由碰撞的藝術成果。
結語
舞蹈專業人才不僅是外在美感的傳播者,更是內在精神的傳達者。創新舞蹈專業人才的培養方式,要以遵循舞蹈學科自身邏輯與發展規律為原則,跨越單純的技巧藩籬,將人文精神、藝術思維、審美認知滲透進學科教育觀念中。在個性化堅守的基礎上,強化價值引領和文化培養,重視學科之間打破壁壘、相互托舉、滲透融合,由此推進教學體系、師資結構、評價機制等一系列環節的革新。
樹立跨學科理念、建立跨學科思維、創新跨學科手段,積極探索舞蹈與其他藝術學科、人文學科、技術科學等多學科相融合的實踐,并由此建構出多學科融合的新時代舞蹈人才培養模式。在實現舞蹈內部跨專業、外部跨學科、整體跨領域的過程中,要盡可能地避免簡單、機械的疊加與整合,而更關注打破學科壁壘,強化堅守學科生存之本的基礎上,淬煉提升舞蹈人才的綜合能力。
參考文獻
[1]王銘玉,張濤.高校新文科建設思考與探索:兼談外國語言文學學科建設[J].天津外國語大學學報,2019,26(6):1-7.
[2]周星.新文科視域:藝術學科發展點、線、面建設景觀[J].藝術教育,2020(12):12-17.
[3]靳金,呂藝生.從工具走向價值:關于新文科建設背景下舞蹈高等教育學科的幾點思考[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21(3):127-130.
[4]肖向榮.面向“新文科”未來的“整體藝術”[J].藝術設計研究,2020(3):115-120.
[5]楚小慶.技術發展與藝術形態嬗變的關系研究[D].南京:東南大學,2018.
[6]李俊峰.新文科背景下的藝術教育:從學科融合到價值實現[J].藝術教育,2020(9):22-25.
Interdisciplinary Cultivation of Dance Professionals in the Background of? New Liberal Arts
SONG Ning
(Dance Academy, Nanjing University of the Arts, Nanjing, Jiangsu 210013, China)
Abstract: The dance discipline should follow the development law of the art discipline, on the basis of adhering? to the personalize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ance discipline, widely absorb the nourishment of multiple disciplines, and enrich the dance art with the help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ational new liberal arts construction, this paper rethinks the training concept and quality orientation of dance professionals in the new era and explores the training path of interdisciplinary innovation, which respects the original discipline foundation, absorbs the advantages of multiple disciplines through interdisciplinary methods, and promotes the construction of interdisciplinary innovative training, such as general education courses based on “big cognition”, interdisciplinary dance art courses with “overall art” as the core, and digital dance art courses supported by “dance + technology”, so as to fully meet the needs of high-quality talents in the new era.
Key words: new liberal arts; dance discipline; interdisciplinary; dance professionals; cultivation approa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