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宜珍 汪艷萍 米日古麗·加帕爾 陳愛芳 杜健華



摘要:目的 探討胸腔鏡肺葉切除術患者應用不同劑量氟比洛芬酯超前鎮痛的效果。方法 選取2020年1月~2023年1月于我院進行胸腔鏡肺葉切除術的78例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高劑量組、低劑量組和對照組,每組26例。麻醉誘導前給予高劑量組1.5 mg/kg氟比洛芬酯,低劑量組0.5 mg/kg氟比洛芬酯,對照組用生理鹽水。比較三組患者麻醉效果。結果 術后Ramsay評分、Cdyn比較,高劑量組>低劑量組>對照組,三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VAS疼痛評分、IL-6、PGE2、CXCL1、Pplat、Ppeak比較,高劑量組<低劑量組<對照組,三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胸腔鏡肺葉切除術患者應用高劑量氟比洛芬酯超前鎮痛效果最為顯著。
關鍵詞:胸腔鏡肺葉切除術;炎癥反應;麻醉質量;氟比洛芬酯;保護效應;超前鎮痛
胸腔鏡肺葉切除術為胸外科的常見治療方式,但該術式為大型手術,可導致患者血流動力學異常、創傷性大、應激性反應劇烈、手術時間長,且術后會出現劇烈疼痛感,多難以忍受,嚴重影響預后[1]。臨床上常使用超前鎮痛,即患者出現劇烈疼痛前給予鎮痛藥物。超前鎮痛常用藥物為氟比洛芬酯,具有作用持久、起效快等特點。但超前鎮痛中氟比洛芬酯的使用劑量醫學界還沒有達到共識,最佳劑量有一定的爭議。本研究旨在探討胸腔鏡肺葉切除術患者應用不同劑量氟比洛芬酯超前鎮痛的效果。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1月~2023年1月于我院進行胸腔鏡肺葉切除術的78例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高劑量組、低劑量組和對照組,每組26例。高劑量組男14例,女12例;年齡43~78歲,平均(50.34±3.21)歲。低劑量組男11例,女15例;年齡41~79歲,平均(50.32±3.25)歲。對照組男16例,女10例;年齡42~80歲,平均(50.34±3.26)歲。三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
納入標準:擇期進行胸腔鏡肺葉切除術治療;均使用氟比洛芬酯麻醉。排除標準:對氟比洛芬酯過敏者;重要臟器出現衰竭者;中途退出者。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進行全身麻醉,然后實施胸腔鏡肺葉切除術。患者進入手術室后,護理人員開通靜脈通路,然后連接心電監護儀監測患者呼吸、心率等指標。此外,麻醉誘導前15 min給予高劑量組1.5 mg/kg氟比洛芬酯,給予低劑量組患者
0.5 mg/kg,對照組則給予適量生理鹽水。全身麻醉誘導:經靜脈注射咪達唑侖0.05 mg/kg、丙泊酚乳狀注射液3 mg/kg、枸櫞酸芬太尼0.5 μg/kg、苯磺順阿曲庫銨0.15 mg/kg。機械通氣:上述各麻醉誘導藥物給藥結束后,對患者進行機械通氣,呼氣時間設置為1:1.5,氧氣流量設置為1.5 L/min,潮氣量設置為8~10 mL/kg。麻醉維持使用阿曲庫銨0.15 mg/kg+枸櫞酸太尼0.3 μg/(kg·h)+丙泊酚乳狀注射液1 mg/(kg·h)。
1.3 觀察指標
(1)比較兩組肺保護效應:于術前24 h、術后24 h進行評估,監測肺動脈順應性(Cdyn)、氣道平臺壓(Pplat)、氣道峰壓(Ppeak)等指標。
(2)比較兩組炎癥指標水平:于術前24 h、術后24 h進行評估,觀察指標包括白細胞介素-6(IL-6)、前列腺素E2(PGE2)、CXC趨化因子配體1(CXCL1)。使用全波段多功能酶標儀測定,先采集患者肘靜脈血3 mL,然后進行離心處理,離心半徑為6 cm、轉速5 000 r/min、時間為20 min,待得到血清樣本后進行各項指標測定。
(3)比較兩組麻醉質量:采用Ramsay評分、VAS疼痛評分進行評估。Ramsay評分最低分為1分,最高分為6分。患者若出現煩躁不安現象則計1分,若安靜且能合作進行各項治療和護理則計2分,若處于鎮靜中則計3分,若處于淺睡眠狀態中則計4分,若處于入睡狀態中則計5分,若處于深睡狀態中則計6分。VAS疼痛評分為0~10分,得分越低說明患者疼痛感越輕。
1.4 統計學分析
數據處理采用SPSS 24.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三組患者麻醉質量比較
術后各階段患者Ramsay評分比較,高劑量組>低劑量組>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各階段患者VAS疼痛評分比較,高劑量組<低劑量組<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三組患者炎癥反應比較
IL-6、PGE2、CXCL1比較,高劑量組<低劑量組<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三組患者肺保護效應比較
Cdyn比較,高劑量組>低劑量組>對照組,三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1、P2<0.05);Pplat、Ppeak比較,高劑量組<低劑量組<對照組,三組Pplat、Ppeak水平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1、P2<0.05)。見表3。
3討論
胸腔鏡肺葉切除術是治療局限性肺葉不可逆病變或早期肺癌的重要手段。雖然腹腔鏡肺葉切除術是一種常見微創手術,但對患者也有一定的創傷,且術中、術后會出現強烈的應激反應,主要表現為肺功能異常等[2]。患者術后還會出現劇烈疼痛感,嚴重影響預后[3]。對胸腔鏡肺葉切除術患者,需給予有效的鎮痛,保障手術順利開展,促進身體康復。對胸腔鏡肺葉切除術患者實施超前鎮痛,可降低機體局部敏感度、神經中樞敏感性,進而有效減低鎮痛藥物的使用劑量[4]。因個體差異,超前鎮痛藥物的使用劑量也有所不同,但有效劑量未達成共識。因此,需探討不同劑量的氟比洛芬酯取得的麻醉效果。
術后Ramsay評分、Cdyn比較,高劑量組>低劑量組>對照組,三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VAS疼痛評分、IL-6、PGE2、CXCL1、Pplat、Ppeak比較,高劑量組<低劑量組<對照組,三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高劑量氟比洛芬酯取得的麻醉質量更高,具有較高的鎮痛、鎮靜作用。氟比洛芬酯屬于新型非甾體抗炎藥,能均衡抑制環氧化酶2、環氧化酶1,進而起到顯著的鎮痛效果[5]。氟比洛芬酯藥物劑型比較特殊,主要釋放載體是脂質體微球,用磷脂膜微粒、脂肪油包裹住主要分子,可起到靶向釋藥特性,使藥物融入血液后在炎癥反應處、手術切口處迅速聚集,從而持續發揮較強的鎮痛效果[6]。氟比洛芬酯能有效抑制炎癥反應,且隨著用藥劑量的不斷增加,抑制效果也更加明顯。正常情況下,抗炎性細胞因子、促炎性細胞因子維持動態平衡。而一旦機體遭受創傷,氟比洛芬酯超前鎮痛可對花生四烯酸合成進行有效抑制,降低前列腺素水平,抑制炎癥反應[7]。氟比洛芬能降低炎癥反應、應激反應,改善患者氣道高應激反應狀態,繼而減小呼吸道阻力,提升肺組織彈性,增強肺保護效應。
綜上敘述,胸腔鏡肺葉切除術患者應用高劑量氟比洛芬酯超前鎮痛效果最為顯著。
參考文獻
[1] 申祥花,張延喜.不同劑量氟比洛芬酯超前鎮痛對胸腔鏡肺葉切除術患者麻醉質量、炎癥反應及肺保護效應的影響[J].檢驗醫學與臨床,2023,20(7):945-950.
[2] 武淑芳,張美峰,寧新宇.胸腔鏡下肺葉切除術患者圍術期多模式鎮痛效果及其對免疫功能的影響[J].武警醫學,2021,32(6):468-471,475.
[3] 紀丹丹,朱萍莉. 氟比洛芬酯超前鎮痛對腹腔鏡子宮切除術患者疼痛介質水平及免疫抑制的影響[J]. 中國計劃生育學雜志,2023,31(6):1326-1330.
[4] 姚文杰,李宏芹.氟比洛芬酯注射液超前鎮痛對胸腔鏡肺葉切除術患者鎮痛效果、炎癥反應、應激反應及免疫應答的影響[J].武警后勤學院學報(醫學版),2019,28(11):34-39.
[5] 蘇盈笑,王武明,熊江琴.氟比洛芬酯聯合右美托咪定在肺癌根治術超前鎮痛中的應用效果[J].微創醫學,2022,17(6):751-753.
[6] 黎翠,胡翠紋,張軍龍等.氟比洛芬酯預先給藥對胸腔鏡下肺葉切除患者術后鎮痛和胃腸激素的影響[J].中國現代醫學雜志,2020,30(8):74-78.
[7] 湯涌.氟比洛酚酯超前鎮痛對周圍型肺癌切除術后的鎮痛效果及VAS評分的影響分析[J].航空航天醫學雜志,2020,31(7):817-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