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與深化, 致力于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教學研究逐漸成為新一輪課程改革深化的方向。如何采取有效的教學策略促進小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發展成為當前語文教學的核心任務。本文在分析核心素養的概念及重要性的基礎上,針對核心素養的四個層面,提出了發展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教學路徑:滲透文學知識、創設真實情境、立足多元角度、提供豐富活動。
關鍵詞 語文;核心素養;教學路徑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5995(2023)04-0030-03
2022年4月,《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正式頒布,與2011年版的課程標準相比,新課標增加了許多適應當前教學改革的相關內容。作為語文教學的指向標,新課標圍繞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以“立足學生核心素養發展,充分發揮語文課程育人功能”[1]為課程理念之一,因此,如何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成為當前教學改革的核心目標。本文正是以此為契機,探討如何在新時代的小學語文教學中發展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
一、小學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內涵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教學改革從目標方向和價值追求的變遷來看,經歷了從“雙基”(學科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到三維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再到核心素養三個階段。從這一過程中,我們可以發現,隨著經濟水平和開放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國的課程目標逐漸由學科知識轉向學科育人價值,從目標理念上真正實現了從學科本位到以人為本的轉變。核心素養是關乎“培養什么樣的人”的大問題,是當前國際課程改革的主旋律、最強音,學習的最終目的永遠是人本身的發展。
“核心素養是學生通過課程學習逐步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是課程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2],這一概念強調學生從學習中獲得發展。義務教育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生在積極的語文實踐活動中積累建構,并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表現出來的文化自信、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和審美創造的綜合體現,強調四個維度的共同發展?!昂诵乃仞B”概念的提出是當今世界素質教育發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結果,這也對我國當前的語文教學提出了巨大的挑戰。
二、發展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教學路徑
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發展與課堂教學密不可分,所以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站在學科核心素養的角度審視自身的教學實踐。針對新課標提出的課程目標,如何準確理解教材,突破以往單篇教學、知識教學的困境,促進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是當前語文教師需要直面的問題。下面筆者將以部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教材為例,探討如何在語文教學實踐中促進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
(一)滲透文學知識,增強文化自信
傳統的教學通常是將知識通過書本和文字傳遞給學生,讓學生獲得相關經驗,這一做法可以讓學生快速了解信息、掌握應試要點,對于學生來說是相對便捷、快速的習得方法。然而學生對這些知識是否真的感興趣?語文教學是否只能局限于教材知識?這樣的教學能否在當今時代背景下激發學生的文化自信?筆者以為不然。
新課標指出,“文化自信是指學生認同中華文化,對中華文化的生命力有堅定信心”[3]。語文是母語教育,語文教學需要傳授給學生的,應當包含帶有中華民族獨特標志的民族文化,讓學生感受本民族深厚的文化基因?!皩嵤┱Z文教學,實際上是在傳遞民族精神,傳遞我們民族文化中最優良內容的結晶,是在學生心中栽種中華民族文化的根。”[4]因此,實施語文教學,最根本的應當是文化教學,而非單一的知識教學。
四年級這一學段的學生或多或少已經擁有了獨立思考的能力,因此在這一階段的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在課本知識教學之外,嘗試向學生滲透一些基本的文化知識。如在部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第七單元古詩《墨梅》的課堂教學中,筆者以此為引,在對“不要人夸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這一詩句進行講解時,列舉學生熟知的有關“梅花”的詩句,如“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讓他們感受古人對于梅花的鐘愛,理解“詩人們不斷抬高梅花在花卉中的地位,從梅花寂寞野處、抗寒早芳等特征演繹其高尚的意義,從而使梅花意象逐步具有了人格情操的象征意蘊”[5]。梅花作為中國古代文學中常見的意象之一,蘊含著古人對于梅花精神品格的夸獎與贊同,寄托了古人自身的人生態度,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著特殊的內涵。至此又進一步向學生闡釋,許多景物其實都被詩人賦予了自身的情感,成為具有獨特文化內涵的意象,如明月、蓮花、柳樹等。
通過拓展和滲透相關文學知識,能夠增強學生對本民族文化的理解與認同,“使學生真正明白自己的‘文化所自、血脈所流、生命所之,才能培養學生融進中華文化這個文明體中的文化意識和民族意識,成為具有中國心的現代文明人”[6]。但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師在拓展和滲透文學知識時,主要以增進學生對中華文化的了解為目的。此外,中華文化范圍寬廣,教師可通過古詩文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通過現代文學作品滲透革命文化,通過當代文學作品滲透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二)創設真實情境,加強語言運用
語文是一門語言學科,它的最終落腳點在于運用。然而在當下的諸多語文課堂教學中,學生運用語言文字解決現實問題的機會少之又少?!澳壳皩W校教育的問題之一,就在于未能通過創設合理的情境,讓學生建立學習和當下生活的關聯,產生學習的意義?!?sup>[7]而新課標也對這一現象作出了指示,通過語言運用,學生“能在具體語言情境中有效交流溝通;感受語言文字的豐富內涵,對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具有深厚感情”[8]。因此,為了增強學生對語文學科的熱愛、提升學生運用語文知識的能力,在語文教學中引入真實情境至關重要。
真實情境下的語文教學可以將單元課文串聯起來,確定一個核心主題,圍繞主題對課文進行分析、整合,最終通過多種具體的實踐活動,讓學生自主探索知識,感受語文的魅力,從而提升素養。以部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為例,這一單元中的《古詩詞三首》《鄉下人家》《天窗》都與鄉村生活有關,表達作者對鄉村生活的喜愛與贊美,《三月桃花水》描繪了美好三月的春水,而習作又指向學生熟悉的周邊景物和生活環境。所以,我們可以將這一單元的核心主題確定為“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并創設在真實情境下的相關實踐活動,設置“感受美”“聆聽美”“表達美”三項任務。
整個單元的任務設計層層遞進,在“感受美”這一任務中,先讓學生找尋生活中充滿樂趣的地方,讓他們走進這個地方,并進行細致觀察,發現生活中的美;接著學生帶著對大自然和生活中美的感知,進行第一單元的課文學習,說明課文中的鄉村和景物美在何處,拉近學生與作者、課文之間的距離,讓學生對大自然的美有進一步體會。在“聆聽美”這一任務中,創建班級留聲吧,讓每個學生都發布自己的朗讀作品;在此基礎之上,讓學生尋找更多與大自然相關的美文并在班級內舉辦朗誦會,通過聆聽優美的文章誦讀,豐富學生的審美體驗。在“表達美”這一任務中,先讓學生在課前進行“我喜歡的一處地方”主題演講,激活學生的言語智慧, 為之后的習作部分打下基礎,同時也能訓練他們在現實生活中的語言表達能力;接著讓學生針對“我的樂園”這一主題進行創作,最后將優秀習作置于班級美文吧供其他學生欣賞。
“核心素養是學生經歷一系列具有不同主題或需求的現實情境或任務后,通過不斷綜合相關領域的知識、方法或觀念,不斷探索實踐而建立起來的心智靈活性。”[9]語文教學需要創設真實情境下的實踐活動,即通過模擬現實生活中有可能產生的任務,進而推動學生各項能力得以發展。因此,語文教學不應停留在書本知識營造的單一語境之中,而應當為學生創造更多的適應真實生活的語言運用情境,進而培養他們在真實世界中思考、表達和創造的能力。
(三)立足多元角度,提升思維能力
“思維能力是指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的聯想想象、分析比較、歸納判斷等認知表現”[10],對于學生語文學科的思維能力發展來說,“語言的發展與思維的發展相互依存,相輔相成,語言的訓練也即思維的訓練”[11]。因此,在語文學科中,學生應當通過對語言進行聯想想象、分析比較、歸納判斷等,進而提升自己語言運用的能力、思維的靈活性和深刻性。
“大量的閱讀實踐證明,善用比較的學生一般概念清晰,分析深入,判斷正確,記憶深刻,聯想豐富,思維活躍?!?sup>[12]“而群文閱讀需要求同探異,既有聚合思維的一面,也有發散思維的一面。”[13]因此,在語文學科中引入以比較為核心的群文閱讀教學模式,勢必有利于發展學生的各項思維能力。
以部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為例,《貓》《母雞》《白鵝》這三篇課文均與動物有關,且都表達了作者對動物的喜愛與贊美之情,因此可將這三篇課文進行比較。例如,同樣寫動物,《貓》和《白鵝》都運用了明貶實褒、說反話的手法,而《母雞》的著重點則在于作者對于母雞態度的前后變化;此外,三篇課文都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和動作描寫,語言幽默,將動物的可愛生動形象地展示在讀者眼前。通過三篇文章的比較閱讀,學生能夠很容易發現和掌握閱讀規律,也能夠找到將動物描寫得生動有趣的方法。而這對于學生完成本單元的習作“我的動物朋友”來說,肯定大有裨益。
群文閱讀能夠整合多篇有關聯的文章,它“既有聚合思維的一面,也有發散思維的一面”[14],對于發展學生的各項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的讀寫能力而言,有著不容小覷的優勢。
(四)提供豐富活動,推動審美創造
審美鑒賞與創造關注人的培養,聚焦的關鍵能力和品格都是內隱的,要實現這一核心素養,需要借助“文學閱讀與鑒賞、文學交流與創作、梳理與探究等文學學習活動”[15]。因此,要想實現新課標中所提及的培養學生的審美創造能力,就必須在語文教學中提供豐富的審美活動,喚醒學生的審美意識,豐富他們的審美體驗。例如,教師可以在課堂中組織開展默讀、齊讀、討論、辯論、演講、表演等多種形式的審美活動,引導學生通過想象與聯想,感受與理解文章的語言美和結構美;通過創設情境,讓學生在口語表達與書面表達中表現美和創造美;通過開展課本劇表演、辯論比賽、影視欣賞等活動,培養學生的高雅情趣,讓學生“具備健康的審美意識和正確的審美觀念”[16]。
以部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第六單元課文《小英雄雨來》為例,因為本篇文章篇幅較長,所以筆者在授課前先讓學生以畫漫畫的形式將文章的主要內容展示出來,梳理文本;然后讓學生反復多次朗讀人物語言,進而讓他們感受到軍官的兇惡與雨來的堅強不屈;接著,讓學生以課本劇的形式呈現雨來與軍官斗爭的場景,以便進一步理解人物形象;最后,筆者設計了“你想對雨來說些什么”的口語表達練習,訓練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通過多種語文實踐活動,學生對于雨來這一人物形象已經有了深刻的認識,對于革命文化也有了進一步地理解。
小學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四個方面是一個整體,因此教師在授課時應盡可能兼顧四種素養的同步發展,從而培養全面發展的現代公民。
(文玲,華中師范大學寶安附屬學校,廣東 深圳 518126)
參考文獻:
[1][2][3][8][10][16]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4-5.
[4][6] 胡向東.語文核心素養在高考中的考查原則與路徑[J].中國考試,2017(7):58-65.
[5] 程杰.梅花意象及其象征意義的發生[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4):117-123.
[7][9] 楊向東.關于核心素養若干概念和命題的辨析[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0(10):48-59.
[11][12][13][14] 倪文錦.語文核心素養視野中的群文閱讀[J].課程.教材.教法,2017(6):44-48.
[15] 吳欣歆.探索發展語文核心素養的可操作性表達[J].中國教師,2016(9):39-43.
責任編輯:毛盼盼
讀者熱線:027-67863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