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亞中
摘 要:伴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大單元項目化學習作為推進學生全面成長的重要途徑,逐漸受到了較多的關注。筆者通過結合自身的經驗分析了高中信息技術教學的實施現狀,接著從多個方面提出了大單元項目化學習在信息技術課堂上的實施價值以及實施策略,以期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和心智的發展。
關鍵詞:高中信息技術;大單元;項目化學習;實施策略
大單元項目化學習,指的是在特定的某一個信息技術單元中,結合學生實際的信息技術知識水平,設定出合理、科學的信息技術項目,并引領學生主動完成,促使學生實現高質量、高效率的信息技術學習。在完成信息技術項目的過程中,學生不再是被動地接受信息技術知識,而是自身由內而外地主動探究。既能鍛煉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能力,又能切實提升學生的信息技術學習效率[1]。但通過觀察發現,這一模式并未取得較為理想的實施效果。因此,十分有必要針對這一模式的實施進行深入研究,促進學生信息素養的良好發展。
一、高中信息技術大單元項目化學習的實施現狀
(一)只有講解沒有項目
目前,多數高中信息技術教師往往更傾向于應試教育理念,所以會更關注基礎課程。至于信息技術課程則只是以信息技術的講解為主,并不停地向學生灌輸,導致大單元項目化學習沒能順利地實施。即使實施,也只是為了項目,沒能考慮到原本的信息技術目標以及知識。這樣的信息技術項目過于浮夸,沒有實質性的內容。從表面上,學生似乎在努力完成信息技術項目,可實際上,學生沒有學到多少內容。長此以往,學生始終難以獲得明顯的信息技術成長。
(二)只讓動手沒能動腦
雖然說,大單元項目化學習的真正價值已經逐漸凸顯出來,越來越多的高中信息技術教師已經開始嘗試實施,但并未取得良好的實施效果。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形,是教師普遍出現了“只讓學生動手沒能動腦”的問題,過于強調讓學生做出成果,但卻忽視了學生完成信息技術學習項目的過程,導致學生缺乏思考、探究等類似的動腦過程。基于這種情況,學生為了完成項目,通常就會按照給出的流程進行動手,最終的結果也都是千篇一律,學生的學習只是從以往的動腦接受轉變成動手接受,同樣不利于學生個體的成長[2]。
(三)只看結果忽視過程
新課標中明確指出,評價需要覆蓋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大單元項目化學習評價同樣也應當如此。但通過觀察得知,大部分高中信息技術教師并未注重這一點。在實際評價時,只關注學生最終的項目成果,至于學生的項目過程則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即使評價,也只是簡單評價,并沒有充分發揮出評級的真正價值。而信息技術的項目學習屬于一個動態的過程,缺少任意環節的評價,都會對學生順利完成信息技術項目造成阻礙,更別說促進學生的進步了。
二、高中信息技術大單元項目化學習的實施價值
(一)有利于轉變學生學習方式
以往的信息技術教學都是要求學生被動聽講、生硬記憶,學生很容易形成被動的信息技術學習方式,這并不利于學生長遠的信息技術學習。而大單元項目化學習則提倡以討論、探究、合作等形式完成信息技術項目。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將不再是被動接受,而是轉變成主動內化、積極探究的信息技術學習態度。久而久之,學生的信息技術學習方式必定會得到一定的轉變,進而促進學生逐漸形成未來適應社會的必備能力以及基礎素養,這更有利于學生個體的發展。
(二)有利于培養學生學習思維
學習思維,是學生把握、內化信息技術知識的基礎,更是推進學生實現持續性發展的關鍵所在。可實際的信息技術教學,都是零零散散地向學生傳遞信息技術知識,學生很難充分把握到其中的聯系,并不利于學生學習思維的形成。而大單元項目化學習則以某一個信息技術單元作為基礎,并設定相應的信息技術項目。在完成項目的過程中,學生自然能感知并把握其中的思維邏輯關系[3]。一方面,可推進學生主動構建本單元的信息技術知識網絡;另一方面,促進學生信息技術學習思維的主動建立。
(三)有利于提升學生解題能力
傳統的信息技術教學都是要求學生生硬地接受,導致學生對信息技術知識的理解始終停留在表面上,更別說靈活運用,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逐漸變得低下。大單元項目化學習并不是簡單地將信息技術呈現在學生的眼前,而是以信息技術問題形成項目,需要學生針對這些問題進行思考、探究,這與傳統信息技術教學有著天壤之別。等到學生完成信息技術項目之后,相信他們的解題能力將會得到較好的鍛煉和發展。
三、高中信息技術大單元項目化學習的實施策略
(一)提煉項目任務
無論是信息技術課程的學習,還是某項工作的進行,在開始之前,都需要具有明確的任務。只有這樣,下一步的學習或者是工作才能順利進行。因此,高中信息技術需注重信息技術項目任務的提煉。這也就要求教師需以某一信息技術大單元作為提煉的范圍,經過仔細分析和解讀之后,提煉出明確的項目任務。這里的任務不僅僅包含信息技術學習目標,還有具體的項目流程等。有了明確的信息技術項目任務,學生探索項目的積極性將會得到大幅度的提高,進而充分發揮出這一模式的真正價值,促進學生的成長[4]。
比如:在學習《數據與信息》這一大單元時,為了保證后續項目化學習的順利實施,教師需圍繞這一大單元內容,提煉出明確的信息技術項目任務。經過分析和解讀之后,設定以下項目任務:引領學生感知數據,使學生能正確認識并掌握與數據相關的內容;學生需要學會數據采集與編碼;逐漸掌握數據管理與安全保障的方法;學生須明確了解數據與大數據。有了以上明確的項目任務,學生下一步的項目學習將會變得更加清晰。需注意的是,教師也要實時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況,根據學生的學習反饋,實時改善信息技術項目任務,使其變得更加合理,更貼合學生的實際學習需求。通過這樣設定信息技術項目任務,不僅可以明確學生的項目學習目標和方向,而且還可以保證大單元項目化學習的順利實施。
(二)設定學習問題
當有了明確的信息技術項目任務之后,那么就需引導學生針對該項目進行深入的探究和分析,推進學生高質、高效完成信息技術學習任務。而信息技術問題是引導學生逐漸深入思考的直接方式。因此,高中信息技術教師需注重信息技術問題的靈活設定。在設定時,要圍繞某一個信息技術大單元,并考慮到學生實際的水平,切實把控好信息技術問題的難易程度。倘若問題難度較大,學生將難以解決;反之難度較小,學生可能會逐漸輕視,更不愿意主動解決,項目化學習難以順利進行,阻礙學生的信息技術進步。
比如:在學習《算法與問題解決》這一大單元時,為了引導學生逐漸深入到信息技術項目學習中,教師可以圍繞本單元內容設計以下信息技術問題:什么是算法?它的概念是什么?能否描述一下?它的控制結構是什么?怎么才能運用算法來解決具體的問題?接下來,再以這些問題作為信息技術項目的基礎,讓學生嘗試思考和解決。可能學生原本不清楚該如何開展這一大單元的項目學習,但有了這些問題的引導,學生則將會形成十分清晰的學習思路。在不斷思考和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中,學生對算法及其相關內容將會逐漸形成較為深刻的認知和理解。為了增加挑戰性,教師則可嘗試適度地提升問題的難度,像給出具體的問題,讓學生嘗試運用新學的算法進行解決等。
(三)豐富項目內容
高中階段的學生面臨多學科的壓力,長期面對單一的信息技術知識,他們很容易產生出厭倦的學習情緒,導致他們不愿意主動參與到信息技術項目學習中。因此,高中信息技術教師需注重項目內容的豐富,根據具體的信息技術大單元內容,嘗試搜索與之相關的豐富內容,并將其穿插到項目學習中。既能提升信息技術項目的豐富性和有趣性,又能大幅度提升學生的參與興趣,保證學生最終的信息技術學習質量。需要注意的是,不能過于追求豐富性卻忽視了原本的信息技術知識,否則將會出現本末倒置的情形。
比如:在學習《人工智能及應用》這一大單元時,為了提升信息技術項目的趣味性,吸引學生主動探究人工智能,教師則可以嘗試搜索與人工智能相關的豐富內容,并將其引入到本次的信息技術項目中。第一步,向學生展示“圖靈測試”,一邊讓學生觀察,一邊引導學生:“同學們,你們認為機器能自主思考嗎?機器能否與人實現對話呢?機器能否在智力上或者行為上與人類表現相同呢?”由此引發學生對機器的思考。第二步,可再向學生展示有關于人工智能的研究以及典型的案例,進一步豐富信息技術項目內容的同時,也能增強學生對人工智能的認知。與此同時,還可鼓勵學生多多搜集與人工智能相關的資料,使學生的視野得到開闊。在這些豐富內容的吸引下,學生不自覺地將會主動參與人工智能的項目學習中。
(四)創設項目情境
生動、活潑的信息技術項目情境,不僅能快速激發出學生對項目的探究興趣和動力,而且還能推動學生自動進入到信息技術知識的內化中,從而提升學生的信息技術學習實效。因此,高中信息技術教師應當靈活創設信息技術項目情境。在創設之前,需針對信息技術大單元進行剖析,并聯合學生實際的知識水平,創設出學生容易接受的情境。在該情境的輔助引導下,學生不自覺地就會產生出興趣,接著在興趣盎然的狀態下主動開展信息技術項目的思考與探究。
比如:在學習《信息安全與保護》這一大單元時,為了推動學生快速進入本次項目學習中,考慮到高中生已經具備一定的現實生活經驗,教師可嘗試創設出與本次項目相關的生活情境:“同學們,各種各樣的信息進入到生活中,生活質量、工作質量、學習質量都有所提升。那么,你平時在生活中享受過哪些便利的信息系統呢?”由此引導學生分享他們眼中的信息系統。接下來,可再次追問學生:“看來大家在生活中都享受到便利,但是你們是否注意過信息的隱私呢?在這樣便利的環境下,是否存在什么安全隱患呢?”由此逐步引導學生進入到本次的項目學習中。而學生在剛剛生活情境的輔助下,不自覺地從自身生活的角度進入到項目學習中。
(五)小組合作探究
傳統信息技術教學通常以學生被動接受為主,學生缺乏思考、探究的空間,導致學生各方面學習能力難以得到良好發展,更別說主動完成信息技術項目了。而小組合作的形式則可以改變這一情形,促進學生主動進行。因此,高中信息技術教師要靈活組織該形式,引導學生共同參與信息技術大單元項目化學習[5]。那么,教師需把握全體學生的實際基礎以及認知水平,進行科學的分組,讓小組之間相互督促、相互幫助,實現思維之間的碰撞,共同完成信息技術項目,促使全體學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上的成長。
比如:在學習《信息系統概述》這一大單元時,教師可提前給出明確的項目任務,指明小組探究的方向。在開始之前,教師需針對學生多方面進行分析,以學生互補的分組原則,進行分組,使學生之間能互相幫助、相互監督,營造出較為良好的小組合作氛圍。之后,再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來共同完成本次的信息技術項目。在合作的過程中,小組成員受到身邊他人的影響,紛紛努力探究和思考信息系統及其相關內容。與此同時,當小組探究遇到問題,教師應當及時給予指導,保證小組合作的最終效果。
(六)完善學習評價
上文已經分析到,只注重結果不注重過程的項目學習評價,并不能促進學生個體的成長,反而會大幅度降低這一環節的作用。而完善且科學的學習評價,可指出學生項目學習中的不足,激勵學生努力改正、發展。因此,高中信息技術教師須及時完善大單元項目化學習的評價環節。那么,教師應當圍繞學生的項目學習過程進行仔細觀察和分析,結合學生態度、思維、能力等多個方面,設定出多維度的學習評價標準,實現全程指導學生的項目學習,從而促進學生信息技術學習質量的逐步提升。
比如:在學習《信息系統的支撐技術》這一大單元時,主要由六小節內容組成,教師要將評價貫穿于整個信息技術項目中,從而提高學生的信息技術學習質量。以《計算機硬件》這一小節為例,教師可仔細觀察學生學習計算機硬件的過程,制訂出多重評價標準。當發現學生的態度十分端正,教師則可給出正向評價,激勵學生更主動地學習后面的五個小節。此外,還可引導學生自評,讓他們回顧他們的項目學習過程。通過這樣實現多維度的項目學習評價,帶領學生從多個角度認知自我、改正自我,更能促進學生發展自我。
結束語
綜上所述,大單元項目化學習在信息技術課堂上的實施已經變得尤為重要,其教學價值是任何教學模式都無法取代的。因此,高中信息技術教師要主動轉變自身的教育觀,針對該模式進行深入的研究,考慮并結合學生的實際水平,努力探索和反復實踐有效的實施策略,引領學生主動參與到信息技術的項目化學習中,最終促使學生學習能力、知識水平、思維邏輯、信息素養等多個方面得到良好發展。
參考文獻
[1]魯先法.基于學科核心素養的普通高中信息技術大單元教學設計研究[J].江蘇教育,2023(16):62-67.
[2]翁錦琳.網絡環境下高中信息技術大單元教學實踐[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23(5):36-39.
[3]吳亞男.項目化學習在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應用策略研究[J].考試周刊,2023(4):20-23.
[4]全志敏.核心素養導向下的高中信息技術學科項目化學習探索[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21(18):27-31.
[5]李友錦.淺談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項目化學習的應用[J].課程教育研究,2020(8):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