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傳統節日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重要的德育資源。班主任應充分挖掘傳統節日文化資源,開展相關的德育活動,引導新時代小學生傳承與弘揚傳統節日文化,厚植學生的文化底蘊,增強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自信心,促進新時代學校的道德教育的發展。
[關鍵詞] 傳統節日資源;德育活動;班主任;班級育人
中國傳統節日凝結了華夏民族的精神理念,承載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不僅具有廣泛的文化、歷史價值,也蘊藏著重要的德育價值和功能。首先,傳統節日文化中鐫刻著濃厚的愛國情思,通過慶祝節日,學生可以感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繼而增強民族認同感和自信心。其次,傳統節日文化中所蘊含的“仁義”與“孝悌”等倫理情懷,是中華民族傳統道德的核心。傳統節日的慶祝活動能夠更好地激發學生關于親情、友情、師生情等方面的情感體驗,有助于學生塑造道德人格,領悟道德規范。最后,傳統節日是在“天人合一”的觀念下應運而生的,處處彰顯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因此,傳統節日文化也是培養學生熱愛自然、敬畏自然、保護自然的教育載體。
黨和國家在基礎教育的探索過程中,非常重視傳統節日文化資源的利用。《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提出,小學低年級教育應使學生知道中華民族重要的傳統節日,在小學高年級教育中要使學生明白重要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除此之外,2017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要求“深入開展‘我們的節日主題活動,實施中國傳統節日振興工程,豐富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陽等傳統節日文化內涵,形成新的節日習俗”。因此,作為小學立德樹人的重要文化載體,傳統節日文化資源融入校園活動、班級教學和育人管理的探索與實踐勢在必行。
本文就傳統節日文化應當如何在班級育人過程中發揮其價值與功能展開研究,旨在充分利用傳統節日文化資源,增強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自信心,促進新時代學校的道德教育的發展。
一、豐富活動形式,增強學生節日文化認同
認同是屬于情感層面上的,是一種對于傳統文化的認可和情感歸屬感,這種情感認同可以表現為對傳統節日的喜愛和向往,對傳統文化的尊重和傳承,對傳統民俗的親切感和歸屬感等。然而,小學生由于自我意識的發展,對于節日出現了明顯的偏好和選擇自覺性。尤其隨著外來節日的不斷影響,小學生們往往被好奇心所驅使,更容易追求所謂的新奇和時尚,選擇過洋節。而對于傳統節日文化,部分學生僅僅停留于口頭認同,缺乏深入了解,更不用說對傳統節日文化產生情感認同。基于這種情況,班主任可以結合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積極創新形式,將傳統文化教育變成一系列體驗感強、參與性高的活動,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喚起學生的文化記憶,讓學生在活動中體會傳統節日文化的魅力和內涵。
例如,在中秋節當天,班主任可以引導學生“誦一誦”:開展“中秋詩詞大會”,誦讀有關中秋和賞月的詩詞,共吟詩詞寄相思,從“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到“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從“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到“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學生在詩香中感受古人心中的月亮,最終評選出中秋詩詞之星。中秋節又是闔家團圓的日子,是一個飽含情感的日子,班主任可以引導學生“畫一畫”:組織“畫團扇,慶中秋”活動,學生們用一支支畫筆在團扇上繪制專屬于自己的作品,并帶回家向家人展示。班主任還可引導學生“嘗一嘗”:學生從家里帶來了各種不同口味的月餅,大家一起品嘗各種各樣美味的月餅。通過這一系列實踐活動,學生可以感受到中秋佳節別樣的團圓氣息,加深對中國傳統佳節的美好印象,從而在心底認同傳統節日文化。
二、融合學科活動,建立育德與節日的關聯
教學是實施德育的基本途徑,而各學科的教學內容也蘊藏著豐富的傳統節日文化資源。班主任應當充分利用課堂教學這一重要環節,從教學內容的選擇和課后作業的設計這兩個層面出發,適時適度地滲透傳統節日文化,將德育融入學科教學。
班主任若是語文教師,就可以利用多媒體在語文教學內容中加入傳統節日文化,激發學生對傳統節日的想象,將抽象的節日文化內容具體化、形象化,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想象能力。教師還可以在課后作業設計上融入傳統節日元素,豐富課后作業形式,促進學生主動感知,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潛移默化地豐富學生的文化底蘊積累,從而達成育人目標。例如,在學習《元日》這首詩時,教師可以播放相關視頻,從視覺角度向學生介紹古代慶祝除夕、辭舊迎新的景象。學生可以結合想象,感受在醇美的“屠蘇酒”的微醺中,春天的氣息悄然而至,千家萬戶都齊刷刷地換上新的桃符,大街小巷充滿著迎接新年的活力。下課后,教師可以布置寫春聯的作業,發放對聯紙,讓學生自己揮毫創作,完成自己的“元日”桃符,并由同學和教師共同評選最佳桃符,張貼在班級門口。這樣以詩育人、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學科教學課堂,充分建立學科教學與傳統節日的聯系,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三、拓展活動范圍,整合節日德育資源
小學階段是學生三觀塑造的關鍵階段。在這個階段,學校、家庭與社會的影響是至關重要的,三者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學生的精神世界和情感認知。基于這種情況,班主任可以整合校內外德育資源,擴大德育活動范圍,開展類型豐富、形式多樣的德育實踐活動,促進學校、家庭與社會三者聯合共育。學生可以將課上所學的知識與實踐相結合,在親身參與的過程中體會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例如,本班實踐的“敬老愛老,弘揚孝道”重陽節活動,結合家庭德育資源,獲得了良好的育人效果。在節日當天,班主任邀請部分學生的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到班級中共度重陽佳節。學生可以和長輩一起唱歌跳舞,聆聽長輩們的故事,從而增進祖孫兩輩人的情感交流。學生與長輩的互動可以讓學生直觀體驗重陽節的意義和價值,從而實現“敬老愛老,弘揚孝道”的活動目的,發揮重陽節的德育作用。除此之外,班主任還可以引導班級學生在重陽節當天寫下“給長輩的一封信”,讓學生在放學回家后送給自己的長輩。學生以寫信的方式抒發自己真摯的情感,實現了兩代人心靈之間的溝通與交流,表達對長輩的尊敬之情。這種擴大德育范圍、整合校內外德育資源的德育活動,將傳統節日文化教育從固定的學校范圍延伸到家庭和社會層面的德育活動,有助于提高學生參與德育活動的積極性。而這些寓教于興趣、寓教于情感和寓教于無形的德育活動,能夠充分實現潤物細無聲的德育目的。
在小學德育過程中,中國傳統文化節日是重要的教育資源,不僅豐富了小學德育的內容,同時也體現了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因此,班主任需要充分挖掘傳統節日文化資源的內涵和價值,從而豐富活動形式,增強學生的文化認同感;融合學科教學,建立教學與節日的聯系;擴大德育范圍,整合學校內外德育資源等諸多方面,挖掘其在班級育人過程中發揮價值的有效路徑,增強小學生對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的認同與理解,從而增強社會責任感和民族自豪感。
[參考文獻]
[1]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N].中國教育報,2014-04-02(03).
[2]李林經.傳統文化在小學班級德育管理中的運用路徑[J].新課程,2020(22).
芮南軒? ?江蘇省南京市江寧科學園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