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瑩
摘要:“幼小銜接”指的是幼兒教育與小學教育的銜接,也是幼兒在其發展過程中所面臨的一個重大的轉折期。幼小銜接階段是一個特殊的階段,是學前教育和小學教育的過渡階段,也是需要家長和教師重點關注的階段。筆者從課題研究針對幼小銜接階段開展了一些教學實踐。[1]
關鍵詞:幼小銜接 作用 對策
幼小銜接是幼兒園和一年級學習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幼兒期向兒童期過渡的一個關鍵階段。筆者認為教師與家長是否有正確的幼小銜接觀念、開展的幼小銜接活動是否真正有效,都對幼兒能否順利從幼兒園生活過渡到小學生活起著關鍵作用。
一、幼小銜接的作用
幼小銜接是根據小學教育的內容和課程以及過渡到小學時的具體身心發展情況,有計劃、有步驟地通過各種方法和手段幫助幼兒順利適應小學生活。
(一)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心
幼小銜接是孩子們從幼兒園到小學的重要轉折點,通過科學銜接,可以讓孩子更加自信地面對新的學習和生活挑戰,培養孩子的學習自信心和獨立性。
(二)幫助幼兒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
3~6歲是習慣養成的關鍵期,幼小銜接活動中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能為幼兒進入小學后的學習和生活帶來很大幫助,如:學會傾聽、大膽表達、自我管理及各項規則意識等,為將來的小學生活打下基礎。[2]
(三)幫助幼兒做好入學前的準備
幼兒園和小學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學習任務不同,幼兒園多以游戲活動為主,在一日的生活中滲透幼兒所要學習的知識;而入小學后學習任務有所增加,游戲時間就會相對減少,這會讓幼兒有心理落差感。提前做好幼小銜接就能幫助到孩子更好地適應小學的學習模式和生活。
二、解決幼小銜接問題的對策
(一)充分發揮幼兒園作用
幼兒園在幼小銜接教學工作中起著重要的輸送作用,為了讓幼兒快速融入到新的學習環境中,幼兒園自身要采取積極措施。在幼兒園里,課題組教師每天都努力為孩子們創造一個自然、自由、輕松的環境,提供足夠的活動空間和游戲時間,鼓勵他們體驗小學生活。我們嘗試開發各種有趣的游戲活動讓孩子們不僅獲得相關知識,還學會互動、合作和分享;組織小學生入學前的視頻觀摩,幫助兒童了解小學課程和學習方式,幫助他們提前體驗和了解小學生活,提高他們對小學生活的期望值,使他們能夠順利融入小學生活。[3]
(二)小學和幼兒園“園小合力”
學校和幼兒園要加強溝通。幼小工作的實施并不是幼兒園一方的工作,學校也要積極加入其中,加強對幼小銜接教學工作開展的關注度。我們常帶領大班幼兒在期末前一個月參觀小學、體驗小學生的生活,同時也積極與小學老師一起探討幼兒進入小學后可能會出現的各類問題,并提出相應的解決策略;減輕幼兒心理上的不良情緒,接受幼兒園和小學的差異化,讓孩子盡快適應小學模式。
(三)重視家、園、社會共育
家庭教育在幼小銜接工作中起著重要作用。為此我們在家長會上強調家長要轉變觀念,在日常生活中,家庭教育要與幼兒園的教育同步,要在家庭中培養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孩子們順利度過銜接時期奠定良好的基礎。我園還利用線上線下開展家園聯系專欄,專家講座等活動,開展家訪、邀請家長參與親子教研活動、開放教學活動等多種方式,與孩子一起了解幼兒園和小學的區別。同時家長與孩子也要加強溝通,共同觀看幼小銜接視頻,降低自己的焦慮,讓孩子明白從幼兒園到小學是一個人成長的必經之路,對進入小學充滿信心。[4]
我們在研究實驗期間,堅持問題導向,將幼小銜接納入教研工作的重要內容,推動建立幼小教學內容融合、學段互通等機制,建立深度合作,探索入學前的準備活動,加強教師在開發課程、幼兒發展、管理等多方面的研究。成立家長學校和家長委員會,制定學習內容,如拔苗助長的危害、提前小學化的危害、引導家長消除焦慮和顧慮,共同從孩子的愛好和能力培養、習慣養成、科學幼小銜接等方面引導家長建立科學的教育方式,學會放手,適當協助孩子,幫助孩子樹立遠大理想,提高受挫忍耐力、學會溝通與合作,帶領孩子經常參與社區活動,如打掃衛生、慰問老人、為貧困家庭捐錢捐物等公益活動,實現家庭、幼兒園、社會三方共育。
三、結束語
幼小銜接是連接幼兒教育、小學教育和社會教育三個階段的重要過程,幼兒教育和小學之間的成功過渡對兒童的健康發展至關重要,只有給予孩子充足的時間去做好入學準備,才能幫助孩子更好地適應小學生活,對于孩子來說,他不僅僅是學了知識,而是通過集體學習,提高自理能力和專注力,為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和“任務意識”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張麗紅. 幼小銜接中存在的問題和對策研究[C].中國國際科技促進會國際院士聯合體工作委員會.2023年教育教學國際學術論壇論文集(二).[出版者不詳],2023:507-510.
[2]何意梅.淺析幼小銜接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策略[J].天天愛科學(教育前沿),2023(03):7-9.
[3]方芳,尹莉莉.當前幼小銜接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方法[J].家教世界,2022(36):49-50.
[4]許婕.幼小銜接存在的問題及解決策略[J].課程教材教學研究(教育研究),2022(Z3):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