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浩
(喀什大學 生命與地理科學學院,新疆 喀什 844000)
目前,課程思政的相關研究在高等教育階段發展較為成熟,而中學階段的課程思政研究還處于摸索探究階段。地理學科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在開展課程思政方面有著獨特的優勢,如何協調各方落實好高中地理課程思政的開展,實現立德樹人的教育根本任務,是新時代地理教育工作者的一個重要研究方向。鑒于此,筆者從學生、教師、家長三個維度設計調查問卷和訪談提綱,利用問卷星軟件對國內高中學生及大一新生進行問卷調查,對地理教師、學生家長進行訪談調查,對調查結果進行分析和整理以后,總結和分析高中地理課程思政實施狀況、認知狀況和存在的問題,最后有針對性地提出落實高中地理課程思政的對策,旨在為促進高中地理課程思政高質量發展提出理論參考和智力支持。
高中生是高中地理課程思政實施的主體,是獨立于教師頭腦之外,不以教師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在調查問卷設計過程中,筆者查閱了課程思政的相關文獻,結合了眾多學者對高中地理課程思政的內涵、實施現狀以及相關學生調查問卷的研究,依據簡要性、可靠性、針對性的原則編制了學生問卷(見表1)。

表1 高中地理課程思政實施現狀調查問卷
問卷設計采用單選題與開放題相結合的方式,共21道題。問卷分七個部分,包括:學生的基本信息、學生對地理課程思政的認知、學生對地理課程思政的態度、地理教師在課堂中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情況、效度測試、學生思想政治素養情況和學生對地理課程思政開展的建議等。問卷調查對象是來自山東省5所高中、上海地區3所高中和新疆4所高校318名學生,問卷調查采用網絡問卷和紙質問卷相結合方式,通過統計學生問卷中“效度測試”的答題情況,得到有效問卷310份,問卷有效率達97.48%。被調查學生的樣本情況詳見表2。

表2 被調查學生情況
在學生樣本中,從性別分布看,男女比重分別為51.94%和48.06%,沒有出現性別失衡。從年級分布看,高一學生占到57.42%,這是由于高一年級開設地理課程,高一會考結束后會進行分科,選擇高考文科或者地理科目的學生才有機會上地理課,因此,高二、高三占比低于高一。從民族分布看,漢族占到84.84%,少數民族占到15.16%。從年齡結構看,被調查的學生主要是在2005年以后出生,占到75.48%,他們對于社會主義理論認知和國家建設成就認知處于初級階段,需要在各門課程中加強對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和國家改革開放以來建設成就教育,使他們樹立起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接班人。
教師是課程的建設者和開發者,是教育教學的研究者和教學反思的實踐者。為深入了解高中地理課程思政實施現狀,結合訪談調查方便可行和靈活深入的特點,編制訪談提綱對教師進行訪談調查。教師訪談提綱共七個方面,主要涉及中學地理教師對課程思政的認知與態度、當前學校課程思政的實施程度、教學中思政元素的來源、地理教學與課程思政融合的難點以及如何更好的落實課程思政的開展。此次教師訪談調查采用線上和線下訪談相結合的形式。教師訪談對象是來自上海、山東、新疆三地任教高中的30名高中教師,被調查教師的情況詳見表3。

表3 被調查高中地理教師基本情況
家長是學生的第一任老師,影響學生的成長深遠。落實好高中地理課程思政的開展,離不開家長的支持。為了準確了解家長對待高中地理課程思政的實施的認知與態度,對部分家長進行了訪談調查。家長訪談提綱共7個部分,主要涉及家長基本信息、家長對學生地理學習的認知與態度、對地理課程思政的認知與態度、對地理學習與地理課程思政的重視比較、對課程思政實施效果預期以及對地理課程思政的建設性意見。此次家長訪談調查采用電話訪談和線下訪談相結合的形式。家長訪談對象是來自山東、新疆、上海三地的學生家長,共計108名家長,被調查家長的情況詳見表4。

表4 被調查高中學生家長基本情況
通過對6所學校的30名高中教師訪談調查發現,有59.96%的教師對待課程思政持支持態度,他們表示會在日常地理教學中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但是不能喧賓奪主,可以在地理課中依托中國國土論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通過生態環保論對學生進行生態環保教育,巧借國家建設成就對學生滲透共同富裕論的知識;有20.04%的教師認為沒有必要開展課程思政,這其中部分地理教師表示高一年級各班每周僅只有兩節地理課,因為時間緊任務重,所以沒有多余的時間融合課程思政;另有20.00%的教師態度不明確。同時,有66.67%的地理教師反映學校并沒有強調高中地理課程思政的落實,課程思政處于被忽視的地位。他們表示目前應試教育的現象依然存在,在唯分數、唯升學存在的社會大環境下,許多學校實際上都將考試分數作為評價學生成長的唯一標準。學校之間、教師之間的評比更看重的是學生的成績,各級各類學校片面地追求升學率,只強調文化知識的學習,這就造成了對高中地理課程思政的輕視愈演愈烈,忽視了高中地理課程思政的實施對學生學習和成長的意義,導致高中地理課程思政的開展難以落實,或是局限于形式,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起主導作用,是落實地理課程思政的主心骨。在針對高中地理課程思政實施難點這一話題訪談時,根據教師訪談內容將實施課程思政的難點總結為以下兩個方面:一方面,教師自身思政知識欠缺,主要缺乏應有的全球視野和世界歷史理論,在傳授一些地理本體性知識時不懂得運用馬克思主義相關理論知識去看待地理事物和解決地理問題。另一方面,知識影響能力,課程思政知識的欠缺導致教師實施課程思政的能力不足,主要表現為:教師搜集和挖掘的思政元素的能力不足;定位思政元素與地理知識融合點的能力不足,教師沒有辦法做到每一節課都精準地融入思政元素,做不到思想政治教育與地理教育的巧妙融合。
通過家長訪談調查發現,存在著學生家長對高中地理科目本身認知不足的現象。據統計被調查的學生家長中有71.29%的學生家長沒有接受過高等教育,家長文化程度越低這種現象越明顯。家長的文化程度影響著他們對事物的認知能力,有73.15%的家長把學生的地理學習邊緣化,主要表現為他們對地理學習的內容不了解,對地理學習的目的意義不明確,更不懂得地理學習的方法,對高中地理課程思政的了解及其實施情況更是知之甚少。家長對高中地理課程本身以及課程思政實施情況的粗淺認知削弱了“家校學習共同體”的教育合力,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以及參與地理課程思政建設的積極性,不利于高中地理課程思政的落實。
父母的態度影響孩子情緒的好壞,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值會影響孩子的情緒和行為,是學生成長的“重要他人”。[1]認知是影響態度的重要因素,部分家長對高中地理的片面認知影響了他們對孩子參與課程思政思政建設的態度。就學生高中地理知識技能的學習與高中地理課程思政實施的重要程度比較上,只有12位家長認為兩者同等重要,有68.52%的家長認為應該讓學生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用在高中地理知識技能的學習上,對待高中地理課程思政的實施與否及實施效果是漠不關心的,這些家長更多關注學生的地理成績,并以此來進行比較,忽視了地理科目的思政育人價值。更有小部分家長認為教育學生只是教師的責任,不需要家長的協助,高中地理課程思政的實施缺乏家長的支持。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每個學生都是獨立于教師的頭腦之外,不以教師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通過學生問卷調查發現,雖然大部分學生在“思想政治素養測試”部分表現出具備良好的思想政治素養,但是在“對課程思政認識”部分僅有10%的學生表示對于課程思政了解,22.26%的學生表示“聽過,有一點兒了解”,42.58%的學生表示“聽過,不太了解”,25.16%的學生表示“不了解”。可見,大多數學生存在對課程思政及其理念認知不足的現象。結合教師訪談了解到,調查中的很多高一新生接觸高中地理的時間不長,有些學生將地理課程思政開展錯誤地認為是政治課與地理課的機械結合,他們主張上地理課就是應該專心地學習地理相關知識,課程思政應該是政治課的教學范疇,不應該出現在地理的課堂上。那些習慣了“純知識教學”課堂的學生,面對課堂中呈現的思政元素,錯誤地認為這些內容與課堂教學不相關,便不會給予較多的關注,學生學習和參與地理課程思政實施的積極性不高,自然開展效果就不盡人意,違背了思政元素融合進地理教學的本意。總的來說,學生對于課程思政的認知不足阻礙了高中地理課程思政的落實,不利于實現立德樹人的教育根本任務。
在傳統教學中,學習往往與考試成績掛鉤,學生和家長及教師也都更多關注的是與考試有關的知識點,而對非考試內容則關注度較低,使得學習具有一些功利性意味,也是導致一些社會惡劣現象的潛伏根源。[2]通過學生問卷調查發現,僅有26.12%的學生認為高中地理課程思政的開展是必要的,39.68%的學生認為一般,34.19%的學生認為沒必要,這反映出學生對課程思政開展的輕視。很多學生認為考試就是風向標,考試考什么就應該重視學習什么,在這種應試思想的支配下,由于目前高中地理課程思政的落實處于發展階段,缺乏對課程思政開展效果的評價體系,課程思政開展的好壞在地理考試中無法體現,不列為考試評價內容的課程思政自然就受到了學生的輕視。課程思政在學生眼里被邊緣化不受重視,課程思政被淡化,課程思政的價值被消解,甚至存在課程思政被學生鄙視、唾棄的現象,但是課程思政對于落實立德樹人的教育任務意義重大,是德育的一個重要手段,不應該被輕視。
教學觀念決定教學行為,之所以高中地理課程思政處于一種被忽視的地位,是因為學校教師受到不正確教學觀念的影響。高中地理課程思政要想取得落實與發展,學校就必須轉變教育觀念,重視地理課程思政的實施。學校要根據教師的實際情況,引導教師及時糾正對課程思政的錯誤觀念,將課程思政的實施視為中學生全面發展教育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幫助教師塑造正確的課程思政教育觀念,改掉唯分數、唯成績來評價學生的觀念,重視素質教育,重視學生的身心全面發展。學校還應當制定相關的考核制度,不定期對教師的課程思政的實施情況以及學生的掌握情況進行測驗,及時查缺補漏,讓師生對課程思政重視起來,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教師隊伍的素質直接關乎教育質量的好壞。因此,要落實高中地理課程思政的實施,加強地理教師師資建設是關鍵。其一,學校可通過為教師購置有關課程思政實施的書籍、CD、報刊雜志、電子資料等視聽資源,以填補地理教師課程思政實施的理論空缺,鼓勵地理教師努力成為善于在課堂上融合思政元素的地理教師。其二,學校要定期邀請課程思政研究的相關專家學者進校講課,對高中教師開展有關課程思政實施的培訓,培養教師實施課程思政的自覺性,提升地理教師挖掘教材中思政元素的能力以及在課堂教學中融合思政元素的能力。其三,全校教師都要自覺加強有關課程思政實施的知識的學習,自覺加強教師與教師間的交流、教師與學生間的交流,自覺提高教師專業素養,努力實現課程思政教學科學化、專業化、日常化。
孩子從呱呱墜地起,首先接觸的就是父母,父母對孩子的認知發展、性格養成等將產生深遠的影響。[3]通過家長訪談了解到,認知水平越高的家長,越能夠理解地理課程思政的意義和重要性,父母的認知水平很大程度上影響他們對待地理課程思政的態度。因此要獲得家長對地理課程思政的支持,一方面需要引導家長提高自身認知水平,了解課程思政實施的重要性及意義,在日常生活中可通過大眾傳媒網絡視聽,了解國家大政方針,關心國家大事。另一方面向家長講明“父母是孩子的榜樣,父母的言行舉止會對孩子產生重要影響”的觀念,使家長在點滴生活中自覺遵紀守法,言談舉止文明,有意識的培養孩子的思想道德修養,為學生樹立一個思想政治堅定的良好榜樣。有意識地將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結合到一起,以便保持二者教育的一致性,使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相輔相成。[4]
父母對待高中地理課程思政的態度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子女對待高中地理課程思政的態度。家長一方面在提高認知水平的同時,另一方面更要有意識地自覺轉變對待學生學習地理的態度,支持地理課程思政的實施。其一,家長可以結合自身了解到的思政元素,自覺地多與孩子進行溝通交流,使親子雙方得到思政元素熏陶的同時提升親子關系。其二,家長要自覺加強對學生地理學習的重視,有意識地關心學生的地理學習情況,自覺翻開學生的地理課本,主動了解學生地理學習的進程、目的、內容及方法,給予孩子更多的鼓勵,提升學生學習地理的自我效能感。其三,家長還可以把孩子帶向田間地頭、市場、工廠等,走進社會,邊走邊學,擴大學生的思政視角,為高中地理課程思政的實施助力。
高中階段是學生身心發展的重要時期,是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階段,是培養學生思想政治觀念的關鍵時期。高中生對于地理課程思政的認知,影響他們參與地理課程思政的建設的積極性,因此要落實好高中地理課程思政,必然要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課程思政。其一,在日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為學生講清課程思政的概念、由來、開展的時代背景,闡明課程思政的本質是實現立德樹人,彌補學生對課程思政的認知不足。其二,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有機滲透思政元素,引導學生進一步關注課程思政的建設與實施,幫助學生理解高中地理開展課程思政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促使學生摒棄對課程思政的錯誤觀念,正確認識課程思政開展。
學生對于課程思政的重視與否,直接影響課程思政開展的效果。一方面,引導學生打破應試思維,轉變考試至上、成績至上的學習理念,降低學生學習的功利心。高中生不能只是一味的追求分數的提高而忽視自身的全面發展,教師要幫助學生認識到學習從來就不是一件功利性的事情,講明學習這種行為是來源于人們內心的需要。高中生在學習中不僅要掌握必要的文化知識來提高專業能力,更需要豐富情感態度價值觀。另一方面,學生應廣泛閱讀馬克思主義哲學相關理論知識的書籍,提升自身的哲學素養。在地理學習的過程中,學生應自覺運用相關哲學知識,從辯證唯物主義的角度來看待地理現象和解決地理問題,將地理知識與思政元素有機地結合起來,積極參與高中地理課程思政的開展。
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并進,是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式。高中地理課程積極響應號召,積極融入思政元素,在實施的過程中取得了一定的發展,但也暴露出諸多問題。落實好高中地理課程思政的開展需要家庭、學校、學生個人多方主體的共同努力。新時代的高中地理課程思政的實施對學生家長、學校教師、學生個人都提出了更高層次的要求。教師是落實課程思政理念的關鍵,教師要創新教育方法和觀念,自覺加強有關課程思政實施的知識的學習,努力實現課程思政教學科學化、專業化、日常化。